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价格波动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3-07-04 16:23:32卢瑶何蒲明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猪周期对策

卢瑶 何蒲明

摘要  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造成了“猪贱伤民、猪贵伤农”的现象,对生猪产业链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基于2002—2022年生猪价格的数据,分析了猪周期的特征、影响及产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结果表明:生猪产能周期是其价格周期的先导,利润驱动下的生猪供需不平衡是导致生猪价格波动的直接原因,生猪产能调整的滞后性是导致生猪价格波动的根本原因。此外,中国生猪养殖的分散性、疫情不确定性也会加剧生猪价格波动。基于此,提出通过扶持规模化养殖企业发展,监控能繁母猪产能,构建疫情防控体系,从而缓减猪周期负面影响的系列政策措施,以期促进生猪产业链良性发展。

关键词  生猪价格;猪周期;原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5-0248-03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23.05.05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Price Fluctuations of Live Pigs and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LU Yao,HE Pu-ming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Hubei 434023)

Abstract  The cyclical fluctuation in the price of live pigs has caused the phenomenon of “low pig prices affect the interests of enterprises, and high pig prices affect the interests of people”, which has had a series of impa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ve pig industry chain. Based on the data of live pig prices from 2002 to 2022, the characteristics, impacts and causes of the pig cycle were analyzed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production capacity cycle of live pigs is the forerunner of the price cycle,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live pigs driven by profit is the direct cause of the fluctuation of live pig prices, and the lag of the adjustment of live pig production capacity is the root cause of the fluctuation of live pig prices. In addition, the scattered nature of pig farming in China and the uncertainty of the epidemic will also exacerbate the price fluctuation of pigs. Based on this, a series of policy 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alleviat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pig cycle by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breeding enterprises, monitoring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reproductive sows, and building an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pig industry chain.

Key words  Pig price;Pig cycle;Analysis of reasons;Countermeasures

豬肉是我国肉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我国肉类消费总量的65%左右。生猪产业作为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猪肉价格受到猪周期影响波动较大。根据农业农村部公布数据,本轮猪周期开启于2018年5月,上行周期内生猪价格同比上涨230.19%,猪肉价格同比上涨204.62%。下行周期开启于2020年9月,在此前的高利润刺激下,产能持续释放,价格和利润修复进入深水区,生猪价格同比下降63.23%,猪肉价格同比下降61.81%。价格的剧烈波动既加大了生猪产业链的经营风险,又对居民消费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制约着社会和宏观经济的发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稳定基础产能,防止生产大起大落。研究如何熨平猪周期,缓解生猪价格波动的频率和振幅,将有利于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合理的生猪价格调控方案,让生猪养殖产业链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对基础民生保障和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笔者基于当前我国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的现象,对历次猪周期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究猪肉价格波动的影响与成因,并提出了促进生猪产业良性发展的合理化对策。

1 生猪价格周期波动的特征

猪周期是一种经典的经济学现象,与蛛网理论模型类 似。养殖户根据本期生猪价格,对自身产能进行调整,从而影响下一期生猪供应量,并最终表现为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的现象。其本质是养殖规模相对分散的条件中,利润驱动导致的生猪价格的周期性变动[1]。从前历史周期相关研究发现,猪周期有以下几个特征。

1.1 周期持續时间变长

前5轮周期分别是2002年7月—2006年6月持续时间为36个月、2006年7月—2009年6月持续时间为35个月、2009年7月—2014年5月持续时间为56个月、2014年6月—2018年5月持续时间为48个月、2018年5月—2022年4月持续时间为47个月。周期有延长的趋势,同时生猪价格和母猪存栏见底意味着周期反转的开始。

1.2 周期中猪肉价格振幅增大    前5轮周期中活猪(中等)集贸市场价格当期值从波谷到波峰上涨幅度分别达54.3%、146.5%、89.2%、45.3%和188.7%。猪肉(去骨统肉)集贸市场价格振幅分别为 55.7%、136.9%、86.3%、99.3%和204.6%。周期内生猪价格波动有着明显的扩大趋势,新一轮周期,猪肉价格和生猪价格振幅均高于前 4 轮周期。

1.3 生猪产能周期是其价格周期的先导

由于能繁母猪数量与其提供市场产量之间存在着较长的时滞关系[1],一般来说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对应的是10个月以后的生猪出栏量与生猪价格。价格周期是产能周期的完成时,价格上涨时意味着产能已经去化,而价格下跌意味着产能的实际恢复。2019年在受到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后,生猪存栏大幅下降,下半年猪价骤然升高,最高时猪肉价格超过50元/kg,在丰厚养殖利润和政策利好驱动下,2020年国内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纷纷扩张生产规模,与2019年相比,产能有所恢复,猪价一整年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到2021年产能逐步释放,下半年猪价震荡下跌,2022年随生猪产能继续释放,猪价仍将持续走弱,这也意味生猪产能的实际恢复。

