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路径研究

2023-06-28 06:19盛怡瑶
上海工艺美术 2023年1期
关键词:奈曼旗造物皮影戏

盛怡瑶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folk shadow puppetry in Naiman Banner, Inner Mongolia, this article reveals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inheritance process of folk shadow puppetry in Naiman Banner, refers to the outstanding cases of contemporar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ducts, 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possible innovation paths for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本文通过分析内蒙古奈曼旗民间皮影戏发展现状,发现奈曼旗民间皮影戏在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境,结合当代非遗产品优秀案例,提出当代非遗传承的几点可能创新路径:第一,培养传承人现代设计理念,提升非遗传承人审美观念;第二,参考市场风向,更新非遗传承人营销理念;第三,搭建跨界融合桥梁,帮助传承人寻找新合作;第四,借助社会力量,开发创新非遗产品。在探寻非遗传承活化路径的过程中,激发非遗活力,推动中国非遗的当代可持续发展及传承,进而有益于坚定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世界各地人民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形式,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开始对少数民族遗产进行记录和调查至今,我国对非遗保护可谓不遗余力。然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仅凭国家的扶持和保护,发展之路仍然是举步维艰,资金的投入可以培养出非遗传承人,高校研培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传承人打开眼界,然而一旦离开师资力量和创新环境,大部分传承人又会回归到不加创新的传统创作逻辑上,这于非遗传承而言实为危险,没有创新意味着没有进步,没有进步便仍将面临淘汰。

一、奈曼旗民间皮影戏起源及特征

奈曼旗民间皮影戏起源于红山时期,受红山文化影响颇深,开放、包容的性格尤为明显,因此,生长于此地的从业艺人便自然地将地域化特点融入皮影之中。奈曼旗民间皮影人物造型粗犷豪迈;影人着色风格鲜艳(图1);音乐结合了“灤州影”的悠扬委婉,更富有层次。上述这些明显的地域化特点,也是奈曼旗皮影艺术有别于其他皮影艺术的重要特征。在制作技艺上,奈曼旗民间皮影一般采用白色的年轻驴皮,这样做出来的皮影晶莹剔透,更具通透感;其皮影人物也比其他地方都高大,基本在80cm左右;在技艺上,奈曼旗民间皮影采用三转式的制作方法,彻底隐去了老式脖条制作上的阴影。

二、奈曼旗民间皮影戏团主要传承困境

(1)资金短缺

奈曼旗民间皮影戏流传至今,到张湘棚已经是第5代。为了保护和传承奈曼旗民间皮影戏,自2006年奈曼旗民间皮影戏团建团以来,除了政府每年5000元的补贴外,张湘棚个人已经投入70余万元。他一直在采用“工程养传承”的模式,通过做工程的款项来维持皮影戏团的各项开支,这意味着一旦失去国家的扶持和他本人的产业支持,这种输血式的扶持很快就会岌岌可危。

(2)传承人员紧缺

在传承的过程中,戏团遇到的另一大问题即是传承人紧缺。戏团可供薪酬仅限于最低生活保障,因此,多数年轻人更倾向于从事能够在短期内带来较大收益的工作,只有极少数愿意留在收入较低的传统行业磨炼技艺。同时,一些造诣较深的艺人因年事已高已经退出舞台,若再不进行保护和传承,奈曼旗民间皮影戏很快将进入艺随人亡、人才断档的境况。

(3)传承人员缺乏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来寻求问题的新答案,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是艺术领域中必备的能力,拥有这种能力才可能提高非遗作品的艺术价值,在艺术和商业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奈曼旗民间皮影戏团的主力传承人普遍手艺娴熟但文化程度不高,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创新思维训练,且戏团中艺人普遍年事较高,在皮影戏的表演中缺乏剧本和表演上的改变和创新,形成了一味遵循传统的思想,甚至抗拒创新和改变。

(4)技艺与创意难以互通

非遗传承人员中除了大部分手工艺能力优秀但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群之外,近些年也出现了一批年轻一代接受过高等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传承人群,他们或是家族非遗传承人,或是传统文化爱好者,然而他们中的大部分都缺乏良好的手工技能,天马行空、极具价值的创意无法通过非遗技艺来实现,这就造成了优秀作品难以以非遗手段面世的尴尬局面。

三、奈曼旗民间皮影戏传承人的思维转变

奈曼旗民间皮影戏传承人张湘棚于2021年参加了由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举办的“内蒙古和云南传统工艺研修班”,在跨界设计师薄向伟的讲座上,他发现自己遇到了和薄向伟同样的问题,即家乡优质特产小米包装简陋、造型土气,因而只能以“平民”价格出售。张湘棚对此进行了反复思考后,向班导师表达了想要做包装升级的想法。从事非遗工作多年,同时对设计有着敏锐嗅觉的班导师李依蔓当即引导张湘棚和创新设计研究生盛怡瑶合作,对在产品和传统手工艺结合方面有着先行经验的“自然造物”进行了调研。

“自然造物”曾在产品“戏出东方”中秋月饼礼盒(图2、3),龙形刺绣香囊“东方青龙”中融合皮影、蜡染苗绣等传统技艺,将手工艺进行创新转化,打造成现象级爆款,且自产品开发以来的每一年节日,礼盒都处于持续销售中,而非单纯的“流量”产品。分析自然造物的产品开发思路,可以发现,自然造物善于背靠传统手工艺,融入当代设计手法,大力提高产品的文化、娱乐、观赏价值等,进而设计出人见人爱的文化产品。通过这些节日礼品,自然造物让人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也为乡村扶贫创造了新样板。“自然造物”创始人张书雁说:“民艺只在民艺馆被展览,只能变成历史,当下设计与传统工艺结合起来,就能变成日用之道,真正回到生活中。”这就要求传承人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技艺,接受新时代营销理念,抱着开放创新的心态看待非遗传承。

