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育仁
摘要:《姑苏繁华图》展示了清代苏州地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也涉及苏州书画业的发展。这一時期文人画家可以公然将书画置于市场,文入画家和职业画家的界限逐渐模糊,而商人为了追逐文人审美趣味,也作为消费者参与了书画市场。另一方面,新兴的城市市民阶级也拥有一定的文化消费能力,他们大大拓展了清代书画市场的消费群体。为了迎合当时社会有艺术审美能力的消费者,整个书画市场呈现出一种世俗化的倾向。
关键词:《姑苏繁华图》 苏州地区书画市场艺术消费
《姑苏繁华图》是乾隆年间反映苏州地区风土人情的风俗长卷,据李华先生统计,画面中书画及其相关产业的店铺不下十家,与同时期相同题材的《乾隆南巡图》和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相较而言,《姑苏繁华图》包含了更多书画业的相关内容。其作者徐扬世居苏州,且参与了苏州府志的编撰工作,熟知苏州地区的地貌风情包括当地书画产业的发展状况,因此《姑苏繁华图》具有相当可靠的史料价值。
一、苏州书画业发展概况
《姑苏繁华图》中描绘有出售书画的店铺四处,售卖纸张、画笔等画材的店铺五处,单就店铺的数量可以看出苏州的书画交易相当普及,苏州自身优厚的书画业基础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书画材料方面,唐宋时期苏纸就已经誉满天下了,到了清代苏州造纸业仍是优势产业,钱泳《履园丛话·丛话十二艺能》称赞苏州笺纸,胜在画样繁多。同时,他又称“笔以吴兴人制者为佳”,王士稹《香祖笔记》载当时苏州一带的兔毫尤佳,《大瓢偶笔》也提及“今吴门有沈楚白作紫毫及兼羊毫甚佳”。这些优良的绘画材料显然为画家的创作提供了便利,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苏州的书画业已颇具规模。
钱泳《履园丛话》中称当时的装裱技术以苏工最优,“乾隆中,高宗深于赏鉴,每得宋、元、明书画,必使苏工装潢。”,其中自明起就久负盛名的苏裱国手汤氏家族后人至清朝仍活跃于装潢业。各类史籍中记载的苏裱名家也不在少数,诸如“张玉瑞之治破纸本,沈迎文之治破绢本,实超前绝后之技,为名贤之功臣。”沈初《西清笔记》中也载:“乾隆时装潢竟重苏工,当时秦长年,徐名扬,张子元、戴汇昌等人皆名噪一时,籍籍士大夫口。”一方面苏州丝织业发达,能够为苏裱提供优良的材料,另一方面明代以来苏州地区科举之风盛行,书画艺术繁荣,也为苏裱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
在种种基础产业发展完备的基础上,自明代起苏州就已经形成了颇有规模的书画作坊,《得一录》中提及的“阊门桃花坞及虎丘山门”,即为苏州城内书画作伪以及木版年画的几个主要产地。阊门城内南侧第一条巷子即为《姑苏繁华图》作者徐扬出身的专诸巷,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说:“苏州专诸巷,伪造书画。”钱泳曾提到专诸巷一家钦姓者,父子兄弟皆善作伪画,且手艺极佳。⑤除此之外,朱象贤的《闻见偶录》中也记载专诸巷有一个名叫朱圭的刻工“雕刻书画,精细工致,无出其右。”专诸巷一带的善画者绝不在少数,且不乏水准极高者,因此徐扬可能有一定的家学。
同时,有大批“苏州版”远销海外。日本学者泷本弘之指出“姑苏版”不仅行销日本,而且也受到欧美消费者的喜爱,例如现藏于日本神户市立博物馆的《山塘普济桥中秋夜月》(图1)就出自“桃坞秀涛子”。
二、书画市场中的消费者
(一)苏州书画市场中的文人
《姑苏繁华图》中与书画创作有关的描绘有两处,一为郊游吟诗作画者(图2),二是在自己的书斋内习字者(图3)。《水窗春呓》中提到“下人服色不准用天青,即商贾亦然。”根据图中人物的服色装扮、随从,以及行为活动,在此更倾向于将他们的身份定位为上层文人。单从《姑苏繁华图》画面的直观反映来看,书画是与文人身份产生直接联系的。
元明清文人画概念逐渐发展完善,至乾隆年间书画已成为文人书斋中不可或缺的清玩,其中凝聚的是士人阶级独享的文化特权,品鉴书画也成为文人交游的重要内容,博古图以及雅集图等绘画题材中都有书画元素的出现,可见书画已经与文人身份产生了直接联系,被有意识地当做上层士人阶级自我标榜的工具,文人也因此成为书画最稳定的创作者和消费群体。
苏州科举之风盛行,甚至连街头巷尾的糕点也要以“状元糕”“太史饼”来讨彩头。《苏州府志》评日:“吴郡人文自有制科以来,名公巨儒先后飚起。”据统计苏州的进士人数在整个江南地区的占比十分突出,仅逊于杭州⑥。通过科举进入上层士族的文人在拥有一定家产之后也转而成为书画市场的消费者,或者为书画家提供赞助。
