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吉惠 蔡刘佳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愈发受到国家及社会的重视,无疑也对建设好一支强有力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下简称“心理教师”)队伍提出了新要求,培养和应用自身胜任力势在必行。
教育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截至目前,国家出台了11份文件提到或专门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指导及规定,彰显了国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尤其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颁布,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和极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中小学心理教师队伍存在教师数量不足、男女比例不合理、教师专业性不强、实践能力差等问题,还不能完全应对时代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要求,也不能满足中小学开展高质量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中小学心理教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头羊”,且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缓解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教师有什么样的胜任力及其水平的高低。因此中小学心理教师应积极提升其专业化程度和胜任力水平,促进其对专业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经验积累,引领中小学心理教师质量的发展,探究自身价值的应用途径。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
(一)国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
国外对胜任力的研究最早运用在管理学中,随着相关研究的拓展和深入,逐渐进入到教育领域。美国学者 McClelland于1973年首次对胜任力下定义:与工作内容、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美国学校心理学会提出心理教师胜任力应具备的11项技能。并将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分为学校心理学家和学校咨询师两种角色,从工作内容、服务对象、胜任力标准及培训考核等方面进行研究,体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
(二)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的研究
从目前胜任力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冰山模型的代表陈虹等人以福建省为例,运用问卷调查法及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学校心理教师胜任力进行了探析。他们认为,学校心理教师胜任力既包括基本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也包括一些内在动力,如教师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对自我概念的理解、所具备的人格特质及从事工作的需要动机等。洋葱模型的代表王元元等人构建中小学心理教师的胜任特征模型,心理教师胜任力不仅包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对工作的投入程度,还包括自我对职业认知能力等方面。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胜任力的构成
中小学心理教师是教育行业的新生核心力量,其胜任力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个人素质及职业道德。其中,专业能力中特别强调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除此之外,个人素质是灵魂,包括心理健康素养和劳动教育素养,这是凸显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胜任力的新指标。
(一)专业知识
专业的知识是教师胜任力构成的根基,是成为合格育人者的必备条件。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情绪较为敏感,心理教师更应具备超越学科大纲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其一,本体性知识处于基础性地位,是指其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学、教育学和其他的通识性知识。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艺术欣赏等广博的知识。其二,条件性知识是指其承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具备的,也是专业知识的核心。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选用、解读和教法,团体辅导活动的组织,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有关的知识。
新时代的大格局教育需要中小学心理教师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知、充实升华。在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胜任力水平并实现专业发展。
(二)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教师胜任力构成的保障,是对专业知识的实际操作与运用。主要包括信息素养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心理咨询与辅导能力、自我调控和反思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其一,信息素养能力。细分为信息有效获取的能力、智能教学平台的筛选与应用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信息有效获取的能力,要求中小学心理教师从多种途径及时获取真实的、有效的学生心理健康信息。智能教学平台的筛选与应用能力,指其能合理选择智能教学平台,并能熟练应用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指其能采用多元的教学策略,用信息化手段设计课程内容,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网络心理咨询工作,推动其变革与创新。其二,教育教学能力。是指中小学心理教师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发挥自身能力,运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堂。其三,心理咨询与辅导能力。中小学心理教师要运用心理咨询的策略和方法,根据咨询实践经验,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出准确的诊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其四,自我调控和反思学习能力。中小学生群体较为依赖教师,情绪波动起伏较大,心理教师应具备调控自我的能力,才能帮人自己、帮助他人。其五,教育科研能力。中小学心理教师要密切关注且敏锐察觉学生心理变化,并对其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素养。
新时代也催促着加强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培养工作,对其专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中小学心理教师着力提升自身的胜任力水平变得异常重要。
(三)个人素质
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个人素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心理健康素养和劳动教育素养。
