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熹
摘要:稻田养鱼实现了水稻种植与养鱼产业的融合,在当前推动农户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文章结合某区域推行稻田生态养鱼特色农业的基本情况与实践经验,阐述了一系列稻田生态养鱼管理技术要点,包括鱼苗放养的种类和时间、鱼苗放养的规格和密度、放养鱼种的注意事项、鱼苗饲养、养鱼之稻田的综合病虫害防治、有害藻类过度繁殖的防治。在此基础上,从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这两方面入手,对稻田生态养鱼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强调了稻田生态养鱼效益的客观与理想。
关键词:稻田养鱼;管理技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水稻+生态养鱼”项目作为将“养殖”与“种植”跨界融合發展的生产模式,主要是利用水稻间的空隙来进行鲤鱼和鲫鱼养殖。稻田里的杂草、稻花和害虫是鱼的食物,而鱼的排泄物是水稻的肥料,而且鱼不断游动,能松动淤泥,给水稻根部输送氧气,为水稻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在这种共生模式和地理优势下,水稻不仅能增产增值,产出的绿色稻花鱼,在市场上售价也高于其他地区同品类鱼价,因此,稻田生态养鱼有着极高的发展与推广优势,效益明显,值得深入探讨。
1 稻田生态养鱼基本情况分析
大理地区为了农户增产,积极展开稻田生态养鱼特色农业,开挖鱼沟在稻田面积中的占比约为10%~15%,每667m2投放鱼苗规格为200~500g、投放量为15kg。在2021年,该区域稻田生态米的产达到350kg/667m2,以15元/kg的价格计量,产值可收获5250元/667m2;同时,稻田鱼以40/kg元的产值计算,产出稻田鱼总产量为35kg/667m2,收入约为1400元,合计产值能够达到6650元/667m2,相比于一般米稻田,稻田养鱼的亩产值明显增加,实现了农户增收的目标。
2 稻田生态养鱼管理技术要点分析
2.1 放养的种类和时间
为了充分利用稻田中水草和水生生物等天然饵料,以放养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为宜。如草鱼、鲤鱼、鲫鱼,鲢鱼、鳙鱼也可适量放养一些。团头鲂因背高、娇嫩,而稻田水浅,因此不宜放养。同地区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放养品种。原则上讲,适于池塘养殖的所有种类都可以在稻田中养殖。鱼种放养时间基本上与苗种放养时间相同。宜在稻田插完秧后的肥水高峰期(无节幼体、枝角类繁殖时期)投放鱼种。实践证明,插秧前后放入同样规格鱼种,插秧前只比插秧后多饲养15d,但出田时,个体要比插秧后放入的增加100g以上。
当培养鱼种时,在秧田撒稻种、早稻田插秧开好鱼沟装好鱼栅后放鱼;而放养7cm左右吃食性夏花鱼种时,需在秧苗返青后放养,以免鱼吞食秧苗;隔年草鱼种必须在水稻圆秆及有效分蘖结束后才放入田中觅食[1]。为延长鱼的生长期,可在插秧前将苗种投放到鱼溜鱼凼中,待秧苗返青后加深水位,打通鱼沟鱼道,放鱼入田。单季稻田周年养鱼时,水稻收割淹青后必须增投鲢鳙鱼种,以充分利用饵料。
2.2 放养的规格和密度
稻田养食用鱼,大多以主养草鱼、鲤鱼、鲫鱼等,搭配鲢、鳙鱼,放养规格一般为3cm左右,大规格为10cm左右;放养密度稀养300尾/667m2左右,中等1000尾/667m2,密养1500尾/667m2。
