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广西民办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形势、问题与建议

2023-07-04 13:19黎群芳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广西

【摘要】本文针对广西民办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生存压力增大、内部治理不规范、科研与服务社会能力不强及产教融合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论述新时代广西民办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对策,认为可从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升内部治理能力、转变师资队伍建设理念及创新产教融合大平台等方面进行突破。

【关键词】广西 民办本科院校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3-0075-05

高质量发展,指的是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和结果。当前,东西部教育发展不均衡、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质量不高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目前,广西共有普通高校85所,其中民办高校26所,约占30.59%。在广西民办高校中,本科层次民办高校有12所,约占46.15%,几乎占了广西民办教育的半壁江山。由此可见,民办本科院校的高质量发展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广西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

如何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抓住机遇扬帆起航,面对挑战迎难而上,打造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民办本科教育品牌,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每一位民办本科院校管理者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广西民办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社会环境日新月异

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不断加速,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全球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规模、质量和综合实力已慢慢成为衡量世界各国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的标准之一。其次,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进入普及化阶段。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达到51.6%,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持续推进,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正在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学生在升学的道路上拥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权利,民办高校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再次,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综合实力在得到快速提升的同时,国民综合素质和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社会主要矛盾已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正在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期,高等教育也将进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最后,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号召对民办本科院校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更严格的要求。

(二)民办教育政策法规日趋完善

2002年12月,国家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为促进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有效维护了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2004年国家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各级人民政府将民办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民办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 756所(本科层次1 270所,专科层次1 486所),其中民办高校762所(本科层次412所,专科层次350所),占27.65%,在校生共计约710万人。民办高等教育从原来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有益补充”转变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16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修改《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对民办学校实施分类管理。修改后的新法,明确提出对民办学校实施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分类发展的管理要求。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对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教育部与相关部门联合颁发了《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以上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高度重视,在有力促进和推动民办教育事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民办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制度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教育资源多元化、国际化

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极大促进了全球教育行业的发展,互联网教育逐渐成为当前教育行业的新模式。尤其是自2020年全球出现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网络教育、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等教育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教育开始从传统的线下教育向线上线下一体化教育转变。近年来,老百姓的整体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教育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升级。伴随着经济文化领域国际交流渠道的不断拓宽,国际文化传播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和寻求外资教育。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以上政策法规的出台,极大彰显了我国政府对教育国际化工作的高度重视。由此,国内的外资教育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各类教育资金、师资力量、教育体系在中国的教育产业格局中日渐发展和渗透,教育资源呈现出国际化的特点。教育资源的国际化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扩大开放,不断吸取国外大学的经验与教训,并进行深化改革,促进我国大学对教育、科研质量与办学水平的重视,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与学术地位。

(四)创新能力需求日益突出

创新是指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利用现有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的本质就是突破传统、打破常规,没有创新就没有高质量发展。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灵魂,是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强大动力。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创新,在不同的重要历史阶段都对创新提出明确要求。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提到了五大发展理念的第一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反复提及创新,并对创新进行了高度战略定位,党的二十大则再次明确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前,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危机中育先机,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不断增强创新意识,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既是解决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紧迫要求,亦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有力举措。

二、广西民办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与国内其他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地区相比,广西的民办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目前,广西共有民办高校26所,其中本科层次12所,占46.15%。“十三五”期间,广西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得到持续提升,有效推动了广西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由于办学历史短等诸多原因,处在发展上升期的广西民办本科院校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综合办学实力不强,生存压力增大

首先,从办学历史看,广西的民办本科院校大多成立于21世纪初,办学历史比较短,“以学养学”是广西民办本科院校解决办学经费的主要途径。由于办学经费来源单一、缺乏保障,加上政府扶持资金有限,社会发展环境的差异等原因,导致整体民办本科院校普遍存在教学设施设备陈旧老化、更新缓慢,实验场所及实训基地缺乏、类型单一无法满足日常教学需求等现象,整体办学质量普遍不高。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基础薄弱、水平不高,在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精品课程等省级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中,能立项的数量不多,国家级的项目更是少之又少。整体综合办学实力不强,与同类公办院校相比差距明显。其次,从办学阶段看,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几乎都是刚刚升入本科的新生本科院校,在学校的发展定位上,管理者重点关注的是招生工作、教学评估、人员招聘等问题,容易忽视办学质量、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内容,整体办学质量偏低,导致其在同类型的院校中缺乏行业竞争力。

基于以上原因,在日新月异的社会新环境中,大多数民办本科院校面临着生存空间日渐缩小、生存压力不断增大的艰难处境。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环境,如何在夹缝中寻找生机是目前绝大部分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共同面对并需要尽快解决的重大难题。

