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地,适时,适度
——重庆地铁站点空间设计的地域性表达研究

2023-07-03 07:19田雨阳
建筑与装饰 2023年12期
关键词:站点重庆空间

田雨阳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 400000

引言

在趋同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作为人潮汇集、高速变化且具有地标属性的城市交通建筑,展现城市文化,体现城市人文关怀,代表城市形象的动态窗口,其设计更因从地域性出发,不仅可作为城市美学的创作源泉,塑造城市文化意象,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精神认同感。

1 地铁交通站点的复合性功能与多元化属性

地铁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其他公共建筑相比,地铁站点具有明确的交通属性,同时依据不同的空间定位又具备了多重的功能属性特质。早期地铁站点主要用于列车停靠、货物搬运、乘客候车等单一功能,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与物对地铁站的速度、规模、功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1]。当下,城市地铁站点的设计已逐步从满足大众基本的功能需求向彰显城市文化价值过渡。人们日常出行方式早已离不开地铁轨道交通,而地铁站点空间也逐渐从固化的通勤空间演变为地面与地下多重融合的空间系统,体现出复合型的城市美学价值,并形成特殊的审美方式[2]。

目前,我国的地铁站点空间大多受其功能与建造结构的影响呈封闭狭长的形态,同时大多数的施工与设计相脱节,对于站点空间的特色表达仅仅理解为装修装饰,并未达到美学提升的目的。国外第一条地铁——伦敦地铁,诞生于1863年,其出现不仅解决了人口增长与城市扩张带来的交通拥挤问题,还将功能与艺术紧密结合。伦敦地铁的一系列视觉形象设计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套完整的公共交通标识体系;“贝克街站”、“伊丽莎白线”等代表英国伦敦的城市文化也被全球熟知。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将站域空间文脉转译,并附加于地铁站点空间这样具有高流通性、高聚集性的场所无疑促使了城市文化意象的传播,提高了城市的个性与品质。

2 重庆地域性文化分析研究

重庆地处我国内陆西南地区,多山、临江,固有山城、桥都的别名,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城市立体交通建设的不同,人们出行方式的不同。这种在特定地域和文化中人们依据自己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和自然生态条件在建设自己生活家园时,自然得出的某种解决方式也被称为“地域文化”[3]。

2.1 地域文化的解读

地域文化从显性层面来看,可直接表现为建筑和景观的某种特色建构方式,常被抽象为形式语言运用于各种现代建筑的装饰设计中;但其内在更多地还是表现在文化的价值取向上。地域文化并不是固化的,而是伴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动态改变的,大多数的地域性文化反应的是某一阶段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的风貌特征,但城市建设并不是维持在某一时间点恒定不变,当今科技的发展在逐渐抵消自然环境的差异,时代的发展在同化人们生活的习俗。因此地域性文化是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同步作用下的产物,挖掘、运用与弘扬都需紧扣地域,紧随时代。

2.2 重庆地域文化分析

2.2.1 自然环境因素。重庆主城最早发源于渝中半岛,其中部由西向东为缙云山余脉,中间高南北低,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具有明显的竖向轮廓特征;后城市建设延江顺山势逐渐扩张,现中心城区为长江、嘉陵江所环抱,夹两江、拥群山,因此又有“两江四岸”的说法;由于城市选址并修建于山坡丘陵等复杂地形之中,也使得城市景观具有多维性[4]。其复杂的地形与潮湿的气候条件使得重庆的交通体系尤为多样,穿山凿洞,跨江修桥,高架铺路;地铁建设也因山地城市的特殊性架于空中,属于高架式,又名“轻轨”。

2.2.2 人文环境因素。重庆城市文化的根源可追溯到巴渝文化,独特的山地环境与丰富的水文特征使得重庆形成了“码头文化”,而长期行走于山地码头的劳工纤夫也称之为“棒棒”。独特的生活交易方式导致了码头船工们其粗放餐饮方式,从而产生了麻辣火锅。自古以来,巴渝人民又喜欢“摆龙门阵”,民间口头文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由此听评书、喝茶、摆龙门阵的“茶馆文化”一直流传至今。