2 生猪价格周期波动的影响

2.1 对CPI的影响

猪肉价格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猪价格剧烈波动使CPI也巨幅波动,进而对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造成不良影响。基于历史数据研究发现,我国猪肉价格与CPI的走势高度一致[2]。特别是2019年以来,猪肉价格成为了CPI变化最大的影响因素,2019年3月—2020年7月,猪肉价格变动对CPI的平均贡献度达到49.2%。其中2020年7月。猪肉价格拉动CPI上升2.3百分点,占CPI值(2.7)的85.9%[3]。2021年,CPI约回落2.5百分点,其中猪价下行拖累CPI下降约1.0百分点。

2.2 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我国居民家庭蛋白质的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猪肉,而猪肉价格的波动,直接导致消费者消费意愿的下降。特别在2018年非洲猪瘟发生以后,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控数据,中国猪肉产量由2018年的5 403.74万t下降至2019年的4 255.31万t,下降幅度为21.3%。在此期间生猪价格由11.06元/kg上涨到36.52元/kg,猪肉价格由19.03元/kg上涨到57.97元/kg。供给短缺价格暴涨后,消费者逐步用牛羊肉、禽类代替猪肉消费,猪肉占家庭肉类消费比例由65%跌至55%。猪肉消费量由2018年的5 500万t下降至2019年的4 500万t,下降幅度为18.2%。

2.3 对生猪养殖业的影响

由于生猪产能的调整具有滞后性,一旦生猪价格剧烈波动,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利益就会随之大幅起落。自从2021年猪价登顶36元/kg后,猪价开始持续阴跌至12元/kg。截至2022年一季度,根据上市公司公告显示,牧原、温氏、新希望、正邦、天邦、大北农、傲农7家上市企业出栏生猪2 654万头,头均亏损663元;牧原出栏1 381万头,亏损51.8亿元;正邦出栏242.6万头,亏损22亿元,温氏出栏402万头,亏损31.9亿新希望出栏369.7万头亏损45.3亿天邦出栏100.4万头亏损12.14亿元傲农出栏94.2万头亏损6.6亿元大北农出栏64.3万头,亏损5.4亿元。长期的亏损,会影响生产者积极性,可能导致生猪产能和产量的下降,使得下一轮猪周期存在内生上涨动力,影响生猪市场稳定。

2.4 对产业链的影响

长期内生猪价格的下降,会导致养殖户抛售,存栏的大幅下降还会带动饲料和原粮价格的持续性走低。生猪价格的上升,会导致养殖户扩大产能,而生猪存栏量的上升将带动上游饲料价格上涨。例如2019年非洲猪瘟防控手段逐步成熟,在巨额利润的吸引下,生猪产能快速恢复,饲料需求量随之暴增。玉米、豆粕作为生猪养殖饲料的原料价格持续走高。2020/2021年度(即从2020年10月—2021年9月)我国玉米存在的供需缺口约为1 891万t。截至2022年3月,玉米价格为2 800元/t,豆粕为5 000元/t[4]。在原料价格走高的情况下,各大饲料企业开始涨价,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春季以后,饲料行业已经经历了5轮涨价,猪饲料涨价约50~150元/t。

3 生猪价格周期波动的原因分析

猪周期本质是农产品的内在属性和生产周期性导致的,同时也会受政策、疫情等因素影响。

3.1 生猪产能调整的滞后性

猪的生产周期决定了一轮完整的猪周期历时3~4年。从完整的母猪选育、配种、育肥周期来看,一只小猪仔成为能繁母猪需8个月左右,能繁母猪到生猪出栏需要9~11个月。基础母猪存栏量是生猪出栏量的晴雨表,基础母猪的存栏量决定了1年后生猪的出栏量[5]。所以产能周期是价格周期的先导,当供给的滞后性和消费需求错配时,就会导致价格的波动。例如猪肉价格上涨时,有利可图,养殖户通过增加能繁母猪扩大产能。当产能释放导致供给大于需求时,养猪户又会抛售能繁母猪,导致后期供给短缺,使得猪肉价格上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3.2 宏观政策调控因素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生猪养殖政策。但产业调控政策具有滞后性,且调控效果不够充分,不仅不会稳定生猪市场,反而导致生猪价格的短期波动替代为更加剧烈的长期波动[6]。例如,2007年生猪出现供应量绝对下降,国家出台一系列对能繁母猪补贴、生猪大县奖励、生猪良种补贴等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养猪户的积极性[7]。社会资本开始流入生猪养殖市场,大批养殖、饲料企业都投入资金进行生猪养殖,生产供应急剧扩大,导致市场供给总量过剩特征明显。而随着2014年《环境保护法》的更新与发布,不合格的企业被要求整改或者禁养。2015年《水污染防治计划》中提及将养殖区域进行划分,非养殖区域严禁继续发展养殖业,将原来的养殖企业叫停或搬迁。同年农业部下发了《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提出南猪北养大政策。在此背景下,各省市按照以上政策,划分养殖区域,大力清退不合格养殖户。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南方水网地区133个主产县减少养殖场24 659个,生猪存栏282万头[8]。由此,造成生猪产能的急速下降,导致市场供给总量不足。2018年非洲猪瘟后冻猪肉收储启动滞后,2019年二轮收储时猪价已经回升导致收储受挫,猪价过高时顺周期的生产补贴加剧了产能增速导致新一轮猪价暴跌。

