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逸红
高中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提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教、学、考有机衔接”的要求。大概念教学理念是一个很好的思维视角,是教师单元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1]这一理念已得到老师们的认可并积极实践,但是评测环节严重滞后。“如果评测要求记住许多事实的描述,如果教学法并不与形成大概念的需要衔接,只是建议教学内容应该专注于大概念是没有用的。”[2]本文聚焦评测这一关键领域,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探讨以大概念理念指导评价的合理性、必要性和操作策略。
一、运用大概念理念指导命题的重要性
大概念是指那些能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联结成为整体,并且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观念。[3]大概念理念指导评价,就是将学生大概念的形成情况纳入评价指标,在确定评价内容、选择素材、设置情境、制定评分标准,以及反馈诊断结果时以相关大概念为思考视角,从而提高评价的科学性,更好地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运用大概念理念指导命题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诊断学生核心素养达成度,以评促学
历史学科引入大概念理念,目的是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最终目的,而大概念的理解与形成是目标,更是途径。运用大概念理念并非简单地进行概念教学,而是看重其在教学中的价值。大概念缘于学科的基本结构和方法,它指向具体知识背后的核心内容。因此,大概念能够以认知结构化促进课程组织逻辑的融合,也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将单个知识、技能与更大的认知架构相联结,利于学生洞察学科特性,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从而发展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规定高一历史学习结束后,学生应达到学业质量水平2的要求。这意味着《中外历史纲要(上)》至少应达到水平1的要求,部分达到水平2的要求。评判核心素养的落实效果应根据学业水平与具体的课程内容的逻辑结构,不可用孤立的知识点来命题。
2.突显《中外历史纲要》的课程立意
《纲要》的内容特征鲜明地体现了大概念这一立意,这种特征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基本导向。[4]它以通史形式从人类文明起源一直叙述至今,展现了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从中国史的内容可以看到: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中国人民近170年的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斗争,中国共产党100年来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奋斗史,70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以及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大趋势。[5]这段话是对《纲要》上册内容的高度概括,可视为大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即“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课程大概念,“各阶段的时代特征”为单元大概念。它不仅是教学的指导,也是命题的指导,能使《纲要》的课程立意和重点内容更加突显。
3.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现实要求
教学中的大概念是课程内容所要围绕的核心和基石,因此,以大概念为核心的结构化内容是必备知识的一部分,是教师应教、学生应学的重要内容。运用大概念整合教学内容,要求教师依据大概念建构学习内容的框架,组织和开展教学任务,以大任务、大问题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大概念。这就改变了传统实施简单知识教学的做法,也为命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运用大概念理念进行命题的优点在于,一是大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能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知识体系的合理性;二是能更好地区分学生对事实性层次和概念性層次内容的把握情况,改进传统命题局限于史实的不足;三是有助于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与创新能力。
二、命题环节运用大概念理念的策略
下面以中国近代史部分的非选择题为例,探讨在命题关键环节如何体现大概念理念。
1.运用大概念搭建试卷的整体布局
试卷整体布局的关键是确立非选择题的合理框架,此阶段大概念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由大概念出发,此确定若干大题的考查重点,从而搭建试题的合理布局,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看出,有的模块大概念,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主义现代化”等,内涵相对聚焦,可以直接应用或分阶段考查;对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等线索复杂的大概念,为了多维度创设情境,除了分阶段外还可拆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二是运用大概念拓展命题的思路,有助于找到典型的、聚合性较强的素材。我们在实践中运用了汉代海昏侯国历史与文化展、历代帝王庙和中国电信博物馆等资源来命题。以成立于1999年的中国电信博物馆为例,它是国内通信行业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博物馆,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反映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既有新意又贴近学习内容。
2.运用大概念筛选或补充命题材料
面对丰富的资源,如何运用大概念筛选出恰当的素材?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两种策略。
策略一,在原始素材相对聚焦的情况下,直接运用大概念进行筛选。如“百年电信红色传承”的主题与“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成功探索”这一大概念非常契合,很快能选出一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物:第一件是南昌起义时使用的信号灯、军号、手电筒;第二件是红一方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中缴获的电台;第三件是三大战役期间毛泽东手书电文的复制品等。这些展品既反映出红色电信的发展历程,也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史事相联系。
