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庆
摘 要:北宋思想家周敦颐与成都知府赵抃都是清正廉洁的真君子。两人在仕途上颇有交集,且有不打不相识的故事;又互相欣赏,惺惺相惜,是一对难得的知己。
关键词:君子品行;不打不相识;惺惺相惜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在《濂溪词并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好读书,雅意林壑。初不为人窘束世故,权舆仕籍,不卑小官,职思其忧。论法常欲与民决讼,得情而不喜。其为少吏,在江湖郡县,盖十五年,所至辄可传。任司理参军,转运使以权利变其狱,茂叔争之不能得,投告身欲去,使者敛手听之。赵公阅道,号称好贤。人有恶茂叔者,赵公以使者临之甚威,茂叔处之超然。其后乃悟曰:‘周茂叔,天下士也。荐之于朝,论之于士大夫,终其身。”
这段文字中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周茂叔——北宋思想家周敦颐,一个是赵公——北宋名臣赵抃,而这两人都是北宋台面上的真君子。君子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人,他们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君子也可以是不打不相识的。
一 二人的君子品行
从黄庭坚的《序》可以看出,周敦颐这个人不仅喜欢读书,志趣高远,而且还人品甚高,胸襟开阔,光明磊落,如雨后初晴的天空干净而透彻,又如雨雪过后天晴时的风清月明。他初入社会时,不为世俗的人情世故所羁绊;初入仕途,不以官小而卑微。他尽心职守,常为民讼。初到江西分宁县主簿任上,他连板凳尚未坐热,便遇到一起棘手的旧案。他虽涉世未深,也无办案经验,但却能秉承正直与公允,靠着自己的智慧,沉着应对,一审便使案情大白于天下。在南宋礼部侍郎度正撰写的《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中有如下记载:“先生初仕分宁,县有疑狱,久不决,先生至,一讯立辨。邑人惊诧。曰:‘老吏不如也。由是士大夫交口称之。”这正好应了“公生明,廉生威”那句话,只要你怀揣公正,你就能明辨是非。周敦颐初出茅庐,就办了这件漂亮的案子,让当地人很是惊诧,说连久坐衙门的老吏都不如他;不用说更得到当地有名望的士绅们的交口称赞。
周敦颐在江西与湖南多地的县衙为官十五年,所到之处以洗冤泽物为己任。其勤政为民,百姓爱戴,官声可传。而在以势压人的权贵高官面前,他从来都不卑不亢。《年表》载:“南安狱囚,有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苛刻, 吏无敢相可否,先生独立力争之。不听,则置手版,归取告身,委之而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為也。逵感悟,囚得不死。”这段文字是说周敦颐在南安军司理参军任上时,他的上司江南西路转运使王逵,是这一路的最高行政长官。此人飞扬跋扈,地方官员都不敢得罪他;他定了的事也基本无人敢与之争辨。周敦颐到任后,将在案的案子梳理了一遍,发现有个死囚案的判决疑点太多,便调来案宗细细分析,又到实地重新勘验。他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后认为此案于情于理于法都不当判死罪,于是决定为民请命。一些同僚替他捏了一把汗,纷纷劝其放弃这一念头,说此案已由王逵定审,你是扳不翻的。周敦颐却不以为然。他挺身而出,在王逵面前据理力争。面对这样一个不识好歹的隶属小官吏,王逵气不打一处来,厉声呵斥,坚决不允。周敦颐对王逵玩权弄法、草菅人命的做法极为愤慨。他狠狠地将笏板甩在地上,又将告身(宋时的委任状)取出掷给王逵,并对王逵说道:“你这样还配坐在这个位置上,杀人以献媚一人,我可干不出来!”便拂袖而去。周敦颐的这身凌然正气却把王逵给震住了,令他对这个小生刮目相看。他再冷静一想,人家依理依法,讲得头头是道,这让他暗自折服,于是改变了原来的主意,免去该囚犯的死刑。
周敦颐不仅一身正气,还为官清廉。好友潘兴嗣在《濂溪先生墓志铭》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在南昌时(周敦颐知南昌县),得疾暴卒,更一日一夜始苏。视其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人莫叹服,此予之亲见也。”这为潘兴嗣亲眼所见。当时他听说周敦颐染疾而死(实为一种假死现象),便赶来为朋友料理后事,结果在一个堂堂七品知县家中(家眷未随行),除几件换洗的官服衣物外,就只有一个平时装衣物和书籍的破竹箱,里面铜钱还不满百。这让人见后叹为观止,肃然起敬!
