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米开朗基罗的绘画

2023-06-29 13:36费翼峰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艺复兴米开朗基罗人文主义

摘 要: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基罗运用超凡的想象力和艺术手法,创作了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作品《创世纪》《最后的审判》,完美地表达了文艺复兴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通过对这两幅作品的分析,探讨米开朗基罗作品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米开朗基罗;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壁画

假设将人类文明史再往后推进三个世纪,米开朗基罗仍然是那座無法逾越的高峰。巨人的思想、悲天悯人的英雄情怀、超越现实的艺术力量,造就了米开朗基罗悲情的人生和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成就,他将生命的意义表现得淋漓尽致,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情怀发扬光大,凭一己之力给后人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米开朗基罗,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之一,人类艺术史上不可逾越的丰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诗人,其雕塑和绘画作品对后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米开朗基罗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之一,是人类艺术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诗人,其雕塑和绘画作品对后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米开朗基罗于1475年出生于意大利卡普莱斯小镇中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其父亲是地方官吏,童年家境比较富裕,生活条件较好,在母亲去世后便由奶妈抚养,而奶妈的丈夫是一名技艺高超的石匠,其对米开朗基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受环境的影响,米开朗基罗自小就对绘画和雕琢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并且在这一领域显示出过人的天赋,在13岁时他前往佛罗伦萨地区艺术画坊深造,后前往正规学校接受系统化教育,在学校内深入研习数年,结识了诸多人文主义艺术家,受到了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和熏陶,其艺术天赋在绘画领域迅速展现出来。15岁时,其创作的石刻浮雕作品《楼梯旁的圣母》已经被认为是佳作,获得了洛伦佐?德?美第奇的高度赞扬。之后其重点围绕人为主义思想展开创作,并受到当时改革运动的影响,绘画风格更加偏向于豪放雄浑、气势恢弘、热情开放,雕塑感较强,他也被人们称为“市民英雄的创造者”,展现出当时意大利人民为自由奋斗、爱国爱家的精神状态。米开朗基罗擅长人体艺术,对于雕塑、绘画、建筑有着独特的见解,将三者视为一个整体,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的作品有《大卫》《摩西》《创世纪》以及《最后的审判》。

本文主要探讨的绘画作品《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创世纪》创作于1508年至1512年,历时4年多,作品以《圣经》里《创世纪》的故事为主题,绘画面积将近600平方米,画面中刻画了343个人物,如此浩大且复杂的工程仅出自一人之手,其艰巨程度难以想象。毫无疑问,这幅承载着米开朗基罗浪漫精神和想象力的旷世巨著征服了整个西方,甚至人们一致认为米开朗基罗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中最出色的那位。拉斐尔曾感叹“有幸生在米开朗基罗的时代”,而达芬奇则对其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赞赏。而为了完成在常人看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绘画任务,米开朗基罗付出了左眼几乎失明、脊柱严重受损的代价,他凭一人之力,以自虐般的方式燃烧自己,运用无与伦比的智慧与想象力,将《圣经》里《创世纪》的故事付诸面积巨大的穹顶之上。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由《圣经》里《创世纪》中的9个情节组成,但是最初,教皇关于天顶画的构想还只是描绘《圣经》中的12使徒,就是出现在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的那12位耶稣的门徒。但是,米开朗基罗认为这样的构思缺乏创意,这位艺术巨人无法妥协于这种平庸的构想。于是,他构思了一幅上帝创世纪的宏伟场景,将《圣经》中《创世纪》的故事搬到了西斯廷教堂的天顶上,新的构思比之前的要复杂太多,技术、资源、实践方面的难度都远远超过了原构想,但是米开朗基罗还是坚持选择后者。整个画面中,以《圣经》中《创世纪》的故事为主线,主要包括9个故事,分别为“光明和黑暗”“水和大地”“日月和动植物”“亚当”“夏娃”“原罪·逐出伊甸园”“挪亚献祭”“洪水”“挪亚醉酒”。同时所刻画的华丽石柱和三角形石雕装饰把每幅图画分开,将墙体弧线立面延伸的部分绘制成带有石柱和三角形图案的建筑结构,在预留的空间刻画出基督家人、12位先知、20个裸体人物以及《礼拜铜蛇》《哈曼的磔刑》《朱迪斯斩杀赫罗弗尼》等圣经故事。米开朗基罗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巧妙的构思和超凡的想象力将西斯廷教堂的穹顶和《创世纪》壁画完美结合,创造出人类历史上至今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

