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国内外形势的转变,在多元文化及价值共存的大环境下,高校思政面临着新的考验。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孕育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饮食文化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思想教育工作者应革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饮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关联性
饮食文化,即人们在长期的饮食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饮食文化具有独特且深厚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外延角度出发,中国饮食文化可以基于时代与技法、民族与宗教、地域与经济、民俗与功能、食品与食具等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表现出异彩纷呈、各不相同的文化韵味和使用价值。从特质角度出发,中国饮食文化不仅追求“色、香、味”俱全,还讲究用餐时情趣氛围的营造,这既是中华民族个性、传统的体现,还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彰显。从影响层面的角度出发,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对周边国家诸如日本、韩国、朝鲜、蒙古、泰国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对欧洲、美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总而言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个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的传统文化载体,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在食源开发、食品调理、饮食调理、饮食审美等多个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全人类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
饮食文化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饮食文化发展与思政教育具有内在统一性。中国人的食物变迁经历了“茹毛饮血”“种百谷,猎百禽”“五谷六畜”“农主牧辅”“农牧并进”等阶段,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过程,这与思政教育中由“对人的塑造”到“对人的规范”再到“对人的熏陶”的理念表现出一定的内在统一性,可以依托饮食文化简单明了的特征,达成高校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目的,进一步实现对学生思政素养的有效培养。二是饮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着密切的类比性。《道德经》中有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意为治理国家就如同烹调小鱼,油盐酱醋等调料需要运用得恰到好处,不可过头,也不可缺位,老子巧妙地运用烹调技艺对治国之道进行了类比分析。而在如今多元文化及价值共存的社会背景下,以烹饪之道推进思政教育,也有助于收获理想的教育效果。比如,依托“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的饮食习惯,指引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紧随时代的发展脚步,并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方、有节、有度的教育引导。
二、饮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1.丰富思政教育内容。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演变,饮食文明也变得丰富多彩,形成了有着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习俗、特色美食、饮食习惯,这些都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将其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极大地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比如,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因其地理环境、人文风俗、思维观念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菜系流派,通过将异彩纷呈的菜系流派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饮食习惯、人文风俗,树立良好的文化包容理念及民族融合理念,认识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2.提升思政教育成效。将饮食文化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不仅可以有效地丰富思政教育内容,还可以让高校思政教育形式变得更为多样灵活,进一步提升教育成效。饮食文化中有丰富的文化典故、趣味传说,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成效。
3.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人民向心力,唯有不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才能让中华民族的血脉、根系得到延续,进而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中华民族由“茹毛饮血”到“满汉全席”、由落后到先进的文明发展历程,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推动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让学生自觉地担负起传承饮食文化的重要使命,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三、饮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1.饮食文化应用流于形式。新时期,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将饮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一些思政教师对于饮食文化的应用却呈现出流于形式的问题。因为缺乏对饮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应用价值的有效认识,使得思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局限于对饮食文化的表层应用,难以对其深层次的内涵价值进行充分挖掘,不仅影响了饮食文化作用价值的有效发挥,还会阻碍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最终使得饮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不尽人意。
2.思政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思政教育要想收获良好的效果,必须要创新方式方法。然而,在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仍然偏向于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不足,影响了思政效果。此外,思政教育中教师过于关注传授理论知识,缺乏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使得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成自身的思想认识,从而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四、饮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1.科学引入多元饮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思政教师应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不局限于依照课程教材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应当巧妙地引入饮食文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自觉担负起传承饮食文化的重要使命,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比如,思政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网络平台采集学生喜闻乐见的饮食文化内容,并以图文、音视频等各种形式融入教学课堂。依托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各具特色的地方美食、酒文化、茶文化等,并带领学生对相关主题开展讨论与探究,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课堂參与度,提高思政教育成效。为使饮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应有意识地深入提炼饮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内涵,不流于形式,切实推进饮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对饮食文化的认知水平。比如,将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内涵融入思政教育,以此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然朴素、和谐适度,保持积极乐观、虚空明静的心境。
2.创新思政教学方法。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思政教师应紧随时代的前进脚步,革新传统教育理念,学习现代化教育理念,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不断创新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切实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思政教师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向学生讲授各式各样与饮食文化相关的文化典故、趣味传说等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比如,讲解茶文化时,可以引入陆羽的《茶经》、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黄庭坚的“五观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辛弃疾的“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古代先贤以茶文化为载体表达出爱国情怀、忧国忧民、清正廉洁等思想感情,通过讲授这些内容,可以培育学生的沉稳性格、集体观念和大局意识。又如,還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播放与饮食文化相关的各种精彩美食,带领学生领略各地的菜系特色,感受其中蕴含的历史人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除此之外,思政教师还应提高对实践教学的有效重视,设立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收集资料、准备演讲内容等,深入领会饮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内涵,进一步将饮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哲学思想等内化成学生自身的思想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提升思政教师的文化素养。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为保证教育成效,对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对此,高校应从以下三方面提高思政教师的水平。首先,教师自身要提高对优秀传统饮食文化的了解,应该多方面、多角度地深入了解饮食文化,提炼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其次,高校要对思政教师开展传统饮食文化教育工作,引导思政教师对优秀传统饮食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研究,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最后,高校还可以加强与饮食相关的企事业单位间的交流合作,推行“产教融合”教育模式,为思政教师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帮助其更深入地学习与领会优秀传统饮食文化,从而为提高思政教师的文化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目前饮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饮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价值的有效发挥,影响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鉴于此,相关人员应围绕如何更有效地提升饮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通过科学引入多元饮食文化、创新思政教学方法、提升思政教师文化素养等途径,切实推进饮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作者简介:冯雅丽(1999-),女,汉族,广东广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