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的课例比较

2023-06-29 19:56王梦瑶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6期

王梦瑶

内容摘要:文言文是传承中华文化经典的重要载体,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然而在我国应试大环境的影响下,大部分语文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过于注重文言字词句的翻译讲解,忽视其所蕴含的深刻传统文化精神,难以达到真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效果。因此,本文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对王崧舟和蒋军晶两位语文名师所执教的《两小儿辩日》进行研究,以探求名师教学简短文言文的独特艺术,为广大青年语文教师教学简短文言文提供重要借鉴。

关键词:《两小儿辩日》 王崧舟 蒋军晶 课例比较

针对《两小儿辩日》这篇简短的文言文教学,本文选取了王崧舟、蒋军晶两位语文特级名师的教学课例进行分析,这两位名师的课堂各有风格与特色,在语文教学中深受广大语文教师喜爱。王崧舟老师主张“诗意语文”,注重在文本解读中挖掘其深藏的诗意之美。蒋军晶老师主张新课程教学理念,并大胆实践,形成“大气开放、精致和諧”的语文教学风格。

一.两位名师教学课例呈现分析

(一)教学框架分析

1.王崧舟老师教学框架分析

王崧舟老师的教学框架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举日”、“探日”、“辩日”、“决日”、“悟日”。在“举日”部分,王老师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让学生从视觉和触觉两方面去观想太阳;在“探日”部分,通过对比词语间的关系去寻太阳远近的关系;在“辩日”部分,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对两小孩的喜欢与否;在“决日”部分,王崧舟老师先是引入孔子,再引导学生用“决”字组词,最后创设情境,达到对“知”理解;在最后的“悟日阶段”,王老师由“知”引“智”,带领学生感悟文章所载道。

王崧舟老师整体教学设计的结构为:理解观点-感受人物形象-领悟寓意。先举象,使学生辨别和理解两小儿的观点。然后造境,体会两小儿的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品质。最后会意,体会孔子之智,领悟生活智慧。符合寓言特点与本文特点,步步深入,独具新意。

2.蒋军晶老师教学框架分析

蒋军晶老师教学框架分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辩论过程、领悟人物态度三个部分。蒋军晶老师的具体实施过程,及各个环节的目的侧重与王崧舟老师不同。在理解小儿观点所占比重不大,并没有如王崧舟老师一样由点到线深入理解其观点。其次感受两小儿的形象特点。不同的是,王崧舟先入境,自然而然感受两小儿的特点;但蒋军晶有“结论先行”嫌疑(让学生读出两小儿的自信),重心也在于品文言文的形式。

(二)教学目标落实情况分析

王崧舟老师的教学目标呈现出“网状”态势,既非点式,也非线性,而是有机立体,气脉贯通的。从立足词语,到聚焦句子,从演读和角色互换,从体会辩斗之因到辩斗之趣,最后体会辩斗之启示,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各自的实现都同时影响和作用于其他目标的达成。目标一中崧舟老师是通过文言“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梳理,第一部分通过观想太阳,选择文中四个词语形容太阳的样子和感觉,分别从词义、视觉、触觉的角度初步感知四词的意义,再以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加以巩固;第二部分通过理清四个词所代表的远近关系,深入理解辩日的依据,辅之以朗读深化学生认知。在目标二的落实中,王崧舟老师通过同桌辩斗、师生辩斗、全班辩斗等各种形式,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辩斗的乐趣,再让学生代入情境,思考辩斗中所体现的智慧。

蒋军晶老师在目标一的落实中,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原文和改写的内容,通过对比,感受辩论过程中你来我往,相互交锋的特点。目标二中蒋军晶老师通过设置解惑情境,角色扮演,提问思考两小儿的“笑”,感受两小儿大胆质疑、聪明伶俐与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教学内容的呈现分析

1.文体角度

(1)两位老师相同之处

《两小儿辩日》是文言文,因而要从文章的炼字炼句处和章法考究处来学习作者的所言志和所载道。

《两小儿辩日》是寓言,因而要通过理解故事内容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两位名师都通过解决重点字句,并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引导学生领悟到文章所载道。