在创作思想和人物描绘上,米开朗基罗不拘泥于宗教的故事情节,更看重表现人的本质力量,也就是生命之美。这背后体现的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壁画中有的重在表现生命诞生之初从梦寐中苏醒之美,有的着重表达英雄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为了展示先知的智慧,通过鲜明简洁的衣着和色彩、富有韵律美的动作和躯干展示其简约深邃的内心世界。米开朗基罗的创作思想十分明确,通过对人创造力的神化,来赞扬人的生命之美和精神之美。在《亚当》中,米开朗基罗把画面定格在上帝伸出手指即将接触到亚当手指的一刹那,在上帝强大力量的感染下,亚当逐渐苏醒和活跃起来。上帝把手指伸出去接触具有完美身躯的亚当的手指,当手指快要触碰到的一瞬间,亚当的生命力量和意志被唤醒,《创世纪》中最重要的一刻通过米开朗基罗极具张力的艺术表现而得到升华。在《日月和动植物》中,上帝是一个精神饱满且强壮结实的银发老人,他的正面和背面两种动作形态同时出现在画面中,在天上来回飞行,感觉非常忙碌,充满动感的正反两面的运动姿态给人亲近之感。而在《原罪·逐出伊甸园》中,米开朗基罗同样以新的方式描绘了人类的“堕落”,他着力表现人的复杂性以及独立性,以树干为中心,将夏娃伸手接过禁果和被逐出伊甸园的瞬间分为两个画面,表现出人类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以及对欲望的不舍和对命运的接受与抗争。《洪水》是9个主要画面中人物最多的,米开朗基罗采用横幅远景构图,以弱S型的结构组织画面,形成由远及近的纵深。画面由4组人群组成,诺亚方舟上的人、已经坐上小艇向岸边划行的一群人、在一处乱石堆上簇拥的和已经上岸的一群人,贯穿在弱S型结构上的4组人物突出了脆弱和不安感,平静的水面与簇拥挣扎的人群增强了画面的戏剧性,同时人物之间相互扶持的动作体现了生命本身具有的顽强和希望。在整个《创世纪》壁画中,不管是几个主要画面还是各具特色的先知又或是用来装饰的石柱和人物等,米开朗基罗都用他极具浪漫的手法一一呈现出来,每个部分无不体现出米开朗基罗对生命本身的赞美和歌颂。

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和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他将人视为宇宙中心,对生命至高无上的理念进行了完美诠释,脱离了约定俗成的概念刻画。他强调人格的力量,将人的创造力、生命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米开朗基罗在仅有一名调配颜色助手的情况下完成了这幅恢弘浩大之作,铸就了人类艺术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这件事本身就是对人生命力的最好诠释。

如同《创世纪》造物主手中的“日”与“月”一样,如果将《创世纪》比作米开朗基罗一生绘画作品中的“骄阳红日”,那《最后的审判》无疑是他的“皓洁明月”。1534年,为了满足当时执政者教皇和继任者保罗三世的需求,60岁左右的米开朗基罗再一次爬上了西斯廷教堂祭坛后面的墙壁开始完成他的最后一幅鸿篇巨制——《最后的审判》。此时的米开朗基罗已经步入老年,心境开始向消极的方向转变,对于艺术和信仰产生了怀疑,他不知自己对于艺术的热爱是否已经超越了对信仰的虔诚,战后的佛罗伦萨让他身心俱疲,他对自己的命运和最终的归宿产生了担忧。60岁左右的米开朗基罗再一次来到阔别了20多年的西斯廷教堂,面对自己过去创作的《创世纪》,他百感交集。他是如何看待20多年前自己的作品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一次他再次拿起画笔,与过去的自己对话,再一次开始了鸿篇巨作的创作。

《最后的审判》从构思到完成用了整整7年时间,整幅作品高13.7米,宽12.2米,尺幅巨大,占满了祭坛后面的整面墙壁。在将近200平方米的墙壁上米开朗基罗画了400多个人物,描绘了末日到来,耶稣再一次降临人间,开始对人类进行终极审判的景象。画面自上而下,成群结队的裸体由远及近,拥挤纠缠,身体极度扭曲紧张,充满恐惧,整幅画面的人群好似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抓起,形成一个旋转运动的圆圈,以耶稣为中心,被卷起,坠落,坠落,又被卷起,周而复始,没有终点。画面极具戏剧张力,充满力量感,米开朗基罗将自身的英雄主义无限放大,以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为观者展示了一幅世界末日的众生相。