1.心理健康素养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只是心理知识的“传递者”,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更是塑造学生心理的“大先生”。主要指教师的情绪稳定、健全人格、人际交往正常、职业幸福感。其一,情绪稳定。指中小学心理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情境中都能管理自己的情绪,拥有情绪调适的能力。其二,健全人格。指各种人格特征的有机统一、完美结合、正常和谐发展。其三,人际交往正常。指其能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和家庭关系,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和环境。其四,职业幸福感。指其对教育教学工作有较好的自我效能感和积极情绪体验。要走出“职业化”的思维模式和“职业技能本位”的实践倾向,不能只重视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素养。由于中小学教师角色的多重性和职业的特殊性,易出现角色混乱、角色转化困难、职业倦怠的问题,从而降低其职业幸福感,对人际关系造成阻碍,降低其胜任力水平。因此,心理健康素养是保障其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劳动教育素养
劳动教育是以培养个体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为中心,帮助个体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注重其身体、智力、知能、情意等多种要素协同融合的教育活动。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劳动教育素养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品质。其一,劳动观念。指中小学心理教师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重视劳动活动并尊重劳动成果,了解劳动之美,真正理解劳动的意义。其二,劳动能力。指其具备脑力劳动能力和实践劳动能力。其三,劳动品质。指其有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性劳动的态度,参与艰苦劳动的毅力。劳动教育中有认知成分和心理成分的参与,个体可以监测、调整、评价和优化自身的行为,促进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获得正确的自我意识,促进自我完善。
(四)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中小学心理教师能否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其内隐胜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中小学心理教师要严格遵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责规范和道德准则,坚持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心理教师胜任力模型认为,一名心理教师可以胜任以下六种角色:学校心理辅导家、学校心理健康活动的组织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者、各科老师与学生家长的心理顾问、教师人格魅力模范者。因此,中小学心理教师无论定位哪种角色,都应承担好全校师生心声的“聆听者”和学校心理健康氛围的“建设者”的责任。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的应用
中小学心理教师胜任力的应用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知行合一。中小学心理教师建立并提升自身的胜任力是基础,最重要的是将个人胜任力与师生心理服务需求相结合,恰当运用,保证其得以发挥并用到实处。
(一)用专业知识“讲故事”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有思想、有文化的人,他们对人文知识有一定的需求,且有一定的见解。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都可以以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進行输送,再将新时代值得歌颂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作为个案融入其中。如:赏析相关文学作品、播放纪录片、品读弘扬时代英雄的故事等,以此来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公民意识和家国情怀。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中讲好中国故事,以此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他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他们的志气和骨气。
(二)用专业能力“做科研”
中小学心理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围绕“xx与心理健康”的主题,进行问卷、访谈或实地调研,根据研究结果进行课题研究、论文撰写、专著写作等。同时,中小学心理教师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微课,邀请学界认可的权威心理专家或教师进行授课和讲座,不仅为学生提供更优化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为自身科研工作提供思路。同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有效地总结教学工作、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学校教育的其他工作中的经验,结合社会现实和热点,运用自身的反思能力,对实践经验做进一步探讨,最终实现“教研相长”。
(三)用个人素质“做榜样”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是全体心理教育教师,也是全校师生心理健康的标杆。中小学心理教师要做好自身心理问题的疏导工作,提高心理防控能力,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切实做好全校师生的榜样。中小学心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的活动中培养自己和学生在艰苦劳动中坚强的毅力,在努力工作、顽强奋斗中锻炼意志。劳动活动是锻炼个体身心、体脑的过程,个体能在各种劳动活动中独立思考、不断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通过劳动教育素养与心理健康素养的有机结合,融入挫折教育,强化其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养成优秀的劳动品质、培养社会责任心、完善和健全积极人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达到“强体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做到以上内容,便可运用自身优良素质保持身心健康和胜任力水平专业发展,同时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
(四)用职业道德“提质量”
中小学教师更要坚守自身职业道德、恪尽职守,准确认识、把握师生的心理状态,及时诊断其异常心理和行为,并进行适当地干预、调整和引导,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调节。同时,积极保护学生的基本权益,强化热心服务和热爱本职工作的精神和意识,关心、关爱全校师生,共同打好“抗疫战”。最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及质量提升,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综上所诉,提升中小学心理教师的胜任力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无止境的学习和完善的过程,要对现时代社会充分了解,做好责任响应的准备,用持之以恒的自我发展信念、较强的自我更新意识,强烈的胜任力培育与提升的动机,并合理运用自身胜任力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应对日新月异的时代。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科研创新团队。团队编号:SCXTD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