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丽
[摘 要] 高校资助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是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发展型资助工作发展的有力平台,是繁荣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文化培育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从规章制度、精神内涵、实践平台、育人环境等方面,探索加强资助文化培育的有效路径。
[关 键 词] 高校资助文化;资助工作;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5-0089-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对文化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更是凸显了文化建设在新时代已成为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承担着校园文化建设重任的高校,更应该紧跟新时代的步伐,不断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而高校资助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要为促进高校资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在传承校园文化价值、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等方面还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高校资助文化培育,发挥资助文化的育人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新时代高校资助文化的特征
高校资助文化是高校在资助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以资助育人为目标,以资助育人长效机制为保障,以持久性高水平发展型资助模式为主要内容,既积极作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又广泛影响全体师生的文化形态[2]。其包含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资助精神文化”,也包含了动态表现资助工作开展过程的“资助行为文化”,为资助活动提供规则体系和保障制度的“资助制度文化”以及为资助工作开展提供背景的“资助环境文化”。高校资助文化的内涵既隶属于校园文化,又彰显着自身的特色。
(一)持续性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发挥的重要载体,而一项校园文化活动从开始到结束,可能是一周,也可能是一个月或一个学期,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但是资助文化与校园文化的阶段性不同,其具有持续性。因为新时代的发展型资助工作是围绕学生自身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开展的,所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入校,资助工作就开始启动,到学生毕业离开校园,资助工作仍然发挥着作用。所以高校资助文化是一直存在,并贯穿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整个读书求学,甚至就业生涯。
(二)多元性
新时代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带来了中西方文化的多重碰撞与融合,促使高校资助文化具有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同时资助文化的多元性是新时代资助工作内容和载体的多样化特征所决定的。新时代的发展型资助工作,从受助学生的角度出发,丰富了资助的内容,将经济资助与素质资助、能力资助有机融合在一起,拓宽了资助载体,促进受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这就决定了高校在培育资助文化的过程中,既要深入挖掘资助精神的内涵,又要深入践行资助活动,同时也要借助形式多样的载体开展文化宣传,体现了资助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三)特定性
高校资助工作主要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展开的一系列帮扶、资助、教育行为,其工作的对象是家庭困难以完成学业的大学生。[3]资助工作的对象特殊性和内容特定性,需要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中对特定对象采取特殊的资助帮扶及教育引导手段,如经济资助、能力资助、心理帮扶等,这也决定了高校资助文化具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现象的特定性。
二、高校资助文化培育的时代意蕴
高校资助文化与其他校园文化一样,作为一种高校资助工作的价值凝练和文化积淀,是推动高校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培育资助文化已经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
(一)资助文化培育是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是思想文化领域频繁交流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带来了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非主流价值观,这些非主流价值理念正在潜移默化地侵蚀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4]所以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可以发挥资助文化的隐性育人力量,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资助工作的开展,给予学生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扶持,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在自强自立、诚信友爱、勇于奉献等精神理念中得到涵养,让他们有勇气面对生活的困难和心理的困扰,不断树立坚定的生活信念和生命信仰,从而在自觉坚定理想信念的同时,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堪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资助文化培育是高校推进资助工作发展的有力平台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在新时代也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即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拓展,把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新时代资助工作的落脚点。高校师生对资助文化的认同感和接受程度是学生资助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以文化培育为基点,宣传和弘扬在资助工作中所体现的价值取向、精神理念和人文关怀,凝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资助文化体系,使学校、家庭、企业、社会协同配合推进学生资助工作,营造全员参与资助育人工作的良好环境,有助于构建系统、科学、全方位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同时,资助文化的培育过程,也是高校不断探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帮扶和精神扶助创新举措的过程,从而为高校实现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提供了一种新思維、新方向及新路径,有助于推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可持续性发展。
