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栋 席云 侯秀芳 梁明伟 金玉秋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必然要求。话语体系是由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载体、话语受众等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其构建应坚持系统观念,从多方面整体推进。要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这一重要话语主体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三者关系,不断丰富话语内容。要统筹利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重视话语载体的打造。要强化受众意识,通过话语转换使哲学社会科学更接地气、更贴近受众思维习惯。与此同时,应注意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耦合,使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载体、话语受众在相互作用中产生整体效应,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影响力。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载体;话语受众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3-0015-05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话语体系作为思想理论体系的表达,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1]24。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途中,能不能更好地解读伟大实践,能不能在国际上有效传播中国经验、提升中国形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这一话语体系是由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载体、话语受众等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从这些要素的维度全面剖析这一系统,对其有效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话语主体之维: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
话语主体是解决哲学社会科学由“谁来说”的问题,是构建话语体系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哲学社会科学的五路大军,而要贯彻这一要求,必须充分调动作为重要话语主体的广大知识分子的研究积极性。
(一)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知识分子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中坚力量,重视知识分子是党的优势和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认为“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要求“全社会都要关心知识分子、尊重知识分子,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良好社会氛围”[2]。各级党委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从各方面关心爱护知识分子。要将具备条件且有入党意愿的知识分子及时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为知识分子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助力提高其学术水平;确保知识分子应该享受的各项待遇落实到位。要多与知识分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要,为其营造有利环境,真正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1]28,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尤其应注意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引导,不断提高其政治觉悟与文化认同。要正确区分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在把准政治方向的前提下鼓励学术争鸣,营造宽松的环境,使知识分子善于为时代发声、敢于为时代发声,自觉承担起肩负的历史使命。
(二)完善各类规章制度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各项工作中反复强调制度的重要性,提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制度与时俱进,“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3]10。知识分子积极性的调动离不开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应形成完善的人才使用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营造有利于话语创新的学术环境。首先,推动职称制度改革,提高职称评价的科学性。职称制度事关广大知识分子的切身利益,公平合理的职称制度会产生激励作用,促进知识分子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合理的职称制度则会打消知识分子的研究热情,甚至造成“人才逆激励”[4]。各单位应对不同类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实行分类评价,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自主评审标准,在评审过程中加强监督,确保公开透明,使职称评审产生正确的导向作用,成为知识分子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动力。其次,改革科研管理机制,为学术研究创造条件。2018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对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起到了积极作用,提高了其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热情。各单位要将规章制度落到实处,真正“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5]467。最后,完善哲学社会科学激励机制,提高知识分子的“荣誉感、责任感、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规范的奖励体系,表彰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获得感”[1]27。2019年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提案建议,应“设立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家级奖励与荣誉”[6]。要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营造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良好氛围,有效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使其有意愿、有能力以学术话语解读中国实践,为构建学术话语体系做出贡献。
(三)重视发挥智库作用
在汉语中,“智库”一词作为与英文“ThinkTank”相对应的概念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时间并不长,但智库的前身“智囊”这一形式的组织并非西方独有[7]1,门客或幕僚制度在中国历史中早就存在。有学者认为,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于1941年2月在政府秘书处之下设立“政策研究室”,可视为“我党智库建设的重要发端”[8]。当前,智库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力量,是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重要产地。兰德公司创始人弗兰克·科尔博莫(FrankCollbohm)曾将智库比喻为“思想工厂”“头脑风暴中心”“战略思想中心”等[9]19,体现出智库的关键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設,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10]30。2015年1月,《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才队伍作为智库建设重点,实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高端人才培养规划”[11]。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12]41-42。应进一步完善智库人才选拔机制,充分发挥智库的人才培养功能,将“出人才”和“出成果”视为同等重要地位。应以新型智库建设为契机,为知识分子尤其是专家学者搭建平台,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其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特长,以更高的视角关注现实问题,学以致用,积极建言献策,发挥资政作用,真正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功能,并在实践基础上推动理论创新和话语创新,发挥话语主体应有的作用。