文人在书画业中可发挥的空间越大,意味着文人群体对于书画业整体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越大。拥有固定的文人群体作为苏州书画业发展的基数,可以保证书画市场的相对稳定,这是苏州书画业由明至清以来的固有优势。
(二)苏州书画市场中的低阶层消费者
清初为了恢复社会经济发展,统治者基本上统一采取鼓励商业发展的政策,商人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康熙帝直接肯定商人为四民之一⑦,乾隆时歙县商人鲍志道不仅高官加身,且得以入祀贤祠⑧,乾隆五十年乾清宫“千叟宴”也有商人“荣恩入宴”⑨。“士农工商”的固态阶级分化出现了裂缝,使得商人进入上层阶级有了实现的可能性,这进一步激发了豪商向士人阶级靠近的积极性。卜正民指出“渴望得到士绅身份,乐此不疲地尝试各种方法以实现从商人阶级到士绅阶级的转变,其中方法之一就是模仿士绅的行文举止。”明代以来文人编写的《长物志》《闲情偶寄》等清玩类书籍实际上就为下层人民模仿上层社会提供了行为指南。另一方面随着清代金石学发展带来的鉴藏热以及统治者雅好书画,上行下效,使得收藏书画成为一种风尚。“各贾云集,书画玩好无不具备。”⑩且艺术品价格昂贵,自然也就成为豪商们附庸风雅以及竞豪奢的新方式。
乾隆年间经济复苏,苏州商业发达,人民生活安定,从《姑苏繁华图》来看,清代苏州市民的文化生活十分丰富,可以听戏曲、看皮影戏、吃茶等,这充分证明了乾隆年间的下层群众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消费力。
但是缺乏一定艺术修养的普通市民阶级在书画市场中更倾向于选择世俗化的作品,或是直接满足某种生活精神需求的節气图神明图等,顾禄《清熹录》载:“新年……卖画张者,聚市于三清殿,乡人争买芒神春牛图。”“姑苏版”中也有一批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世俗题材作品。苏州城内有些书店也兼营图画,《得一录》卷十一第八法“奉劝画家不画春宫免使天下不识文字之人。”可见在书店出售的这些图画多面向不通文墨的下层群众,且已蔚然成风到了不得不颁布禁令进行整改的地步。
据中川忠英记载江浙一带人们有在生前准备行乐图和真容图的习俗,即画出自身图像或自己参与琴棋书画史的面貌以待后人追慕或者祭祀。据此形容,既成习俗可见当时书画交易相当普及且价格合理,在普通家庭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另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城市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关注增强了,虽然不一定比不上士人阶级高雅的艺术活动,但已在有意识地进行书画消费。
另一方面,苏州城内有众多书画作坊,可以说已经形成具有产业化的倾向,这大大较低了书画的销售价格,使得更多群众也有机会参与到书画市场当中来。仇英本《清明上河图》中博古、书画之类的清玩只出现在与文人相关的场合。而到了清代《桐桥倚棹录》中指出:“(山塘画铺)鬻者多外来游客与公馆行台,以及酒肆茶坊,盖价廉工省,买即悬之,乐其便也。”《姑苏繁华图》中人参店(图4)和杂货行(图5)内的装饰画应当就属于此行列。
苏州书画市场中的消费者上至士人,下至普通群众,其艺术审美能力参差不齐,进行书画消费的目的也各不相同。为了适应不同阶层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书画市场中的作品呈现出一种雅俗共赏的趋势。他们的出现不仅扩展了书画市场的消费群体,也影响了整个书画产业的发展导向,为清代书画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这并非苏州地区独有的书画特色,而是清代书画发展的整体趋势。
三、清代苏州书画业风气
仇英和徐扬同样都是苏州画工出身,对苏州书画业的发展状况应当都比较了解,通过对比仇英以苏州为蓝本描绘的《清明上河图》和《姑苏繁华图》可以直观地得知由明至清苏州书画业风气的变化。仇英本《清明上河图》涉及直接书画交易的店铺有两处,一为裱褙铺(图6),二为古玩店(图7)。到了《姑苏繁华图》描绘的乾隆年间,这两个行当仍然兼营书画,但苏州书画业中新增了一批以“名人字画”作为招牌直接专营书画作品的店铺。这意味书画完全作为商品投入市场,而非单纯作为文人阶级文化特权的物化象征,这一点在文人画家职业化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