(三)资助文化培育是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高校资助文化蕴含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自强自立、勇于奉献、诚信友爱的价值理念,给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在动力。一方面表现在,资助文化既是一种制度文化,又是一种精神文化,它所体现的价值和精神的凝练就是校园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凝练,其所包含的诚信、感恩、责任等价值理念正是社会发展和公民教育的需要,[5]拓展了校园文化内容的外延,提升了文化品质的魅力,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一股向上的活力。另一方面表现在,发展型资助在开展经济资助工作的同时,结合受助学生能力提升需求,通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辩论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诚实守信教育、感恩奉献教育、励志成才教育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强化能力、提升素质,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高校资助文化培育的影响因素
随着资助文化的发展,不少高校积极探索资助文化培育路径,在文化内涵、文化载体、文化活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新時代的到来给高校资助文化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文化培育也面临着若干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一)高校顶层设计理念的影响
顶层设计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航向标的作用,尤其是先进的顶层设计理念不但能够决定底层实施的具体措施,而且对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目前高校在规划文化建设时,往往忽略了把资助文化列为一项重点内容,甚至没有把资助工作当成文化建设,没有全年系统的资助文化培育方案,使资助育人工作被简单作为一项普通的学生工作去开展,被认为只是学工部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或学生工作人员的事情,学工部门唱“独角戏”,而其他相关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不强,导致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资助育人工作格局难以形成,资助文化培育工作也会停滞不前。
(二)新时代社会文化的冲击
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开展文化活动的载体上,还会逐渐影响到参与文化建设主体的思想价值上。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文化中的网络文化传播效率得到了提升,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拓展了空间,丰富了内容,增加了手段,提高了参与度,但也带来了冲击,如网络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信息隐蔽性强、舆情燃点低等特点,容易影响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形成,也会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者的影响力和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校园文化滋生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文化观念,这些观念会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误导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价值理念和人生追求方向。
(三)培育主体参与资助文化培育的主动性
高校资助文化培育的参与主体是学生,其在文化培育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无论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是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资助文化活动的主动性直接影响着资助文化培育的成效。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自身的自尊心会影响到其参与资助工作的积极性。而对于普通学生而言,他们觉得事不关己,不愿意了解资助文化,或敷衍了事地对待文化活动,或直接拒绝参与到资助文化培育中。学生缺乏参与资助活动的内在主观能动性,往往会使资助工作的开展只能停留于经济帮扶层面,而不能上升到思想引导层面,这样就大大限制了资助文化培育的普及化,也会阻碍资助育人作用发挥最大功效。
四、高校资助文化培育的实践路径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文化场域”,在进行资助文化培育时不能单从资助工作角度着手,而应该借助新时代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校园环境,用资助价值理念教育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资助文化的思想导航和价值引领作用。为此,可以从精神、行为、制度、环境四个维度着手,构建高校资助文化培育体系,实现资助文化的四维互促,真正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
(一)健全规章制度,确保资助文化长效化
高校资助制度不仅是师生们共同遵循的资助行为准则,还是资助文化培育中重要的保障系统。要培育好高校资助文化,需将有形的文化培育和无形的制度建设相结合,着力在制度保障上下功夫,制订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的资助工作制度,使规章制度成为高校资助文化培育的具体依据,从而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资助文化体系,使其真正达到文化培育的长效机制。具体而言,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度。高校要以全局性和系统性的思维理念,科学认识把握资助文化的定位,合理地规划整个资助文化培育工作,将资助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做好全校一盘棋的规划,以确保资助文化培育过程中有方向、有思路、有目标,增强资助文化的实效性。二是完善资助工作各项保障机制。高校要在促进资助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的同时,建立精准科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公开透明的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制度以及严格规范的奖助学金使用监督约束制度等相应的规章制度,使资助文化的推动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三是强化协同培育机制。高校在资助文化培育中要植入“三全育人”“协同育人”理念,统筹各部门的工作,如学工处、校团委、招就处、财务处等,明确责任分工,加强部门间协同联动,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作用,既借助思政理论课专任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又通过辅导员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素质,使校内资助文化培育的资源利用率和力量聚合度最大化。
(二)挖掘资助元素,丰富资助文化内涵
