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毅
(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100029)
组织化是新时代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重要方式。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要坚持创新工作方式,把握社会化的方向,抓住网络这个重要途径,多运用讨论的办法、交流的办法、增进感情的办法,更好地把他们组织起来”①《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人民日报》2017年2月25日,第1版。。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必须根据其特点,将其组织起来。经过十多年的统战工作积累和五年的组织化建设探索,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已在全国各地组建起来,组织规模和体系已基本具备。但是,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建设主体不同,方式各异,其产生的思想政治效应和社会治理效能不同。如何把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建设得更好,为新时代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提供动力和活力,成为新时代统战工作新的增长点和着力点,也是新时代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亟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组织起来是新时代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重要方式。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税务师等专业人士……做他们的工作,一般化的方式不太管用……我们党历来有一个好办法,就是组织起来。”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72页。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这个群体就是新的社会阶层,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重要方法就是组织起来。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再组织,进一步加强对其团结引导。同年,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北京、上海等15个试点城市开展实践创新基地建设。2018年第一次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联席会议明确要求突出抓好第二批36个重点项目,努力打造更多各具特色的创新示范点。11月,中央统战部在深圳召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暨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中期推动会,对一年来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建设工作进行总结。2019年全国统战部长会议进一步对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组织化提出了要求。2020年中央统战部制定并印发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特别是加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有关文件,深入贯彻落实网络人士统战工作会议和文件精神。2021年全国统战部部长工作会议提出,2021年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加强研究,完善政策,加强队伍建设,深化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从上述实践过程可以看出,中共中央在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后就加大了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力度,特别是按照党的传统和习近平总书记“组织起来”的要求,针对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做了大量工作。现在,组织建设仍然是重点工作,也是新的社会阶层未来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近几年来各地新的社会阶层组织才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现在全国各地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基本形成体系,从上到下织成了一张网。然而,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建设与发展展现出形式不一、模式多样的特点,其实际作用与效果参差不齐,因此,还需要对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建设加强指导,以寻求新的突破,提升其统战效果。
按照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建设主体特征进行分类,既可以把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分为行业性组织、社会性组织、统战性组织、党建性组织、行政性组织,②张彩云:《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组织起来”的对策研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第154—162页。也可以分为党建引领型、民主党派吸纳型、群团引导型、行会协同型、枢纽管理型、自我规约型等六种模式。③朱立伟:《新时代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模式构建研究》,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第25—31页。根据新的社会阶层组织的动力来源,可以把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划分为自组织和他组织。④张海东:《新社会阶层的结构化、组织化及发展趋势》,《江海学刊》2019年第5期,第124—130页。按照时序,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可以分为传统组织(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与新建组织(如各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两类。⑤白关峰:《论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化过程中的组织文化建构》,《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第59—64页。