正因为周敦颐是位真君子,所以他能写出《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表现高风亮节的佳句。他也能“上承孔孟,下启程朱”,站上北宋思想的高点,被人尊之为理学开山;也才有黄庭坚对其“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这样的赞誉。
在《濂溪词并序》中,黄庭坚还写道:“赵公阅道(赵抃),号称好贤。”的确如此,在北宋赵抃也是一个出了名的清官。他与包拯齐名,时有“安徽合肥人‘黑面包拯,浙江衢州人‘铁面赵抃”之称。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赵抃调任殿中侍御史职,掌纠察弹劾朝会班次仪节、谏诤言事之责,监察对象都是朝廷官员。刚一上任他就给仁宗皇帝上表了一本奏折《论邪正君子小人》,表明他的政治观点和用人标准,并用大量史料证明了用君子兴国,用小人误国的道理。说他铁面,是因为他弹劾不避权贵。
弹劾当朝宰相陈执中。陈执中是两朝元老,并对仁宗继位有功,任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多年,深得仁宗皇帝信赖。正因为这样,陈执中的小妾张氏飞扬跋扈,在一个月内竟虐杀了三个使女。相府的残忍引起满朝议论,但大都碍于宰相的权威而只是议论议论罢了。而赵抃却扭住此事不放,在半年时间内向仁宗皇帝连奏十二本,列举陈执中在相位上的八条罪状:不学无术;措置颠倒;引用邪佞;招延卜祝;私仇嫌隙;排斥良善;狼愎任情;家声狼藉。他表现出的“不除罪臣,誓不罢休”的决心,赢得了其他正直官员的响应和支持。宋仁宗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罢免了陈执中的宰相之位。
穷追猛打腐败官员。北宋官员陈旭擅长溜须拍马,结交宦官营私舞弊,在大家眼里他就是一蛀虫。而就这么一个小人,仁宗皇帝却被他蒙住了双眼,任命他做了枢密副使。赵抃认为,把这样一个人放在位高权重的位置上,岂不要祸害朝纲?他在不到五个月的时间里,执著地连奏十几本弹劾陈旭贪腐之事。起初赵抃对弹劾的难度认识不足,奏章也写得较为简单,仁宗皇帝不予答复。赵抃又连奏几本,一针见血地指出陈旭“欺君罔民,贪浊不公,专务谄悦陛下左右”,“曲媚贵幸,交结宦官,私邪不公,干取柄用”等罪状,建议皇上“黜旭远方,削正邦典”。仁宗仍然置之不理。在连续碰了几次软钉子后,赵抃仍穷追不舍,接着又上了几个奏本。这次他更多地是向皇上讲述治国和用人的道理,陈明利害。然而,陈旭照旧坐在枢密副使的位子上。无奈之下,赵抃给皇帝出了个难题:在他与陈旭两人中,必定一人有罪,有罪者应罢官,请仁宗皇帝作出决断。而仁宗既舍不得陈旭这个会来事的贴己之官,又不愿放弃赵抃这个敢仗义疏言的清官,他依然不表一词。陈旭遂向皇上提出辞呈。史称赵抃在接连上奏十六本无效的情况下,最后一本提出自己到外地为官的请求。仁宗见此事闹得不可开交,便各打五十大板,免去陈旭枢密副使的职务,改知定州;赵抃也被外放去知睦州。正因为赵抃在反贪路上的坚韧不拔,不屈不挠,铁面无私,人们送了他个“铁面御史”的称号。他在殿中侍御史任上两年,还纠弹了宰相刘亢违制之事,弹劾了宣徽使王拱辰的不法行为,弹劾了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的不称职等。
赵抃的为官清廉,在当时也是出了名的。他对自己要求甚严,白天忙完公务后,每晚都要焚香拜天,口中念念有词。有人好奇地问他在向上苍密告什么?赵抃笑答说:“哪有什么密告,无非是将自己白天做过的事,一件件一桩桩地在心中说上一遍,借以检点反思。倘若一个人连在这种场合都还不好意思启口,那就必定做了什么亏心的事,自己就需要警醒了!”他累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却一生“不治家产”,过着俭朴的生活。他的膳食以蔬菜为主,不得已也就是添碗肉罢了。赵抃在老家衢州的宅邸很狭小,弟侄为了讨好他,曾出高价买下毗邻的房子想为其拓宽。他知道后令弟侄立即退房,谢绝了其好意。他身居高位,为其生活服务的只有一老兵而已。他四次入川五任蜀官,一琴一鹤伴其身边。