清代很多文人直接公开地参与书画交易,马日琯有诗曰“嗜茶顶有茶经读,能画羞来画直酬。”,沈复“设一书画铺于家门之侧,聊佐汤药之需。”陶梁在《即事有感用东坡定惠院海棠韵》中也提到自己“书帖有时临乞米”。松年甚至主动奉劝“诸君学画,更须先学合俗,切勿恃风雅二字与人龃龉,自讨苦楚。”这意味书画完全作为商品投入市场,而非单纯作为文人阶级文化特权的物化象征。
“中国的艺术品味愈加转向名人效应。收藏偏离了人与艺术的直接接触,变成著名画家和追逐名望的收藏家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当一件艺术品为赢得钦羡而作,‘出自何人成了首要关心的问题,对其内在卓越品质的视觉品鉴则退居其次。”⑾成亲王曾见到过托名自己的一册伪书《争座位论》,阅后称赞其书法比自己好上十倍,可见作伪者并非水平不佳,而是只有托名于成亲王作品才能卖出二十金的高价。清代苏州没有产生具有影响力的新画派,也就在清代书画市场上失去了引领风尚的影响力,这是苏州在新一代书画重镇的角逐中败给扬州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出自名家的作品毕竟有限,名人书画的供不应求以及巨大的利润催发书画作伪产业的发展以及合理化,这正是被称为“苏州片”的作坊在书画交易中的主要业务。伪作的大量出现填补了市场空缺,满足了时人竞相追求书画收藏的需求,即便“内府倪迹亦不无赝鼎”。在伪作相当普遍的情况下,一部分文人对于伪作的态度相对宽容,一视同仁地肯定伪作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松年在《颐园论画》中提出高水平的伪作甚至比真迹更具有收藏价值:“果能超出前人之上,虽假亦佳。至于较论真假,评定价值,此买卖字画之流,非赏鉴书画者也。”比起书画的真伪,他们更关注的是书画的雅俗之辨,认为执着于作品真伪以追逐其价值高低的行为落于下乘,“书画自古及今作伪者,亦终有数尽心力而考之,且以此无关重轻之端归于真宝,绝其虚无,使是非明而黑白定也。”⑿
这给以书画作伪出名的“苏州片”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苏州的书画作伪行业自明代就已形成规模,很多学习吴门画派的画工依附于苏州的书画作坊进行团体协作式的创作。苏州书画作坊的作品数量众多,但水平良莠不齐,比较鲜明的特点是匠气较重,但也不乏佳者如托名周昉的《调琴啜茗图》。由于缺乏相关文献资料,仅从目前流传下来的清代苏州书画作坊作品来看以“苏州片”居多,即书画作伪占据了在整个苏州书画业的发展中占据了相当大的一个部分,更加详尽的数据有待进一步研究发掘。
在这种宽松的市场环境下,文人画家对于不出名的职业画家也抱着一种赏识的态度,甚至会聘请他们为自己代笔,江沅见到戴延仲仿钱献之可以以假乱真,就特地去拜访招募。费晓楼最初只能街头卖画,得到汤贞愍的赏识后才得以扬名。唐岱指出:“古人原以笔墨怡情养神,今人用之图利。”其中高下在此不论,可以确定的是画家普遍职业化,以画谋利的现象在清代更加寻常。明谢肇浙在《五杂俎》中提出:“自晋唐及宋元,善书画者往往出于缙绅士大夫……盖至本朝,而布衣处士以书画显名者不绝。”这一趋势在清代进一步加强了,职业画家在书画市场中有着越来越多的发挥空间,《国朝画识》之类的著录才有幸能够留下更多关于非文人出身的画家的文字记载。同时,也正是书画作坊中这些职业画家的参与,满足了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的书画消费需求,使苏州书画业在世俗化的倾向下保持繁荣发展。
四、结语
《姑苏繁华图》所反映的不止是乾隆年间书画业的繁荣,还有清代苏州市民经济的繁荣和新兴市民阶级的文化消费状况。苏州专诸巷、虎丘、桃花坞等地的书画作坊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化,生产模式也已近产业化,它们所面对的消费群体广泛地包含文人、商人以及普通市民阶级。原本作为文人身份象征的书画此时完全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封建社会原始的“士农工商”阶级秩序出现裂缝,文人画家在强烈的阶级危机感下试图通过书画的雅俗之辨进行文化分隔。书画消费需求的大量增长为很多职业画家提供了市场机遇,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进书画交易。“苏州片”和“姑苏版”都呈现出一种雅俗共赏的特点,这不仅仅是苏州地区独特的发展优势,也是清代整个书画产业发展的新风气。
