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勃拉姆斯《狂想曲》中的风格与演奏

2023-06-29 23:59黄平江
音乐世界 2023年3期
关键词:狂想曲勃拉姆斯情感表达

〔关键词〕勃拉姆斯;《狂想曲》;音乐语言;情感表达

一、勃拉姆斯与他的创作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重要作曲家,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以感性、情感和想象力为特点。勃拉姆斯的作品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精神,表现了对自然、神话、历史和传说的关注,以及对个人情感和精神体验的关注。在勃拉姆斯的作品中,音乐创作风格融合了浓厚的古典主义基础和浪漫主义音乐表现,因此他被誉为“古典主义时期最后一人”和一代浪漫主义钢琴家的代表人物。作为19世纪下半叶德国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一直追求深刻而又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成为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作曲家。

狂想曲是一种自由形式的音乐作品,通常表现为富有即兴性和创意的风格。与其他更加严格遵循音乐结构的作品相比,狂想曲的特点在于它的自由、多变和不拘一格,这使得作曲家在创作时有更多发挥想象力和个人风格的空间。狂想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在浪漫主义时期达到了巅峰。因为浪漫主义时期是一个充满激情、个性和情感表达的时期。作曲家可以通过对旋律、节奏和动态的巧妙处理,塑造出各种各样的激情四溢、忧郁沉静、个人风格鲜明的作品,展现自己独特的音乐观念和审美倾向。

《狂想曲》是勃拉姆斯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被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品。这首曲子以其富有想象力的旋律和强烈的情感表现而受到广泛赞誉,以强烈的音乐表现力和富有想象力的音乐语言表现人类的感情。勃拉姆斯的《狂想曲》具有独特的创作特征,它们的形成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勃拉姆斯受到古典音乐传统的影响,他在《狂想曲》中使用了许多古典音乐的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和声;另一方面,勃拉姆斯受到民间音乐的启发,他将民间音乐的特点和元素融入了《狂想曲》的创作中。这些民间音乐的元素包括不规则的旋律、独特的和声和丰富的情感表现。

此外,勃拉姆斯也受到浪漫主义文化的影响。勃拉姆斯的《狂想曲》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兼具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和浪漫主义文化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其成为一种充满想象力和表现力的音乐形式。

二、勃拉姆斯《狂想曲》Op.79 No.2的音乐分析

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凭借着独特的音响特质,能够通过单音搭配不同的和声和节奏,表达出各种不同的音乐情感,展现出演奏者和作曲家的“复合思维”以及“交响化创作思维”,在演奏中模拟出交响乐团的声音效果。然而,演奏的目的并不仅在于追求交响化的音响效果,而且要通过表现音乐的情感内涵,传达出深刻的意义。勃拉姆斯在创作钢琴作品时,巧妙地借鉴了管弦乐队的配器思路,通过钢琴演奏无限探索,展现出他敏感冲动和柔情似水的内心世界,创造出极具戏剧张力的效果。

勃拉姆斯《狂想曲》Op.79 No.2,这首曲子被评论家誉为“最能体现勃拉姆斯音乐特色、最具他个人风格的名曲”,也是他演奏最频繁的作品之一,是一首以小调形式创作的钢琴曲,具有独特的音乐表现特征和风格。一方面,這首《狂想曲》具有流畅的旋律和灵活的音乐语言,以及富有表现力和情感张力的和弦变化。这些特征使得狂想曲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的连续性。另一方面,《狂想曲》Op.79 No.2 具有浪漫主义的音乐特征,表现了对个人情感和精神的关注,以及对自然和神话的美学关注。一旦听到他的音乐,人们立刻就能辨认出来。他擅长将积极与消沉、光明与黑暗、乐观与悲观相互对置,充分体现了他双重的个性:既敏感、冲动,又腼腆、温柔。在作曲家贝克拉特的一张著名素描中,勃拉姆斯吸着雪茄烟蒂,用左手弹奏高音声部的分解和弦音,在这张画里的勃拉姆斯弹奏的正是《g小调第二狂想曲》。

该作品是奏鸣曲式。图示如下:

(一)呈示部由四个阶段构成

主部(Exposition)

主部的主题充满热情奔放的气息,以G 小调为基础。左手演奏低沉而连贯的节奏,右手则负责旋律。左手八度与右手分解和弦共同构成主题,呈现出鲜明的节奏感。右手中声部的五度连接使旋律较为平稳。两个旋律相互对比,为这段音乐注入了活力与激情。在左手交叉演奏高音部三度音时,需加强推进力度,使旋律更紧凑、充满张力。

主部的动机音乐素材主要由三连音音型组成,以八分音符三连音和四分音符等分型节奏进行。旋律采用单音和弦分解式上行,先跳进下行,然后跳进上行的三音组模式。主部分为两个乐句,第一句以半终止式结束于V7,第二句则以开放式结束,转向D大调。

