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彦坤 李梅
摘 要:医学教育改革对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主阵地,有必要对医学生培养周期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及信息需求进行深刻剖析,探索逐步深入并且贯穿医学教育全周期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本文将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周期分为了解认知期、深入学习期、嵌入应用期和创新拓展期,分别对应医学新生、低年级、中高年级和研究生四个培养阶段,教育目标、实践和方式随着阶段的递进而递进。河北医科大学图书馆应用此模式展开适应各培养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在培养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技能、科研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医学教育;信息素养教育;医学生;全周期
1 概述
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根基工作。目前,面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和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我国医学教育还存在人才培养结构亟须优化、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医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1]。2020年9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其中多次提到“医学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拔尖创新医学人才”等内容,这就要求医学教育教学中要着重激发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思维,加强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些对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生态环境的迅猛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逐渐从简单的定义发展为包含元认知、探究式研究、学术情景、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等多元素养的综合能力,成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条件。可见,信息素养的发展与医学教育改革的目标不谋而合。但是目前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医学信息检索课程教学阶段,与多维度、多元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差距较大,如教育模式仍停留在填鸭式课堂教学;教育内容偏重信息检索技巧,缺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学术伦理、国际化视野等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课教学脱离,无法实现基于学术情景的探究式教学,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忽视教育对象的学习层次和需求;评价指标单一,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等。
因此,在医学教育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医学高校需要重新分析和把握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和主旨,有必要对院校培养全周期中各个阶段医学生的特点及信息需求进行深刻剖析,在对应的知识、技能和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对信息素养教育框架和内容进行重构和设计,探索融入医学生人才培养过程的全周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3 面向医学生培养过程的全周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
医学是不断发展的学科,因此医学信息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构建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不同培养阶段的医学生对信息素养的诉求和所能具备的信息素养能力都存在很大的差异。随着医学生培养阶段的递进,通过分层次、多元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使醫学生逐步具备一些关键的元认知技能,如能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认识到自己与他人观点的区别,承认差异,并能持续地关注有关知识和问题的解决办法,即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本文将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周期分为了解认知期、深入学习期、嵌入应用期和创新拓展期,分别对应医学新生、低年级、中高年级和研究生四个培养阶段,教育目标、实践和方式随着周期和阶段的递进而递进,形成全周期医学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对于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医学生涯进行宏观的规划,要实现从高中的填鸭式学习到大学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很重要的一个场所就是图书馆,能否用好图书馆对大学生至关重要。因此,了解认知期以新生入馆教育为主要形式,使学生快速熟悉图书馆的空间、资源与服务,尤其是信息资源的情景化应用,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可以敏锐地知道应用哪些信息资源去解决问题,即培养学生潜在的信息意识。
深入学习期以低年级医学生为培育对象,以医学文献检索教学、讲座培训和信息素养活动三种形式展开。医学文献检索教学应注重深化医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多元化的讲座培训既有通识教育又有与医学专业紧密结合的专业化教育,讲座具有很好的时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医学的前沿信息,这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研思维的开端。微课、微讲堂、微视频等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知识的碎片化、多维化揭示,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有选择地学习。
嵌入应用期以中高年级医学生为培育对象,该对象已经具有一定的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已经进入到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需要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医学PBL课程和大学生双创项目为嵌入点,针对具体的专业问题进行探究式教学,培育医学生在爆炸式的资源中快速定位解决相应问题资源的能力;以“项目导师”的形式培育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
创新拓展期以医学研究生、博士生和医学教师为培育对象,他们是医学的高端人才、新型人才和研究人才的生力军,科研创新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是该阶段对象需要重点培养的三大能力。因此创新拓展期以科研选题、科研过程文献支撑、科研论文的撰写与发表、循证医学、学科分析等内容的切入点,实时推送医学热点和前沿,助力科研选题和科学研究,把握学科发展态势,提高临床实践问题的循证、决策和解决的能力。
4 面向医学生培养全周期的信息素养培育实践案例分析
作为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主阵地的河北医科大学图书馆,一直把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作为自身的高阶服务,于1983年开设医学文献检索课,40年来已经从单一的医学文献检索课程发展到分层次、多元化的信息素养培育方式。从2002年着手构建具有医学信息和药学信息专业背景的信息素养培育团队,经过多年经验的积累和对医学生需求特点的把握,逐步实现全周期信息素养教育,帮助医学生掌握信息检索基础知识以及信息检索技巧与方法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4.1 了解认知期
入馆教育是开启新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第一课,培养其信息意识及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能力,为后续信息素养教育奠定基础[2]。河北医科大学图书馆从2001年开始每年9月为新生开展入馆教育,20年来,不断丰富和创新入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集中讲解和现场参观是一直坚持开展的线下形式,虽然工作量大、任务重,但是代表了对新生图书馆“第一课”的重视,参观侧重空间,讲解侧重资源和服务。图书馆的空间还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潜在教育功能,因此系列宣传展览也是线下形式之一,近年来河北医科大学图书馆以“图书馆前世今生”“图书馆简历”“入馆教育”等系列展览向读者展示图书馆的发展史、理念、职能、空间、资源、服务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线上形式逐渐占据主流,河北医科大学图书馆将空间、资源和服务微视频化,以图文和视频的形式在官微和官网构建新生专栏,结合图书馆全景VR以及直播形式的云游讲解,同时将入馆教育闯关活动融入迎新季活动,作为迎新季活动的一部分,突出信息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碰撞与融合。无处不在的入馆教育一方面可以让新生熟悉图书馆,用好图书馆;另一方面则可以激发新生的信息意识和学习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4.2 深入学习期
