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舰 席彦军 李秀峰 李佼 郭明星 王思梅
摘要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属江北茶区,也是中国茶树的经济栽培区。漢中植茶历史悠久,紧邻茶马古道川藏线,茶园纬度高、海拔高,茶树群体资源丰富,遗传多样性明显。本研究对汉中茶树群体资源进行了调查和鉴定评价,并提出了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对策,以期为汉中地区茶树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树;群体资源;古茶树;稀有单株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07-0062-04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属茶树的经济栽培区(102°E以东,32°N以南的地区)[1]。汉中紧邻茶马古道川藏线,有4 000多年的种茶历史,由于种茶历史悠久,茶园纬度高、海拔高,人文变化和气候演替造就了当地茶树资源的多样性,保留了大量的茶树群体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镇巴紫阳群体种、西乡大河群体种、南郑碑坝群体种和宁强广坪群体种4大群体种资资源[2-3]。国家“八五”重点科技项目“重点地区作物种质资源考察”分设“大巴山作物种质资源考察”和“黔南桂西山区作物种质资源考察”2个专题,1992年对汉中宁强、南郑、镇巴、西乡4个县的茶树资源进行了考察和收集,获得了15份资源,考察组分析研究认为它们都是古老的群体种,个体间在形态特征和抗寒性上差异大,是选育高抗、优质绿茶品种的重要遗传材料[4]。
1 汉中茶树群体资源的分布、数量、类型和生长情况
1.1 来源和形成
茶树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省,虞富莲[5]研究认为22°40′~24°10′ N、103°10′~105°20′ E的文山、红河2个州内的狭长区域为茶树的起源中心。茶树在我国有4条主要传播途径:①从云南经广西、广东、福建到浙江,即沿海路传播;②从云南先经四川,再进入陕西;③从云南沿长江,自四川、湖北传至安徽和江苏;④从云南经四川到贵州、湖南进入江西和浙江[6]。汉中茶树是通过第2条途径从四川传播进入的。四川是我国最早栽培利用茶树的地区,汉中毗邻四川,茶树群体资源主要分布在靠近茶马古道川藏线的边缘辐射区域,涉及西乡、镇巴、南郑、宁强、勉县、城固6县17乡镇20多个自然村。
1.2 现状调查
1.2.1 地方群体资源。根据1981—1983年陕西省农业厅对陕南茶树品种资源的调查结果《陕西省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研究报告》,汉中茶树地方群体资源大体可分为4大群体、15个种、4大古茶树群以及6个地方稀有茶树单株[3]。自1992年以来,未再对汉中茶树种质资源进行大规模系统性调查。受自然灾害、人工砍伐和粗放管理等因素的影响,部分茶树种质资源已不存在。2008年起,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茶叶研究室科研人员联合县区茶技人员连续10年对汉中茶区茶树群体资源开展了系统调查研究,经实地走访调查和登记,并采用扦插扩繁手段保存了408份优异茶树种质,建成了陕西省面积最大、资源最多、品种最全的茶树品种资源圃。
1.2.2 古茶树资源。汉中古茶树是指经种子繁殖,人工栽培年份在百年左右的茶树。茶树是多年生木本常异花授粉作物,这些茶树经过长期的天然杂交和遗传变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茶树资源类型。
1.2.2.1 镇巴青狮沟古茶树群。镇巴青狮沟古茶树群集中分布在镇巴县兴隆镇南沟和青狮沟一带海拔范围680~1 000 m的陡峭林地、山梁、沟边或缓平的庄稼地里,树龄150 a左右,主干周径30 cm以上。另外,该县的观音、巴山、碾子、简池镇都有报告发现少量古茶树,准确标记位置的有30多株。该县古茶树是由槠叶种、小叶种、柳叶种、紫芽种和大叶泡5个类型组成,中、小叶居多,叶色深绿。
1.2.2.2 西乡大河古茶树群。西乡大河古茶树群主要分布在西乡县大河镇石马村、楼房村、茶园村、高川镇木竹坝村等海拔800~1 200 m的地方。西乡县大河镇是全省大叶种集中分布区。以大河大叶群体种出名,当地人俗称“大脚板茶”。2016年4月,汉中农业科学研究所在该镇茶园村调查中首次发现1株周径在30 cm以上,树幅4.8 m× 4.4 m的柳叶小乔木型茶树。大河群体种以叶大(最长14 cm)、色绿、质厚为特点,大脚板类茶树的氨基酸含量在5.6%左右。该类群体以大、中叶类型为主,大叶种占41.2%,中叶种占46.8%[3],包括大河坝槠叶种、西乡大脚板和圆叶种。
1.2.2.3 南郑碑坝古茶树群。南郑碑坝古茶树群主要分布在南郑区碑坝干龙洞和福成镇境内聂家湾村,海拔800~1 100 m,面积666.67 hm2左右。据当地茶农祖辈相传,在明初这里就有植茶传统并盛产干龙贡茶,茶树树龄在300~500 a,是迄今陕西省最集中、面积最大的古茶树群。主要品种类型有枇杷茶、槠叶种、柳叶种和紫芽种,以中、小叶灌木型为主。
