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与实践

2023-06-28 05:30吴春萌白福臣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电子商务

吴春萌 白福臣

摘 要:在“1+X”证书制度下,由政府政策、产业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和用户等主体整合资源形成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促进数据经济发展中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在实际推行中,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应使专业内容与企业需求对接、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匹配、科研创新与行业方向一致、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互动。从而深化产教融合,完善评价体系,对接战略目标,服务产业,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提高区域乃至国家的教育综合竞争实力。

关键词:1+X;多元主体;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2.039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系统思想的起源于1990年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概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这种协同创新思想逐步演变成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倡导高校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下,关注产业发展,结合企业需求,科研院所深入合作,促进高校学生获取若干职业技能,逐步形成了“1+X”证书制度。“1+X”证书制度始于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1”指的是学历证书,“X”指的是通过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而后在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中也强调要“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并且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国家标准,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由此,在国家现行制度下推动了市场、产业、科技、经济与教育的有机融合,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育人模式体系提供了战略指引,是现阶段提高区域乃至国家教育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

在“1+X”证书制度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利用产业资源、教育资源,通过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获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满足社会用人需求,达到政产学研用的有效协同,因此也能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政产学研用培养模式与“1+X”证书制度可以有效契合,倡导推动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资源有效匹配,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虽然政产学研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目前培养机制上仍有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在职业教育如何有效地与社会经济产业发展有效匹配?职业教育政产学研用体系如何搭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深化改革?鉴于此,文章以分析“1+X”制度背景下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进行应用解构,以此研究更好地推动产教融合、提升科技创新整合力、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方式方法。

1 产业机遇:协同育人的现实需要——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

近年来,以新兴数字产业为发展引领的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电子商务作为其中的主导产业,嵌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概念、新技术,可以“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9.59万亿元,同比增长4%。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24万亿元,同比增长6.1%,较去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在乡村振兴战略和数字经济技术支持下,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4978.5亿元,同比增长3.6%。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中西药品类、金银珠宝类、粮油食品类商品分别增长31.3%、29.7%、18.6%。随着商品贸易模式和大众消费模式的变革,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了新的需求。

2 培养困境:“1+X”证书制度下政产学研用体系实践问题

“1+X” 证书制度是“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的改革”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创新,本质是实现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的融通与对接。核心是基于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为了满足产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遵循行业标准和岗位的工作要求为方向,构建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系统。

电子商务专业本身涉及较多数字化技术、新业态模式等,产业企业的发展要求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掌握基础的网络技术知识,具有信息处理能力、具备网络技术、数据分析、推广运营、语言沟通等素养,获得较强的技术操作性。社会经济模式的更新也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性提出了新的需求,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更应对行业有较强的敏锐度和强大的执行能力。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仍然是薄弱环节,欠缺有效整合机制进行管理,知识丧失创造性、组合性,人才培养也将难以发挥协同创新作用。政府制度、产业需求、教学育人、科学研究、用户需求这五者在实践中却面临一些问题:政产学研用中多主体的存在使得知识异质性异常显著;资源难以聚集严重制约了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使政产学研用难以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形成合力。

3 培养机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的构建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涉及多个创新主体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达到知识增值的效果,更是涵盖了科技创新政策基础、各项资金、创新人才、创新氛围、制度建设、知识产权等要素,涉及政策部门、用人单位、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用户、服务部门等各个主体,是在社会技术进步、经济新业态模式、科研创新应用方面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中,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系统各人才培养主体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将高职高专知识和技能研究环境与产业行业创新应用环境对接融合,重点构建校企永续合作模式,关注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联合发挥作用。

优化协同创新教育体系的首要任务则是“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网络。其中政府组织和教育管理部门在宏观上为政产学研用体系各主体规划战略方向,提供政策导向和必要的经费支持,引导社会形成创新氛围。建立高层次人才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中心、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实习实践企业联盟等多方合作组织,注重利用孵化园等资源促进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明晰政产学研用各自职责,协调各方行动。在政产学研用聯合协同育人模式是在政府营造的大环境中,以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中心目标,各主体,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人才创新应用能力培养服务。

4 实践解构:电子商务专业的政产学研用模式应用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涉及产业技术创新中所面临的各种复杂性问题,靠单个的学科,或者若干学科的简单配合难以解决,因此需要形成能为产业集群服务的具有不同性质但具有较大学科关联性和交叉性的科研单位或高校优势学科组成的一种学科集群。通过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是加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单位之间的资源整合的重要切入点,服务于产业集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以此促进学科和企业持续创新并获得更强大竞争优势,可以作为教育的有效载体。