他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不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连神宗皇帝都感叹地对他说:“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宋史·赵抃列传》)同时代的政治家、宰相韩琦评价其为“世人标表,盖以为不可及”(同上)。大文豪苏轼在为赵抃写的像赞中,赞誉其人品操守“玉以其洁,冰拟其莹”。他入蜀路过湔江时留下过一句“吾志如此江清白,虽万类混淆其中,不少浊也”的誓言。他的这句誓言与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内涵相似相通;因为他们都是真正的君子。
二 两位君子不打不相识
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周敦颐在蜀中合州(今重庆合川区)以“太子中舍”的京官身份签书判官厅公事已三年了。这时赵抃第二次入蜀,任了梓州路(治所在今四川省三台县)转运使一职,成了周敦颐的顶头上司。其间,合州知州位置长期空缺,周敦颐以签判(副长官)的身份经常主持工作。在合州,周敦颐尽心职守,兴办教育,为民做了大量实事,因此深受人尊敬。蜀人拜他为师,各地来合州求学问道者不少。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载:“盖当时乡贡之士,闻周子学问,多来求见耳。”这也可从《蓬州志》记载得到印证:“士慕从之,多诣合与之游”,每年蓬地赴合州随周子学的就有好几批,每次都有十数人。周敦颐的学生,遂宁少年傅耆这样称道:先生“执事以济众为怀,神所劳赉,故得高士与施至术,而心朋远寓名方”。正因为他一心为民,忘我付出,传学有方,所以,他的名声在当地非常好。其“在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手,吏不敢决。苟下之,人亦不从。既去,相与祀之南禅”(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他办事公允,合州人对他的信任度极高,后来的大小事务不经过他的手,其他官吏都不敢随意决断;即使做了决定吩咐下去,百姓也不认可,不会听从。当周敦颐离开合州后,合州人民在南禅这个地方为他建了生祠。这实属罕见。他的后任者何预来合州后,领略到周敦颐的遗风,故而在其所撰《合州先生祠記》中说:“先生之道,如青天白日,不待书而传之,以志晚学归敬之意,且以永邦人无穷之思!”
君子所为,往往会招来小人忌恨。他们抢先在刚来合州巡视的转运使赵抃面前进谗言,说周敦颐擅权揽政,搞一言堂,别人的意见统统听不进去。赵抃这次赴任梓州路时间不到一年,就又改任了益州路转运使。但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却马不停蹄地对梓州路所辖三府八州三军一监偌大的地盘巡察了一遍,当然只能是浮光掠影。因为没有深入调查,就容易偏听偏信。这位君子眼里一直是容不得半点沙子的。当他听到别人反映周敦颐后,就把他划入了“小人”之列;在周敦颐进见时,待之甚严,毫不客气。此时周敦颐却以君子坦荡的胸怀,处之泰然。
不是冤家不聚头。赵抃与周敦颐是一对典型的不打不相识的君子。嘉祐六年(1061年),朝廷升迁周敦颐为国子博士通判虔州(今江西赣州)。很凑巧的是,这里的在任知州是对自己有过误会的赵抃。这次虔州再度相逢,赵抃通过一段时间观察,对周敦颐这人的学问和处事作风有了全新了解。黄庭坚在《濂溪词并序》中记述:“其后(赵抃)乃悟曰:‘周茂叔,天下士也。荐之于朝,论之于士大夫,终其身。”度正也在《年表》中写道:周敦颐“既至虔州,知虔州者赵清献(赵抃的谥号)也。至是,孰视先生所为,执其手,叹曰:‘几失君矣,今日乃知周茂叔也。荐之于朝,论之于士大夫,终其身。”从黄、度二人的叙述中可看到,当赵抃真正了解周敦颐后,便十分抱歉。两个秉性相投的人就此结下终生的友谊。后来,赵抃在朝廷官员和有声望的学者面前时常提到周敦颐,一有机会就向朝廷举荐他。不然,像朝廷宰相韩琦、曾公亮、吕公著等人又怎么会知道周敦颐呢?又怎么会替他在皇上面前说话?能使赵抃折服的人,那一定是个有才有德之人!当治平元年(1064年)冬,虔州突发火灾,周敦颐受到连带追责时,韩琦、曾公亮等人都站出来帮他说话。周敦颐这才脱罪而移调永州通判。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赵抃从知谏院升任参知政事。他动员御使台长官吕公著和他一起向朝廷举荐周敦颐。吕公著在给皇帝的荐牍中这样写道:“臣伏见尚书驾部员外郎、通判永州军事周敦颐,操行清修,才术通敏,凡所临莅,皆有治声。臣今保举,堪充刑狱、钱谷繁难任使。如蒙朝廷擢用,后犯正入己赃,臣甘当同罪。其人与臣不是亲戚,谨具状闻,伏候敕旨。”这篇荐牍用词之恳切,举荐之得力,可看出他对周敦颐的极度信任。这年,周敦颐升迁为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后又擢升为广南东路提点刑狱。