二、话语内容之维: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
话语内容是解决哲学社会科学“说什么”的问题。内容建设是话语体系构建的核心,概念、范畴则是话语内容的基本元素。但构建话语体系“绝非‘造词运动,不是提出几个概念摆在那里便可坐收其效”[13]。有学者认为,“就理论与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关系而言,理论是内容,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是形式……没有理论创新,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创新就失去了根基”[14]131-132。在概念、范畴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才能不断丰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内容。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1]16,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三者的关系。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当前,一些西方政客和学者故意无视哲学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的紧密关系,倡导所谓“纯学术”,实际上是妄图以其相对强势的学术话语权对中国进行思想渗透[15]。面对这种形势,更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学术话语体系中的指导地位。首先,要真懂真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应正确认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和道义性,认真研读经典著作,学以致用,将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学术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有力批判。其次,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指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然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1]12-13,做到真正了解人民需要,能够满足人民需要,将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创作的源泉,不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再次,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1]14,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不能局限于象牙塔之中,应聚焦热点问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16]323,“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16]76,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最后,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本土化。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方法。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要以党的理论创新为重要动力,立足于党的治国理政实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本土化,以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土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大批思想家提出了系列独具特色、含义深邃的理念,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丰富资源。如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求真与致用相结合的史学传统、惠民富民的经济思想、“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等[1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将传统文化运用于治国理政之中,视其为决定中国发展道路的要素之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就必须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这一本土资源。首先,汲取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智慧。中华五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汇聚了古人的智慧,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止于至善”的道德观、“协和万邦”的外交观等,对现在依然具有借鉴意义。马克思主义在其中国化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将“实事求是”“小康”等传统概念赋予新意,凸显了话语的民族特色,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中国化,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学术思想的中国化。新时代,应继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智慧,使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更具中国气派。其次,借鉴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如“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整体思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辩证思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通思维等,对于当前话语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早就知道矛盾的概念,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18],并在讲话中多次引用充满辩证色彩的中国古语,如“独阴不成,独阳不生”“事不凝滞,理贵变通”“新故相推,日生不滞”等等,体现出对传统文化思维方法的积极借鉴。最后,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与超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传统文化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19]。例如,他提出“共享”理念,用孔子的名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来强调“共享”的重要性,同时提出这一理念的实现是“渐进”的,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20]27。这既传承了中華文化的公平正义精神,又超越了其平均主义的局限。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
