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村的贴心人

2023-06-30 02:15畅婉洁马跃峰
时代报告 2023年5期
关键词:学风林场二十大

畅婉洁 马跃峰

申学风:带群众过上更好日子

“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現在是想让他们过上更好的日子!”申学风说。

申学风,是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庄村,位于九曲黄河的最后一弯东4公里处。“晴天一脸土、雨天一地泥”,是2014年以前张庄村真实写照。如今的张庄村,村集体经济从0元发展到现在的50余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也从2014年的3000元涨到2019年的13100元。

这一切的改变,还要从申学风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说起。

产业兴旺

张庄村下辖4个自然村,有1025户,共328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09户818人,是一个数得上的大贫困村。

在没有担任村支书记之前,申学风在周边村是一位有名的致富能手,每年仅开办的预制板材厂,年收入就在20万元以上。

2015年初,申学风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他和群众一样心里存着疑惑:张庄村是这么大的一个贫困村,没有产业,农业发展难,能搞好吗?

决心大干一场的申学风为了专心干好村里的事儿,把自家的预制板厂关了。关了厂,这等于切断了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家人很不理解。

为了发展村里的产业,2015年3月,经过县乡领导的努力,将新三板奥吉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引进张庄。申学风为了企业的落地,动员群众土地流转、迁坟。

迁坟,在农村是一件天大的事儿,为了让户主同意,他挨家挨户地跑,吃了一次又一次闭门羹,依然苦口婆心地劝说。最终,村民们被申学风感动,迁坟的事情顺利解决了。

厂房盖起来,正式投产后,看着生产出的第一批褐菇,申学风感慨万分:“这一切都值了!”

生态宜居

“以前的张庄‘雨天一地泥,刮风一脸土。这几年来,我们以打造美丽乡村为工作重点,村里修了路,通了下水道,还对道路进行了美化绿化,对残墙断壁进行了修复,现在我们村非常漂亮。”申学风说起如今的张庄,十分高兴。

“张庄村对精神文明建设非常重视,我们成立了领导工作小组,对村里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排查。我们发现村里的文化建设十分薄弱,连文化广场、农家书屋都没有,宣传也只是靠一个又破又旧的大喇叭。文明村镇首先得是文化村镇。”针对这些问题,在申学风的带领下,村里陆续修建了文化广场。另外,还建起了老年戏院,成立了梦里张庄艺术团,组建了盘鼓队、秧歌队以及广场舞队。

美丽乡村建设中最大的困难就是空心院的整治,很多人外出工作基本也就不回来了,老宅子、老院子都放那儿没人住,空心院占到村内所有房屋的三分之一。这些院子没人管理没人打扫就荒废,又脏又破。

“一个村庄想要美丽整洁,空心院必须要整治。”申学风下定决心要整治这些空心院,“我们把这些空心院都租过来,打造成了文化书屋。这样一来,一方面替外出的村民管理了院子,另一方面老百姓也有了可以读书看报的地方。目前,我们的书屋有藏书1万多册。”

家家户户的小环境好了,全村的大环境才会更美。张庄村积极开展“美丽庭院”建设,聘请专业团队对农户的庭院进行公益性再设计,在不改变结构的基础上对院落进行简单美化,打造花园式庭院,按照“五净一规范”要求,即院内净、卧室净、厨房净、厕所净、个人卫生净和房前屋内摆放规范的标准,开展美丽庭院评比活动。目前,张庄村已经评选出县级“美丽庭院”385户,形成了“农村不比城里差,美丽庭院靠大家”的效果。

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而乡风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的积淀。每周五晚7点半,村子里还会举办“幸福家园大讲坛”活动,通过活动传达党的方针政策、脱贫攻坚的最新指示。同时,还开展了以孝文化为主题的评选活动,通过评选“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美丽庭院”,拉近邻里之间的关系,促进乡风文明。“从2017年3月到现在,我们已经举办了41期这样的活动。”申学风说。

“张庄村最有意思的创建活动是四星文明户评选,评选涵盖4个类别,达标一项挂一颗星,每家每户门前都钉个牌子,如果在哪个方面做得不够,这颗星就得不到。如果四星都满了,就证明这户人家在各方面都不错。”自从创建活动开始,村民们越来越在意自己的星级,“谁家要娶媳妇,女方都会看他家门口的牌子,一看星挂得多,证明这一户非常好。星少,证明问题多,女方就不愿嫁。”群众自发地开始“自治”。

