林家全 肖建宗 王艺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如何有效打通乡村振兴产业链,构建乡村振兴服务体系,研究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与产业培育综合服务体系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同时也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论文深刻阐述了乡村振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直播电商运营体系、乡村文旅融合体系、“校政企园”协同发展体系、乡村科技服务体系,构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与产业培育综合服务体系,为乡村振兴样板区打造提供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服务体系;人才培养;产业培育
1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与产业培育的困境
1.1 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强
现代农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在此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是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不具备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二是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水平较低,大多数还停留在小农经营的模式,难以形成合力;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且缺乏资金支持,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明显缺乏动力。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也不利于乡村振兴高质量發展。
1.2 人才培育与市场需求不符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而人才短缺却成为乡村振兴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学校培育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难以满足用工需求;另一方面,乡村振兴合作组织少、规模小,而且缺乏与乡村振兴人才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互动,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不畅,学习新技术资料不多,在一定程度上都限制了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
1.3 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不够
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传统的旅游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旅游产业急需注入文化内涵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对于乡村旅游来说,包括非遗文物、传统饮食、民风民俗等内容的乡土文化就是其重要的生命线。目前,许多地方已充分认识到文化对于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开始探索乡村文旅融合的发展之路。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本土文化资源挖掘不深、本土旅游特色不明、文旅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凸显,导致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建设程度与现代旅游需求难以匹配,无法以文化内涵实现旅游的特色化和差异化。
1.4 “校政企园”合作深度不够
就政府和园区而言,虽然有着诸多关于园区建设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但因部分政策不够系统化,在具体的优惠条件、优惠额度、申报流程等方面规定不是特别明确,缺乏监督评价机制,缺乏专人负责,合作推进进程相对较慢,致使部分企业和学校望而却步,参与信心不足;就企业而言,部分企业合作定位不清,合作目的单一,多数企业只是为了高校的学生生源以及政府的优惠资源,缺乏长远合作战略,缺乏“校政企园”合作运营模式,缺乏总体建设思路,以致前期合作积极性高,后期力度不足。
2 构建职教人才培育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2.1 坚持多主体协同育人,破解产业人才培养与产业资源融入的难题
坚持多主体协同,形成行业、企业资源持续融入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生态,有效破解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产业资源融入的难题。从管理主体和资源融入方式入手,打破原有学院单一教学主体状态,探索形成多主体协同产教融合生态。携手行业、企业、高校等主体,共建产教融合平台;以平台产学研项目为载体,柔性引进企业职业经理人、高校知名学者和企业一线能工巧匠,校企混编高水平师资队伍;创新校企协同价值理论,探索理事会管理制度等多主体协同机制,实施多主体目标嵌套衔接策略,形成多主体协同的产教融合生态。
2.2 构建产业链专业集群课程体系,破解产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难题
强化产业链贯通,构建适应人才培养的专业集群课程谱系,有效破解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产业对接难题。聚焦乡村振兴产业领域,服务乡村振兴需要科技创新、营销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创新,形成跨专业大类服务乡村振兴专业集群,围绕乡村振兴形成完整的结构化课程体系,构建服务乡村振兴产业链、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课程谱系,形成专业集群交叉复合、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
2.3 探索跨专业融合发展教学模式,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难题
实现跨专业融合,实施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有效破解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难题。积极开展“教学训练、生产实践、创新实战”有机结合的乡村振兴实践综合教学体系。以专业群为基点深化组织治理变革,跨组织、跨学院、跨专业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组织形式。
3 构建直播带货运营体系,为乡村振兴拓宽科技通路
3.1 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工学结合+赛教结合”的模式