信息素养深入学习期以医学文献检索课程为主,辅以讲座培训、微课、竞赛等,使医学生掌握常用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注重培养医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研思维的开端。
4.2.1 医学文献检索课程
文献检索课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主要途径。河北医科大学图书馆从1983年开始,以药学院为试点开设“医学文献检索”课程。目前,全校近20个专业开设了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本课程以医学文献信息及相关检索系统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侧重医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授课对象主要是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本科生教学以信息资源利用教育为主体,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研究生教学以服务科研教学为主旨,教学内容除医学文献检索工具利用方法外,同时包括检索策略制定,文献情报分析等深层次的内容[3]。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医学文献信息基本概念、计算机检索原理和检索技术、中外文信息检索系统使用技巧、信息评价分析、文献信息管理等内容。旨在使学生在了解医学文献检索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快捷查阅所需信息解决问题的检索技能,为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2.2 医学信息素养微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讲座和微课得到了空前发展,对有限的信息素养课程起到了很大的补充和深化作用。河北医科大学图书馆的微讲座与微课相比,微讲座涉及内容更宽泛,更灵活,时效性更强,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如开题之前针对科研选题的文献需求与获取,开题后的文献管理与投稿选刊,针对各种考试的考前讲座,针对各学院、各学科的定制讲座等,微讲座时间一般在30~45分钟;微课的内容相对更系统化和碎片化,从多维度、微角度去揭示医学相关的信息资源,如从图书、期刊、多媒体等按类别的资源揭示与对比,也有数据库维度的内容和使用方法的介绍,也有针对知识点的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横向对比,还有针对实例的实际检索过程,等等,微课时间多在10分钟以内,微讲座与微课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随着师生对图书馆官微黏性的增加,河北医科大学图书馆充分依托官微和微信小程序“河北医大书香HMU”,主动、连续、多维度的组合推送信息素养微讲座和微课内容,形成系统化、连续化和品牌化的信息素养微教育。
4.3 嵌入应用期
河北医科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团队以PBL课程和创新性实验为契机,嵌入课程和项目过程,注重问题解决过程中文献的支撑,同时还可以形成项目实例库,为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提供鲜活案例。
河北医科大学的PBL课程是在图书馆的多人研讨间进行教学。通过与专业课程教师的密切配合,将课程中用到的馆藏纸本参考书主动推送给学生,既能帮助学生快速获取资料,又可以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同时将针对专业问题解决的文献资源获取作为PBL课程的一部分,助力PBL课程的顺利开展,培养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是培养研究与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河北医科大学每年有300多项立项项目,图书馆信息素养团队作为项目指导老师之一嵌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过程中,参与项目的选题查新、文献获取及选刊投稿等,团队设计编制文献检索报告,通过答辩形式进行课题文献检索结果的展示和讨论。在报告设计中依据检索过程的探索性,要求学生根据需要分析检索结果,调整检索策略,反思检索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习惯[5]。通过答辩过程,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纠错,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反思性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4 创新拓展期
研究生和教师是医学创新研究的主力军之一,而查阅文献是科研创新的重要环节。河北医科大学图书馆2018—2021年连续3年对约4000名医学研究生,包含医院专硕和在校学硕,进行了问卷调研,调研他们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普遍被认为最困难的部分,进而了解研究生在开题选题阶段对学科专业信息获取、识别和分析的现状后,使用2015年《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中的阈值和元素养概念设计《医学主题词表》新的使用方案和文献信息池方案,引领学生尽快把握该学科领域的研究范围和完成文献阅读积累工作[6],了解学科研究基础的同时把握研究前沿,在此基础上实现科研问题及思路的提出。图书馆教师基于此工作完成了相关课题和研究论文[6]。另外图书馆从2015年针对研究生和教师开展了学科发展态势分析服务[7],开展每2个月的本校ESI学科发展追踪和年度ESI学科分析报告,发展追踪及时分析本校ESI学科整体排名和各学科的排名情况;年度报告则纵向地从年度、期刊、作者、研究前沿、潜力学科等角度深入剖析本校学科发展态势,同时还会横向地进行河北省高校ESI学科的对比分析以及我国独立建制医学院校间的对标分析,为教师、科研人员及决策人员提供数据支撑。
结语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医学生应该具备较高的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以及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图书馆作为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阵地,具备空间、资源和人员多方面的优势,需要在深刻把握医学学科和医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分层次、逐步深入地展开信息素养教育,同时还要注重医学信息素养与数字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養等多元素养的融合,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全方位实现图书馆协同育人职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28):2731.
[2]孙玉艳.新媒体环境下新生入馆教育的调查与分析——以“双一流”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9(15):7583.
[3]袁红军,张凌.文献检索课情境的意义建构研究[J].现代情报,2015,35(03):166169+174.
[4]刘小凤,卿太祥.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以赛促学”模式研究——以全国财经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大赛为例[J].山东图书馆学刊,2021(06):6671.
[5]韩丽风,秦小燕,杨志刚,等.新环境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宏观规划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0,64(07):3945.
[6]马文哲.以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为导向的信息素养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7,31(02):136140.
[7]河北医科大学图书馆.研究支持[EB/OL].[20210426].http://lib.hebmu.edu.cn/home/service/0/114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医学教育改革背景下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编号:202102022011);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科研画像的图书馆一流学科精准服务研究)(编号:SQ2022068)
作者简介:邵彦坤(1988— ),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馆员,研究方向:医学信息素养教育、数字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