家家户户有了良好风气,申学风又向农村陈旧的思想观念“开刀”。以前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结婚彩礼攀比严重。有些家庭为了讲排场,办红白喜事时,几十桌大鱼大肉,喝着各种好酒,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为了杜绝这一现象,我们在群众中推选出德高望重的群众,成立红白理事会,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红白理事方式,制定《张庄村红白理事操办标准》。比方说红白喜事待客最多不能超过20桌,用菜不能超过8个,烟一般不超过15块钱一包,酒不超过30块钱一瓶等等。每一家办事,必须申报红白理事协会,我们会去现场拍照片、做记录。谁超标,处罚谁。这样一来,红白喜事有了操办标准,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的陋习得到了改善。”

“张庄离优秀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下一步我们会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努力拼搏,补齐短板,让我们的美丽乡村越建越好、越建越美。”申学风期望着。

牛文梅:巡山护绿干劲足

“爱绿、守绿、护绿,是我的追求和使命。”这是河南省国有灵宝川口林场党支部书记牛文梅常说的一句话。防治虫害、保护湿地、建设林场,30余年来,牛文梅一直忙碌在林业一线。

灵宝市地处豫、晋、陕三省交界处,森林资源丰富,每年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约19万亩。

为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牛文梅在两年时间里踏遍了灵宝的山山水水。这两年,她每年有8个月在野外工作,日行山路几十里,毒蛇惊吓、蚊虫叮咬、摔跤流血都是家常便饭。

风里雨里,寒冬酷暑,牛文梅没叫过苦和累。在她的努力下,灵宝市绘制出了全市森林病虫害分布狀况图,创建了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

牛文梅还先后组织科技下乡100余次,举办森防知识培训30余次,培训林农1万人次,被当地林农亲切地称呼为“牛大夫”。

党的十九大后,牛文梅开始负责灵宝境内黄河湿地保护工作,“上山下滩”成了她的日常。

在黄河湿地保护与修复过程中,面对600余亩拆迁治理区复绿的难题,牛文梅蹲守一线,组织技术人员逐地块分析研究,走访群众、咨询专家,通过清理垃圾、平整土地、播草植绿等方式,高标准完成治理,实现生态复绿。

2019年,牛文梅任国有灵宝川口林场场长,建设现代化林场成了她的新目标。

牛文梅带领场两委干部深入各个林区、瞭望站点,同护林员交谈,实地查看林区偏远地带,掌握第一手资料。完善了国有森林资源数字库,编写了《智慧化林场建设方案》。

近年来,林场完成油松林抚育1.3万亩,栽植珍稀树种水杉200亩。争取各类资金200余万元,建设蓄水池3个、修缮危房2处、增设监控铁塔10个,改造美化了场部院落。林场、林区生产生活环境焕然一新。

“防火就是防人”,这是牛文梅的防火理念。在她的推动下,林场购置了无人机等新型防火器材,建设了高标准防火物资储备库和森林防火监控中心,构建了安全双预防体系,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疫情及森林火灾“零发生”,连续多年被授予“森林防火先进单位”称号。

2021年,牛文梅任国有灵宝川口林场党支部书记。作为党龄30年的老党员,她带头讲党课,号召林场党员分包林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从“大夫”到“场长”再到“书记”,牛文梅的身份有了变化,初心却从未改变。

今年53岁的牛文梅,是党的二十大代表、河南省三门峡市国有灵宝川口林场党支部书记。出席党的二十大之后,她一返回工作岗位,就一头扎进小秦岭余脉的莽莽林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作为林业工作者,我们倍感振奋,同时深感重任在肩。”牛文梅说,从北京回来后,她带领林场职工调查越冬虫情,组织冬季防火培训演练,加强林场信息化建设,规划新造林、森林质量提升项目,干劲更足了。

不久前的一天,上午10点,记者随牛文梅爬上三门峡灵宝市境内的燕子山,调查越冬虫情。

“2亩林地,按对角或平行设‘样方,每个‘样方1平方米,找到多少越冬虫子,就能推断明年有多大虫害。”牛文梅介绍。

忙到中午12点,一连挖了10个“样方”,不见一只害虫。从海拔900米上升到1100米,牛文梅在一棵刺槐树下,捏出一个1厘米长的尺蠖蛹,“过去,一个‘样方能扒出几十个蛹!”

1998年至2019年,牛文梅在灵宝市林业局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绘制出全市森林病虫害分布状况图,创建了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被林农亲切地称为“森林大夫”。4年前,她调到川口林场,成为15.72万亩山林的守护人。

“爱绿、守绿、护绿,今后要用更绿色的办法。”牛文梅说着,和林场保护科科长吴冬、灵宝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工程师王顺妮一起,深一脚、浅一脚,下到山沟里,来到一个黑色诱捕器前,拧下害虫收集瓶。“保存虫子,分析数量、种类、爆发时间、所属世代,总结虫害规律,便于采取环保方式精准防控。”她说。

