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飞宇
《孩子剧团团歌》这样唱道:“孩子们,站起来!在这抗战的大时代,创造出我们的新世界!”
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富于革命传统和爱国精神的中華少年,从各条战线一跃而起,和他们的父兄一道,积极投身到如火如荼的抗日斗争中。儿童参与抗日救亡,形式灵活多样,比较典型的,有下述方式:
一是卖报。一般而言,报童的大批出现,应该是在大众报纸时代。相较于其他职业报童,新华报童别具一种特殊性。“在反封锁斗争中成长”,是新华报童的时代特质;“大无畏的小尖兵”,是党对新华报童的历史评价。
二是演剧。抗战时期,活跃在前线和后方的少年儿童文艺团体,不胜枚举,其中影响较大者,主要有新安旅行团、孩子剧团、宁夏少年战地服务团、厦门儿童救亡剧团等。而孩子剧团的出现,诚如茅盾所言,是“抗日战争血泊中产生的一朵奇花”。1938年2月9日,周恩来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欢迎从上海战区辗转而来的孩子剧团时,称赞“儿童是社会力量的一部分,是抗日战争中的一支小生力军”,并赠送他们“救国、革命、创造三种精神”,期望他们“把自己锻炼成革命的小战士”,“一手打倒日本强盗,一手建设新中国”。周恩来的讲话,是“照亮孩子剧团前进道路上的火把”,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大后方开展少年儿童工作的指导方针。此后,孩子剧团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六处一科,直接受周恩来和郭沫若领导。自1939年1月来渝,至1942年9月解散,其足迹遍及大后方,留下许多值得记录的可歌可泣的事迹。
三是募捐。这是大后方少年儿童抗日救亡工作的常用形式,七七少年剧团、内江孩子剧团等,都曾举行过募款、献金活动。1938年儿童节,重庆市和江北、巴县两县全体小学生等发起“中国儿童号”飞机筹募活动,并成立全国筹募会。此举固在充实空军,提高空军战斗力,但也力求表现儿童“创造的力量”和“独立的精神”,为抗战尽“小国民”的天职。其间,《新华日报》曾多次刊登通讯、消息,对相关事件予以报道。在此过程中,儿童作为“国家未来之主人”的责任感,以及“报效国家”的使命意识,不断得到激发与增长。
1938年春,郭沫若为《少年先锋》题词并寄予厚望:“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的少年,少年应该珍惜自己的时代。这是民族的命脉,文化的源泉。要有能够担当一切的少年,然后民族才有复兴的希望,文化才有推进的可能。”揆诸当下,题词亦饱含现实意义。通过讲述呈现抗战时期中华少年的精神风貌,虽是回望过去,但所期待的,则是今天的少年儿童,置身波澜壮阔的时代,勇立潮头,奋发有为,不负中华崛起与民族复兴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