在电子商务专业的政产学研用模式应用中,在培养理念、专业组建和电子商务课程设计等层面形成的高职高专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耦合路径,有助于使专业建设超越产业逻辑的工具理性局限,并回归教育逻辑的价值理性。如图2所示,为促进高职高专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对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资源进行整合:在国家战略规划的指导下,政府给予政策支持、经费支持、导向指引并进行监督管理。高职高专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应对接区域电商产业发展,科研机构提供项目实践平台,跨学科跨地区的学科集群对接并嵌入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学历证书的课程内容教学中,满足企业用人和创新创业需求、对接职业标准,进行若干技能证书的培训,形成“1+X”制度下的电子商务专业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全面整合资源,形成良性互动,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

5 电子商务专业政产学研用模式应用

5.1 专业内容与企业需求对接,深化产教融合

用人单位提出人才素质要求,整合企业设备和技术应用条件,让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深入行业应用和生产实践的一线,了解市场急需的技术方法,形成更具针对性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一方面,在用人企业的实习和校企合作平台、企业导师进课堂、专业实训等培养环节提升理论素养和技术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根据电子商务专业学科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创新激励制度,结合国家战略规划,延续以竞赛和运用为重点的创新创业,创建浓厚实践氛围。

5.2 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匹配,构建评价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对接社会新业态模式,职业岗位标准创新频度高,相对应的课程标准也应具备实践应用性强、涉及范围广特点,以此培养具有相当的知识素质和创新应用能力的专业学生。高职高专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可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和自身优势,深化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标准体系和企业、用人单位需求对接,和职业标准匹配。通过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检验和指引教学改革方向,评价体系应涵盖学校教学评价、企业用人评价和科研项目研究评价等方面。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修改和完善应有企业的参与度,在社会实践环节中企业及时向高校反馈用人情况,提供需求信息和评价标准,以便优化培养方案,形成良性循环。科研院所也应依托项目合作实现优势共享给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项目和科研创新水平评价,强化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5.3 科研创新与行业方向一致,对接战略目标

电子商务的政产学研用模式应对接国家的战略目标,从战略建设方向中进行科研选题,发挥学校、研究机构、企业等不同主体的优势,强化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交叉思维能力,促进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高校和科研院可以通过联合申报的科研项目、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基于产业学院教学合作等措施,对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升协同育人的效果。并充分引入网上商城类、门户网站类、软件研发企业、电商咨询类、传统行业类等企业主体、共建研发机构、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电商产业园等实体的,为协同育人提供教育资源共享,改善科研条件。

5.4 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互动,服务产业需求

企业通过提供市场需求促使高校科研选题瞄准产业应用,形成学科建设和产业集群的良好互动,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用人需要。应在产业需求的主导作用下,使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对接,学科建设为产业发展服务。企业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和岗位实习机会,学校提供师资、学习环境和实验条件; 科研院所通过项目合作输出科研优势和技术成果,用人单位明确岗位要求和反馈电子商务技术技能人才素质评估,通过不同环节具体的培养方式和过程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6 结语

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的优势在于资源的深度整合,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构建评价体系、对接战略目标、服务产业需求等四条路径,可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中所面临的资源聚集难题提供解决思路。但普遍存在的参与各方的角色定位、合作动机的差异,应秉承多赢思维,使资源聚集在更好服务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基础上,使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的持续良性发展成为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着力点。政产学研用多个主体在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模式中所起的突出作用体现在政府的引导与管理、企业的融资与创新、研究机构的学科科研、高校创新育人模式、用户应用导向、企业用人标准等环节的协同发展。

通过实现专业与岗位相通、教学过程与企业运营相通、实践内容与职业标准相通、高校与地方政府融合、教学单位与企业单位融合、教学内容和创新训练融合,实现政府、教育、学术、产业和社会的深度融合,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实现电子商务专业政产学研用实践和应用生态闭环,体现教育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自然杂志,1990,(1).

[2]向丽.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开发的机理与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04):8085+96.

[3]杨光祥,文传浩,何希平,等.基于众创空间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6,(04):7679.

[4]张磊,张弛.产业逻辑还是教育逻辑?——高职专业群建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耦合[J].职教论坛,2021,37(03):2230.

猜你喜欢
产学研协同电子商务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电子商务法》如何助力直销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电子商务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关于加快制定电子商务法的议案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