牛文梅打开手机,边向笔者展示照片,边介绍:2022年10月底,连夜研究,新购置太阳能诱虫灯、虫情测报灯,储备5吨生物制剂;明年,继续使用无公害烟剂熏杀叶蜂;投放白僵菌,“以菌防虫”……

常年巡山守山,风餐露宿早已是家常便饭。下午3点,一行人到达燕子山范家岭瞭望台。瞭望台上装有望远镜,方便现场观测;配有摄像头,实现24小时360度监测。“再加上巡查无人机,‘动态监控+静态监控,由监控中心统一指挥,防火、防盗采。”吴冬说着,操控起无人机。

牛文梅告诉记者,以前,林场工作靠“一张图、一支笔、两条腿,一路走”,监测盲区多,作业效率低。现在,林场有了多台无人机,建成信息化监测平台;最近还申报筹建智能巡护机场,由无人机、机场配套系统、机场后台及管控平台组成,可以自动完成大范围、精细化、快速巡检,应用于林业资源调查、林政执法、营造林检查等。

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可以丰富林场生态。近些年,川口林场抚育1.3万亩油松林,栽植200亩水杉林。明年还将规划1000亩新造林,实施5000亩森林质量提升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牛文梅说,“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我将带领职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早日建成现代化林场,为人们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

牛文梅先后荣获全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优秀测报员、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并当选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老百姓的需求就是我的追求。”牛文梅说,她将继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林业技术服务送到林间地头,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

郝西旺:“郝书记是个好书记”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

对于宜阳县香鹿山镇龙王村的脱贫户李建卓来说,能靠双手挣钱,哪怕一个月只有几百元,他便感觉很幸福,因为“花挣来的钱,比花救济金有气势”!

从房上摔下来,李建卓双腿落下残疾至今,已有17年,他也曾万念俱灰,不过现在一切正在好起来。谈话间,李建卓手里拿着小刀动作飞快,像削铅笔一样,把游泳镜塑料零件上的毛边、毛刺刮平。

“郝书记的鼓励给了我希望。”李建卓最感激的人就是驻村第一书记郝西旺。郝西旺引进了游泳镜加工扶贫车间,鼓励李建卓居家“上班”、自食其力。考虑到李建卓出行不便,郝西旺便隔三岔五派人上门送料、取货。

“从政策托底户到脱贫光荣户,李建卓的幸福不仅是经济上的独立,更有精神上的满足。”作为市委宣传部派驻的扶贫干部,郝西旺坚持把“扶贫扶志”贯穿驻村工作的全过程,他说:“精神的力量,最能鼓舞人。”

2017年年底,郝西旺“走马上任”时,正是脱贫攻坚最吃劲的时候。他打出的“当头炮”就是“提士气”。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脱贫的成色如何,关键看党组织的战斗力。

经过昼访夜谈、大走访,郝西旺在龙王村全面推开“两分两选三公开”工作法,对每名党员按特长分类、按住所分片,由党员自主选择联系服务的群众、服务的岗位,并公开党员信息、服务承诺和监督电话,真正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来。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当过兵、扛过枪,郝西旺有着缜密的“作战”思路:以强党建吹响“集结号”、打起精神,紧接着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环境脏乱等一个个“山头”发起总攻。

农民脱贫,最紧要的是有一份稳定的收入。龙王村耕地不少,可有无收成得看天,村里农业收入占比不高。

走了许多地方,问了许多行家,郝西旺瞄准了花椒种植产业,“美好的生活有滋有味,花椒就是丰富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味”。如今,龙王村花椒种植规模已有1100多亩。不仅如此,在郝西旺的努力下,村里还相继建起了畜牧养殖场、光伏发电厂、游泳镜加工扶贫车间等,让乡亲们在家门口也能有一份收入。

家底厚实了,村里也来了一场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美丽变革:通了硬化路,出门不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文化广场建起来了,广场舞“扭”散了麻将摊;乡村少年宫让孩子们的节假日也有了好去处……

“郝书记是个好书记,办的都是大好事。”大伙儿赞不绝口。

“我们的群众最朴实,也最真诚。为大家办一点儿事,大家会永远记得你。”回望驻村经历,郝西旺感慨万千。他说,和乡亲们为了一个梦想,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苦在一起,打心底里舒坦。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迎来新年,看着乡亲们蒸蒸日上的日子,郝西旺踌躇满志地说,龙王村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郁林英: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

在村民的眼中,党的二十大代表、河南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就是大家的亲人,“没有她,我们的村子不会有今天”。

坐落在太行山脚下的庙荒村曾是黄华镇唯一的省级贫困村。十年前这里的“荒”至今让郁林英历历在目,土薄石厚,房屋破旧。如今,在郁林英的带领下,这个小山村脱胎换骨,变成了2A景区小康村。