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活动,造就了重庆地域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色。同时重庆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建筑舞台上还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5],直辖市的成立,西部大开发,“网红”、城市的代名词等促使着当今重庆城市建设的发展。

2.2.3 交通而生,交融而盛。纵观重庆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历史,重庆逐步由“跨过两江”向“越过两山”的空间发展转变,同时城市继续保持“多中心”“组团式”的有机疏散的空间形态格局。而2004年重庆第一条观光轨道交通的开通也使得重庆山、水、城的空间格局被串联整合。截至2022年8月,重庆轨道交通已开通共11条线路并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线路文化,重庆这座因交通而生,因交融而盛的城市可谓是“轨道上的都市”。

3 地铁交通站点设计中地域性文化的应用原则

重庆轻轨站点的设计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地域文化中蕴含的潜在“环境特质信息”对于地铁站点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而适地、适时、适当的应用原则代表了地铁站点设计中地域性的整体时空观。

3.1 适地:保留地方性,把握整体性

地铁站点空间作为轨道交通线路网中的一环枢纽,明确的区位指向性是地域文化表述的核心。如何在整体线网中求同存异,将空间文化与区位性“相结合”便是适地。除了导视系统要清晰指明区域位置外,空间所承载的文化命题也要贴近所在地域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文脉上的延续,有效提高车站可识别性。如纽约的世贸中心站以飞鸟造型纪念“911事件”、北京地铁南锣巷站体现胡同文化、西安地铁永宁门站体现使节来访的盛唐繁华景象等。这样的特色站点,不仅需要点明站点的区位名片,又需营造对应空间场所的气氛。

3.2 适时:挖掘历史性,紧随时代性

一定地域内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着地域文化的演变方向,地域文化的动态演变也折射出时代的背景。有关历史性的地域文化,地铁站点空间的设计表达上常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具象的公共艺术来展现城市的历史线索;或者模式化的套用某一历史时期的建筑构造方式、单一的材质、符号化的形态等来表达地域性特色。但从广义上来看,地铁发展的过程,新建、重建、修复的存在便是所积累出的“历史美学”,地域文化的应用需具有时空观,不应局限于固化无差异性的符号语言表达。

3.3 适度:系统化、人性化

当前国内地铁站点空间设计,往往依照固有模式在基础施工完成后对空间进行表面装饰,在地铁站点空间设计的完整性、科学性、艺术性上存在诸多问题。对此不仅需要强调不同线路与站域城市文脉的关系特征,同时还需站在树立城市形象的角度,来构建地下交通与地面交通环境的系统化要求。在2021年重庆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做靓六张城市新名片,与城市区域更新同步,借特色名片推动各区域城市建设与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诠释城市风貌与地域内涵。除却功能化、系统化,在塑造宣传城市文化时还需以人为本,面向大众,关照特殊群体,提高人们的空间认同感,凝聚城市文化意象。

4 重庆地铁站点空间的地域性设计策略

4.1 场地环境的定位与呼应

4.1.1 立足自然区位环境的整体构建。重庆的轻轨因地形原因穿越江河、隧道,更有“轻轨穿楼”的景观,若把城市看作成一个有机整体,即应在尊重城市或区域现有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站点空间的设计;在建造技术、建造材料的选择上需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轨道线路与地形地势的条件,有所重点的表达;而因山地城市的建筑形态致使车站与建造对峙的情形也需协调弱化。

如网红车站——李子坝(如图1所示),因轻轨横穿居民楼而出名,使得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其空间设计可作为展示地域文化的重要场所,但也需合理规避私密居住空间与开放公共空间的冲突。重庆的城市轨道交通多为高架式,因此高架支撑的柱墩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巨大,而被混凝土柱墩所占用的地面多数成为被遗弃的空间,因此出于整体性的空间规划设计尤为必要。

图1 李子坝站轻轨穿楼

4.1.2 基于城市区位环境的功能整合。功能性是轨道交通站点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在设计中不断完善功能也是人性化的体现。重庆素有“山城”之称,因此轨道交通站点呈现出复杂性、立体化的特点,这种立体的交通体系对于衔接城市不同的功能区域格外重要。基于重庆“多组团”的城市空间格局,分析江北、渝中、巴南等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并针对居住型、商服型、公共型、混合型等不同用地功能应采取不同的设计策略,使得周围建筑与站点环境充分融合。