3.3 规模化和一体化程度不够

我国生猪生产长期以来一直以分散饲养为主,规模化程度低是造成全国猪周期频繁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我国推行了规模化养殖策略,但仍未改变我国散户养殖占比较高、规模化养殖比例不高的格局。规模化养殖企业是指年出栏量在500头以上的养殖户,目前全国生猪养殖户的总数超过2 000万户,但规模以上的不到总数的1%[9]。根据上市公司与农业农村部公布信息,2020年,年出栏50头以内的小户,出栏量占比为18.1%,50~500头的养殖户,出栏量占比为24.8%,500头以上的养殖户,出栏量占比为57.1%[10],前十大养殖企业出栏量仅占全国出栏量的8.6%[11]。而小养殖户本身缺乏市场信息的获取渠道,缺少准确判断市场信息的能力。很容易因生猪市场信息不对称而决策失误,存在盲目扩张生产和恐慌性退出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或者加剧了猪价波动。同时生猪市场化程度高但产业化程度低,饲料、兽药、养殖、加工和运销等相互脱节,产业链一体化经营比重较低,行业从业主体众多,容易放大波动影响。

3.4 疫病因素

突发的疫情会对生猪生产产生极大的影响,2008、2011和2019年猪价波动的主要原因就是猪周期和重大动物疫病因素叠加影响所导致的[12]。一方面,疫情会造成养殖技术低的企业生猪死亡严重,养殖户弃养则会导致生猪产量的减少。另一方面,生猪生产的滞后性又导致短期內供需无法恢复到平衡状态,一旦出现规模性的疫病,会对生猪市场造成持续性的影响。例如,2006年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猪蓝耳病,仔猪大量死亡导致当时存栏量陡降,母猪产能下降又抑制了生猪产能的恢复,加大了周期的跨度。猪价于2008年到达顶峰,同比增长146.5%。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开始在中国传播[13]。同时我国对动物疫情的防疫能力不足,非洲猪瘟开始在全国蔓延,对我国生猪养殖业带来了明显的损失。据农业农村部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年末我国生猪存栏31 041万头,同比下跌27.5%;生猪出栏54 419万头,同比下跌21.6%;猪肉产量4 255.3万t,同比下跌21.25%,猪价同比增长188.7%。

4 缓减“猪周期”负面影响的政策措施

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我国的猪肉产能已经完全恢复到“非洲猪瘟”之前的水平,截至2022年一季度,全国能繁母猪恢复至4 185万头。短期来看,生猪产能与供应已经恢复。但猪周期的波动对我国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与挑战。为保障生猪基础产能长期稳定,就要以反周期生产调控为主,防止生猪产能调减速度和幅度过大,避免生猪价格频繁波动。针对上述原因分析,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4.1 促进生猪产业适度规模化,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

规模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对稳定生猪产能和缓解猪周期都具有重要影响。首先,规模化养殖企业具备完善的市场信息获取渠道,能够第一时间预判后期行情走势并做出产能的调控和资源分配。其次,规模化养殖企业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当猪价开启下降行情,不会盲目从众淘汰产能,能够抵御一定的市场风险,可以起到稳定价格,保障供给的作用。最后,规模化养殖人工成本及饲料成本低,具有成本优势,而成本优势能保证产能的扩张,提升养殖集中度,稳定市场价格。例如,中国、美国、日本养殖户人均养殖量分别为13头、1 348头、1 612头,对应的猪周期分别为3年、7.5年、12年,价格振幅分别为105%、76%、45%。可以看出,猪周期随养殖规模化的深入而增大,而价格波动的幅度随规模化的深入而减小。所以,我国应大力促进生猪规模化企业的发展,提升规模化效应,并推进智能化、信息化等技术的应用,构建现代养殖体系,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平抑市场生猪价格波动,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4.2 保护生猪基础产能,促进生猪产业平稳发展