高校资助精神文化是资助文化的最核心内容,是高校在长期的资助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稳定而谐和的精神风貌和现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校在培育资助文化时,既要不断从学校的校史、校训中挖掘资助文化元素,又要从资助工作中凝练资助文化的价值内涵。首先,高校应注重挖掘校史中资助文化的精神内涵,如在学校办学历程中涌现出来的乐善好施、捐资办学、兴学助教的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提炼、升华这些典型人物身上所体现的价值理念,积淀形成资助精神文化,并将其渗透于资助文化培育的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自觉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苏州大学在培育资助文化的过程中,深入挖掘本校的校史内容,提炼出“惠寒”精神,并最终打造苏州大学资助文化品牌的“惠寒”行动。其次,应着重挖掘校训中的资助文化元素。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的高度归纳,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湖南师范大学的“仁爱精勤”、东北财经大学的“博学济世”、福建师范大学的“知明行笃,立诚致广”等,这些校训都包含着勇于奉献、诚信感恩、自立自强等资助文化价值理念,能够成为学校资助文化培育的指示灯。最后,应重视从日常资助工作中凝练资助文化品牌。在日常资助工作过程中既会有捐资办学的时代楷模,如感动中国人物中生活节俭却捐资千万的马旭、改变山区女童命运的公益校长张桂梅以及创办爱心厨房温暖无数人的万佐成、熊庚香夫妇等,又会有本校自立自强、乐善好施、感恩奉献的朋辈典型,这些朋辈典型身上所彰显出来的优秀资助价值理念,较之传统的资助价值理念更贴近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实际,更能够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觉践行朋辈典型优秀品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资助文化逐渐为越来越多学生所接受,并真正成为广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一种价值遵循和行为准则。
(三)搭建实践平台,增强资助文化活力
高校资助行为文化主要是指通过师生参与资助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动态校园文化形式,包括学校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教育活动、主题班会等,它是推进资助文化培育的重要助推器。因此,高校要搭建多样化的资助活动平台和载体,激发资助主客体参与资助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升华资助文化的主题,提升资助文化培育的成效。首先,开拓校内的解困平台。除了当前校内设立的劳力型勤工俭学岗位之外,可以从助学、助研方面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知识型岗位,使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学校勤工俭学中,通过劳动减轻自己的生活压力,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其次,搭建励志教育平台。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要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成长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出发,结合时代趋势和主流文化,以“励志讲坛”“道德讲堂”“红木棉讲坛”“优秀受助学生事迹报告会”等为载体精心设计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资助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诚信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最后,拓展能力帮扶平台。高校应秉承“三全育人”的理念,主动与政府、企业建立人才培养的联动体制,形成“政企家校”一体的校内外资助文化培育大合力,如高校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利用学校自身资源或与校外组织机构合作的方式,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设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能力提升课程,如职业技能训练、计算机技能培训、求职面试技巧与实践、人文修养、人际交往等课程,促成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四)创优育人环境,营造资助文化氛围
高校资助物质文化是以有形的方式承载资助价值理念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属于大学生最能直接感官触知到的物质实体,存在于校园的每一个硬环境中。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优厚的物质基础就无法培育出良好的资助文化氛围,所以高校应将资助物质文化作为资助文化的基础巩固,加大对资助物质文化建设的投入,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培育导向,以学生发展需要作为培育的落脚点,以资助育人作为特色,对校园物质建设倾注资助文化的内涵,营造良好的资助物质文化氛围,更好地提高资助物質文化的育人目的、效果。一是重视学校楼宇场馆建设,将美丽校园建设与资助文化育人有机结合。高校可以景观物质元素为载体,在学生学习、生活场所,通过实物、文字、图片等形式集中展示资助育人的宣传标语、乐善好施的先进事迹等内容,向学生呈现不同领域典型人物的成长故事和感人故事,大力宣传、弘扬资助价值理念,引导学生学先进、学榜样,心中厚植自强、诚信、奉献的理念。二是建设特色的资助文化景观,加大校园资助育人品牌项目的创建力度。高校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努力打造资助文化景观,如文化长廊、文化石碑、文化亭等,使学生在全方位、立体化的资助文化环境熏陶与影响下,深刻感悟资助文化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将自立自强、诚信友爱等价值观念融入文化活动中,精心打造独具学校特色的资助育人品牌项目,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实践当中,增强学生对资助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三是完善校园的各项硬件设施,为全校师生提供资助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阵地,使学生在参与资助活动中培养自信自强、励志成才、诚信感恩的优良品质,真正养成“资助”行为。
五、结语
新时代发展型资助已成为资助工作发展的一种新模式,高校资助文化培育是发展型资助模式能够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因此,高校应围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准确把握资助文化的内涵,科学分析文化培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在培育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统领,积极构建“精神—行为—制度—环境”四位一体的资助文化培育体系,切实强化资助文化育人的实效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2-10/25/c_1129079926.htm.
[2]陈素云.大学资助文化建设:资助育人的有效途径[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20,50(3):257-259.
[3]迟海波.大学资助文化的构建与培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10,14.
[4]王悦,陈岩.新时代高校榜样文化培育及其现实意义[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4):82-87.
[5]刘淑云,唐承泽.基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素质提升的高校资助文化建设探究[J].高教论坛,2016(1):102-105.
[6]金卫芬.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资助工作的关系[J].西部素质教育,2016,2(6):12,40.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