旋律以八分音符三连音和四分音符等分型节奏进行,单音和弦分解式上行和先跳进下行再跳进上行三音组模式进行,主题动机音乐素材为三连音音型,先跳进下行后跳进上行,动机音乐素材谱例如下:

连接部( Transition)

连接部以较弱的力度开始,左右手交替旋律音上行,力度逐渐增强,整体氛围由安静过渡至深沉厚重。第79小节出现ff力度标记,紧接着的第80至85小节,力度迅速回落至很弱。在短短几小节内,力度与音色变化丰富,展示了勃拉姆斯敏感细腻的内心。

连接部在调性上承上启下,承上:主部动机的三连音材料转调至D大调。启下:D-G-D的连续转调回到属调,为副部的出现作铺垫,和声上也为副部做了属准备。

副部( Secondary Theme)

副部旋律在节奏上与主部相仿,同样以三连音为主要节奏。然而,横向旋律走向不同,以级进进行为主,中声部偶尔加入和声补充。调性从D大调转至d小调,回归属调。低声部以和弦分解式琶音进行。

结束部 (Closing Section)

结束部的旋律主要采用等分型。高声部以单音或同音程连续进行,次高声部以三连音节奏的三音组连续进行。次高声部的旋律走向并不突出,主要作为和声补充。伴奏部分主要以等分型八度柱式和弦进行,偶尔加入顺分型附点节奏。

在和声方面,重复终止用以巩固副调,最终以属调d 小调结束。整个结束部分呈现出音乐的强烈张力和力量感,为这部作品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二)展开部由三个阶段构成

1. 引入阶段:开始由下属调c小调进入,后连续且快速地转调至f小调、bE大调。旋律上采用了主部主题的音乐动机,旋律走向和节奏都符合主部,伴奏上同样与主部音乐素材相似,八度音程柱式和弦进行。

2. 中心阶段:调性多变,调式转到b小调,后转回主调g 小调。旋律方面集中展开结束部主题材料,旋律高声部为同音、同音程进行,次高声部为三连音同音组重复进行。伴奏声部为四分音符等分型和附点顺分型节奏进行为主,八度音程柱式进行。

3. 准备阶段:以主部和结束部材料共同进行发展,调性回归主调g 小调,乐段最后强调属音,属音持续,预示再现,为再现部做准备。旋律上高声部以四分音符等分型进行,次高声部依然保持三连音同音组的反复进行,和声补充。伴奏声部以八度音程柱式进行。

(三)再现部同样以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构成,调性回归主调g小调,统一调性。

再现部为主题的原样再现,回到了g 小调的调性。尾声的八小节使乐曲逐渐平静下来,在节奏和旋律上形成了一种缓冲,为即将到来的爆发性两个强奏和弦铺垫了伏笔。这一段气息非常长,需要在演奏时特别注意对相同音形的力度和气息的控制。最后的两个和弦中,沉稳的音乐情绪得以爆发,宣告全曲的结束。这首g 小调狂想曲以其小调的音响仿佛在描绘一颗受伤心灵的痛苦,表达出一种无望和被抛弃的情绪。全曲中常出现的三连音节奏型,与主题上漂浮在三连音上的旋律高音形成鲜明的对比,仿佛是被三连音所抑制的、为摆脱枷锁限制祈求般的旋律。音乐中明显的紧张感掩饰着内心深处的感伤,这种对立在本曲中相当鲜明,如同一场动人心弦的斗争过程,震撼人心。通过勃拉姆斯精湛的作曲技巧和情感表达,g小调狂想曲再现部展现出了音乐中的力量和美感,使人们沉浸其中,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世界。

三、勃拉姆斯《狂想曲》的演奏要点

在勃拉姆斯《狂想曲》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多样化的音乐元素,比如复调式的创作手法、三连音的广泛使用和和声与旋律的错位,都给后世作曲家带来了很多启发。勃拉姆斯《狂想曲》对浪漫主义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勃拉姆斯《狂想曲》在体裁中呈现出了A、B、A 三部性的特征,类似于古典主义时期的奏鸣曲式。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是注重结构、逻辑严谨、抒情明朗,而勃拉姆斯在创作狂想曲时也借鉴了这些特点。他采用了许多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形式,并将其与浪漫主义时期的抒情元素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触键和力度上,《狂想曲》中的断连奏需要依靠手指的灵活性和准确性来表现。因此,在练习时应注重手指的技巧训练,加强指力和准确性的练习。情感需要通过手臂的力量来传递,要注重力度的宽厚、结实和音色的明亮,同时手型要稳固,指尖紧抓琴键,才能演奏出饱满的和弦音响效果。在弹奏和弦时,需要提前准备,注意下一个和弦的音和落位,调整手的位置,稳准地下键,并及时放松手部肌肉,以避免僵硬。这一点与演奏八度时类似。当弹奏跨度较大的和弦进行时,需要精准地找到音的位置,并以强有力的方式演奏出饱满扎实的声音。在演奏mf到mp之间,寻找适当的音量和音色,保持手指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在踏板上,作为钢琴的重要组成部分,延音踏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演奏者提供了表现音乐所需的多样化手段。它不仅能够增强音量、突出节奏和连贯旋律,还能够丰富音色层次,使音乐更加多彩。