能繁母猪是生猪生产的基础和市场供应的“总开关”,只有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才能杜绝生猪价格大起大落。按我国正常年份猪肉消费量5 500万t计算,能繁母猪存栏量在4 100万头,生猪存栏量在44 000万头时,可保障生猪市场供需平衡。2021年9农业农村部印发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指出要根据市场行情,对基础母猪数量进行调控。基于此,首先,我国应建立起公共服务平台,为养殖户提供及时且专业的政策、技术、数据、行情、防疫等基础服务。通过加强形势分析研判,准确把握生猪生产和市场动态。其次,政府应推动大型养殖企业组建产能调控联盟。对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全覆盖监测,及时公布母猪数量,强化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计划,防止生猪产能和价格大幅波动,稳定市场预期,保证产业链平稳且高质量发展。此外,还应建立以能繁母猪存栏量为核心指标的逆周期调节机制,根据每个省份/地市能繁母猪的保有量,制定不同的调节机制。当存栏量在95%~105%时,做好日常监控。当存栏量在90%~95%、105%~110%时,需要启动政策调控和市场调控。当存栏量小于90%或者大于110%时,要深度推进政府调控政策,确保产能不出现大幅度波动。通过以上措施,保护生猪基础产能,促进生猪产业平稳发展,而减缓“猪周期”给我国生猪产业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4.3 构建疫病防控体系,强化生物安全防控能力

加强疫病防控和信息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完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特别是特大动物疫情防控方案。首先要从立法的角度着手,健全生物安全防控的法律,加强生物安全防控知识的科普,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整体提高生产企业的防控能力和意识。其次,要落实“菜篮子”市长责任制度,建立健全疫情防控队伍。在现有人员配置的情况下,成立疫情防控应急小组,压实县一级的疫情防控架构,结合生猪相关指标的监控信息,互通各地疫情发生情况,提高疫情预警和反应速度。最后,应吸取国内外疫情的教训,结合中国养殖不规模化、散点分布、生产能力低下的现状,去完善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案。提过突发事件的模拟演习,不断增强预警体系。在疫情发生之初,及时决策,从源头阻断传播途径。只有构建起疫病防控体系,能够及时应对突发疫情带来的影响,才能增强养殖信心,稳定生猪市场,保障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4 加强产业链建设,提升生豬产业发展水平

我国生猪产业链集中度低,格局相对分散,是典型的 “小企业,大市场”。在生猪价格频繁波动下,各从业主体均无法根据市场信息妥善安排生产计划,产业链上下游脱节严重。农业农村部《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基于此,我国应大力推进生猪产业链发展,整合优化集饲料加工、种猪育繁、商品猪饲养、屠宰加工、冷链运输等环节,培养完整的生猪产业链,建立起现代化的生猪产业经营模式。其次,应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依托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市场、资源、品牌优势。通过发展订单产业、合同生产、入股分红等形式,将小养殖企业融入产业链,实现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让产业链不同主体共同分担市场风险。不断提升生猪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形成长期稳定的猪肉供应安全保障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刚毅,李春雷,郝岩芝,等.政策风险抑制生猪企业扩张了吗?——基于政策不确定性视角的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2(3):75-85.

[2] 廖朴,贺晔平,何溯源,等.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能否抑制“猪周期”?[J].管理评论,2022,34(3):31-40.

[3] 易振华.猪肉价格变化特征、走势展望及对CPI的影响:基于猪周期视角的分析[J].浙江金融,2020(10):32-39.

[4] 张俊峰,于冷.玉米临储政策冲击与猪周期:基于MSVAR模型的分析[J].财经科学,2019(6):95-105.

[5] 赵全新.“猪周期”的生成机理与破解路径选择[J].杭州学刊,2017(4):1-15.

[6] 朱增勇,马佳.欧美猪周期比较研究及其应对措施启示[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2(2):84-90.

[7] 赵全新.我国“猪周期”怪圈的形成与破解路径选择[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4):44-48.

[8] 朱增勇.中国猪肉价格周期性波动与稳定机制建设研究:基于中国猪肉价格周期性波动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6):13-16.

[9] 孟利东,闫桂权.生猪产业链区制转换与价格非线性传导[J].统计与决策,2022,38(9):128-132.

[10]  付莲莲,童歆越.生猪价格波动对农户福利效应的异质性影响[J].统计与决策,2021,37(16):90-94.

[11] 张海峰,林振基,官智慧.2021年我国生猪价格走势及未来市场变化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21,57(4):237-240.

[12] 杜暘.中国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分析、展望及对策[J].价格月刊,2020(4):1-5.

[13] 何雯霞,熊涛,尚燕.重大突发疫病对我国肉禽产业链市场价格的影响研究:以非洲猪瘟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2,43(2):318-327.

猜你喜欢
猪周期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28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猪周期”再度归来?
“猪周期”向上趋势确立养猪开始扭亏为盈
湖南饲料(2015年4期)2015-09-22 03:03:12
为何“猪周期”难破
“猪周期”失灵养殖户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