从组织的功能作用出发,可以把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划分为枢纽型、嫁接型、联合(联盟)型、孵化(帮扶)型、补位型、“头羊”型等模式。⑥杨卫敏:《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组织化与新时代统一战线创新拓展》,《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第8—16页。由此可见,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统战工作实际,依据组织建设主体情况,可以将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划分为三大类型:统战部门主管主办主导的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后面简称统战性组织),其他党政部门主管主办主导的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后面简称党政性组织),新的社会阶层自治组织(后面简称自组织)。统战性组织主要是以统战部为主导建立的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在统战部的主导下成立,有的甚至在统战部的直接参与下成立,受统战部管理和指导,主要包括新联会、实践创新基地、服务团、主题活动和网络组织等。党政性组织主要是指党建部门、行政部门和群团组织等单位为了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建立的各种新的社会阶层组织,主要党建部门、行政部门和群团组织联系的新的社会阶层组织。自组织主要是指依靠新的社会阶层自身力量所组建的组织,主要是基于一定的兴趣、利益、目的等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而建立的各种组织,包括权益维护类、公共服务类、兴趣爱好类和公益慈善类等几种类型。①郭晓东:《“新的社会阶层自组织”释义——基于统一战线的视角分析》,《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第42—46页。
之所以要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组织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具有原子化、分散化和碎片化的特点,建立新的社会阶层组织的目的是把其纳入组织之中,形成工作抓手,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发挥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所建立的新的社会阶层组织,要有覆盖面,要有吸引力,要有引导力和凝聚力,当然,也要有服务性。因此,对新的社会阶层组织模式进行比较,可以从新的社会阶层组织覆盖程度、吸引力或活力、引导性、服务性等方面来进行。
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建设主体具有多元性,统战部、党政群团和新的社会阶层自身都可以在其中起主导性作用。建设主体不同,组织建设情况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在组织建设意识与动力上,通常统战性组织和自组织的建设主体具有较强的意识和动力,而党政性组织建设主体的意识和动力相对较弱。在拥有资源和能为组织提供的资源程度上,统战性组织和党政性组织都有一定的资源(主要指经费、场地、政治安排等),自组织的资源则相对匮乏,但统战性组织和党政性组织获得资源的程度则有较大区别,不同地域、不同组织会采取不同方式。在联系程度上,统战性组织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联系比较紧密,能够多方面为组织成员服务,对成员有较强的吸引力;党政性组织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有一定的联系,能够为他们进行一定的服务,但由于其组织建设在其原有组织体系内,总体吸引力不是很强;自组织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可以为他们进行一定的服务,但由于其资源有限,组织能力不同,各组织之间差别较大,然而,由于其是自愿加入,吸引性比较强。
从客体看,三类组织的覆盖面有较大区别。统战性组织针对新的社会阶层的所有人士,重点为有影响力的代表性人士,覆盖面涉及各个方面,辐射性较强,但与庞大的新的社会阶层总人数相比,纳入范围的人士还是少数;党政性组织主要针对自身领域内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重点为党员和已经在党政群团之中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因涉及领域多,涵盖人数较多,但针对性并不突出;自组织并没有固定的群体,需要根据组织自身情况而定,其覆盖面也需要根据组织规模而定,通常情况下规模大的组织覆盖面大,规模小的组织覆盖面小,但自组织本身规模庞大,因此,也涵盖了较多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三种类型的新的社会阶层组织模式比较
从各种组织所达到的效能看,统战性组织辐射面大,影响力强,方向性坚定,具有较好的效能;党政性组织,辐射面相对较小,仅在组织自身管辖领域中,影响力和实际效果都一般,但方向性和政治坚定性比较强;自组织辐射比较有限,通常在一定地域的某种相同志趣下,不一定涵盖所有人,但其成员的选择基本是无差别的,他们在一起更多的是为了完成某种目标,有一定的约束性,但权威性不强,影响力取决于组织自身的发展的状况,方向性和政治性也难以确定。
在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建设要达到统战性、民间性和专业性的要求上,统战部主导建立的组织具有较强的统战性,其民间性一般,专业性根据组织建设情况定,按行业类别建立的组织专业性较强,按地域建立的专业性相对较弱;党政性组织统战性一般,民间性也不是很突出,有些甚至还带有一定的行政性,因为党政性组织按行业组建的较多,专业性相对较强;自组织其统战性相对最弱,约束力不强,其民间性很强,许多都是民间自发组织,在专业方面则取决于组织的形式,专业性并不突出,但组织有许多依据兴趣建立,有一定的专业性。
统战性组织已经在全国各地铺开,基本形成了一张组织网,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覆盖面不够。统战性新的社会阶层组织覆盖性不强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在组织建设上,注重重点建设,全面建设不足。以北京为例,北京以示范项目建设为主建立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共建成5个全国示范项目,20个市级示范项目,87个区级示范项目,覆盖了200多个商务楼宇、产业园区,但与全市近5000个楼宇、园区相比,覆盖率不足5%,离全面覆盖还差得远。另一方面,在人员组成上,统战性组织注重做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对群体的关注不够。以北京为例,其建立的各类组织聚集了大约2000名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通过这些代表人士可以团结凝聚27万左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但这些数字同北京300万新的社会阶层群体相比,还是非常少的,绝大部分人士还游离在组织之外,其群体工作和组织建设还有较大空间。