1.2.2.4 宁强广坪古茶树群。宁强广坪古茶树群主要分布在宁强县广坪镇玉泉坝村、金山寺村和青木川镇一带,分布较零散。群体类型有中叶种、大叶种、柳叶种和小叶种,其中大叶种占41.3%,中叶种占50.0%,柳叶种占5.8%,小叶种占2.9%[3]。
1.2.2.5 地方稀有茶树单株。地方稀有茶树单株也是宝贵的茶树种质资源。城固县二里镇高北村梨树坪水井湾的“秦巴茗冠”古茶树单株,树龄超过300 a,树高4.3 m,主干枝15根,最粗直径20.0 cm,树冠4.8 m×4.4 m,主干最大直径15.6 cm,是迄今陕西省现存最大古茶树。该县的天明镇、二里镇大盘村也发现树龄300 a的小乔木型古茶树。另外,还有镇巴雌鸡岭大茶树、镇巴葫芦头大茶树、镇巴青狮大茶树、西乡鸳鸯池大茶树、西乡木竹坝大茶树等稀有单株。
2 汉中古茶树群体资源现状及鉴定评价
2.1 资源现状
古茶树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资源,但因树龄长,茶叶产量低而不被当地茶农重视,从而出现有茶就釆,无茶一刀砍的现象,大量古茶树都有多次被台刈的情况。古茶树之所以能遗留下来,是因其生长在偏僻的深山老林里或撂荒的林地里,避免了刀锯斧钺。但由于其生长环境长期土壤贫瘠,茶木混生,易受病虫害侵染和自然灾害破坏。近几年受茶旅一体启发,个别企业盲目进行古茶树异地栽植,但多年古茶树和其周边生态已形成依赖关系,异地移栽死亡率很高。受人力、财力所限,古茶树群体资源的宣传保护滞后,缺乏就地保护政策和措施缺乏,古茶树开发利用才刚刚起步。
2.2 群体资源的相关鉴定评价
2.2.1 农艺性状研究。郭明星等[7]以55份汉中茶树群体资源为材料,采用田间农艺性状调查、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茶苗主干根长、株高、单株着叶数、单株叶面积、单株叶干重、根总重、分枝数、整株重、新梢长、茎粗长、茶苗成活率共11项指标作为茶树苗期鉴定指标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所收集的老茶树资源中有一批茶苗的新梢长、分枝数、出圃率、最长根长、根数和茎粗长势较强,其中以B14-9、B14-39和B14-42长势最好。通过聚类分析可将汉中老茶树资源划分为2个类群,第1类群包含13个老茶树资源,第2大类群包含42个老茶树资源。第1类群中除X14-37、Z14-5、Z14-3外,其余均来自南郑碑坝。第2类群又可划分为2个亚类群,其中第1亚类包含16个老茶树资源,第二亚类包含26个老茶树资源。第二亚类中除了B14-34、B14-33、B14-18外,其余均不是来自南郑碑坝。表明这些来自其他县区的茶树群体资源与来自南郑碑坝的茶树群体资源遗传差异较大。
2.2.2 遗传多样性分析。陈熙等[8]利用EST-SSR、SRAP和SCoT标记对28份来自西乡大河、南郑碑坝、宁强广坪、镇巴兴隆的茶树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标记都能够揭示材料间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40个SRAP标记共检测到336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组合可检测到5~13个等位位点,平均为8个;每个SRAP位点的遗传多态性信息含量在0.78~1.00,平均值为0.93,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集中在0.73~0.95。说明汉中本地群体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具备系统选育品种的潜能。潘庆[9]利用RAPD技术对陕西7大群体中的26份茶树种质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48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的32条扩增效果较好的随机引物,共扩增出335个位点,多态性位点占94.7%,平均每条引物的扩增条带数为10.5条,这表明陕西茶树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2.2.3 抗寒性鉴定与评价。李剑等[10]应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并分析了18个陕西茶树群体种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陕西茶树品种抗寒性明显强于外地引进品种。武艳等[11]以23个陕西地方茶树品种为材料,通过测定离体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冷胁迫条件下电解质外渗率4个生理生化指标,并对比引進品种综合评价了陕西茶树种质资源的抗寒性,结果表明,西乡大河6号、西乡大河8号和紫阳圆叶种属于强抗寒品种。