如果实行粗放养殖的,要根据稻田的天然饵料状况来确定,杂草多可以草鱼为主,占60%,鲤鱼30%,其他鱼类10%;一般肥水田可以鲤、鲫鱼为主,占60%,草鱼30%,其他鱼类10%;实行精养的,可草、鲤并重各占50%。
2.3 放养鱼种的注意事项
放鱼前10~15d,鱼凼、沟溜用生石灰消毒。苗种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泡3~5min,也可用8ppm硫酸铜,或10ppm漂白粉,或20ppm高锰酸钾浸泡鱼体[2]。鱼种大、水温低时,浸泡时间长,反之则短,通过浸泡可预防多种鱼病。
稻田养鱼的鲜鱼饲养周期相对较短,所以鱼苗的放养时间越早,就越有利于鱼苗的生长与鲜鱼增产。大规格鱼种大多于春节后放入鱼溜内饲养,套养的夏花鱼种应在5月中、下旬放入田中。重点落实对鱼苗投放期间水温差异性的把控与调整,确保容器中水体的温度以及稻田内水体的温度之间保持在极为接近的状态,两者之间的差异性要求始终控制在5℃以内。如果容器中水体的温度以及稻田内水体的温度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那么势必会导致投放鱼苗后其成活率大幅下降。为此当鱼运到田边,应先将田中清水逐渐加入运鱼容器内,使水温慢慢一致,将少量鱼放入鱼溜中,半天后鱼如无异常,再将鱼种全部放入田中,以防鱼溜消毒药性未消而使鱼种中毒,鱼溜消毒后施放粪肥,使田水爽而肥,要保证鱼种肥水下田,让鱼苗在下田后即可获取到生长所需要的饵料。需要注意的是,严禁在泥浆、浑浊的水中投放鱼苗,从而导致鱼苗的成活率保持在较低水平,最终造成稻田养鱼成效下降。
2.4 鱼苗饲养
5~6月,每天投精饲料1.5~2.5kg/667m2,青料8~12kg,7~9月底,每天投喂精饲料3~5kg/667m2,青料18~25kg/667m2,10月以后逐步减少。青饲料要鲜嫩,并于当天吃完为宜。
为了使鱼吃好吃饱,生长迅速,饲料系数低,投饲必须坚持“四定”原则:第一,定时。在正常情况下,每天投饲时间要相对固定,从而使鱼养成按时摄食习惯。第二,定质。饲料要新鲜、卫生,不霉烂变质,以免发生疾病及其他不良影响。第三,定位。投喂的饲料要有固定食场,使鱼养成在固定地点摄食习惯。第四,定量。投喂的饲料要适量,防止过多过少,以免影响消化和生长。在投饲过程中,除坚持“四定”外,还要注意天气变化,鱼活动情况,以及水质情况,如水温变化,溶解氧,pH值等,做到灵活掌握,使鱼吃匀、吃好。
2.5 养鱼之稻田的综合病虫害防治
常见的病虫害:稻飞虱、钻心虫(二化螟)卷叶虫、蝗虫。常用的防治方法:
杀虫灯:全村15个杀虫灯(功率30瓦/个)。平原地区每3.33hm2一个,山地根据地形与光源的照射面积来放置[3]。利用害虫的趋光性来达到杀虫的目的。
实行专人管理,晚上7点开灯,天亮时关灯,所有害虫由管理人员拿回去喂鱼。人工捕虫在农历6月份,采用人工捕捉蝗虫来控制危害,蝗虫还可以食用。同时,除去田埂上的杂草来防治鼠害。耕作方式控制病虫害同一年同一块田中绿肥和水稻轮作,来达到控制虫害的目的。例如,紫云英和水稻的轮作。此外,紫云英可以固氮,提供氮肥。生态水稻同一块田中跨年种植不同的品种,来达到控制虫害的目的。
2.6 有害藻类过度繁殖的防治
在7~8月高温季节,部分红萍死亡,这时稻田内的藻类会大量繁殖。其中有一种微囊藻,其细胞外面有一层胶质膜,鱼类不能消化,藻体死亡之后,藻蛋白质分解产生有毒物质(硫化氢、羟胺)对鱼的生长不利。据分析,1kg水中含有50万个左右微囊藻时,就可使鳙鱼苗死亡,如达100万个以上,则大部分鱼类死亡。pH值为8~9.5,水温28~30℃时,微囊藻繁殖最快,可用0.7mg/kg硫酸铜均匀撒在田中予以杀灭。
3 稻田生态养鱼的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分析