构建双创教育体系,将工学结合贯穿电商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就业教育、大赛培训、双创文化建设的“四个融合”。实施产出导向的课程标准和“浸入式”双创教育。通过真实的农产品运营项目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效连接,在通识课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专业课中分析市场调研数据,在实践课中实现项目推广运营,培养面向农业、基于专业、强化实践浸入式双创的人才。采用“师研生随、师导生创、师生共创”方式,开展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规划等模拟实践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双创项目,通过主修专业课程、导师跟踪辅导、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打造农产品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3.2 紧密对接市场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贯彻落实贵州省“四新”主攻“四化”的决策部署,服务乡村振兴和“黔货出山”战略,动态精准对接农产品加工、包装、仓储物流、电子商务供应链;聚焦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农村商贸流通体系构建、西部现代物流枢纽、打造"1+20+N"全省农产品流通(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黔南区域陆港枢纽仓与节点仓、配送(分拨)中心、物流平台建设等电商和物流产业发展重点,适应农村电商融合发展,发挥智慧物联集聚效应,助力三农转型升级,为“十四五”期间贵州省“千亿供销”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创新支持。
3.3 新化直播带货赋能,助力农户创新创业
与本地优质农产企业共同建设“黔货出山”助农服务中心,具备政策咨询、培训孵化、电商资源对接、直播销售、美工摄影等功能,孵化入驻电商企业,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直播平台+蔬菜超市”和“休闲农业”模式,为本地企业提供品牌宣传推广产品和服务、拓宽在线销售渠道、对接海内外市场、直播销售人才培训等服务。同时集中培训农村电商人才,引导和帮助农民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网上创业,实现就业,拓宽本地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电商人才队伍,分享数字经济红利,迈向共同致富。
3.4 开拓农民电商销路,打造小特农产品品牌
依托贵州供销冷链物流研究中心、黔货出山助农服务中心、匠农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与贵州冷投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助推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骨干网络;在农产品流通、销售等环节实现全流程数字化;在冷链物流存储技术和包装技术等方面共同研发专利,联合贵州省供销社、贵州省冷链物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政校企共建黔地农产品品牌培育馆,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品牌塑造、平台运营和技术支持等孵化服务,孵化农产品特色品牌。
4 构建乡村文旅融合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4.1 塑造城郊乡村休闲型旅游目的地
乡村旅游的特点在于游玩周期短、项目可重复、目的地距离近,其特点决定了产品要着重在新奇性、精准性、配套完善性和服务优质性上做足文章。一要把市场定位摆正。黔南州紧邻省会贵阳,其中龙里县、惠水县、长顺县、瓮安县紧邻贵阳城区,乡村旅游客源主要以贵阳市、都匀市和周边县城的游客为主,这就要求产品定位于大众档次,与城市居民的休闲方式和消费水平相适应。二要把业态产品做新。充分融入大贵阳城市经济圈,总结提升龙里双龙巫山峡谷、上顺神泉谷、惠水好花红等旅游项目运作的成功经验,积极对接城市人群求静、爱玩、好吃等身心方面的特殊需求,乡村游的项目要突出互动性、参与性,大力开发美食游、节庆游、猎奇游、亲子游、情侣游、老年游、自驾游、休闲游等业态,有规律性、有针对性、有周期性地推出适合城市人群的新产品新项目,培育发展周末经济、假日经济和节庆经济。三要把配套设施做足。开通一批景区观光巴士、公交专线,加快实现机场、车站到主要景区的公共交通无缝对接,形成旅游集散中心、主要城镇、重点景区及景区之间的旅游交通环线。各地根据自身优势,不断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建设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和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在域内各大酒店及火车站等重要节点设置旅游触摸屏,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宣传和旅游指南。四要把营销宣传做实。乡村休闲旅游要搞“活”搞“热”,就要利用各种媒体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整合区内的旅游资源,为各个景区做好宣传工作,建立鲜明特色的乡村游IP形象。
4.2 发挥优势资源统筹布局,打造文旅融合精品项目
充分利用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天眼”、三都水族文化等品牌优势,大力培育天文科普、文化体验、观光休闲、避暑度假、徒步探秘、康体养生等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推出一批彰显山地特色、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的高端民宿、特色村寨、旅游小镇和旅游度假区。深耕水族、苗族、布依族、毛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民俗风情、节庆、歌舞、饮食文化等特有资源,发展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充分利用瓮安猴场会议会址、荔波邓恩铭故居、荔波“板寨会议”纪念馆、三都水族自治县石板寨抗日旧址、独山深河桥抗日遗址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深度融合,推进红色遗迹、遗址,三线建设遗存保护工程,做深做透红色文化体验、军事拓展训练、红色休闲度假等文体旅融合文章,让游客身临其境,感悟长征,让红色旅游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强化长征精神与红色文化传承,以丰富红色文化旅游的内涵。利用福泉古城墙,葛镜桥、都匀百子桥、文峰塔等历史文化,讲好黔南的历史故事,挖掘黔南的文化底蕴,开发历史文化旅游项目。
4.3 推进“创意下乡”,文创活化乡村旅游商品
旅游工艺品是旅游六要素中“购”的主要内容,黔南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应独具地域特色,推进“创意下乡”挖掘开发民族民间旅游工艺品,通过旅游商品渠道展现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毛尖文化、红色文化。利用文创活化惠水布依族枫香染、三都水族马尾绣、平塘牙舟陶等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手工技艺的旅游商品;大力开发非遗文创旅游产品,以惠水布依族“好花红”、三都苗族“跺月亮”、平塘布依族“八音弹唱”、贵定苗族长衫龙、龙里平坡农民画等为代表的民间歌舞、民间音乐、民间美术等非遗文化资源,创新体验式的文化旅游商品。目前认定黔南州民族民间特色工艺品涉及手工纺织、蜡染、刺绣、银器、陶器、玉石雕刻、剪纸等众多门类,具有种类丰富、品种多样、特色鲜明的特点。与外界同类工艺品比较,我州有的工艺品具有三性:一是优越性。比如刺绣类、雕塑类、银饰类,被省列为优势发展类别工艺品;二是唯一性。比如,水族马尾绣,独具民族特色和独特工艺;三是标志性,平塘牙舟陶器,地域特色突出,在全國制陶行业有一定的声望,已成为黔南文化符号和地域标志。