2.2.4 生化成分分析。通过对18个大河群体种的生化成分进行分析并对比福鼎大白茶等引进品种,结果表明,西乡大河4号、南郑碑坝5号和紫阳大叶泡的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为4.38%、4.66%和4.28%。蒋垄等[12]以汉中茶树种质资源圃中的83份资源为材料,通过测定茶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含量,再结合咖啡碱、氨基酸、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4个生化指标对28个高EGCG茶树品种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西乡大河12号、宜昌大叶种等高EGCG且品质优良的茶树品种[12]。
3 汉中茶树群体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对策
地方茶树种质资源特别是较古老的茶树资源,是古人遗留下的宝贵财富,应该统筹规划、保护先行,科学利用好汉中茶树群体资源,服务于当地的茶叶生产和区域性的品种选育工作。
(1)加强政策引导,尽快出台汉中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办法,使古茶树的保护利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进而推进古茶树的科学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2)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对汉中古茶树群体资源情况进行调查、登记,建立名录,并就古茶树资源建立数据库和动态监控监测体系。采取就地划域保护和挂牌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措施,在古茶树集中分布区域,划定适当的保护范围,设置保护标志,向社会公布;对保护范围外的零星古茶树设置保护标志,挂牌保护。通过科研项目支持,加快对古茶树资源的调查研究,挖掘优良茶树育种材料,培育适宜陕南地区推广的优良品种。
(3)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古茶树权属明确的,其所有权人享受收益的同时承担具体管护责任;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应责成所有权人和经营权人约定管护责任,偏重经营权人承担管护责任,由此增加的费用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4)保护和开发并行,结合汉中全域旅游,在保护区内因势利导引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打好古茶树这张汉中茶叶的文化牌,实现资源统筹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4 参考文献
[1] 陈亮,虞富莲,杨亚军,等. 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胡歆.陕西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1-52,57.
[3] 张彦清,熊小飞,王景华,等.汉中茶树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探讨[J]. 茶业通报,2008,30(1):26-27.
[4] 许宁.川东北茶树种质资源考察简报[J].中国茶叶,1993(1):24.
[5] 虞富莲.论茶树原产地和起源中心[J]. 茶叶科学,1986,6(1):1-8.
[6] 游小青,李名君.茶树种质资源萜烯指数分析[C].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编.茶叶科学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40-146.
[7] 郭明星,席彦军,李厚华,等. 陕南老茶树扦插苗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6(3):317-321.
[8] 陈熙,李佼,张羽,等. 基于EST-SSR的陕西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6(3):322-327.
[9] 潘庆.陕西茶树种质RAPD分析及珍稀茶树种质紫阳1号的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10] 李剑,余有本,周天山,等.陕西茶树品种的抗寒性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9,18(1):262-266.
[11] 武艳,肖斌,游新才,等.陕西茶树种质资源抗寒性综合评价[J].热带作物学报,2012,33(5):792-798.
[12] 蒋垄,肖斌,余有本,等.陕南地区高EGCG茶树资源筛选[J]. 西北农业学报,2010,19(9):193-197.
(责编:何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