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妙玲,高 韵,毛志琳,霍 然,代玉萍,魏名一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疾病,足月新生儿及早产新生儿出生后出现黄疸发生率分别为60%、80%,得不到及时治疗,高胆红素血症严重时可能会进展为急性胆红素脑病,导致神经系统不可逆的后遗症甚至死亡[1-2]。自1950年以来,蓝光治疗是应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目前最常见最有效的疗法。但在光照治疗时会出现皮肤损伤、发热、皮疹、腹泻及青铜症等并发症。既增加患儿痛苦也增加护理工作量,还降低家属满意度甚至引起护患纠纷[3]。因此,我科于2021年12月开展以“降低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收集我院2021年12月—2022年6月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的需要蓝光治疗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品管圈的组成 品管圈于2021年12月成立,9名圈员均是科室护士志愿参与,平均年龄36.3岁,平均工作年限15.7年。其中有2人为在职研究生,其他7人为本科学历。通过品管圈会议选举1名资深护师为圈长,负责策划整个活动、组织、分工、培训及追踪活动效果。辅导员是科室高级护士长,负责协助与指导品管圈活动工作。对圈员能力进行了评估,并确定了我们每个人的职责。通过头脑风暴确定圈名及圈徽。
1.2.2 主题选定 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提出6个圈主题。根据4个评价项目即可行性、圈能力、迫切性及上级政策,利用“5-3-1”评分法,通过主题权重法评分投票选出本次活动主题“降低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也明确本次主题定义及计算公式。
1.2.3 计划拟订 2021年12月—2022年6月是品管圈活动时间,制订甘特图,包含选定主题、制订活动计划、把握现状等10项活动计划。落实“What、When、Who、How、Where”即“4W1H”明确地把控了活动进度。圈成员2周召开1次会议,会议形式有微信群、腾讯会议等。在疫情时期讨论及决策时充分地运用网络平台,使活动按计划实施。
1.2.4 现状把握 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并发症发生率=蓝光治疗出现并发症例次/蓝光治疗总例次×100%。通过文献检索,梳理出了平时蓝光治疗工作流程图明确改善重点为新生儿入箱前的物品准备一直到光照结束出箱的过程。制订查检标准及查检表。对2021年12月—2022年1月蓝光治疗患儿资料的收集与整合。调查期间有270例次蓝光治疗新生儿,发生并发症33例次,发生率为12.22%。其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归纳,并根据查检结果制作柏拉图,见图1。
图1 改善前柏拉图
1.2.5 目标设定 改善目标在明确改善重点后拟订。根据图1可见78.78%为改善重点比率,目标值=现状值-(现状值×改善重点×圈能力)=12.22%-(12.22%×78.78%×71.20%)=5.37%,圈员按“5-3-1”评分法评分后统计算出圈能力。降幅=(现状值-目标值)/现状值×100%=(12.22%-5.37%)/12.22%=56.06%。
1.2.6 原因分析、要因选定及真因验证 目标确定后从统计数据可知,皮肤损伤、发热占78.78%,依据二八定律将此两大并发症列为本次主题改善重点。鱼骨图是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绘制出来,从人、物、法、环4个因素共找出导致皮肤损伤的末端因素有33个。通过团队共识,由8人按“3-2-1”进行评分,根据80/20法则,≥19分为要因,共选出5个要因,经查检后确认真因有3个,见图2。同样的方法找出导致发热的末端因素有30个,共选出5个要因:肤温传感器探头脱落、巡视不及时、操作指引及规章制度不完善、频繁开箱门及温度过高,经查验后确定有2个真因:频繁开箱门及巡视不及时。
1.2.7 对策拟订 对于5个上述的真因,全体圈员再次利用头脑风暴法,对真因进行对策的拟定。从可行性、效益性、经济性[4]3个维度进行打分,按80/20法则进行对策拟订整合,并最终确定4个对策:①眼罩固定过紧;②肤温传感器探头固定不当;③操作流程及指引不完善及频繁开箱门;④巡视不及时。
1.2.8 对策实施
1.2.8.1 对策一:设计新型眼罩 目前临床用的网套套头式眼罩直接压迫患儿眼睛,无预留透气空间,而且太松容易摘帽式滑脱,太紧又容易造成头部勒痕。照光的过程中需要一直戴着这个眼罩,一般照光要8 h以上,光疗过程中对患儿耳郭及后枕部均有压迫,容易导致患儿娇嫩皮肤破损。家属对眼罩有质疑,认为眼罩导致患儿不舒适而哭闹。针对这一问题全体圈员群策群力设计出一款可耳部镂空、眼部翻盖式及设计内凹槽的新型眼罩,且对全科室护士进行操作演示及培训。目前这款眼罩正在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且获得2022年广东省护理学会医学转化护理专委会护理创新与转化大赛一等奖。
1.2.8.2 对策二:设计新型肤温传感器探头固定器 目前临床用的肤温传感器固定器需要用胶布直接固定在患儿的皮肤上,这种固定方式胶布粘贴过松,感应器探头也容易脱落,导致箱温检测不准确,胶布粘贴过紧,揭开时容易导致患儿娇嫩皮肤破损。针对这一问题,根据临床的需求设计新型肤温传感器的固定器,并且对全科室护士进行操作演示及培训。这款新固定器使用效果良好。目前此新型肤温传感器探头的固定器申请专利已成功获批。
1.2.8.3 对策三:开展以家庭为中心全程无缝隙衔接护理 由于蓝光治疗操作流程及指引不完善,患儿治疗过程中容易哭闹烦躁,从而导致发热、皮肤损伤。针对这一问题通过文献检索,引入以家庭为中心[5]及全程无缝隙衔接[6]护理模式,是一种以患儿为中心,以整个家庭为照护对象,无缝隙衔接护理环节得以实现,护理质量得到保证的护理模式。根据操作流程及指引不完善,治疗过程中缺乏对患儿皮肤的保护及观察;治疗过程中反复开箱门,导致暖箱温度检测不准,导致患儿发热。从治疗前准备舒适柔软亲肤的物品,宝宝全身皮肤清洁;治疗中以家庭为中心舒适性护理,包含卧位舒适、操作舒适及皮肤舒适,如引进鸟巢式护理[7];治疗后给予腹部环按护理[8],促进胆红素排泄。因家属全程参与,教会其此抚触方法,制作新生儿腹部环按护理视频并赋予二维码,通过互联网的优势令家属扫码即可获得学习视频。这样达到以家庭为中心全程无缝隙衔接的护理模式。
