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小贴士
从业者:双色饺子皮
从业年限:4年
一句话感受:和有趣的人,做好玩的事
从业地点: 杭州
对口专业: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电影学、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
从业门槛:本科及以上
能力要求:有良好的文字功底和美学素养,热爱游戏,喜欢密室逃脱、剧本杀、沉浸式剧场等线下娱乐形式,对电影、电视剧、小说、戏剧、电子游戏、桌游等泛娱乐文化的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
晋升路径:编剧助理→剧本编剧→项目主管→项目总监/独立制作人
薪资水平:视公司规模及个人能力而定,入行薪资一般在10万元/年左右,参与项目落地后有奖金分成,根据项目规模大小浮动较大
入职提醒:善于沟通,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抗压能力强,接受项目制工作模式,时刻把握行业动向,不断提升职业技能
实景游戏是一个新兴行业,密室逃脱、剧本娱乐(即“剧本杀”)、沉浸式剧场等线下娱乐形式都可以纳入其范畴。近年来,《明星大侦探》《密室大逃脱》等实景推理綜艺,《奔跑吧兄弟》《火箭少女101》等大型综艺节目都引入了明星密室专题体验,《极限挑战》《德云斗笑社》则与各类景区文旅拓展游戏化联动……实景游戏逐步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方式之一。
你是否对我所描述的这个领域感兴趣呢?接下来,我将详细说说我是如何进入这个行业的,我在这个行业做些什么工作,以及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
机缘巧合下入行
作为一个从小喜欢角色扮演和推理解密的游戏爱好者,我因缘巧合参加了一场实景娱乐展会。彼时实景娱乐业态刚在全国小范围兴起,这种以推理、悬疑为体验核心的小众娱乐方式起源于国外非常流行的派对游戏。爱好者们会定期组织展会活动,虚构一起在活动开始之前或活动过程中发生的“谋杀案”,由工作人员扮演案件中的“凶手”或NPC(Non-Player Character,非玩家角色),参展者则作为玩家,以寻找出“凶手”为目的进行调查和推理。
那次良好的线下游戏体验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电子游戏里,玩家往往只能通过程序设定对话,而用剧本和演员来构筑的实景游戏却可以给人更灵活的互动反馈和更深入的游戏体验感,这让当时想进入游戏行业但苦于没有编程基础和美术功底的我找到了一个新的从业方向。
于是通过投递简历,我入职了一家实景游戏设计工作室,老板是深耕影视行业多年的从业者,参与过多个知名户外竞技综艺节目的制作,当时他已出品了两个沉浸式剧场游戏,在市场中均有不错反响。
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写道具文案。在实景游戏中,道具文案是演员演绎之外体现剧情的重要途径,在传递有效信息的同时,又要保证描述得当,不让玩家“出戏”,同时还不能过分冗余——一场实景游戏的时间在2小时左右,玩家往往很难对阅读保持耐心。
全情投入的演绎
渐渐地,我开始参与演员的演绎设计工作中,那是一场以科幻为主题的游戏,需要主演一人分饰三角,分别是实验志愿者、精神分裂症病人和来自未来的观测者。角色台词、动作、走位等都是演绎设计的范畴,甚至还要考虑灯光、音乐和音效的配合。这很考验编剧的编排能力,以及对灯光效果、故事氛围的把握和塑造能力。为了更好地呈现效果,我通过对多部电影作品中的相关情节和角色进行揣摩,增设了演员小动作、道具使用等方式力求突显游戏的故事细节。
游戏上线前往往是编剧压力最大的时候,演员们会在实地进行走位彩排,编剧也需要现场跟进,因为剧本上的构想不一定能完全实现,有时候还要临时修改。一个场景打磨无数次直到整个流程通畅时,往往已至深夜。
实景游戏演员是一群很有意思的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来自横店的剧组演员、影视学院毕业的编导、酒店管理人员甚至退伍军人。我和他们聊天时,总能听到一些他们在之前行业中遇到的有趣见闻。在这里做一个小小的NPC对他们来说不一定是性价比最高的,但因为怀着对演绎的热爱,让他们在这个行业坚守,这种情绪也感染着我,让我感到自己是在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做着好玩的事。
编剧之路不好走
入职一年后,我陆续完成了几个项目的落地,也逐渐跑通了实景游戏制作从前期立项、剧本编写、演员培训、场景设计、搭建施工的各个流程,开始独立负责剧本创作。
虽然在创作过程中遭遇过无数次的推倒重来,有时候为了琢磨更好的玩法苦思冥想到深夜,但只要看到游戏上线后玩家留下的好评,就让我备受鼓舞。特别是我参与的其中一个项目,因开创了一种之前鲜有的玩法拿到了行业奖项,使我获得了难以言表的成就感。
但我的职场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工作的深入,我对这一行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目前实景游戏公司按规模分为如下几种:大型公司人数较多,往往拥有全国连锁品牌,通过收购优质游戏铺开市场,因此他们的项目周期较短,不一定需要游戏研发团队(视具体公司而定),但他们往往有强大的美术造景和团队搭建资源;中型公司员工人数在百人以内,拥有区域性品牌,项目周期较长,公司内部核心部门就是游戏研发团队,其他环节需通过外包完成;小型公司只有单一门店,所有核心工作只需几人(往往包含老板本人)就可以完成。
我所在的公司属于第二种,对编剧岗位相对友好。但实际上这三种公司都依赖门店运营,大部分员工是演员和前台等门店工作人员。随着近两年实景游戏消费人群扩大,各类品牌涌现,门店急速扩张,行业开始内卷,竞争核心向演员资源倾斜。加上剧本内容的复制门槛低,编剧岗位逐渐不受重视等问题,一度让我陷入对未来的焦虑。
幸运的是,随着市场变化,公司决定转型开拓多场景、跨领域的合作项目,我得到了与某个知名影视城IP合作的机会。身份从甲方转变为乙方后,自然也迎来诸多挑战。那段时间,我每天不是在和合作方开会就是在修改方案,在保证产品内容的同时还需要平衡多方需求。在方案确定后,因场地规模较大,人员调度比过去更复杂,还遇到硬件限制等问题,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不小阻力。
所幸项目最后圆满落地。在这之后,我又参与了旅游景区、民宿、街区、博物馆等多个场所的实景游戏开发,从中收获了不少项目经验,也看到了更广阔的行业前景。
后记
近年来,“游戏+文旅联动”逐渐成为一种可以被复制的商业模式,成为数字文旅的新亮点。随着“游戏+旅游”“游戏+景区” “游戏+文博”等多元应用场景不断涌现,以及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MR(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等技术发展,游戏与文旅产业碰撞出更多的火花。觉察到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后,我开始大量补充硬件技术与相关行业知识,学习如何让实景游戏在公益、教育、科普等传统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我知道,游戏行业发展瞬息万变,充满风险和际遇,我虽然只是这片行业巨浪中漂泊的一叶小小孤舟,但我相信只要紧跟潮流趋势、保持终身学习,即使船儿再小,也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