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周霄
眼眶手术机器人(图/上海九院眼科提供)
43 岁的张女士患眼眶神经纤维瘤多年,肿瘤破坏眼眶的骨和软组织,造成眼眶巨大缺损、眼球严重移位。患者平卧时,眼球落入颅内,直立时,眼球脱出于眼眶外鼻翼旁,患侧视力仅有光感,严重影响面部外形和视功能。患者痛不欲生,多年求医无门。
眼眶结构复杂、空间狭小,内含眼球和视神经等重要组织,且与颅脑和颌面相通。在呈漏斗状的眼眶中,如果病灶处于眼球后方,如何才能让其完全暴露,提高眼眶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
基于临床难题,范先群教授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内镜导航”的理念,后经过了近20 年的努力,眼内镜导航系统由范教授领衔的医工交叉团队研发成功,该系统具有“图像影像对称匹配、深部组织可视可知、重要结构实时预警”的三大优势。
眼内镜图像导航系统就好比给医生添了一双“透视眼”,可以精确定位和显示视神经等重要结构的位置,切实解决该类手术看不清、定不准、修不好、出血多、风险大等临床难题,从而提高操作精度,减小诊疗创伤。
后来,张女士接受了范先群教授团队在眼“内镜导航”引导系统下实施的眼肿瘤切除、眼眶重建、眼球复位、恢复视力等一系列高难度手术。术后,她不仅恢复了正常的容貌,而且视力也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相对于人手而言,机器人的双手在操作稳定性和精准性方面更胜一筹,如今这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上已经得到了印证。而范先群院士团队也想到给机器人戴上一副导航眼镜。
“在呈漏斗状的眼眶中,如果病灶处于眼球后方,如何才能让其完全暴露?这对术者和手术器械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范先群院士认为,这些区域的病灶手术,让机器人来完成更为合适。此外,微细血管的给药、眼球后部肿瘤切除、甲状腺眼部突出减压等手术,由机器人在导航下操作更有优势。
“从1996 年的数字化技术研发开始,经过20 多年的攻坚克难,眼眶手术机器人终于诞生了。”团队眼科医生李寅炜说。内镜导航监控下的眼眶外科机器人系统研发成功后,可更轻松地实施复杂眼眶手术,实现重建眼眶、重塑面容、复位眼球,解决眼眶病的临床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