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胡漫染
成都画院特聘画家,二级美术师
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画创作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在新的文艺观指导下,花鸟画在题材内容、笔墨形式上都有了新的发展。齐白石在这一时期的花鸟画题材多样,绘画语言绚丽烂漫,浑然天成,呈现出人画俱老的圆融境界。他的创作修正和丰富了传统花鸟画的语言图式,推动了中国绘画传统的现代化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画创作开始走向了全新的道路。在“思想改造”的前提下,传统画家面临着新的转折,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观的指导下,花鸟画家积极改造自己的旧思想,希望以此来适应社会和文化语境的转变。
这种思想的转变首先体现为题材的转变和扩大,“在目前花鸟画的创作中,可以有两种不同方法,一种是老老实实按照自己所见到的加以描绘,表现了自己对生活中的现实事物的真诚的喜悦,一种是临摹旧稿,或利用旧稿做各种拼凑,借以表现一点也不新鲜的旧情调,两者之间就有根本上的差别。前者是把生活当作艺术的源泉,而后者是沿着从画中变出画来的固定轨道进行的。所以前者高于后者。我们可以看出,花鸟也要写生”[1]。创作题材与过去不同,创作目的也不同了,花鸟画家潘天寿认为:“倘仍以旧时代之思想意识,从事创作,一味清高风雅,风花雪月,富贵利达,美人芳草,但求个人情趣之畅快一时,不但背时,实违反人类创造艺术之本旨。”[2]而郭味蕖则指出:“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像石涛所吟咏的‘山隈风冷天难问,桥外寒波鸟一翔’的那种索漠苍凉的笔墨情怀,那个抑郁悲愤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3]在新的社会要求下,花鸟画不再只是一个毫无阶级性的画种。它和其他门类一样,“再不能是超社会、超人生的自我陶醉,它要发挥着教育人民的力量”,它应该是“表现‘人’的集体生活及其思想感情”,它要符合现实主义原则,因为“表现现实的真实性、思想性、教育性才是绘画最高的境界”[4]。
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传统的中国画家改弦更张,走上了国画改造的道路,而在传统领域坚守的画家也在原有路径上力图寻求新的拓展,其中最具代表性、艺术成就最高的当数齐白石。
在20世纪上半叶就蜚声海内外的齐白石在1949年时已年近90岁。作为一位影响巨大的传统型国画家,齐白石并没有故步自封。实际上,他在“衰年变法”之后,一直勇于探索,力求创新,从而获得新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齐白石的绘画更加绚丽烂漫,浑然天成,呈现出人画俱老的自在圆融境界。
齐白石的作品根源于传统笔墨,他的作品从形式到题材,都是借鉴历代中国绘画经典的构图、笔法、墨法、空间和精神内涵,文人画的完美程式法则集中体现在他的创作中。其最重要的贡献是把自己的气质个性发挥到了极致,创立自身独特的风格语言,并修正和丰富了传统图式,推动了中国绘画传统的现代化。1953年后,齐白石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无论在生活上、经济上,还是在荣誉方面,都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照顾。1953年,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1956年,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为他举行 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授奖仪式。[5]安稳的生活、崇高的荣誉以及新中国精神气象的巨变,使齐白石心情轻松愉悦。他一方面创作了一系列祝颂祖国、表达和平美好愿望的花鸟画;一方面在“衰年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绘画技艺提升至炉火纯青之境。此外,他拓宽了传统花鸟画的题材,使得他的花鸟画更富生活气息,更具时代感。
在齐白石绘画的题材中,花鸟画的比重最大,艺术特征最明显,尤其是晚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风格。有评论将齐白石的花鸟画划入吴昌硕风格范畴,因为在其重拙朴茂的总体风格基调上,齐源于吴。梅、桃、荷、牡丹、杏、菊、枇杷等植物的画法中的金石味尤其接近。这种接近,主要源自齐、吴二人在金石书法功底的某种亲缘性。但其中的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吴氏浑朴,笔法内敛;齐氏雄健,笔法挺直外显。此外,齐白石早年丰富的乡野经历使其在绘画题材的广泛性上远超吴昌硕。而且他擅长的禽鸟、家畜、昆虫、庄稼、水族等,都是吴昌硕未曾画过的。由这些画题所表现的画法与风格,来源于齐白石的独特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并借助对形象的艺术化锤炼,在画面经营和造型上进一步趋向简洁,点线面的形式语言对比强烈却又和谐统一,平中见奇,色彩更加单纯沉稳,笔墨也益显老辣苍劲。如91岁时创作的《荷塘秋色》(图1)以线条的纵横、浓淡、粗细、干湿变化表现物象,笔虽简却意无穷,妙趣横生;93岁时创作的《水草螃蟹图》,螃蟹造型各异,用笔简明概括,墨色层次丰富多变;《雏鸡棕树图》分别以苍涩线条与没骨阔笔画棕树叶和树干,雏鸡以淡墨大笔点厾,造型简练稚拙,栩栩如生;《墨荷青蛙图》所画荷叶、青蛙虽逸笔草草,但结构严谨准确,笔简意周,神完气足;95岁时创作的《祖国万岁》(图2),以红花墨叶的技法描绘了一株盛开的花果,生机勃勃,寄寓画家欣逢盛世、祝福祖国的美好祝愿。
图1 齐白石 荷塘秋色
图2 齐白石 祖国万岁
在晚年的创作中,齐白石一方面顺应了自清代“扬州画派”到山阴“三任”、吴昌硕等海派画家以来的文人画由艺术世俗化的转向,另一方面又在融会徐渭的豪纵、八大山人的冷逸、吴昌硕的厚重、恽南田的蕴藉等各种风格趣味的基础上,直抒胸臆,表现自己熟悉与喜爱的田园生活题材,创作出质朴自然、刚健清新、天真烂漫的独特艺术风格。
在新中国初期的创作中,齐白石笔下的形象充满了浓郁的田园乡土气息与生活情趣。他热爱新社会,热爱新的生活。他努力表现人与自然的生命活力,表达对这种活力的情感态度,是根植于对生命本体的自我观照和肯定,是民族文化的历史和心理结构的互动产物,时代与地域文化的共振结果。齐白石有高度的文化修养,却不是顾影自怜、敏感而脆弱的旧式文人;他没有因深刻的人生思考而沉浸于悲剧情怀。实际、朴素、乐观、执着,对家乡和故土一往情深,这是中国新时代艺术家对世界的态度,也是他在20世纪中国画坛中最大的时代意义和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