然而,在演奏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和弦的变换进行配合,以保证旋律的流动性。同时,踏板的换踩必须干净利落,否则会影响到接下来的旋律走向和音乐流动。

为了更加贴合浪漫时期的音响效果,当和声变换时,需要及时更换踏板,以保持音响的清晰度。在音比较密集的地方,踏板的使用需要特别注意。踏板不能够一脚踩到底,换踩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沓,否则会使整体音响效果变得浑浊、模糊不清,也会影响接下来的旋律走向和音乐流动。在这种情况下,切分踏板的运用变得尤为重要。想要使用好切分踏板,就需要根据八度和弦的变换进行配合。当弹下一个八度或和弦时,马上松开踏板,随即立刻踩下踏板。等到手指抬起来时,踏板就已经换好了。这样的操作可以确保旋律的流动性得到充分保证。

在分句上,练习时应注意每个音符的时值和每个声部的歌唱,保持各声部的均衡感和交织感,同时也要注意句子的句读和呼吸,使演奏有节奏感和呼吸感,如主题、副歌、过渡等。根据力度的变化进行分句,注意音乐中的高潮、转折等,这些地方往往需要进行分句。根据不同的音乐主题片段进行分句,注意不同主题之间的转换和过渡。注意主题材料的统一性,尤其要注意低声部的作用,作为地基的低声部非常重要,在分句的时候需要多加注意。通过这样有方向、有目的的进行钢琴弹奏练习,加强聚合思维的效果,从客观分析和具体实践中入手,规划整理出作品的音乐风格和具体的演奏诠释,做到分析与演奏的统一,更好地呈现出相对准确风格的实际作品声响。

在感情与风格处理上,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致力于在作品中强调个性化的情感表达和风格处理。以勃拉姆斯《狂想曲》为例,演奏者需要充分挖掘作品中的各种情感元素,如激情、忧郁、恢弘等,并通过音乐传递这些情感。在实际演奏中,演奏者应灵活掌握乐谱标注的力度、速度和音高。浪漫主义音乐往往以自由、流动的节奏为特点,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如拉长、压缩、加速、减速等橡皮筋性的节奏处理,使音乐更具生命力。总之,在演奏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时,演奏者需要充分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和风格,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将音乐的魅力充分呈现给听众。

以上建议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好地理解勃拉姆斯《g 小调狂想曲》的乐曲结构和表现要求,在演奏时更好地呈现出这首曲子的魅力。

结语

在勃拉姆斯《狂想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创作的追求。他所创造的音乐语言既深刻又感性,既精炼又自由,完美地诠释了音乐的多样性和艺术的无限可能。他用对称饱满的音乐织体来体现古典风格的均衡和统一,同时又保持了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和个性化的风格。勃拉姆斯的《狂想曲》展现了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他对音乐创作的执着追求,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后来的作曲家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和方向。在勃拉姆斯的音乐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古典传统和浪漫主义的吸收和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是在音乐形式上,更是在音乐语言和情感表达上。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音乐的内涵,同时也让勃拉姆斯的音乐风格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勃拉姆斯《狂想曲》是一部富有内涵的音乐作品,其音乐形式和音乐语言都非常精彩。勃拉姆斯的音乐有着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不仅是古典主義和浪漫主义的融合,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在狂想曲中,勃拉姆斯通过音乐的表达,将自己对生命和爱的思考融入其中,使得这部作品充满了深情。勃拉姆斯《狂想曲》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融中,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为后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不少启示和方向,其影响力和艺术价值,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和珍视。

参考文献

①包慧琴、陈妍芷:《勃拉姆斯〈g小调狂想曲〉OP79.NO2.音乐风格与演奏探析》,《戏剧之家》,2023年,第1期。

②侯忆皓:《勃拉姆斯钢琴作品踏板研究——以狂想曲Op.79 No.2为例》,《歌海》,2012年,第3期。

③李俊:《聚合思维在钢琴教学中诠释作品的应用》,《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作者简介

黄平江,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和键盘乐器表演(钢琴)。

责任编辑 任丽姝

猜你喜欢
狂想曲勃拉姆斯情感表达
空降战车狂想曲
罗罗布的狂想曲
著名的勃拉姆斯摇篮曲 教学设计
小狗狂想曲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图形创意在平面广告中的情感表达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儿童戏剧文学中的游戏元素对幼儿情感表达的影响
秋日狂想曲
伟大的音乐家勃拉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