三 两位君子的惺惺相惜
赵抃是一位为政简易,又工诗善书,却“铁面无私”的清官。就连他死后的谥号“清献”,皇帝都是费了好一番心思才赐予的,意在褒奖他一生清廉,终身奉献国家。就是这样一位名臣,在和周敦颐相识相交后,能够放下身段,抛开世俗观念,不论年龄(赵抃比周敦颐大9岁)尊卑,不论职位高低,只做朋友,而且终其一生。二人都是有着极高学问并注重教化的人,同署一州,志同道合,心心相印。他们或一起畅游在大自然中,吟风弄月;或一起讲学于学斋,论道于天地间;或诗赋往来,共叙人间大道。现可查到的赵抃和周敦颐在虔同游的诗就有四首:《同周敦颐国博游马祖山》《次韵周茂叔国博见赠》《次韵前人重阳节近见菊》《次韵前人不赴重九饮会见寄》。《赣县志》载:“嘉祐六年,知府赵清献、通判周敦颐在赣水东玉虚观讲学。”这段时间两人过得应该十分快活。但这样的时间却仅有短短的一年——第二年赵抃就被朝廷召回做侍御史知杂事,总管御史台庶务。在送别时,周敦颐写下《万安香城寺别虔守赵公》诗,开头写道:“公暇频陪尘外游,朝天仍得送行舟。”短短十四字,情深意笃,写出了两人相处的亲密无间,别离时的依依不舍。赵抃亦深情地和诗回赠:“顾我入趋朝阙去,烦君出饯赣江头。更逢萧寺千山好,不惜兰舟一日留。”
赵抃两任成都知府,任上都与周敦颐有书信往来,光赵抃与周敦颐题韵、赠答的诗作,流传下来的就有八首。当然他们的书信与诗赋往来远不止这些。
不用说赵抃便是周敦颐生命中的一位真朋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四五月间,赵抃在成都府任上,当他听说周敦颐因虔州火灾之事受连带责任而被调往湖南永州时,立即写诗一首《寄永州通判周茂叔虞部》。诗曰:“君去濂溪湖外行,倅藩仍喜便乡程。九嶷南向参空碧,二水秋临彻底清。诗笔不闲真吏隐,松庭无事洽民情。霜鸿只到衡阳转,远绪凭谁数寄声。”赵抃在诗中既有对周敦颐归乡近家的慰藉,也有对他去边就远的同情。诗名中的永州通判为周敦颐的新任官职。永州离周敦颐老家道州很近(现在同为永州);虞部即虞部员外郎,是这会儿周敦颐的京官头衔。三年后,赵抃回朝做了参知政事,他和吕公著一道荐周敦颐做了广南东路转运判官。
熙宁六年(1073年),清献公此时又以资政殿学士衔再次出知成都府。任上,当他得知周敦颐已辞官归隐庐山,感到十分惋惜。他在周敦颐建成庐山书堂后贺诗一首《题茂叔濂溪书堂》。诗中末尾这样写道:“本源孕清德,游泳吐嘉话。何堂结良朋,讲习取诸《兑》。”仅从这两句诗中也可看出,赵抃是最了解周敦颐学问和人品的人了,也一定读过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所以他能说出周敦颐在探明宇宙本源问题时,要以天道来育人清德,同时赞扬周敦颐在育人方面享有名声(“游泳吐嘉话”)。接着他说,为何周敦颐每到一处都能结下这么多良朋?主要是他深明《兑》卦的意义而传授于人。这个卦是同卦(下泽上泽)相叠。两泽相连,两水交流,寓意上下相和,团结一致,朋友相助,欢欣喜悦。兑为悦也,谓同秉刚健之德,外抱柔和之姿。是诗既赞扬了周敦颐的学问,也赞扬了周敦颐的人品德行。他觉得朝廷不用像周敦颐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又非常有德有品的人,真是一大损失!于是,在成都任上,他再次向皇上拜章乞留,恳求皇上能重新考虑给周敦颐以要职。但可惜的是,当皇上采纳了赵抃的意见,重新启用周敦颐的任命送达家门时,后者已与世长辞了。然而,周敦颐有赵抃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朋友,一位知音、一位伯乐,此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