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嫣 叶福相 靳晓亮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医师
指导专家/陆琳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李老师是一位65岁的退休教师,患有糖尿病已经十多年了,血糖控制一直有波动。某天早上起来,李老师突然发现左眼视物模糊,眼前就像有一层雾气遮住了眼睛,还感觉眼前有黑影晃动。他急忙来到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就诊,陆琳娜主任检查了李老师的眼睛,发现他双眼的眼底都存在出血,左眼的出血量较大,有小团血液积存在玻璃体内,遮挡了李老师的视野。陆主任给予李老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李老师疑惑:“我只知道糖尿病会出现糖尿病足,难道眼睛也会出问题吗?”
陆主任告诉李老师:“长期的高血糖会影响人体的微循环系统,毛细血管网的破坏可以出现在身体的各个器官,包括眼、脑、心、肾和肢体的末梢循环。糖尿病病程越长,血糖波动,患糖尿病并发症的概率就越大。据统计,超过25年病程的1型糖尿病患者,患有视网膜病变的可能性达到83%。您现在可以先进行相关的检查。”
经过扩瞳眼底照相后发现,李老师的双眼底都有出血、渗出,还有毛细血管异常、微血管瘤等改变,左眼玻璃体内可见漂浮的积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 CT)检查清晰地显示了糖尿病黄斑水肿(DME)。DME是由于视网膜黄斑区毛细血管渗漏所致的视网膜增厚,主要影响中心视力。陆主任告知李老师,他的双眼都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右眼重度非增殖期、左眼增殖期),而且有双眼糖尿病黄斑水肿,需要进行双眼的抗VEGF眼内注射治疗及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
李老师听从了陆主任的建议,在九院进行了眼内注射,之后进行了双眼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一个月后复查发现,原来的出血灶在慢慢地退去,黄斑的水肿在好转,玻璃体的积血逐渐吸收,视力也提高了。陆主任提醒李老师,仍然需要密切随访,并继续监控血糖、血压、血脂等全身情况。
李老师的视力最后得以挽救,得益于他及时地就诊。临床上还有很多老人,由于缺乏对糖尿病眼病的认识,把视力障碍归因于白内障。就诊的时候往往已经是疾病的晚期,出现了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需要施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来阻止病情的进展,而且疾病晚期手术往往不一定能成功挽救视力。李老师经过这次就医,提高了疾病的防控意识,加强了对血糖的管理,并且认识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类慢性疾病,提升了眼科随访的意识。
①早期视网膜有小出血斑,但是患者没有视力障碍
②出血量增多,患者视力下降、眼前出现黑影
③晚期大出血,视力完全丧失
微信扫二维码,查看“老年性黄斑变性补充叶黄素有用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主要视网膜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根据其严重程度可分为非增殖性DR 和增殖性DR。DR的发生是多种发病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致病因子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目前,玻璃体腔内进行抗VEGF 药物注射是增殖性DR 和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一线治疗方案,另外,全视网膜光凝术和玻璃体切割术也是治疗DR的重要手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于慢性疾病,疾病转归受全身情况影响较大,需要全病程管理和多学科管理,除了科学诊疗手段外,还对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DR相关知识教育,包括减少DR的可调控危险因素、采取健康生活方式、规律锻炼等。
“糖网病”需要全程管理
根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DR的患病率占糖尿病患者的34.6%,已经成为工作年龄人群的首位致盲性眼病。1 型糖尿病确诊5 年后,大约25%的患者会发生DR。3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患者,5 年后确诊DR的患病率为24%。
由于患者对DR的认知度不足,往往来眼科就诊时已经出现了不可逆的眼底损伤。近年来,随着健康科普知识的普及,DR的诊治从单纯的眼科干预,向全身综合管理转变,形成了一种新的理念:DR 的全程管理。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年接受1次DR筛查,2 型糖尿病患者建议每1~2 年接受1次DR筛查,对于已经确诊有DR的患者建议每3~6月接受1次眼科随访,监控病变进展。
定期进行眼底多模态影像筛查是预防和控制包括D R在内的众多眼底病的重要措施。人工智能读片技术可以对眼底图像的质量进行实时反馈,对眼底病变的位置和类型进行识别和分割。该技术不仅可以节省医生的阅片时间,降低医生的工作负担,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就诊便利性,降低患者的筛查成本,有助于实现眼底筛查的精准化和普及化。
眼底病的范畴包括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都具有极高的致盲率,病程漫长。这几类疾病与患者的年龄、血糖、血脂、血压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在加强眼病治疗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全身情况的管理,定期的用药和随访可以避免因疾病恶化带来的巨额抢救费用和不可逆的视力丧失。同时患者应规避一些不良生活嗜好,比如吸烟、长时间刷视屏等,从而延长眼睛的使用寿命,保护视力,提高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