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传统刺绣新时代的光彩

2023-06-28 16:10周雪萍
上海工艺美术 2023年1期
关键词:刺绣艺术

周雪萍

My vision is to constantly endow embroidery art with aesthetics in line with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integrate with people's daily life. In the past, the present or the future, this is really “our life aesthetics”.

镇湖,中国著名的刺绣之乡,也是我出生的地方。从记事起,家里几乎所有的女性长辈都是出色的绣娘,在她们的手中,精细的针线能在丝绢上绣出山河纵横、花树葱茏、鸟兽有灵,人物更是神姿具备、栩栩如生。

而我的母亲,孙土珍女士在当年已是苏州刺绣研究所的外聘大师,曾为研究所创作了许多重要作品。然而她不仅仅是一位坐在绷架前的绣娘,1983年她创办了苏州东华刺绣厂,在那里为刺绣行业培养了许多年轻的刺绣工艺师。她自己的很多作品则被选为国礼赠送给各国领导人和国际友人。作为中国第一代被批准国际贸易的个人刺绣企业,她们的刺绣作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便随着广交会走出国门。刺绣作品不但工艺精巧,在题材上也追求大胆创新,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當代艺术品打开了国际市场。

在这样的家庭影响下,我自然而然地从幼年起就跟随母亲学习刺绣。曾经属于母亲的银针如今传承到了我的手上,十几岁时已深谙各种中国刺绣的精绝技巧。作为当年家中最年轻的刺绣师,我协助母亲等前辈刺绣大师共同完成首届东亚运动会的指定刺绣纪念品“盼盼”。而在刺绣技艺之外,母亲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的精神也令我对刺绣有了不同的领悟。

刺绣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虽然漫长,但始终在不断进步和演变,随着不同朝代的社会变革,各种新文化新思维与刺绣语言得以融合。刺绣虽然是古老的艺术,然而它的艺术生命力很强韧。作为一个刺绣艺术的传承人,我们除了要传承过往,更不能忽略开拓未来的重要性。

1994年,我在香港推出了以刺绣为元素的现代褂裙系列产品,这个系列的创作结合了苏绣、珠绣、金银绣等多种地方刺绣工艺,在一条条喜庆的婚礼褂裙上体现了中国多元的地域传统艺术文化融合。这样的创新为香港婚服市场带来惊喜,开始成为香港新娘高定褂裙的新风尚。当时香港许多著名的贺年电影里婚礼中的褂裙戏服都是用我的作品。

1996年,由我指导和领衔的《一帆风顺》《领导人题词》《百花争艳》和《蝴蝶牡丹》等体现时代风貌的大幅现代刺绣作品,被全国妇联的妇女活动中心所收藏。在内心,我始终追问自己,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回溯与突破中,如何为刺绣—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复兴的力量,这些思考不断催促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此之后十多年里,我一直旅居中国香港和德国、美国、新加坡,在各地游学深造,去寻找新的艺术灵性,新的商业思维。多年在不同艺术文化领域沉浸式的学习和体验,让我越发体会到“多元融合”对于艺术创新的意义,“融合”让传统艺术更富于时代新意,打破常规,提供了不同的审美视角。此外,观摩与学习其他国家如何尊重、保护和创新各自的传统工艺,以及如何发展传统艺术品市场也同样让我受益匪浅。这些经历都让我对刺绣的感悟和理念变得更加立体、宽广与深刻。不断拓展的视野、持续的创造和学习,培育了新的灵感及艺术品鉴力,以及专业的判断力,我开始思考如何将现代艺术思维、市场眼光与刺绣艺术结合,以创新视角发掘和弘扬刺绣—“针尖上的奇迹”,这一独特的传世艺术价值。

我越发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苏绣世家的后人和一名中国刺绣艺术的传承者,自己肩上的责任和意义所在。刺绣复兴需要我们为这种艺术找到新的定义。作为中国人的传统艺术,它承载着千年的文化积累,随着我们生活的改变而改变。刺绣不是“艺术化石”,它在形式、内容、技艺和市场定义上都需要坚持做一门“活的艺术”,才能继续诉说我们的情感,传达我们生活的温度。

