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干稳定性训练联合低频肌肉电刺激仪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影响

2023-07-05 10:34彭莉群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躯干偏瘫肢体

彭莉群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 (湖南 郴州 423000)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1-2],且具有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征,多数患者发病后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需尽早干预治疗。偏瘫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可导致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严重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3],及时实施治疗与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偏瘫侧肢体功能,但是常规康复疗效的效果有限,需进一步探索更为高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脑卒中后康复治疗逐渐完善,较多康复训练方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治疗中,其中躯干稳定性训练的效果较好,临床应用较多,可有效改善患者偏瘫症状,但是临床疗效仍有待提升。低频肌肉电刺激仪属于物理康复手段,在偏瘫治疗中应用较多,但是其联合躯干稳定性训练等疗法的相关报道不多。为此,本次研究将躯干稳定性训练联合低频肌肉电刺激仪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旨在探究二者联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期间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9)。观察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2:17,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60.98±11.89)岁;病程8~30d,平均病程(21.63±5.36)d。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3:16,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61.56±11.39)岁;病程9~30d,平均病程(21.70±5.29)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入选标准:经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确诊脑卒中后偏瘫且符合相关诊断标准;首发的脑卒中患者;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器官严重功能损害者;发病前存在肢体功能障碍或畸形者;免疫系统异常者;合并其他重大疾病者;无法配合治疗或失访者。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躯干稳定性训练:(1)Bobath球半桥训练,协助患者将双足放置在Bobath球上,先采用单足模式,随后练习半桥动作,协助患者训练,使其可一次性完成动作,随后可改为双足半桥训练,协助患者可熟练掌握动作,每次训练10~20次;(2)平衡站立训练,协助患者双足站立在平衡垫上,帮助患者站稳,并指导患者自我调控力量,保持平衡状态,分别进行双足睁眼及闭眼平衡训练,随后指导患者进行健侧单足睁眼平衡训练,随后实施患侧平衡站立训练,患者掌握睁眼站立要领后,开始闭眼训练,逐渐增加动作难度;每次训练20~30次;(3)腹部训练,仰卧位,双手交叉于胸前,指导/协助患者将膝部弯曲(90°),脚踝部生理弯曲处放置一个Bobath球,指导患者腹部用力将身体缓缓抬高,直至肩脚骨离地后,保持2~3s后再缓慢回落,每次训练10次,可逐渐增加训练次数。(4)躯干旋转训练,准备好可承担患者负重的Bobath球,患者坐在球上,训练带一端固定好,另一端与患者胸部齐平,患者抓牢训练带,双脚置地,挺直背部,躯干向后旋转,随后慢慢回归正常位置,每次训练10次,可逐渐增加训练次数;每日躯干稳定性训练2~3次,持续治疗8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低频肌肉电刺激仪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仪,频率为100-150Hz,叠加1000次,正弦波,电功率≤45W;将电极置于患者偏瘫侧上肢腕伸肌、肱三头肌等肌肉为主,下肢肌肉电极置于胫前肌、腘绳肌等位置)处,时限100ms,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电功率25-30min/次,1次/d,5次/周,持续连续治疗8周。

1.3 评价指标

1.3.1神经功能及疗效评估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量表总分42分,评分和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正相关,观察治疗后患者评分变化,记录治疗前、治疗4周后、8周后和治疗后3个月后评分;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8周后评分,并评估患者临床疗效:基本治愈,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90%以上;显效,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50%~89%;有效,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20%~49%;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总有效率=(样本数—无效)例数/样本数×100.0%。

1.3.2 平衡功能评估 治疗前、治疗4周后、8周后和3个月后,依据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平衡能力,采用五级评分法(0~4分),共14个项目,总分0~56分,评分越高则平衡功能越好。评分<40分者,存在跌倒风险,0~20分者存在限制轮椅;评分21~40分者为辅助步行;41~56分为完全独立者,统计各类平衡能力占比情况。