(三)批判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需要凸显民族性,但并不是闭门造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多样化成为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既提倡文化自信,又摒弃了古人“华夏中心主义”倾向,认为文明是平等的,“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16]468,并将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积极成果视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1]16。应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进行有批判的吸收。首先,以开放的胸怀汲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有益成果,实现话语体系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回顾历史,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包容性的特质,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过程中也汲取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审视现实,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想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听懂中国声音,更好地共享中国经验,就要注重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时代性,汲取国外有益的学术思想与学术方法。例如,国外在微观研究方面所采用的模型建构、数据分析等方法,就可以有选择地运用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之中,进一步增强话语体系的科学性。其次,加强吸收过程中的鉴别与批判。汲取国外有益成果,绝不等于将西方学术奉为圭臬。每个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都是植根于本国历史文化环境中的,适用于国外的概念、范畴和方法,对于中国是否适用还要加以鉴别。要在吸收借鉴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此外,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一些西方国家为了达到自身政治目的,对其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等概念进行“学术论证”,对于这种学术话语包装下的意识形态渗透,要时刻保持警惕,及时加以批判。
三、话语载体之维:统筹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
话语载体是解决哲学社会科学“通过什么途径说”的问题。话语内容的传播、话语影响力的提高,离不开有效的话语载体,它担负着将话语内容从话语主体传送到话语受众的重要任务。虽然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传播是“内容为王”,但在信息时代,如果缺乏有效的话语载体,必然会出现“说了传不开”的局面。由此可见,话语载体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不可或缺的环节。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载体可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传统媒体可保证哲学社会科学传播的严谨性、权威性;新兴媒体则具有交互性、即时性等优势。要统筹利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助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传播。
(一)重视传统媒体作用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新兴媒体愈加重要,但传统媒体的作用依然不容忽视。应充分利用报刊等传统媒体扩大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影响力。首先,重视报纸的话语传播作用。报纸自问世以来,无论在学术话语传播还是在意识形态引领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马克思曾利用《莱茵报》传播哲学社会科学和共产主义思想。列宁则创办了《火星报》,给《真理报》撰写文章,“始终把报刊视为可靠的思想武器和组织手段”[21]2。他在给普列汉诺夫的信中提出,《火星报》的经济栏和历史栏都很贫乏,希望普列汉诺夫有合适的材料就寄来[21]157-158,体现出利用报纸传播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思想。毛泽东同志曾在《新湖南·刷新宣言》中提出了该刊的四点宗旨,其中就包括“介绍学术”[22]42。当前,国内很多报纸都设有理论版,定期刊发哲学社会科学类文章。应加强理论版的建设,引导哲学社会工作者刊发原创性文章,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提出提供便利。其次,进一步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质量。各省省委党校、省社科联、社科院和很多大学都主办有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应充分利用这一阵地,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打破对偏重于收录英语国家出版物的SSCI的盲目崇拜,提升本土期刊知名度,鼓励用本国话语表达学术观点,扩大中国学术话语的影响力。最后,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出版支持。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对优秀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出版资助力度,管好用好各级出版基金,保证高水平学术著作能够及时出版发行。尤其要对那些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但短期内难以产生显著经济效益的原创性著作给予资助,避免浮躁心态,真正提高出版质量。
(二)充分发挥新兴媒体作用
据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6%[23]。以前通过报刊、电视获得的信息,现在通过微信、微博等手机app即可随时随地获得。应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新兴媒体传播速度快、存储量大、覆盖范围广的优势,提升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传播效率;同时,防止错误思潮在网络上蔓延。
首先,顺应信息时代发展趋势,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数字化传播。有学者指出,世界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已开始向新兴媒体转移,尤其是西方国家,其学术期刊数字化趋势非常明显[24]。且西方主流媒体往往限制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的传播,同时,故意散布“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学术观点。面对这种形势,一方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提高对新兴媒体的重视程度,积极利用新兴媒体发布研究成果,利用新兴媒体覆盖面广的优势扩大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传播范围;另一方面,国家要进一步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出版给予政策支持,注重培养既熟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又掌握新兴媒体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各级社科联开发使用新媒体平台,加快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数字化传播。其次,树立阵地意识,批判错误思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网络上各种信息良莠不齐,一些错误思潮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借助新兴媒体传播。例如,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揭秘”“重评”“新解”等字眼的掩盖下,伪装成学术研究成果,企图以个别细节颠覆人们对历史的整体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对广大网民尤其是追求新鲜事物的年轻人造成了误导。面对挑战,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树立阵地意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新兴媒体对错误思潮展开批判,正本清源,从学理层面剖析其错误根源,解除人们的疑惑;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大信息监管力度,依法对新兴媒体进行管理,“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16]319,不给错误思潮以生存的土壤,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四、话语受众之维:运用话语转换提升传播效果
话语受众是解决哲学社会科学“对谁说”的问题,是决定学术话语传播效果的重要元素。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如果不顾受众地自说自话,只能导致传播效率低下,影响学术话语影响力的提升。应增强受众意识,实现话语转换,使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更接地气、更贴近受众的思维习惯,从而进一步提升传播效果。
(一)国内方面:坚持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的有机统一
