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2018 年1 月,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下简称为“团队”)。团队发扬老中青传帮带的精神,骨干成员由原来的8人发展到现在的17 人,其中教授7 人、副教授4人、讲师6 人。在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山西省食用菌产业首席专家、山西农业大学食品与科学工程学院教授常明昌的带领下,团队全体教师始终牢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初心和使命,致力于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坚持走农科教、产学研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结合的道路,为教育、为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
早在2012 年,团队就在全国率先进行了食用菌方向本科招生。2020 年3 月,“食用菌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首个食用菌本科专业,开创了中国食用菌科学大学教育的先河,为山西省乃至全国食用菌行业培养专业人才提供了平台。2021 年4 月20 日,在学校和神农科技集团的支持下,全国第一个食用菌学院——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学院成立,与此同时,神农食用菌产业学院、山西省食用菌研究院相继成立,实现了产学研融会贯通。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团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践行“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政策,探索形成了一套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劳动实践为载体、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的“1、2、4+N”的劳动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对全体食用菌本科生分四个层次进行实践能力锻炼和培养:大一年级开展专业认知实习,大二年级开展暑期驻厂实习,大三年级开展科技创新训练,大四年级开展毕业设计科研锻炼。
团队联系省内外食用菌龙头企业,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和驻厂实习。驻厂实习与正常教学实践为期几天的小规模实习不同,学生的实习时间为2—3 个月,长时间的实习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实习时间正好在暑假、实习时间长导致学生产生抵抗心理、学生不能按时开学带来的课程调整问题、学生在企业的安全问题,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团队教师不停地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奔波,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几年来,团队从方案、平台、人力等方面探索形成了高效完整的实践育人模式,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树立了良好的专业思想和就业理念,实现了考研和就业双丰收。山西农业大学“蘑菇班”的学生成了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
5 年来,团队聚焦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需求,形成了食用菌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高产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产品精深加工及食用菌营养健康食品开发、菌糠综合开发利用等稳定的研究方向。
2018 以来,团队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 项、青年基金3 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 项,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1 项,省级项目26 项;发表SCI 论文32 篇,出版国家级教材3 部;获授权发明专利8 项、实用新型专利6 项。团队完成的“高寒地区反季节香菇高效栽培技术”于2020年6 月荣获山西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初步建立了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标准体系,制定的“香菇工厂化发菌周年出菇技术规程”于2019 年12月荣获首届山西省标准创新贡献奖。2020 年,团队创立了“黄土高原夏栽木耳新模式”,制定了3项省级黑木耳生产技术标准,初步选育了3 个黑木耳新品种,完成的“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黑木耳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于2022 年2 月被评为“2021 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
一直以来,团队把成果送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山川大地,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用科技的力量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了给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常明昌教授带领团队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投身山西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先后在全省85 个县进行社会服务,积极深入太行山和吕梁山区的40 多个贫困县和欠发达县开展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和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培养出一批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
2018 年至今,团队在大同、吕梁、运城等7市推广香菇高产栽培新技术,形成了交口、临县、广灵、万荣、高平5 个产值过亿的香菇生产基地县,五年取得28.5 亿元的经济效益。
2020 年12 月,团队助推大同广灵县成为国家科技部“大同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早在2010 年,团队负责人常明昌教授就受聘担任广灵县食用菌产业总顾问,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不计回报,及时热情地为当地农民解疑释惑、排忧解难。12 年来,他们往返广灵80多次,行程达7 万多公里。县里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食用菌生产从来没有断线,而且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现已成为“中国食用菌优秀主产基地县”。
2020 年,常明昌教授受聘担任中阳县食用菌产业总顾问,团队克服疫情影响,两年时间奔赴中阳县43 次,解决菇农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寒来暑往,他们一直奔波在崎岖的山路上。2021 年,中阳县栽培黑木耳4749.9 万袋,产值2.25 亿元,直接带动1.5 万农民年均增收8000元,成为全省乃至华北地区最大的木耳生产基地,辐射带动了柳林、交城、孝义、娄烦等县的相关产业。
团队教师始终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无私奉献,成绩显著。2018 年9月,团队被评为“山西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21 年5 月,团队被评为“吕梁市奉献吕梁、服务六新优秀团队”;2022 年3 月,团队获得省委统战部的嘉奖,被中阳县授予“助力乡村振兴优秀技术团队”荣誉,团队所在的教工党支部入选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善不为名而为,功不为利所动。一直以来,团队不忘初心,坚持“四个面向”,用日日做功、久久为功、“干一寸胜过说一尺”的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推进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