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痴”郭进考半个世纪的“加减乘除”

2023-06-30 13:40李凤双范世辉齐雷杰白明山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23年5期
关键词:马兰节水高产

李凤双 范世辉 齐雷杰 白明山

衣着朴素,头发凌乱,满脸沧桑……在田间地头碰到郭进考,好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位地道的老农民。”

而培育小麥新品种33个,累计推广应用面积4.2亿亩,增产小麦100多亿公斤,节水超130亿立方米,创造经济效益上百亿元……这是郭进考团队50年育种生涯交出的优异答卷。“麦痴”郭进考用半个世纪的“加减乘除”之道,展现了一名科技工作者为民育种、为国分忧的初心。

“加”:让每一寸土地生产更多小麦

2022年夏收,在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阎里村,专家测评组对50亩节水高产小麦“马兰1号”高产攻关田进行现场实打实收测产,测得亩产量高达863.76公斤,创下河北省小麦亩产历史新高。一面世就惊艳世人的“马兰1号”,主要育种人正是郭进考。

作为我国小麦主产区,20世纪70年代,河北小麦亩产量曾长期在二三百公斤徘徊。从低产到中高产,再到超高产,河北小麦亩产量跨越式增长的背后,浸透着郭进考等小麦育种人的心血和汗水。

1951年,郭进考出生在河北一户普通的农家。长大后,郭进考进了农校,1973年毕业分配到石家庄的农科所。

一进农科所大门,郭进考心凉了半截:办公室在一栋四面透风的破旧小楼里,试验田是漏水漏肥的滹沱河沙地。一无育种资源,二无试验设备,三无研究资金……

“当时,老领导鼓励我说,我们共产党人就是在一穷二白中强起来的。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一番话,让郭进考豁然开朗。

缺知识,怎么办?补!郭进考利用业余时间,啃下《育种学》《遗传学》《统计学》等10多部专著,记下十几万字的学习笔记。没经验,怎么办?学!他和同事像小学生一样,隔三岔五到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单位求取“真经”。没有实验材料,怎么办?求!他们三上西北、四去河南、五到山东、常跑北京……

1975年秋,郭进考和三四个同事来到辛集市马兰农场,开始了育种试验。当时的马兰农场条件特别简陋,但郭进考一头扎到这里,一干就是一辈子。

夏收时节,他们要把麦子一棵棵连根挖出来,白天晾晒,晚上手工脱粒。一个麦收季要脱粒十天半月,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累了,他们往麦秸上一躺就睡着了。一个麦收季下来,每个人都要掉几斤肉,脱几层皮。有一次,小麦灌浆时突下大雨,老百姓都往家里跑,郭进考他们却往雨里冲,到麦地里盯着麦苗,看哪些麦苗生命力最顽强。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年,郭进考课题组历经10多年培育的早熟、丰产、耐旱型品种“冀麦26”问世。当时普通小麦亩产二三百公斤,“冀麦26”在大面积种植条件下亩产达400多公斤,短时间内创下河北推广面积最大、推广速度最快、增产效益最高的纪录,并在北方迅速推广,轰动了半个中国小麦产区。

郭进考团队再接再厉,之后又培育出“冀麦38”“石4185”“马兰1号”等品种,亩产量分别超过600、700、800公斤,不断刷新河北高产纪录。

“科技赋能。郭老师实现了让每一寸土地生产更多小麦,让老百姓的饭碗端得越来越牢。”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原站长周进宝说。

“减”:让每一粒小麦消耗更少的水

马兰农场的节水小麦展厅里,一棵近3米高的小麦标本格外引人注目。“原来节水小麦的根系这么发达,难怪可以钻进深层土壤找水喝。”参观者时常发出这样的惊叹。

马兰农场有一块“零水试验田”。节水小麦在这里播种后一遍水也不浇,全靠自然降水,却能取得亩产近500公斤的骄人成绩,秘密就藏在小麦根系里。

小麦高产品种多不耐旱,往往产量越高,需要的水就越多。但河北是水资源匮乏省份,如何实现既少用水,又多打粮?郭进考意识到,培育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对华北平原地下水恢复和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郭进考在全国率先提出了节水小麦育种新理念,努力“让每一滴水生产更多的粮食”。农业农村部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何明琪研究员一直跟随郭进考开展节水小麦育种工作。他说:“郭老师提出了‘小麦水分调控垂直选择新方法,叮嘱我们要像绣花一样,仔细发现、认真比对,把各项科研数据记录准确。”育种团队大海捞针一般,把具有抗旱、丰产双基因的品种一一纳入数据库,再进行组合、评分,选出抗旱高产“优等生”。

通过无数次探索创新,最终,郭进考团队摸索出了“前水后旱,同一世代水旱复合选择”这一节水高产小麦育种新方法,历经多年不懈努力,培育出了节水与高产相结合的新品种。新品种创下亩产716.7公斤的高产纪录,成为国家标杆品种。