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加快乡村振兴中,需要抓好“一个核心、一个关键、五个不可”。其中核心便是产业振兴,关键是要抓住人才。接受大象新闻记者采访时,郁林英表示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未来将把庙荒村建设成让外面的人来了留得住、本村人不愿出的美麗村庄。

2021年,郁林英曾作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到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时隔一年,她再次走进这个地方参加党的二十大,“总书记作出的报告催人奋进,始终将人民放在第一位,与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在二十大报告中,“共同富裕”“脱贫攻坚”是郁林英最关注的话题。她注意到,“人民”二字是报告里的关键字,也是高频词,在聆听报告时,每当总书记提到一次“人民”,她就会用画“正”字的方式在本子上记下一笔,“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大会一共提到了105次‘人民。”

郁林英说,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提到的“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令她记忆犹新,也让她想到了自己的切身经历。

郁林英回忆,2015年脱贫攻坚工作刚开始时,全村进行污水管网改道,在每家每户门前挖沟,影响了村民的出行,因为触及到了大家的利益,遭到了一些村民的不理解。

“当时我们都躲着她走。”庙荒村一位村民回忆。提起曾经遇到的困难,接受采访的郁林英有些哽咽,这是隐藏在她内心深处不愿轻易触碰的一段记忆。当时她顶着巨大的压力,也因遭受到委屈想放弃,但看着村中发展滞后的境况,郁林英决心坚持下去,“我既然是老百姓选出来的,是庙荒村党员选出来的,我就要对得起他们的信任”。

凭着这份信念,郁林英带领村民共同走上富裕之路。今日的庙荒村与十年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每一户村民家门口的水泥路;天然气项目的完工,让156户老百姓告别了多年来的烧柴生活;城区供水管网扬水站工程的改造,使得自来水管网通到每家每户,也让村民实现了健康用水的梦想……

就这样,自2015年起,乘着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东风,庙荒村开始投资建设发展旅游,从昔日破旧的山村变成了今日的2A景区小康村。

这个庙荒村的“外来媳妇”不简单

郁林英当年为何会到这样一个无人问津的小村庄上工作?

当时,郁林英在林州一家玻璃制瓶厂工作时结识了丈夫,结婚前,她跟随丈夫一起回了趟老家,眼前的羊肠小道,破旧不堪的石瓦房,村民们行路难吃水亦难的生活,让这个常年住在城里的姑娘瞠目结舌,而这里正是黄华镇庙荒村。

婚后,为了料理家事,郁林英辞掉工作,空闲时就会帮村委会送送资料,之后在村里领导的邀请下开始在村里工作。1991年,郁林英当选为村里的妇女主任,1999年,郁林英又当选了庙荒村的村委会主任。要强的性格决定了郁林英在工作上雷厉风行的作风,村中大大小小的事儿她都会极力推进。2012年,郁林英当选庙荒村党支部书记。

2015年,随着脱贫攻坚相关政策的落地与实施,更加坚定了郁林英的信心,她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每个村民的生活情况,“老人身体怎么样,年轻人该干啥,谁家需要买房子,哪家孩子结婚需要啥,在我心里就像一个牌谱一样,每天都会过一遍。”郁林英说。

依靠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郁林英先着手改善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修路、改管道……从多方争取资金,先后打通了5个自然村之间的道路,随着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沉寂数十年的闭塞小山村有了苏醒的迹象。

留住人才,共建美好乡村

为了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郁林英的脚步从未停止过。通过改造,庙荒村具备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郁林英多次去北京招商,引来“太行观霖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

2017年,庙荒村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努力打造“渠畔人家”特色乡村旅游村,注册成立幸福庙荒旅游公司、挂牌红旗渠干部学院“研、学、游”基地。截至目前,该村已建成农家院14户,特色院20户,每年接待游客十余万人,综合年收入60余万元,使65户村民直接受益。

2018年庙荒村顺利脱贫。郁林英告诉记者,2021年庙荒村人均收入从千元提高至2.2万元。面对庙荒村的未来,郁林英表示不会满足于现状,“如果我满足于眼前的生活,我会有愧于老百姓”。

在听取二十大报告后,郁林英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也有了更清晰的目标,“未来的庙荒村要建设成让外面的人来了留得住、本村人不愿出的美丽村庄,让先富的人带动后富的人,减小贫富差距”。

郁林英在本次会议期间,也将基层的心声带到了北京,她提出了两点建议,其中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使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同时郁林英也希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优惠政策,不仅要吸引人才,更要留住人才,使人才扎根乡村建设家乡。

采访中,郁林英表示,自己只是全国农村基层干部的一个缩影,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她既是一名见证者,也是一名实践者,未来她将继续努力建设美丽乡村,让乡亲们的钱袋子更鼓、家底儿更厚。

猜你喜欢
学风林场二十大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林场住宅
基于GIS的林场营林管理信息系统研建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