(二)生源质量不高,内部治理不规范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到来,国内高校数量大幅度增加,本科院校设置数量持续上升,使得民办本科院校的招生压力越来越大。近十年来,全国高考考生人数虽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11年的933万上升至2021年的1 078万,但与高校办学规模扩大的幅度相比,仍然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而由于公办高校生均拨款不断增加,办学条件得到快速改善,加之学费相对偏低,对考生的吸引力愈来愈大。在高考录取分数相同的条件下,大部分考生会选择公办院校,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在同类公办院校面前几乎没有竞争力。为了生存、增加学校收入,民办本科院校不得不提高学费,而高昂的学费又让一大批考生和家长对此望而却步,从而把民办本科院校作为不得已的“最后的选择”。为了争取更多的生源,很多学校只能采取降低招生录取分数线的方式来完成招生任务,导致广西民办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于生源质量差,大部分学生存在学习热情不高、纪律涣散的现象,逃学、旷课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学生即使勉强来上课,注意力仍然停留在网络游戏中,无法集中到课堂上,学生学习效果欠佳。为了让学生能顺利毕业,很多时候学校不得不采取降低教学要求、修改教学大纲、重新修订人才培养计划等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甚至不惜降低课程的考核标准帮助学生通过考试。对学生逃学、旷课现象更多的时候采取的是包容的态度,在执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时候,屡屡出现大打折扣的现象,内部治理欠缺规范。

此外,与国内其他民办高校一样,广西民办本科院校也或多或少存在“家族化管理”倾向。家族化管理注重人情,容易忽视制度建设和管理,制度执行不彻底,同时限制下属作用的发挥,从而形成个人绝对权威并由此衍生权力不平衡。家族化管理的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内部治理不规范的现象。

(三)教育资源贫乏单一,科研与服务社会能力不强

与其他民办高校一样,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同样存在着师资队伍流动频繁的现象。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规定:民办学校应当依法保障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其他合法权益,并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国家鼓励民办学校按国家规定为教职工办理补充养老保险。但是,目前广西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职业年金和补充养老保险几乎是空白,这也是许多年轻教师把民办本科院校作为职业生涯“跳板”的主要原因。另外,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民办高校教师执行的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社保缴费基数偏低,教职工的社保及退休养老保障不足成了广西民办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工龄、学历、职称等相同的条件下,退休后的待遇与公办教师相比差距非常大,巨大的退休待遇落差成了影响师资队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居高不下的教师流动率,导致师资队伍年龄呈现两极分化現象,年轻教师人数占比较大,其次是公办院校退休的外聘教师,而能“双肩挑”的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同时,为了节约办学成本,学校投资者对教学设施设备、教学软件、实训室建设等的经费投入有限,实验场所及实训基地缺乏,往往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求,与同类公办院校相比,教育资源极度匮乏、内容单一。

此外,师资队伍的整体科研意识不强、科研能力不强、科研经验不足。由于建校时间短,学科建设水平低,许多教师对本专业的学术动态和社会需求信息了解不多、不够深入,加之科研能力不足,导致大部分教师很难独立完成高水平论文的撰写和省级以上课题的研究任务。专业领域内的科研成果水平偏低,高层次研究课题项目少,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缺乏社会影响力,社会服务能力不强。

(四)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不健全,产教融合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建校时间不长等原因,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工作上取得的成果并不能令人满意,很多时候处于“制度挂在墙上,工作无法落地”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可以从政府、学校及企业等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地方政府部门关于产教融合方面的保障体制不健全,存在政策模糊、制度缺失、配套设施滞后等现象,严重制约着民办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深入开展。资金扶持方面力度不够,学校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会优先考虑正常的日常教学经费开支,实训室、实践基地的建设往往会因为经费问题出现滞后现象,远远不能满足专业教学的实践需求,极大影响产教融合的进一步开展。其次,学校管理者对产教融合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深刻,对产学研合的顶层设计不重视,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合作模式单一,创新合作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学校课程建设与企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教材教学内容陈旧,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并滞后于行业发展。教师在产教融合工作中参与性不高、创新性不够,未能发挥良好的推动作用。“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实习评价机制的不成熟、缺乏创新,也是制约产教融合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最后,从企业层面来看,在校企产学研合中校企地位的不平等,很多时候校企双方拥有的资源不对称,可预见的效益不理想,导致企业对产教融合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合作的意愿也较低。

三、推进广西民办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增强社会环境适应力

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强调事物的发展。内涵式发展是世界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它们始终把提高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核心追求。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能否顺应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寻求发展之路,化危机为生机,变压力为动力,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显得极其重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在新的战略机遇期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明智选择。追求精细化管理、特色管理,提高管理质量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点和有力保障。学校管理者应创新管理理念,转变家族化管理模式,加强党代会、教代会、学代会等各类组织建设,引导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学校治理和重大事项的决策;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实行差异化管理,有效激发人才队伍的创新活力;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创新监管模式,建立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同时,积极应对国家高质量发展时代的挑战,紧抓我国“双一流”背景下的发展机遇,立足自身办学基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明确办学类型定位,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以本科教育为主,兼顾专科教育,同时创造条件开展研究生教育,研究预判未来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找准发展方向,及时调整学科结构,优化专业设置,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当地经济社会输送紧缺、优秀人才的同时,不断增强自身对社会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提升内部治理能力,建立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