统战性新的社会阶层组织之所以覆盖面不够,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新的社会阶层概念有泛化的趋势。作为一个政治学、统战学概念,新的社会阶层特指四类人员,但在现实中,许多人经常将他们与新阶层、中等收入群体、中产阶级等混淆,把概念扩大化。这就造成其群体特别庞大,统战部门负责相关工作的人员只有非常少的几个人,他们不仅无法统计群体数量,而且也根本没有力量做到全覆盖。另一方面,统战部在工作方法上习惯按传统做好代表人士的工作,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建设也主要做代表性人士的工作,这本身是一种常态的、正确的工作方式,然而,这也导致对新的社会阶层群体关注不足,特别是在没有精准细致地分类分众的情况下,工作重点没有抓住,还有一些需要关注而没有被关注、需要做工作而没有做到工作的群体,导致组织建设的覆盖面不完整。
2.代表性不强。统战性新的社会阶层组织代表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组织成员(主要是会长、理事等)代表性人物的选择上还存在一定偏差,选择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不一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或影响力,这主要是由于统战部对于具体情况还不了解,整体情况摸得不太透彻,而且也没有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大部分时候是根据感觉走;组织建设的分层重合性也是影响代表性的重要原因,各层各级纵横交错地在建新的社会阶层组织,而且各层各级组织所关注的代表性人士都是那些人,出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组织的代表性不强。如人员分散化或者对于资源选择的规避原因,重要代表性人士被上级组织吸引走,部分没有被纳入进来,还有部分留在基层组织中,中间组织吸纳的有一部分属于次重要、影响力有限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其代表性不是很强。
3.组织效果不佳。组织效果不佳主要体现在组织引导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特别是组织活力不足,出现了有组织无活动、有活动无引导的现象,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积极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这主要是因为:首先,资源不足。人员、资金、场地等方面都还比较匮乏,特别是组织中往往没有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很难有精力充分做好组织内的工作,同时在资金方面也不算充裕,而且资金来源也各有不同。其次,活动缺乏吸引力。传统的培训、联谊等方式对于具有自身特色的新的社会阶层来说不一定适用,无法适应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特点,也无法真正实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与组织的融合,使得组织效果不佳。最后,组织活动或者服务缺乏针对性,没有针对每一个群体的特征,甚至每一个有特性的人的活动服务方式,活动服务过于宽泛,无法满足一些特殊要求,特别是新的社会阶层有许多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独特性,如流动性大、网络化强等,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很难对他们奏效,从而导致组织效果不佳。
1.重视程度不够。虽然这些部门关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已经开展,但其重视程度严重不足,通常的情况是有党建无统战,有统战无新的社会阶层,只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比较突出的单位可能会有专门的关注,比如部分地方青联专门设置新的社会阶层界别,组建新的社会阶层组织。一般来说,党建部门通常比较重视党建,包括“两新组织”的党建部门对统战和新的社会阶层重视都不够,即使他们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也是更多地关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的党员,然而,“两新组织”和新的社会阶层中以党外人士居多。群团组织则更多地根据自身的主要业务开展活动,只是偶尔根据要求关注到新的社会阶层群体,因此真正建立新的社会阶层组织的非常少。
2.内生动力不足。正是因为意识不到位,所以,党政群团建立新的社会阶层组织的内生动力也不足,他们不愿意再去组建一个新的组织,也不愿意分出一部分资源给新的社会阶层组织,更多的是出于统战工作需要,在统战部等方面的推动下开展一定的工作,但基本上也处于“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的状态,工作主动性不强。
3.方式方法不多。党政群团在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时,更多的是运用传统的、管理的、体制内的方式方法来做工作,但这与新的社会阶层特点极为不符,很难起到较好的效果。然而,对于新的方式方法或者有针对性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方法,他们又很少了解,因此,许多还处于有人员无组织、有组织无活动、有活动无效能的状态,没有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真正组织起来、凝聚起来。
新的社会阶层自组织比较多,特别是在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壮大和激起一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意识后,新的社会阶层自组织才会大量出现。同时,它们的产生也伴随着一些问题。
1.新的社会阶层自组织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正规性不足,缺乏稳定性。很多新的社会阶层自组织都缺乏正规性,都是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性导致新的社会阶层自组织在组织层面上显得公共性不足,虽然可以实现一定的目标,但组织自身的约束力有限,也处于非常不稳定的状态。
2.新的社会阶层自组织的资源通常比较匮乏,它们主要依靠成员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外部获得的资源比较少,这也就限制了组织的活动能力。