哲学社会科学要掌握群众,首先要能让群众理解接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艾思奇撰写的《哲学讲话》(后改名为《大众哲学》)语言生动活泼、内容贴近日常生活,打破了哲学的神秘性。自1936年1月初版后,不到半年就出了4版,到1938年达到10版,到1948年12月印行了32版,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的传播。当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依然需要《大众哲学》这样通俗易懂的学术著作,需要坚持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的有机统一。首先,应推动学术话语通俗化、大众化。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不乏优秀研究成果,但由于理论深奥、话语抽象,只局限在相对封闭的“小圈子”内传播,广大群众较难理解。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实现学术话语向大众话语的转换。要注意全媒体时代广大群众的认知特点,鼓励用通俗易懂的话语阐释学术理论,使学术话语真正能被群众所理解、所掌握。其次,强化学术话语的问题意识,多研究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以人民为中心,不仅体现在话语阐释方式上,更体现在研究内容上。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研究如果闭门造车,不顾人民需要、缺乏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就会失去生命力。要强化学术话语的问题意识,提高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以问题为導向推动话语创新,增强学术话语的感染力、吸引力。最后,学术话语要从大众话语中汲取智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是这一理论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16]324。大众话语凝结着人民群众长期积累的生活智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深入人民群众之中,多进行实地调查,使学术话语从大众话语中汲取智慧,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二)国际方面:以有效翻译跨越文化鸿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1]24;要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1]17。而要实现这一要求,做好对外翻译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就要在翻译时注意国外受众的习惯,克服文化鸿沟带来的认知差异。总体上,翻译要坚持忠实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在古今中外的翻译活动中,忠实于原文始终是人们遵循的基本原则。但翻译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读者的接受程度,要提高翻译的效果,不仅需要忠实于话语主体的本意,还要顾及话语受众的能力,提高译文的可读性。要在保持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民族性的基础上增强受众意识,实现忠实性与可读性的统一,融通内外而又不失自我,“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16]320。具体来看,首先,可采用“仿写”方法消除理解障碍。翻译不单纯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还涉及文化之间的融通。要跨越文化之间的鸿沟,就要运用一些翻译方法。可灵活运用“仿写”方法,即在不改变语言结构和充分考虑政治因素的基础上,对个别词汇加以变动,贴近受众思维习惯,便于国外受众理解,提高翻译效果。其次,要充分考虑到多数外国受众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是有限的。针对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基础,在翻译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口号时,可用“加注释”的方法增添背景信息,普及一些基本知识,以达到解疑释惑的目的。要在实现两种语言转换的同时达到两种文化的融通,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大国形象的树立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由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载体、话语受众等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其构建要从多方面着手,形成合力。此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根据贝塔朗菲的定义,“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25]20,即话语体系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且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会产生它的组分及组分总和所没有的新性质……这种非加和的新性质只能在系统整体中表现出来,一旦把整体还原为它的组成部分便不复存在”[25]32。即整体多于部分之和。因此,构建话语体系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要特别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耦合,使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载体、话语受众等要素在相互作用中产生整体效应,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强调 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做贡献[N].人民日报,2017-03-05.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孙锐.不合理的职称评定体系可能造成人才逆激励[N].中国青年报,2016-04-15.
[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6]陈霞.建议设立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国家级奖励与荣誉[EB/OL].[2022-10-25].http://www.cssn.cn/zx/bwyc/201903/t2019
0303_4842018.shtml.
[7]金彩红,黄河,等.欧美大国智库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
[8]潘怀平.边区研究室:我党智库建设的发端[N].光明日报,2016-08-24.
[9]袁曦临,吴琼.智库咨询理论、方法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
[1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EB/OL].[2022-10-25].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
[12]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沈壮海.建设具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学术话语体系[N].学习时报,2016-05-23.
[14]逄锦聚.着力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C]//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第四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7.
[15]王海军,王栋.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初步构建(1919—1949)[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3).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7]王栋.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历史语境(1919—1949)[J].长白学刊,2020(1).
[18]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前线,2019(1).
[19]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20]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1]杨春华,星华,编译.列宁论报刊与新闻写作[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22]郑保卫.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3]CNNIC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2-10-25].http://www.cnnic.cn/n4/2022/0916/c38-10594.html.
[24]王伟光.借力网络新媒体传播哲学社会科学[N].人民日报,2014-04-17.
[25]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