随后,一系列表现更优异的节水抗旱与稳产高产相结合的小麦新品种相继在马兰农场问世,结合科学用肥、精细整地、合理用药、标准化播种、播后镇压等配套技术,实现了“浇一水保千斤、浇二水一千二”的新突破。种植节水高产小麦品种的农户如今只需要浇两水左右,就能实现稳产高产。河北省小麦产量不断提高,用水量却比从前高峰的时候减少了一半。其中,小麦品种在节水上的贡献率占到45%左右。

“乘”:良种配套“良法”,发挥几何效应

在马兰农场大地种业公司,每一袋小麦种子里,都装有一张配套的栽培技术“明白纸”。这是郭进考立下的规矩:繁种单位要把“良法”与良种一起交到农民手中。

这个规矩源自郭进考与农民的一次交谈。

一次,在察看节水小麦长势时,一位农民告诉郭进考,自家种植节水小麦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刨根问底后郭进考得知,这位农民按照普通小麦品种的管理方式种植节水小麦,方法不对头。这让郭进考认识到,每一个品种都有各自的特点,光有良种还不够,还要配套推广“良法”,才能把品种优势发挥到极致。

每到小麦生长期,郭进考都会深入各地的田间地头,去把脉问诊、传经送宝,推广传授小麦管理配套技术。他经常被省内外参观学习的种粮户团团围住,拿起话筒一讲就是一个多钟头,站在地里一晒就是大半天。到不同地方培訓指导,他总会结合当地实际,有所侧重,讲课既有水平又通俗易懂。

“群众的问题就是我服务的方向。”郭进考常把“科学种田”挂在嘴边,在他看来,“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农人”和土地集约化利用都非常重要,既要帮助农民降本增效,更要做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这篇大文章。

在一些地方,不少农民按照传统做法,一亩地要播30斤麦种甚至更多,这不仅浪费种子,还容易影响产量。为此,郭进考总是苦口婆心,努力帮村民转过思想上的弯儿:“小麦讲究斤籽万苗。一亩地播25斤麦种,一棵小麦会生出俩穗,准能保住45万的亩穗数;1个穗约35个粒,重1.4克,一亩地就是630公斤的产量。”“提高整地质量,播种均匀一些,一亩地播25斤麦种就行喽!不光省种子,还能高产!”

郭进考总是说,农业要算大账,能省则省,节省了就能提升种田效益。每亩地哪怕少浇一水、节约种子1公斤、增产10公斤,河北3300万亩小麦,算下来就能节水16亿多立方米、节约种子3300万公斤、增产3.3亿公斤。

“除”: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

在郭进考的世界里,仿佛只有育种一件事。一顶破草帽,他一戴就是好多年;去地里,他经常步行或者骑电动车。大家都说,他就是一个农民,而且比普通农民还辛苦许多。

20年前发生在藁城市农科所的一件事,石家庄市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韩然记忆犹新:“那天,我们正在开会,听见院里有人吵吵,说有个农民大伯被看门的小伙子拦下不让进。我出去一看,哪儿是什么农民大伯啊,明明是咱河北省的农业专家郭进考!”

虽然自己不修边幅,郭进考对育种的事却下足了“绣花功夫”。他常说,农业科研人员的腿应该“长”到地里。只有扎根播种、管理、收割、脱粒、考种一线,去真正了解每一个环节,才能得到一手数据,做出来的成果才有效。

2010年秋,郭进考带领团队成员在赵县种场进行小麦播种。因试验用地肥力不足,便买了湿牛粪来匀地培肥。牛粪水分高,工人用铁锹抛洒时粪块大小不一,极不均匀。见此情形,郭进考说:“这大块的牛粪不整碎,等小麦播下去后,肯定会因为肥力不均出现缺苗断垄现象,一年辛苦可就白费了!”

说话间,他抓起大块的牛粪,用手一点一点掰开撒出去,还拿起铁锹给工人们示范如何才能撒匀。当工人们得知这个黑痩的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郭进考时,禁不住竖起大拇指。

为了加快育种速度,郭进考还带领团队去海南省进行小麦育种加代。育种速度提高了,工作量也随之增加。由于使用的是北方培育的麦苗,为提高移栽成活率,郭进考白天在河北起苗,晚上坐飞机到海南,第二天一大早下地移栽,披星戴月,风尘仆仆。

“农民说好是我最大的精神享受。”看到自己培育的品种和相关先进技术被农民广泛应用,增产增收,是郭进考最高兴的事。

“科研要有哲学思维。育种人不仅要站在育种的角度,更要站在农业发展的高度看问题。小麦产业是系统工程,育种处在最前端,虽然只是整个产业链条中的一部分,却是农业大产业的核心所在。育种人要以小博大,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郭进考说。

5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奖,3次获省长特别奖以及何梁何利基金奖,多次获全国和省级先进工作者称号……诸多荣誉加身,却不改育种人本色,如今,年过七旬的郭进考仍然一年四季“长”在田里。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2023年3月12日,云淡风轻荐)

猜你喜欢
马兰节水高产
坚持节水
堡中堡
节水公益广告
平度马兰油桃美名扬
节水公益广告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秋茬蔬菜高产有妙招
我帮爷爷放绵羊
寻找那些镜头背后的英雄 反转王M. Night Shyamalan(M·奈特·沙马兰)
节水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