归国后,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整合我这些年的所思所想,研究国内各种非遗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思路,回顾并重新梳理了家族的刺绣业务。一方面我依然坚持刺绣技艺研习,作品《龙凤盘金褂后》于2021年3月获得了广东省中山市工艺美术协会金奖;作品《锦春图》在2022年12月入选年度最具网络人气工艺佳作评选总决赛。而另一方面,我决定要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2021年年底,我创办了鉴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当年我的母亲一样,我们都在对刺绣艺术的学习和体验中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沉淀了经验、历练与思考后,出现了新的探索欲望,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刺绣发展的理念和信仰。我绝不希望,让刺绣沦为小商品市场上价格低廉的纪念品代言,也不希望它固步自封,成为博物馆里遥不可及的阳春白雪。刺绣作为国人艺术,它应当让人产生亲切感与文化自信,不分性别与年龄,不分身份与地位,也无论东西。刺绣应当在生活中呼吸,成为中国人生活美学的一部分,它不属于某一群体,而是“我们的刺绣”。

在2021年至2022年期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限制,我和我的策展人郑陇仍然做了大小不同的线下活动,我们尝试了大量不同题材和内容的作品去感受人们的接受度和喜好,这其中既包括经典的国粹古画刺绣,欧洲不同时期的油画刺绣,也包括原创和再创作的现代题材作品、不同风格的佛像刺绣以及人物肖像刺绣。在形式上,除了刺绣挂画之外,也尝试了几十米的刺绣长卷、台屏、饰物收纳盒、配饰、手抓包、锦囊、绣扇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在场景方面,我们尝试让人们在更有亲和力的生活空间里感受刺绣艺术,并提供现场刺绣体验。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打破人们对刺绣的刻板印象,消除心理距离,让人们在轻松而从容的环境下体会它、了解它,能自然地想象它融入自己生活中的模样。并且在离开展览之后,他们依然能回味刺绣渗透在丝丝缕缕间的美好。

首场活动,我们和上海松江广富林宰相府酒店合作举办的中秋特别活动:“品味东方美学·刺绣古意之美”。我们的古画刺绣被精心地陈列在这座文物建筑里,在这里刺绣不是单独的艺术作品,它们与古宅里的门屏、金丝楠木墙面和黄花梨夹头榫平头案融为一体,仿佛早在500多年以前,就已经被宰相府的主人摆放在那里,成为他与家人生活空间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嘉宾们品一口桂花米酒,漫步其间,抬头望月,低头赏画。沉浸式体验古典的东方美学生活,真正意义上的身临其境。

2022年“指上修行·刺绣艺术展”则选择了位于杭州萧山,雅静而优美的湘湖逍遥庄园。酒店依山傍水,沿路聚落分布了简洁凝练的宋式建筑。在酒店的庭院景观大厅和长廊内,我们展出了几个系列的家藏刺绣珍品,其中包括了家族内两代人在30余年间积累的古典和当代作品。其间我们特意邀请了画家许建荣与我们一起做了艺术赏谈会,向来宾分享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们在各自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领悟,艺术家为何以及如何创作,怎样鉴赏艺术作品,如何发现适合自己的艺术品以及艺术收藏心得。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都是非常难得的与艺术家近距离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能让来宾从不同维度理解与斟酌个人生活中的艺术需求。这次活动吸引了大量访客,大家流连忘返、口口相传,成为湘湖逍遥庄园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联合活动。

我们也收到邀请,联合其他品牌举办更加私密的小型活动。与不耳中国空间合作“福瑞锦绣,禧贺寅年”跨年展,作品系列寓意“春风有信”“六时吉祥”“吉星高照”及“天地人和”四个主题,让不耳的贵宾在刺绣中品味中国年的味道。2022年的最后一次活动则是在绿雪芽华茶会白茶生活馆内举办的四场绿雪芽会员私享会“时光的礼物”,刺绣与白茶这两种文化在历史中交织共存,同样都是中国人生活美学的一部分,我们的活动让会员嘉宾们在园林建筑中品茗赏绣,如同千年历史中的无数前人一样,感受刺绣和白茶带来的无比熨帖的舒适与享受。

打破心理距离后,我们更能感受到,越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人们越是对美好生活充满珍惜和渴望。在活动中,无论是艺术家之间的合作和自由的探讨,还是观展者对于刺绣艺术的热忱和好奇,都给予我格外的惊喜和感动。所有的参与者都是勇敢的理想主义者,这样的憧憬让我们在顺境中思考,在逆境中获得救赎。

刺绣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喧嚣的现代,如此匠心手工的工艺特质,让它更显得弥足珍贵;它是指尖在一针一线间的修行,是惊艳世界的东方美学;刺绣艺术所体现出的不计时间成本的极致的精美,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具备传世的价值。我希望让刺绣成为更多中国人家庭中的传家宝,做“活的艺术”。要不断赋予它具有时代精神的审美,与人的生活相融合,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成为这个民族生活中的美学典范。

猜你喜欢
刺绣艺术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清新唯美的刺绣
纸的艺术
刺绣西瓜钥匙包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直苴彝族的刺绣与服饰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刺绣新生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