1.2.8.4 对策四:巡视制度与工作指引的完善 重新梳理蓝光治疗的相关制度与流程,细化及标准化各个工作环节,包含巡视时间及内容的规范化、新型眼罩佩戴、新型肤温传感器固定器的使用、根据指引调节箱内温湿度等。蓝光治疗的护理常规归纳了以家庭为中心全程无缝隙衔接护理和舒适性护理。要求全部护士学习改善后新生儿蓝光治疗的相关制度与流程,重视考核标准的统一性,要求人人过关并纳入科室绩效考核之一。
2.1 标准化成果 通过对策实施前后对比,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由12.22%降低至5.52%,达到了预期目标。目标达标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5.52%-12.22%)/(5.37%-12.22%)×100%=97.81%;进步率=(改善后-改善前)/ 改善前×100%=(5.52%-12.22%)/12.22%×100%=54.82%。品管圈活动后进行改善前后数据分析绘制柏拉图,可见皮肤损伤及发热经过此次活动后明显得到改善。
2.2 无形成果 活动前后通过8项评价项目:自信心、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凝聚力、品管手法、沟通协调能力、责任心、积极性及成就感,进行综合能力评分,赋予每项1~5分。各项内容的总分统计,平均分数最后得出。圈成员综合能力活动前后比较的雷达图,见图3。
图3 圈成员综合能力雷达图(图中数据单位为分)
3.1 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理人员责任心和积极性 由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皮肤发育不完善,角质层和胶原纤维相对少,导致皮肤薄且表皮与真皮间连接弱,当粘胶与皮肤间连接强度大于表皮与真皮间连接时,粘胶移除时易产生表皮剥脱[9-10]。面部及躯干部皮肤相对较薄[11],且产品使用量较多,导致其成为皮肤损伤的好发部位,会引起疼痛、感染、延长患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等[12],同时也会增加临床护士工作负荷[13]。本研究设计了新型可掀盖式眼罩、新型肤温传感器探头固定器增加了患儿舒适性,使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下降。有研究报道,眼罩中空设计避免眼罩直接压迫患儿的眼眶,在患儿的眼眶和眼罩之间预留了空间,有一定的透气性,增加患儿的舒适度[14-15]。使用新型眼罩降低了由眼罩引起的皮肤损伤发生率。使用新型肤温传感器固定器减少了由肤温传感器固定不当引起的并发症。本次活动中设计的新型眼罩及新型固定器经济实用降低了新生儿蓝光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解决了临床护理问题,使护士的角色内涵更加丰富,主动参与管理,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品管圈活动中[16]。护理人员积极创新发明及成果转化实践,降低了蓝光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
3.2 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减轻了护士工作压力 合理、科学的护理制度可以规范和约束护理人员的日常护理工作,也使护理质量得以提高[17]。通过品管圈活动实现了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操作的标准化。对相关制度及流程的完善、提出以家庭为中心全程无缝隙衔接护理模式及系统培训考核护士等,科室建立了培训考核标准和标准的操作流程图,护士的培训和考核由专人负责。品管圈活动实现了标准化,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减轻了护士工作压力,给管理者提供了标准的质量控制方法,护理质量也得以提高[18]。
3.3 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理人员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能力 与产科、新生儿科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等多学科协作诊疗(MDT)合作,鼓励以家庭为中心全程无缝隙衔接的新型护理模式,患儿与家属治疗全程在一起,通过对家属有效的健康宣教。可以给患儿有效、合理的护理服务,使护患家属配合度得以提升,同时实施科学护理干预,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19]。有研究报道,腹部按摩利于胆红素排泄,从而对新生儿胆红素血症有所改善[20]。舒适性的提高有利于减少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蓝光治疗护理质量及促进新生儿的健康。
3.4 品管圈带动多学科合作,持续质量改进,提高了护理质量 品管圈由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体,且他们在相同、互补或相近性质的场所工作,进行全体集思广益与合作,按照特定的活动步骤,运用科学的品管手法和统计工具,能处理工作场所文化及管理等方面所发生的课题及问题[21-23]。品管圈活动是一种现代化质量管理模式,具有目的性、普遍性、标准性、激励性、科学性等特点,同时调动圈员的发明创新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24]。品管圈带动MDT团队合作,建立起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一站式”多学科诊治[25],运用品管圈手法,持续质量改进,促进护理质量。此次品管圈活动,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由活动前12.22%降低至活动后5.52%,接近设定的目标值。
本次品管圈活动使圈成员的自信心、解决问题能力、品管圈工具的运用手法都得到提升,共产生专利3项,其中一项获得2022年广东省护理学会医学转化护理专委会护理创新与转化大赛一等奖,还有标准化作业书5份。不足之处是收集数据少,圈会形式也比较单一。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断探讨与学习,逐渐能够灵活运动品管手法,不断持续质量改进,促进护理质量,提供优质化护理服务,提高医护患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