除却基础功能需求,在站点公共空间的设计上,还可以适时、适地的增加美育等功能。在美术馆、博物馆、历史遗迹等站点的设计中,可侧重艺术资源的分配,积极有效地强化地下车站与地上城市特色的关系。例如磁器口站,作为人流量巨大的景区站点,在设计中除了满足人性化的功能需求外,还可以丰富站点空间的装饰手法,将瓷文化与公共艺术相结合,提高大众美育的意识,展现站域间的文化氛围。

4.2 人文精神的传承与转译

4.2.1 聚焦站点区域的人性化需求。地铁站点设计受制于标准化的制度规范,站内的空间格局对艺术设计手段有着一定的影响;重庆的轻轨形式,也使得各站点的外部建筑造型和室内空间设计都受到限制。然而站点地域文化的传播不仅依存于表现形式,还蕴含于人文精神中。各车站所处的区域位置不同,表达城市文化的形式也不同;除了文化符号、艺术媒介来宣传城市文化外,聚焦于各站点区域的人性化需求也是凸显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不同目的地的乘客,乘坐地铁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人性化设施在不同的场所起到的作用也大相径庭;例如“临时办公桌”和“移动KTV”设置在办公园区和商业中心,其作用区别不可言喻。

4.2.2 区别线域文化的宣扬。目前重庆轨道交通已开通共11条线路,不同的线路分别被定义了不同的颜色与文化,然而人们所知的仅仅是数字所代表的各条线路,查阅重庆轨道交通网可知线路文化分别有“人文重庆”、“印象重庆”、“巴渝文化”、“重庆记忆”、“巴渝山水”等,直观来看简单的定义线路文化并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同,更无法区别各线域的差异和特点。站点空间地域文化特色的表达,是在完成车站初始功能的基础上,有创意地将线路文化特征,环境特色,依托一定的艺术媒介进行转译,通常以陈设、材料、色彩进行区别,并映射于车站空间。重庆各轨道线路的布局基于“两江、一岛、两山、一线”的山水格局,重庆的山水自然观也依托着城市布局体现出来。因此地域文化的视角应以生态、地理、历史、文学等多重维度看待轨道交通的发展,因此其线路文化的命名也需深植文化价值观念,由此完成“地下城市文化廊道”营造的二次功能。

4.2.3 塑造地域文化意象。塑造站点空间的地域文化意象是地铁车站空间与城市空间合二为一重要前提和保障。强化站点的建构特色,增强标志系统的可识别性,提升乘客的认可度是塑造地域文化意象的重要方式。巴渝文化与交通密不可分,强化重庆地域特色并借轻轨传播,需凝练“山水”、“交通”的文化意象进行抽象转译,以符号化的语言和视觉艺术形式以达到深入人心的目的。地铁的发展是工业革命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写照。在地铁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使地铁逐渐摆脱了单一化交通工具的形象,成为城市文化空间的重要媒介而进行建设,而重庆因“轻轨穿楼”,“3D魔幻”的交通体系而走红,其实体状态已逐渐成为象征城市文化内涵的艺术设计符号,地域文化的表象是“轻轨”其内涵却根植于自然和人文环境。

5 结束语

在当前的重庆地铁站点设计上,对于地域文化要素的挖掘较浅,表现方式相对单一,展示内容较为局限,设计资源分布不均,仍有许多的提升空间;如何从文化的高度,兼顾艺术的视角塑造具有“地域性城市文化意象”的地铁站点空间,必将成为今后地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而在挖掘地域文化进行元素提取与应用时,紧扣地域,紧随时代,以自省的地域主义视角分析,辅助以现代技术、材料、工艺,营造适应现代环境特征的新形式,从而表现地域文化意象,才能体现新时期源于历史、生于自然的地域文化主义。

猜你喜欢
站点重庆空间
重庆客APP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基于Web站点的SQL注入分析与防范
2017~2018年冬季西北地区某站点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
首届欧洲自行车共享站点协商会召开
怕被人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