(2)两位老师不同之处

王老师更加注重字词教学,通过听写比画、创设情境等方式突破重点词语,为理解两小儿辩日的观点做了铺垫。抓住“辩斗”一词,通过演练,感受辩斗的乐趣,体会到两小儿的性格特点。最后,通过“决”的组词释义引导学生解决了科学知识,并且通过对“知”、“智”的解释升华了文章寓意。

蒋老师较少从字词突破来理解文意,更重在通过梳理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句子感悟来促进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2.文本角度

(1)两位老师相同之处

《两小儿辩日》的文眼可以说是“辩”字,两位名师都围绕“辩”字,通过关注“辩”的内容、过程和结果来理清文意,探求道理。

(2)两位老师不同之处

在王老师的课例中,王老师通过朗读、字词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辨别和理解了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再通过同桌辩斗、指名辩斗、师生辩斗、全班辩斗的方式再现了两小儿辩斗的过程,既使学生感受到了辩斗的乐趣,也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辩斗”中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最后,王老师通过角色扮演、续写结尾等方式带领学生理解了辩斗的结局,并领悟了文章寓意。

在蒋老师的课例中,蒋老师通过调换句子顺序、精简语言、翻译句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两小儿辩日的观点;再通过现代文、修改过得文言文和原文的对比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感受两小儿辩斗时的自信;最后蒋老师通过角色扮演、拓展资料的方式解释了文中的科学知识,并以问题探究、品味“笑”字、续写结尾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了文章寓意。

3.学情角度

(1)两位老师相同之处

两位老师所选择的核心教学内容是大致相同的,同时也是符合学情的。但在突破重难点的方式上,两位名师选择的教学策略是不同的,所以对学情的预设应该是不同的。比较而言,蒋军晶老师的课堂更接地气、更精准地预判了学情。

(2)两位老师不同之处

比较而言,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更像是一节文言启蒙课,对“车盖”等词语的理解方式、以诵读为基础的“辩斗”都让学生易于也乐于接受,能够将适宜的教学内容都精准地送至给学生。在突破两小儿的观点阶段,王老师运用了多词切入法。首先通过创设情境、默写词语、反复朗读解决了重点词语“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的意、形、音,使学生充分学习了四个词语;其次运用画横线、画括号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两小儿观察太阳的不同角度,也由点到线使学生理清了句子间的关系;最后使用动态板书,直指两小儿的不同观点,清晰简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从关键词切入,由点及线再到面,巧妙地引导学生梳理了文意,理解了两小儿的观点。在辩斗环节,王老师设计了多轮演读,师生进行角色扮演,重演两小儿辩斗的场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进行示范,通过为两小儿添加语言、动作等来帮助学生更充分地化身小儿、融入情境,进而强化对文意的把握、体会“辩斗”一词。师生辩斗环节,学生的应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效果。王老师的课堂上,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更高,例如默写“车盖”等词的环节考察着学生的预习、自学能力;对“车盖”“盘盂”等词关系的思考也较为考验学生的思维;王崧舟老师的公开课可以说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品,追求的是精彩、完美,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难免忽视了学情。

蒋老师的课堂更着重在学生对文本的逻辑把握,比如对两小儿对话的梳理,通过调换顺序和精简语言帮助学生理清文意。且蒋老师也更加重视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如文本中孔子不能决、“笑”的理解,教师都有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在突破两小儿观点部分,蒋老师首先通过设疑是“四小儿”还是“两小儿”,并明确答案且合并对话,帮助学生了解了文言文表达的特点,也在两次朗读中初步理解两小儿的不同观点;其次重构文本、精简语言,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两小儿的观点;最后,以填空题的形式来设置支架,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来表达两小儿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从学情出发,搭建精准的支架,逐步引导学生理顺、理清两小儿的观点,为重难点的突破打下了扎实基础。在辩斗环节,蒋老师先让学生自行交流两小儿不同观点的理由,在学生有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再明确正确理由并展示“翻译”,这一步与前面环节紧紧相扣、强化了学生对文意的梳理和把握;其次,让学生对比朗读现代汉语版的、修改过的文言文版以及原文,在反复朗读中感受两小儿辩斗的自信,体会“辩斗”一词,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文言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感受到了不同中国语言表情达意的不同效果。此外,在解开“辩日”之谜环节,蒋军晶老师也特意设置了出示科学知识的环节,以充分照顾学情。总之,从学情角度来看,蒋军晶老师的教学设计更加贴近学情,更加注意从学情出发设计教学环节以突破重难点。