家族化管理虽然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重要作用,使高校在规模上得以扩大,但不符合我国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和理念,难以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因此,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应优化内部治理结构,不断提升内部治理能力,做到精细化管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规范内部管理,从“人管人”转化为“制度管理”,坚持依法治校、依规办事,创新高校内部管理模式,优化办学模式和培养体系,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对内持续提升治理能力,对外致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提升内部治理能力的同时,要建立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走出具有个性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学校决策者要精准把握新时代世界发展新格局,深度解读国家“十四五”规划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深刻理解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要求,结合学校生源实际,制订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当地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结合学校自身的独特优势,聚焦创新型、技能型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市场需求和生源质量偏低的特点,灵活打造具有明显优势的特色专业,搭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框架,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为完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高校与教师命运共同体,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国家教育事业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没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广西民办本科院校的内涵建设、特色专业发展与人才培育就无从谈起。学校应充分认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必要性,要把师资队伍建设置于学校发展的长远战略位置。教师队伍流动性大、稳定性弱,“铁打的高校,流水的教师”是目前广西民办本科院校的真实写照。企业养老待遇与事业养老待遇之间的巨大差异,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成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阻碍因素。许多年轻教师把学校当成择业过程中的一块“跳板”,视之为短期的安身之所,根本谈不上与学校同命运、共呼吸,更不会把学校视为“利益共同体”。要改变以上现状,建设一支稳定、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管理者要从多方面进行思考。首先,要逐步消除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教师的待遇差距,不能完全按照企业属性对教师进行管理,进一步明确民办高校教师享有的政治权益及经济待遇,确保工资、“五险一金”与公办高校相同。其次,要改变教师是给学校“打工”的管理心态误区,建立激发教师主人翁精神的远期师资建设规划,加大师资建设投入资金和培养力度,通过培训学习、走进企业实践锻炼等手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全方位、多角度助推教师个人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培养教师“爱校如家”的主人翁精神。最后,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激发教师的教学动力和创新潜能,强化师德师能,引导教师做好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搭建学校与教师之间建立“命运共同体”的桥梁和纽带。

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升民办本科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广西民办本科院校应在稳定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增强服务社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依托人才和知识输出,充分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积极促进北部湾沿海地区经济建设和八桂大地社会发展。学校要成立产教融合实践部门,建立校企人员相互兼聘机制,实行优势互补,将产教融合贯穿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校企合一、工学结合,不断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教师综合实践能力,为培养优秀“双师型”师资队伍打好基础。定期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实践调研,了解最新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根据专业特色、学科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共建校企课题,承担企业委托课题研究,重点建设实际应用价值高的科研项目,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致力于服务地方产业行业发展。

(四)建立健全政府保障机制,创新产教融合大平台

2019年,國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联合颁发了《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实施方案》,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对新时代产教融合的高度重视。地方政府部门应转变管理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制定精准有力的地方配套政策法规,加强顶层设计与整体性科学规划,助推校企产教融合深入开展,从整体上保障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拓宽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根据当地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转型升级等重大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加强高等教育类型与数量、产教融合项目与载体、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等科学规划,拓展产教融合的地理空间。加强跨高校、跨区域、跨行业等跨界融合,鼓励引导行业组织、科研单位、中介机构等多方力量积极参与,促进行业、企业、社会组织与高校的深度融合,提高社会各界力量与高校协同育人的质量。坚持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进一步推进高校与企业的内生动力,灵活运用市场机制与新平台经济模式,打造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大平台,实现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同时,学校决策者应转变管理观念,做好办学和产教融合合作顶层设计,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须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建立健全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主动争取政府、企业支持,充分利用政府、企业及行业资源,实现资源的互建共享,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特点的产教融合模式,从单纯教学层面过渡到教学、科研共通的融合,探索创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和高水平的平台运营模式,通过产教融合的创新合作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娄自强,王建伟.新形势下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内涵建设路径研究:基于核心竞争力培育的视角[J].山东教育,2020(9).

[2]胡建华.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中国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8(3).

[3]李蓉晖,姜发根,倪兆福.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本科院校内涵提升路径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21(9).

[4]房志家,高健.广东省民办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战略思考[J].教育现化,2018(11).

[5]周桂凤,李琳.广东民办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交际,2021(17).

[6]蔡瑞林,李玉倩.新时代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旧动转换[J].现代教育管理,2020(8).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广西民办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研究”(2021ZJY63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黎群芳(1975— ),广西浦北人,副教授,经济师,研究方向为民办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民办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广西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广西广西
民办本科院校创建特色大学的思考
民办本科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体系构建
广西尼的呀
民办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
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