第一,节约耕地。对稻田生态养鱼而言,其主要实现扩大再生产,对稻田空间进行综合利用,促使稻田空间的开发更为立体化,实现对耕地的节约,促使挖鱼塘占田面积呈现出明显降低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能够实现对稻米粮食种植面积的稳定保持,避免由于单一种粮效益不高而产生耕地全面荒废的问题发生。
第二,节约肥料。对于草食性鱼类而言,其在稻田中进行活动,能够发挥出对稻田肥效进行保护的作用,为稻禾有效分蘖的增加以及谷粒饱满性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通常来说,在实施稻田养鱼两年至三年后,即便施加少量化肥或是完全不施加化肥,稻田本身的稻米产量也能够表现出增加的发展趋势。一般情况下,产鲜鱼90kg/667m2的稻田,相应鲜鱼在实际的生活与运动期间所排出的粪便量能够折算为27.4kg的尿素,或者是12.6kg的纯氮。这种养分能够为稻田作物本身的生长提供养分支持与补充。
第三,节约用工。在推行稻田生态养鱼工程的条件下,需要永久性修复稻田的田埂进、进排水渠等,此时,不需要人员每年均进行田埂护理。同时,所投放的鱼苗在进行觅食活动中,可以实现对泥土的疏松处理,促使稻田养殖区域内土壤的物理结构得到有效改善,使得免耕成为现实[4]。另外,对于草食性鱼类而言,其主要以稻田杂草为食。基于这样的情况,在实际的稻田种植期间,也不需要安排人员进行除草处理。
第四,节约农药。在稻田内投放的鱼苗,在其生长期间能对水稻的害虫进行吞食,同时,还能够吃掉多余的“稻脚叶”,以此促使稻田本身的透光性、通风性有所增强,溶氧也随之增加,进而达到提升水稻抵御病虫害能力水平的效果。一般情况下,相比于不进行养鱼的稻田而言,实施稻田养鱼的稻田中,病害的发生率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不养鱼稻田中的病虫害发生率一般会比养鱼稻田的病虫害发生率高200%~300%。从这一角度来看,依托稻田养鱼的推行,能够实现对农药投放量的降低,为农户节约农药支出提供有力支持,通常情况下,稻田养鱼模式下,每年稻田能够减少的农药开支约为10~15元/667m2。
第五,粮食增产。在推行稻田养育期间,虽然需要进行鱼沟的开发,但是鱼沟实际开发面积在整个稻田种植区内占比相对较少,通常情况下,鱼沟开发面积占稻田面积的5%~10%。然而,由于在稻田内进行养鱼,而鱼在生存期间势必会产生一定的粪便,因此虽然鱼沟开发面积相对较小,但是养鱼本身的操作也会使得稻田土壤的肥力表现出有所提升的发展趋势。相对应的是,由于鱼苗的进食,稻田内的杂草含量也有所降低,鱼沟使得水稻产生边行优势,透光性、通风性随之增强,稻田的水温也有所增高,为水稻分蘖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最终达到促使水稻亩产量增加的效果。通常来说,稻田養鱼能够使得水稻的亩产量增加5%~10%。
第六,增产鲜鱼。在稻田养鱼实践中,主要结合应用了稻田的生长优势以及池塘养鱼高产技术,从而促使鲜鱼的产量随之提升,通常来说,鱼的亩产能达到30~100kg/667m2,最高情况下,鲜鱼能够达到500kg/667m2。
第七,增加收入。稻田养鱼,可以由农户自家经营,这种经营模式的增收具有直接性以及普遍性的特点。结合大连地区的稻田养鱼实践情况能够了解到的是,该区域稻田生态米达到350kg/667m2,以15元/kg的价格计量,产值可收获5250元/667m2;同时,产出稻田鱼总产量为35kg/667m2,以40元/kg的产值计算,收入约为1400元/667m2,合计产值能够达到6650元/667m2,农户增收效果明显。
3.2 生态效益分析