3.组织引导性较弱。正是因为组织约束力不足,自愿性居多,因此,组织不具备太强的引导性,而且组织本身也只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志趣,对于思想政治和社会引导性也缺乏基本的概念,可能在一定的活动中具有一定引导性,但这基本属于一种自发或者附属性的,总体引导性弱。当然,有些自组织在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被统战部门注意到并纳入统战部联系的组织中,获得适当引导,这样就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加强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建设,提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效能,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强调研。进一步摸清基本情况,特别是思想状况、意见诉求等。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解剖麻雀,摸清重点难点,研究理论政策。第二,促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广泛宣传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让全社会都能够关注新的社会阶层的发展。第三,抓培训。在实践探索基础上加强系统学习,全面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关于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掌握开展统战工作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工作成效和水平。①《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人民日报》2017年2月25日,第1版。除此之外,还要实现精准化,针对不同的组织类型、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统战性组织建设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但是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建设不仅仅在于建立组织,还应包括组织发展和发挥作用,所以,这些组织还应该进一步完善。
1.扩大组织覆盖面。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合理部署,形成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建设的整体蓝图,实现对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建设的有效指导。对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建设“谁来做” “做什么”“怎么做”等关键问题加以明确,分解任务,压实责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增强组织覆盖面。其次,转变工作思路,在组织建设上既抓代表性人士,也重点关注特殊群体,还要尽可能覆盖所有群体,实现最大程度地纳入组织。同时,在方式上,要利用现代网络媒体方式,在实现工作方法转变的同时,实现效率的增加、覆盖面的扩大。当然,还要实现以点带面,让代表性人士尽可能多地影响身边群体,让统战对象也成为统战工作者。最后,要实现分众统战、精准施策。分清工作优先级,加强工作针对性,达到人尽其责、物尽其能,在分层分众下尽量扩大覆盖面。
2.以精准的工作方法提升代表性。要提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代表性,就要精准施策。首先,提升代表性要摸清家底,对新的社会阶层群体有相对精准的了解,特别是对本领域、本地区新的社会阶层要做到心里有底,有哪些人、哪些人比较积极活跃、哪些人有影响力,等等。从中找出代表性强的人士,吸纳进组织里面,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其次,要做好新的社会阶层的分类分众工作,实现精准施策。“要坚持分类施策,结合不同群体的情况和特点精准施策,抓住重点人群,突破一点、带动一片”①《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人民日报》2017年2月25日,第1版。。要抓住关键少数,以点带面,强化典型示范,增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其次,要建立数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要建立专门的数据库,实现人员畅通交流,信息顺利共享,通过数据库精准定位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人士,把其纳入组织之中。可以采取列名制,针对特定人士加强培养锻炼,提升其代表性。最后,要增强组织吸引力,通过各种有效活动和切实服务增强组织的吸引力,通过满足合理需求、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发挥其积极作用等方式,把真正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人士吸纳到组织之中,提升组织成员的代表性。
3.切实落实大统战工作格局。首先,充分利用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促进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建设,把这两个重要机制落到实处,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党建引领、统战部主导、各部门分工协作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形成合力,推动组织建设更好发展。其次,强化党建引领、统战主导的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建设模式。不仅把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建设纳入党建之中,而且要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与党建工作的融合,解决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建设中的问题。如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统战工作站,增强对新的社会阶层组织活动的服务性。再次,强化统战部责任意识与主导作用发挥。统战部是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主体,要担负起自身在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建设中参谋、组织、协调、督促的作用,在组织建设中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最后,利用社会化方式加强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建设。依托街道、社区,加强对楼宇、园区、街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在主导建设新的社会阶层组织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增强对新的社会阶层自组织的引导,利用社会力量、社会资源加强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建设。如同新的社会阶层自组织建立良好关系,引导它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发挥积极作用,并带动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甚至不断扩大组织规模,建立新组织,把更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纳入组织之中。