5 构建“校政企园”协同发展体系,为乡村振兴集聚创新资源
5.1 创新“1+N”的建设模式,形成智力与产业融合
以产业园区为依托,高校积极参与,整合园区与高校的优势,积极利用《都匀市加快工业发展暂行办法》《都匀市招商引资工业项目入驻绿茵湖产业园区标准化厂房管理办法(试行)》等优惠政策,以绿茵湖产业园区原有产业生态和运营公司的产品开发、采购、选品、仓储、快递、物流的整合能力为根基,在原有土地上改建扩建大量专业化工业厂房,与地方政府一起全力引入生产型企业,融合学院的科研机构力量、人才资源,建设“1个”数字创新产业园,不断衍生出“N个”产业链条,形成完整的数字创新产业生态。
5.2 创造“一园区五中心”融合发展格局
以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要以产业园区为中軸,学院为抓手,结合绿茵湖产业园区以中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特色轻工为主导产业,商贸物流业为辅的产业格局。学院根据园区现有资源,将适合园区发展的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建筑工程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金融服务与管理、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等专业以及继续教育部、科研处等相关二级职能部门与园区发展完美契合,有效匹配。打造工业数据创新中心、电商数据创新中心、创新实训中心、知识交易中心、农产品交易中心。工业数据中心主要涵盖电子产品研发、快消品定制、机械制造等;电商数据创新中心主要涵盖网络直播、跨境电商、产业电商、农村电商等;创新实训中心主要涵盖创新创业培训、职业学校培训、退伍军人培训、农民工培训、就业人员培训等等;知识交易中心主要包括技术革新、产品研发、知识产权交易、课程出售、科研产品服务等等。农产品交易中心主要包括毛尖茶直销、打造茶叶提取加工生产线,研发中心与生产加工区建设等等。
5.3 发挥“校政企园”多方优势,实现合作共赢、互惠互利
学校发挥纽带作用,将产业园、学校、政府、企业的资源有效整合,在各自利益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共建实训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实现多方合作主体的互利共赢。园区的需求是盘活资源、实现资源的重组,快速提升亩均产值。学校的需求学生就业渠道、教师企业实践、创新有支撑、科研人员有企业项目。政府需求是招商引资、设备重复投入、科技人才、城市亮点规划、税收增加等。企业需要研究设备人员、科研技术人员、就业人才以及园区场地等。多方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深入交流的基础上,全身心建立适合各方的实习实训基地以及产学研合作基地,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互利共赢。
6 构建乡村科技服务体系,打造数字乡村样板区
6.1 构建互联网+茶园管理的新模式,全面提升茶管理的质量
乡村要振兴,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村面临着人才短缺,技术短缺,管理理念落后,靠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管理模式是无法满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因此,探索数字科技融入农村农业的应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以茶园管理为例,我们不能靠传统的人工管理和人工识别管理现代茶园,要主动融入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有效感知和分析茶的生长情况,科学地管理、及时补足资源,合理地施肥、定时补充稀缺元素。通过传感器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远程监控和实时分析土壤情况,茶的生长情况,促进茶园的管理和茶产量的提升,做到科技助农、科技兴农。
6.2 构建可追可溯安全绿色产品,实现农产品与科技的有机融合
农村有着天然的自然生态环境,农村绿色安全产品已经成为人民共同的追求,特别是居住在城市的人,渴望真正的农产品能够进入到餐桌,因此,农村农产品需要标签化、需要能够溯源。大部分绿色安全的农产品与大棚蔬菜没有明显的区别,人们很难辨别。构建可追溯的安全绿色产品,符合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需求,是提升农产品特色的典型做法。如打造样板农家蔬菜示范区,从菜园的管理和设计上要融入科技元素,能够监测土壤情况、水分情况、蔬菜的生长情况,有效的预警和安全管理,打造科技菜园示范区。在蔬菜包装设计过程中,通过扫码等形式能够展示蔬菜的成长过程,蔬菜的来源等信息,让用户买得舒心、吃得放心。
7 结语
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起点。实现乡村振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建设工程,必须始终秉持新发展理念,汇聚各方力量,作出整体谋划。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人才振兴是支撑。高职院校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服务地方产业、培育技术技能人才的功能,立足自身实际与特色,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现代产业园区建设、新型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挖掘等方面作出贡献,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肖瑜.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连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19(33):59-60.
[2] 闫婷婷.浅析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以山东省为例[J].西部财会,2021(10):53-55.
[3] 翟江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探究[J].甘肃农业,2022(8):13-15.
[4] 黄振华.县域、县城与乡村振兴[J].理论与改革,2022(4):156-165.
[5] 梁双华.高职教育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研究[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5(3):75-80.
[6] 刘琦,李百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电商直播营销策略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2,39(9):76-81.
[7] 宋红霞.新时代乡村旅游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途径研究[J].新农民,2021(17):4.
[8] 王思敬.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研究[J].科技中国,2020(4):6.
[9] 周玉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J].南方农机,2020,51(15):165-166.
[10] 佚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J].农家致富,2022(5):44-45.
基金项目:黔南州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课题【Qnsk-202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