第一,增加有效蓄水。在推行稻田养育工程期间,势必要提前对田埂进行加高与加固,并组织展开沟渠的开挖处理,依托这样的操作,能够促使稻田本身的蓄水能力,呈现出明显增加的发展趋势,为防洪抗旱工作的展开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通常来说,如果将田埂加高到1~1.2m,且实施加固处理,保证其不产生渗水问题,就能够促使每亩稻田的蓄水量有所增加,增加量约为200m3左右。
第二,除虫灭害。实施稻田养鱼特色农业后,存在于稻田内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的病原生物会呈现出明显降低的发展趋势,主要受到草食性鱼类的生存而有所降低,例如蚊子、幼虫、雌虫、吸血虫等,其普遍会被草食性鱼类吞食而基本转入绝迹状态。
第三,促进生态环境优化。稻田内投放的鱼苗在生长期间会对田内产生的病虫进行吞食,促使水稻内的病虫含量呈现出显著性下降的发展趋势。此时,由于不再受到严重的病虫害干扰,农户在实际的稻田种植期间,实际所投放的农药总量也随之表现出明显下降的发展趋势,这就使得稻田环境以及稻谷中存在的农药残留量随之降低[5]。与此同时,稻田内天敌蜘蛛、青蛙等益虫、益兽的数量也表现出明显增加的发展趋势,为稻田病虫害管理工作的优化展开创造了更为理想的条件。
第四,鱼类的增肥保肥效果显著。结合现有研究,能够了解到的是在水稻生长期间,实际所吸收的养分普遍有三分之二来源于土壤的自生肥力,而剩余部分则来自人工投放的肥料。从稻田整体方面来看,浮游生物、光合细菌、杂草、水稻等均依靠其细胞内包含的叶绿素,结合对氧分、二氧化碳、水的利用,展开光合作用,并组织自己的机体。从这一角度来看,稻田中的水体以及土壤除了会向水稻提供所需要的生长营养支持之外,其他的养分也会被存在于稻田生态系统内的其他生物所吸收,而这也会降低水稻生长中实际所吸收的养分含量。但是在推行稻田养鱼后,会对杂草、浮游生物等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消除,避免了这些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确保稻田土壤与水体能够为水稻的生长提供更为充足的养分支持。
4 结语
综上所述,稻田养鱼主要利用水稻间的空隙来进行鱼苗养殖,为水稻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此时,水稻不仅能增产增值,还可以产出的绿色稻花鱼。因此,稻田生态养鱼有着极高的发展与推广优势,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也更为理想。实践中,依托鱼苗放养的种类和时间、鱼苗放养的规格和密度、放养鱼种的注意事项、鱼苗饲养等要点的合理把控,能够达到更好维护稻田养鱼综合效益水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许辉,张红禄,贾青云,等.桂北高寒山区稻田生态种养下水稻及鱼生长试验[J].农业与技术,2022,42(16):18-21.
[2] 和佳鹏,施颖.中排乡德庆村稻田养鱼与长毛谷“稻鱼共生”发展前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2(5):52-54.
[3] 周先文,彭英海,向先嘉.湘西州稻田生态养鱼管理技术及效益分析[J].科学养鱼,2021(8):18-19.
[4] 蒋欣彤,马平焕.稻田养鱼(鸭)生态模式技术应用与效益分析[J].南方农业,2021,15(12):45-46.
[5] 杨倩.浅析“稻+鱼”模式的效益与困境——以凤凰县千工坪镇田冲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68-6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