注释:
①张英霖画家徐扬传记[M].徐杨姑苏繁华图[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7-8
②粱章钜.浪迹续淡[M].陈凤国,丁文豪主编新野文史资料(第24辑)新野春秋[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野县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2010: 343
③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第8册1[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781.
④陆时化书画说铃[M].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M]杭州:浙江图书馆减,19
⑤钱泳.履园丛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98-299
⑥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7 (2):171-178
⑦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M].郭蕴静清代商业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20
⑧郭蕴静.略论清代商业政策和商业发展[J].史学月刊,1987: 32
⑨徐士銮.敬乡笔记[M].郭蕴静略论清代商业政策和商业发展[J].史学月刊,1987: 32
⑩欧阳兆熊.水窗春呓[M].北京:中华书局,1984:6
⑾Joan StanleV-Baker. “Forgeries in Chinese Texts on Painting”, Oriental Art,NS 32 (1986),pp. 54-66.
⑿陆时化.书画说铃·书面说二十三[M].续修四库全书[M]杭州:浙江图书馆藏,14
参考文献:
[1]钱泳撰,孟裴校点履园丛话(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王士稹.香祖笔记[M]新兴书局编笔记小说大观[M].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1
[3]沈初.西清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余治.得一录[M].官箴书集成编纂委员会编官箴书集成(第4册)[M]合肥:黄山书社,1997
[5]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M].北京: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1947.
[6]朱象贤.闻见偶录[M].盛叔清编辑,清代画史[M] .1978
[7]杜洋.江户时代的“姑苏版”[J].书城,2016 (4):83-93
[8]欧阳兆熊.水窗春呓[M].北京,中华书局,1984
[9]顾禄.清嘉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0]中川忠英,方克,孙玄龄。译.清俗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顾禄.桐桥倚棹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2]沈复.浮生六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13]松年.頤园论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
[14]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5]唐岱,周远斌注释绘事发微[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16]谢肇淛五杂俎(下)[M]中央书店,1935.
[17]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明代江南市民经济初探[M].北京:中华书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