党政性组织中有庞大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因此,党政性组织还应加强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建设,促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
1.提升工作意识。重视程度是其工作开展好坏的重要前提,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建设尤其如此。党政群团一直以来都有统战功能,但其统战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更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但是有些党政群团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比较多,应加强其组织建设。比如,政法部门联系许多律师,税务部门联系较多税务师,共青团联系比较多的青年技术人员,文联中有一些自由职业者,等等,这些都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并且他们在各种党政群团中是一个较大的群体。因此,党政群团要做好他们的工作,必须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重视,建设好新的社会阶层组织,通过组织引导他们的政治思想,实现有序政治社会参与,发挥其积极作用。特别是要增强主要领导及负责统战工作的领导重视,加强对他们的相关培训,让其认识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重要性。
2.创新工作方式。党政群团属于体制内或者半体制组织,其工作方式也多以传统的方式为主,但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建设需要一些新的符合他们特点的方式方法,要通过创新组织方式、运行方式、活动方式,增强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吸引和影响。首先,创新工作理念。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要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团结他们,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的放矢做工作。①统战新语:《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怎么做?在深圳,这个会议释放了重要信号!》,2018年11月30日,https://mp.weixin.qq.com/s/JV3czKa3OLfKqcc4yTXTmg,2022年5月16日。同时,要积极探索网络化等新媒体工作方法,用符合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思维方式做他们工作。其次,创新组织方式。不仅要利用党政群团等组织吸纳,也可以建立多样的联谊组织,还可以建立新的社会阶层服务组织,甚至可以与自组织相互结合,扩大联系范围,增强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探索创新社会化、网络化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②陈喜庆:《关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几个问题》,《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第4—15页。。再次,创新思想引领方式。除了运用传统的培训教育外,还要善于运用互动交流、沙龙、分享会等形式,使他们在研讨中增进共识,也要用良好的服务让他们切实增进认同感,还要运用新媒体宣传、发挥积极作用、典型示范等方式实现对新的社会阶层的有效引导。最后,创新培养模式。在现有政策下的实践锻炼之外,还应完善综合评价体系,畅通体制内外流动渠道,在政治安排的基础上,让其更多地参政议政,参与各种协商,参与国家社会治理,让他们在不断发挥作用中获得成长。
3.加强工作协作。党政群团特别要与统战部门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建好所管理领域的新的社会阶层组织。网信、财政、司法等部门在强化行业监管的同时,要关注代表人士的成长,协助统战部门做好与本领域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群团组织要扩大在该群体中的组织覆盖,加强与代表人士的联系。比如共青团和青联可以与统战部在青年团体中开展合作,文联可以与统战部在自由文艺工作者、作家中开展合作,司法部门可以与统战部在律师群体中开展合作。在建立各种具有专业性的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共同开展培训、共同组织活动,统筹推进,把统战工作与业务结合起来,发挥行业专业特色的同时,借助外部力量、专业和方式,建设好新的社会阶层组织。甚至可以建立协同机制,加强工作力量整合,在纵向上加强党建、主管部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基层组织之间的协调,在横向上加强楼宇、街区、园区、社区和网络等方面的交流统合,形成纵横联动机制,增强组织建设实效。
1.增强规范性。新的社会阶层自组织的重要问题在于规范性比较差,所以,关键在于对其进行规范。这就要求:首先对新的社会阶层自组织进行摸底,弄清楚新的社会阶层自组织现状,特别是要与当地基层部门密切配合,摸清情况,因为只有了解相关组织状况才能做好组织工作。其次,要对新的社会阶层自组织加强引导,一方面,成熟的可以直接纳入组织体系之中,另一方面,对于比较松散的,要加强接触,正确引导,做好工作,发挥积极作用。最后,搭建平台,实现新的社会阶层自组织的再组织,创建各种平台,为新的社会阶层自组织做好服务,对自组织进行引导改造,完成其再组织,使其成为规范的新的社会阶层组织。
2.经常联系。要深入新的社会阶层组织内部,及时了解自组织的动态,促使新的社会阶层自组织走在正轨上。一方面,对新的社会阶层自组织活动及人员要及时关注,随时注意他们的动向,及时沟通,防止不正当行为,引导他们走正确的道路;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化合作,加强同自组织的联系,如在自组织中选聘“统战工作者”“联络员”,与自组织开展“项目活动合作”,通过这些方式加强与自组织的密切联系,使新的社会阶层自组织与统战部门保持一致,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3.加强引导。新的社会阶层自组织还要加强引导,特别是加强其思想行为引导。首先,要在为自组织服务的基础上引导自组织健康发展,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赢得他们的认同。其次,把自组织的一些重要成员作为统战培训对象,特别是抓住领军人物,利用培训引导他们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促进新的社会阶层自组织的发展。最后,通过典型示范,引导新的社会阶层自组织,专门树立一些优秀的典型组织,做好相关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新的社会阶层自组织发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