四、创新“皮影礼盒”设计

根据对“自然造物”产品创作思路的调研,张湘棚与盛怡瑶合作,形成了一款皮影礼盒(图 4、5)的初步设计构思。礼盒以内蒙古传统故事《樊梨花征西》为背景,以内蒙古传统纹样为设计灵感,设计了故事场景,并对原版皮影人物进行微缩,最终可以在一个40cm×35cm×28cm的双层礼盒中进行表演,同时,礼盒内置微型音响,打开开关即可播放传统皮影剧目《樊梨花征西》的音频。盒子的下层则保留了空间,设想作为内蒙古奈曼旗特产小米的放置空间,也可在尺寸、产品合适的情况下进行不同产品的组合销售。

五、非遗传承创新路径

从传承人张湘棚在PACC研修过程中发生的思维转变以及与笔者的合作作品、从推动中国非遗的当代可持续发展及传承的目的入手,笔者提出了四点关于当代非遗传承的可能创新路径。

(1)培养创新思维,提升非遗传承人审美观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发挥院校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帮助传承人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坚定文化自信,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保护传承水平。”这一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传承人群的传承活力,然而经实践发现,传承人在离开了研培的合作氛围后,往往又会回到以往固化的创作逻辑,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其思维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究其原因,在政策规定每期研培班时长为30天左右的时间内完成集训、考察、成果交流等教学活动,又要在此过程中对其长久以来的思维进行转变无疑是困难的。因此在制定传承人研培计划时,首先应将创新设计思维、审美思维的指导渗透研培过程,尽最大努力启发传承人的创新能力,改变以往只会在技艺间进行“嫁接”的跨界融合模式,真正体会技艺与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应培养传承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审视自己的技艺,突破固有认知,从而发掘更多跨界创新的可能;此外,我们还当尤其注重传承人员的心态,帮助他们逐渐改善一味坚持守旧的观念,在循序渐进中引导和塑造其创新思维。

(2)参考市场风向,更新非遗传承人营销理念

观察目前大多数非遗传承人的主要产品销售渠道,不外乎政府采购、社区采购、展会销售几方面,在这过程中,大多数传承人的思维也还停留在“售卖非遗手作品”的状态。然而审美的有限性、产品标准化困难、销售路径狭窄等问题导致这些作品的销量并不乐观。而观察如“自然造物”“东方好礼”此类品牌,可以发现将非遗与创意设计建立紧密联系,在产品设计上凸显非遗特色的方式在目前的市场上已成为主流,且这类产品往往能够获得用户自发地分享,收获更多的网络流量。可见,观察市场风向,将非遗与市场热点组合出新进行销售,是目前市场在推广非遗的同时又能保证盈利的有力手段。

(3)搭建跨界融合桥梁,帮助传承人寻找新合作

當下,有许多手工艺者技艺纯熟,却苦于没有更广阔的资源而只能做一名“技师”,这于非遗传承而言确是一种浪费。传承人资源本身就十分有限,手工艺者的存在无疑扩充了这一人群的数量,帮助这类非遗从业者搭建起与设计师、各行业之间的合作桥梁对非遗传承与创新来说将具有极大意义。但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除了非遗大师和类似张湘棚一样具有丰厚市场经验的传承人之外,更多的是正在以非遗谋生,不具备创新思考能力的传承人、从业者,我们应根据非遗从业者能力的不同给予不同程度的引导和帮助,扮演好中间人的角色,为非遗传承人、手工艺者、创新设计师等构建一座坚实可靠的桥梁。

(4)借助社会力量,开发创新非遗产品

社会中不乏对非遗有着独特创意的人群,将这些人群拢入非遗,对非遗传承而言将是一条宽阔的发展道路。我们可以在公益组织或社区机构中铺设“非遗学习”课程,吸引爱好者前来学习,由传承人教授其基础知识、技能,帮助爱好者学习该非遗项目,并要求每位学员提交创新产品的设计构思,从中选取优秀作品进行产品开发,从而提高非遗产品的创新概率。在当下这个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关键时期,广泛向社会各界传播和普及非遗知识与技能,将为未来非遗的长久生命力打造出坚实的基础。

六、结语

非遗要进行深度的跨界创新,则必须要对原有非遗的有形与无形进行挖掘、设计和创新,形成认知体系与形象体系,进而将文化内涵融入到跨界创新产品中去。在推动非遗传承当代活化发展的过程中,转变非遗传承人、从业者的创新思维是根本,培养营销理念是非遗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构建跨界桥梁是手段,最终目的是希望在探寻非遗技艺活化路径的过程中,激发非遗传承活力,推动中国非遗的当代可持续发展及传承,进而有益于坚定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金坚.民艺再生:“自然造物”的文创实践[J].民艺,2021(3):40-44.

[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N].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3]丁雯.从营销角度分析非物质文化衍生产品趋势[J].大众文艺,2021(12):213-215.

[4]张俊锋,瞿如婷,刘江涛,阴雯雯,汪鹭佳.非遗视域下竹文创产品设计与营销策略探究:以安吉竹为例[J].西部皮革,2021,43(17):130-131.

猜你喜欢
奈曼旗造物皮影戏
我们来演皮影戏
浅谈奈曼旗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现状及显著优势
皮影戏
奈曼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基本路径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八里罕沟辽代墓葬清理简报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造物美学
以木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