策略二,当原始素材专业性较强、与教学有一定距离时,则从大概念的内涵出发补充材料。在展览标题“百年电信艰难起步”的启发下,查找到近代中国电信业发展的重大事件,选择电报业为例制作大事年表,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近代中国电信事业的发展反映出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抗争。在试题篇幅有限的情况下,选择哪个维度作为命题的侧重点?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大概念出发,宜将列强侵略作为背景,将中国人的抗争与探索作为教学和命题的重点内容。
但是仅以大事年表形式呈现电信业的发展历程,难以体现价值引领作用。为此,需要补充相关研究成果[6],将大事年表的内容朝着突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大概念改进,如下面材料所示。
1871年,丹麦大北公司首开在华非法收发国际电报的先例。随后,英、美等列强的电缆也在中国海岸登陆,中国丧失了通信主权。
1879年,李鸿章在大沽炮台和天津之间架设电线,这是中国官方最早创办的电报。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并于大沽口、镇江、苏州、上海等七处设立电报分局,全线三千余里,这是中国第一条官督商办的陆路电线——津沪线。后设立专门机关管理、规范电报业,在天津和上海设立电报学堂。盛宣怀认为:“(电报)固以传递军报为第一要务,而其本质则尤在厚利商民,为图久计。”
3.结合大概念的内涵进行设问
高中阶段的测试既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又要考查学生运用学科思想方法和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结合大概念设问以实现此目的?
关于洋务运动,从教科书的叙述要点可以明晰核心概念的基本结构。“单元导言”指出“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试图解决国弱民贫问题”,揭示其对于时代问题的回应。“学习聚焦”强调致力于“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学思之窗”引导学生“理解洋务新政的目的”。“学习拓展”介绍了“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后来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从而产生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从中看出将洋务运动定位在近代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之一,其结构应包括背景、目的、性质及其影响。再从高中必修课程要求达到的学业质量水平来看,宜落在探究因果关系、对具体史事作解释的素养要求上。因此将第一问设置为“评价洋务运动期间中国通信业的发展”。
新民主主義革命时期的红色电信资源数量不多但具有代表性,适宜考查学生对“新民主义革命”这个核心概念的理解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第二问设置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展区起一个标题,并对三件重要的文物加以解说”。其用意在于通过拟定标题考查学生的时段划分和概括能力,通过撰写解说词考查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史料实证素养和“能够说出重要历史事件的经过及结果,有条理地讲述历史上的事情、基本进程”的历史解释素养。
4.评分标准的制定体现大概念理念
在测评中运用大概念理念还体现在对评分标准要点进行细化、提供不同等级得分的参考答案等环节中。
第一问“评价洋务运动期间中国电信业的发展”要放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这一时空框架下。从目的看,洋务派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列强控制中国通信权,从传递军事信息的需要出发创办本国的电报业。从作用看,“艰难起步”指明它突破了传统邮递、驿站的落后状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电报经营的主动权;“厚利商民”体现了有利于国计民生,改变人们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作用,还能吸引更多商人投资近代企业;从空间上看,促进了东部架设电报地区的发展和繁荣。
第二问采用等级赋分的形式。其评价指标体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即拟定标题方面要求主题突出,体现红色资源的特点或革命年代的特征等;运用与论述方面,紧扣标题,准确表述史实及电信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强调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在叙述中突出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艰巨性和最后取得胜利的结果。
总之,区域范围内推进实践大单元、大概念等教学新理念的教学实践表明,需要重视评价环节,并延续以大概念理念指导测试与讲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纲要》教学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的现实难题,真正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更好地发挥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功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注释】
[1]陈志刚、王继平:《大概念的理解与教师备课》,《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0年第9期,第37—43、58页。
[2]温·哈伦:《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6年,第39页。
[3]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57页。
[4]於以传:《大概念立意下<中外历史纲要>教学的若干思考》,《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1年第11期,第123—128页。
[5]徐蓝:《历史核心素养统领下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课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9期,第33—39、20页。
[6]马翠兰:《试论李鸿章在中国电报业发展中的作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第122—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