米开朗基罗为了实现自己的伟大构想,采用了并置排列的构图,整个世界在米开朗基罗的画面里被分为4部分,自上而下排列开来,最上面的是天国的无翼天使,中间是耶稣和圣母,下面是人间,最下面是地狱。天国和无翼天使画在了左右两个半圆区的墙壁上,左边半圆区的天使分为两个部分,靠右一群天使正在飞行,手中拿着耶稣的圣荆棘冠,似乎他们正在边飞行,边交谈,虽然不是被审判的对象,但仍能感觉出他们的紧张。靠左的这群天使正在将基督的十字架抬起,为首的两位天使一位躯干面向观者,动作舒展优美,另一位低头弯腰在用力将十字架底部托起,面部表情坚毅而平静。十字架被另一位天使用力顶在背上,后面一群天使正陆陆续续从天国下来参与到抬十字架的工作中。右边半圆区刻画的是天使们抬起耻辱柱的场面,为首的3位天使分别占据着柱子的上中下部分,紧贴柱子的天使和靠右正在飞行赶来的天使动静相宜,增强了戏剧性。圣荆棘冠、十字架和耻辱柱,都象征着“苦难与救赎”。天使的造型充满美感,极具动感,展示了天使因审判日的到来而忙碌的样子,飘逸灵动。

从人文情感层面分析,《最后的审判》开始创作时米开朗基罗60岁左右,但是他凭借悲天悯人的英雄情怀和巨人般的思想再次完成了这幅巨作。就像他一生所坚持的艺术信条,即将人本身作为永久的主题和中心。《最后的审判》中绘有四百多人,他们绝大部分以裸体出现,表达了在上帝面前,在神的审判面前,任何的遮掩都很无力,生命本身具有的圣洁足以说明一切。紧张的肌肉,翻滚的体态,鲜明的表情,他从不吝惜对生命本身的赞美。此时的米开朗基罗对解剖知识的运用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每一寸肌肉的运动被他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画面中的人物以各种姿势和表情表达着自己的情感,翻腾、扭曲、挣扎,准确的解剖知识的运用和结构只是表象,他通过这种有力的刻画体现出人的精神性,将生命本身提高到神性的高度,无论是“善”还是“恶”,最终都会迎来属于自己的审判,这表达了米开朗基罗所具备的高度的人文情怀。他将恶人、善人都画成裸体,影射当时大力倡导的“贞洁运动”,公开向传统理念发起挑战,歌颂“人心真、人体美”,歌颂人的创造精神与能力,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思想。虽然在12至15世纪《最后的审判》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强烈指责,但后来却成为中世纪艺术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反映了当时意大利人民在封建统治下推行独立自由的精神思想以及对神学权威的动摇,给后世艺术发展以及人文精神的产生带来了影响,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暗示了后续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和形成。

从意象层面分析,在古代艺术当中,“象”是一种超出客体范围的事物,一定意义上“象”可以是自然,是艺术作品形成的根源,也是进行艺术构思的重要起点,是进行艺术传递的重要媒介。人们看到一幅作品时,最先感受到的就是意象,能够从中获取体验,感受与体会作者所想要表达的大概意思。《最后的审判》作品中,最先映入观者眼帘的就是画中主体人物(耶稣),其神采超凡,年轻健壮,通过抬起右手主持正义判决罪人。围绕在旁边的主要是圣母玛莉亚和信徒们,而罪人们则与之相对应。画面中第一象就是主体人物(信徒、门徒、罪人们),这些人物观者是可以直接用眼睛看到的。而意象之外的“象”,就是“心象”,是“情”。一般来讲,意象是心与物、不同情景互相交融形成的产物,艺术家在绘画时不满足于自己展现出的“物象”,而是更加关注借助有限物象传递出的“情”,以此让作品拥有血肉和灵魂。从这一层面来看,《最后的审批》更多是以实在的物象以及各种不同的情景来呈现米开朗基罗个人心境的,化情景为情思,化实为虚,虚实融合,进而形成让人回味无穷、寓意深刻的意境。该作品之所以会成为杰作,震撼人心,不仅是因为其情景壮观、场面浩大,更是因为观者在观看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意”与“情”,产生心灵的共鸣。

《最后的审判》是米开朗基罗在彷徨时的呐喊,他以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完成了这幅旷世之作,为世人展现了一幅壮丽恢弘的画卷。

参考文献:

[1]罗兰.米开朗琪罗传[M].傅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应宜文.和平之舟与米开朗琪罗诗画互文[J].美术观察,2021(3):88-90.

[3]曼青.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用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J].青春期健康,2020(10):74-75.

[4]黄小茵.米开朗基罗作品在威尼斯的传播与影响在瓦萨里1550年版《名人传》之前[J].新美术,2019(7):88-99.

[5]张文超.从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审视艺术的主观性创作[J].大观(论坛),2019(11):220-221.

[6]王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理念对比:以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为例[J].文存阅刊,2018(8):16.

[7]靳挺.“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来自文艺复兴的问候”述略[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8(11):62-65.

作者簡介:

费翼峰,国家三级美术师,徐州书画院专职画家。研究方向:油画技法的深层次表现。

猜你喜欢
文艺复兴米开朗基罗人文主义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新史学”语境下的音乐新面孔——以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人文主义倾向为中心
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
中国当代艺术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浅谈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间的关联
心沐光影次第绽放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高校理工科人文主义教育的现状、挑战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