1.3.3 生活质量评估 日常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估量表(MBI)评价两组治疗前后日常活动能力,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则生活活动能力越好,统计治疗前、治疗4周后、8周后和3个月后评分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以(±s)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比较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2.2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4.87%,37/39)显著高于对照组(71.79%,28/39)(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2.3 两组平衡能力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后BBS、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2.4 两组平衡能力状态比较观察组限制轮椅、辅助步行占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跌倒风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完全独立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后平衡能力状态比较(n,%)

3 讨 论

当前,人口老龄化趋势严峻,心脑血管危险因素不断增多,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需积极提升其防控水平。脑卒中可导致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患者发病后可出现失语、吞咽障碍、偏瘫等功能障碍,可导致患者自理能力丧失,严重者需长期卧床,对患者生活质量危害较大,需尽早干预治疗,改善患者偏瘫症状[4]。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脑卒中后患者多伴有一定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损害,尽早干预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关节灵活性,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但是常规康复治疗效果有限,仍有待提升[5]。当前,脑卒中相关康复治疗技术不断优化改进,但是多着重于肢体活动和躯干运动等,而躯干核心稳定性直接影响了患者运动能力,因而需强化该方面训练;但是,目前,常规康复治疗对躯干核心稳定性训练的重视程度不高,因而可进行针对性训练循序渐进地锻炼腹直肌、竖脊肌、椎旁肌等核心肌群训练,增加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并激活前馈机制,中枢神经功能重建,提升患者对机体躯干的控制能力。目前,躯干核心肌群稳定训练性已经开始应用于脑卒中及后遗症治疗中,临床研究逐渐增多,可有效为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但是单独应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治疗的效果有限,仍需配合其他疗法,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6]。低频肌肉电刺激仪是一种新的康复理疗手段,早期介入脑卒中后偏瘫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受到了患者、家属及医师的广泛好评[7]。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可达到低频电流刺激激活已经失去控制的肢体运动神经元,促进肌肉收缩,恢复正常节律运动,激发肢体功能,经过规范治疗可改善患者肢体已丧失的运动功能,同时,电刺激治疗可加快局部血流速度,促进肌肉、关节促进能量代谢,对于肢体功能恢复较为有利[8]。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治疗相关文献文献报道显示,联合低频肌肉电刺激仪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与未联合低频肌肉电刺激仪治疗者相比,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可进一步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纠正效果显著,临床总有效率可达到90%以上,较未联合治疗者,可进一步提升5%~20%[9-10]。本次研究也发现,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4.87%,37/39)显著高于对照组(71.79%,28/39),与上述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可知联合低频肌肉电刺激仪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纠正偏瘫症状的效果较为理想,临床应用价值较高。躯干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机体躯干部位的核心肌群进行了强化训练,增加了肌肉力量,提升了核心肌群力学支撑效果,有助于患者平衡能力塑造;但是,偏瘫侧肢体运动神经元存在功能异常,康复训练的效果有限,低频电流刺激可激活失去控制肢体运动神经元,促进肌肉功能复常,可进一步可有效改善患者肌肉力量,有助于促进患者平衡能力提升[11-12]。本次研究对患者平衡能力监测发现,观察组治疗后BB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进一步分析发现,联合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后,患者限制轮椅、辅助步行占比有所降低,观察组跌倒风险显著低于对照组,完全独立者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单独躯干核心稳定性训练者相比,联合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进一步提升患者平衡能力,有助于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联合低频肌肉电刺激仪治疗,对患者平衡能力、运动能力提升更为显著,因而进一步改善了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随访监测也显示患者预后生活质量更佳,提示联合低频肌肉电刺激仪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使患者受益。

综上所述,躯干稳定性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基础上,联合低频肌肉电刺激仪,可有效提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效纠正偏瘫导致的平衡功能障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该联合治疗方案可进一步提升患者康复效果,预后改善较佳。

猜你喜欢
躯干偏瘫肢体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树与人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角度法评价躯干冠状面失平衡
正常成人躯干皮肤温度觉阈值测定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