4.教师角度

(1)两位老师相同之处:两位名师设置的教学内容都是合宜的。

(2)两位老师不同之处

王老师教学功底扎实,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合宜有趣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了两小儿辩斗的场景,深刻领悟了文章寓意。

蒋老师则擅长运用聊天式的提问,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并主动探求文章寓意。

5.编者角度

编者一方主要体现在助读系统,即单元导语和课后练习题。《两小儿辩日》是统编本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文言文二则的第二篇。单元导读要求:“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在两位名师的课例中,都体现了带领学生理解两小儿的观点即能让学生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且两位名师最后都让学生想象孔子如何回应两小儿的笑。课后习题中都在两位名师的课堂上有着不同方式的点拨与解决。如对“决”字的解释,对故事内容的把握,对两小儿观点内容和表达的把握,都有在课堂上得以解决。

二.两位名师教学课例个性比较

(一)王崧舟老师:教学对话,诗意语文,造镜入情

王崧舟老师主张诗意语文,认为语文教育必须重视精神熏陶。“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语文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王崧舟认为“诗意语文”是引导学生通过直接面对文本,获得最为真实的自身感受,进而理解文学见解并产生自身见解,形成语文智慧,积淀文化。让学生在获得到精神熏陶的同时,感受到语文的诗意之美。

王崧舟老師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添加的教学资料与课文内容环环相扣,既打开了学生的视野,又充分加深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在王老师的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是更侧重于“言说”,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并不断在和老师同学的沟通中生成新的意义,达到和谐相融的状态。王老师通常是以朗读、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尤其擅长在朗读中造镜,将直接的“生本对话”转为间接的“师生对话”,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启发学生从“问题的发现者”转化为“问题的解决者”。

在听写字词板块,王崧舟老师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比划,并用听写词语分别形容夏秋,营造意境、加深学生对听写词语的印象。运用动态板书带领学生理解两小儿“辩日”的过程,形象生动。在由“知”引“智”的环节中,王崧舟老师创设情境,提问“面对两小儿的嘲笑时,孔子会怎么想”,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孔子“不知”的智慧。

(二)蒋军晶老师:阅读对话,简约而意味深刻

在蒋老师的课堂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更侧重于倾听,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探求、构建文本意义,最终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蒋老师在课堂中擅于聊天式的提问,注重平等对话,将“教师的言说”隐匿于“文本的言说”之下,强调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自己阅读,教师不直接提供问题的答案,只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整理提炼,外松内紧、深入浅出,注重学生的生成。

蒋军晶老师的课堂创设情境的部分较少,首先用破题法导入直切主题,点明本文的中心内容是两小孩围绕太阳在辩论。而后运用改写句子和反复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把握本文两小儿“辩日”的观点。最后,加入了一个揭开“辩日”之谜的环节进行探究。总体的教学框架较为简单,但拓展延伸探讨部分的内容又恰到好处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意味深长。

一方面,在文言文教学中,“字字讲解、句句分析”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依然存在,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课例研究聚焦课堂教学,对促进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比较了王崧舟和蒋军晶两位语文名师执教《两小儿辩日》的课例,对他们课堂教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期为广大青年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

另一方面,《两小儿辩日》是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简短文言文,以此来论述简短文言文的教法,具有一定代表性。基于学生学情,教材所选取的都是趣味性和经典性的精炼短小文言文。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所载之道,可以让学生得到文化滋养,发挥语文课程育人的价值。因此,教师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是很有必要的,要将眼光看向长远,关注语文课程和教育的时代性变化,更好的发挥语文课堂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在经典的文言文作品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4]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蒋军晶.和孩子聊书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4.

[6]赵和春.于细节处品蒋军晶老师的课堂教学智慧[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9.

[7]许思思.王崧舟古诗词教学与诗意语文[J].文学教育(下),2021(08).

[8]王荣生.课文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点(上)[J].语文建设,2020(17).

[9]王方全.返璞归真真语文——王崧舟《两小儿辩日》教学品鉴[J].教育科学论坛,2015(13).

[10]夏雪珂.对话教学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路径分析——以王崧舟、蒋军晶课堂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0(7).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