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芦笙胜过爱我自己

2023-06-28 15:02:54孟建军
乐器 2023年2期
关键词:芦笙瑶族乐器

孟建军

芦笙是传统的簧管乐器,在广西、黔东南等地区广为流传。据传,远在唐代,宫廷就有了芦笙的演奏,当时芦笙被称为“瓢笙”。如此说来,芦笙的历史十分悠久。芦笙音色明亮浑厚,男女均可吹奏。每当喜庆的节日里,或是有婚嫁喜事或是人家起房盖屋,芦笙的旋律就会响起,人们载歌载舞,以此抒发内心欢乐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葛坡镇老屋栎村,就有一位热衷于芦笙制作的小伙子。今天,带大家认识一下这位瑶族小伙。

少小接受民间音乐熏陶

这位热衷于芦笙制作的小伙叫徐维笙,其实他原来叫徐维生,因为热爱芦笙,他将名字中的“生”改为了“笙”。说起与芦笙、原生态音乐的渊源,徐维笙回忆,当他还在襁褓的时候,他的父母迫于生计外出务工,便将其交给外公外婆抚养,“小时候我常听外婆一边干活一边哼唱本地的山歌,音调悠扬悦耳动听。”那些曲调和旋律不因岁月流逝而模糊,至今仍萦绕在徐维笙的脑海。”

四五岁的时候,徐维笙又开始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令他记忆犹新的是,爷爷带他去放牛时,也给他唱平地瑶(瑶族的一个分支山歌),还给他唱本地彩调,讲平地瑶芦笙和长鼓的传说。瑶族人民勤劳朴实、热爱歌唱和乐天知命的达观性格给他以深深的影响,那些流传于民间的故事和传说也让幼小的徐维笙着迷。“家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以及周遭时常有芦笙吹响,无形中激发了我对民族音乐以及传统芦笙的热爱之情。”高中毕业以后,徐维笙就开始每天练习吹奏芦笙,并拜师学习制作芦笙。16岁的时候,徐维笙制作出有生以来的第一支芦笙,成就感油然而生。

在徐维笙读大学期间,听到传授他制笙技艺的三位民间师傅中有两位突然离世的噩耗,徐维笙悲从中来,他强烈意识到,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当地古老的瑶族制笙技艺就会后继无人从而逐渐消失。为了抢救濒临失传的瑶族制笙技艺,徐维笙顶着压力毅然辍学返乡,潜心学习芦笙制作,满腔热情投身到瑶族芦笙的制作中,同时他也尝试制作其他少数民族乐器。

传承发展推陈出新

徐维笙说:“据《文献通考》里面记载的文字,瑶族最早称芦笙为‘卢沙,瑶族也是所有使用芦笙的少数民族中最早给芦笙这件乐器定名为“芦笙”的民族。”说起这些,这位瑶族小伙满脸洋溢着自豪。而近些年来,瑶族芦笙无论在演奏领域还是制作领域都被人们所忽视,瑶族制笙技艺也面临失传的风险。徐维笙不愿意让瑶族芦笙这一古老的艺术面临自生自灭的状态,于是想方设法将瑶族芦笙制作工艺学到手并使之传承下去。如何传承?他认为当务之急就是将古老的瑶族芦笙复原。徐维笙在制作芦笙时发现,如果按照以前的老方法制作芦笙,则音域较窄,音质单薄不够浑厚,旋律也比较单一。为了让芦笙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徐维笙遍访多地瑶族村落中的老人,搜寻记录关于平地瑶山歌的唱法、舞蹈的跳法以及芦笙、长鼓等乐器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方法。同时他也对瑶族歌书、鼓谱等瑶族历史素材进行收集整理,他还曾前往云贵川等地有吹笙、踏鼓之习俗的地方去拜师学习。后来,经过徐维笙复原的木斗芦笙,得到了国内芦笙研究领域专家的认可。

在传统的芦笙制作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创新,是徐维笙始终追求的信念。他从传统木斗六管六音葫芦笙着手,之后又发展到研制木斗十五管十五音芦笙和八管十六音葫芦笙,一件件音色各异形态多样的芦笙在徐维笙的手里诞生。他告诉我:“现在我做的芦笙,除了外观形制没有变化以外,芦笙的制作工艺和发声原理全部都做了创新改良。现在我已经制作出‘一管双音笙,且在演奏特色上,有别的笙类乐器无法比拟的地方。”

几年前,徐维笙带着改良后的芦笙参加了广西工艺美术“八桂天工奖”的评比,获得了广西自治区级铜奖。

2020年,凭借着改良制作的芦笙,徐维笙获得了该年度中国民族乐器十大改革家的提名。

靠信念坚守传统制作高地

“95后”的徐维笙目前是贺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芦笙制作技艺传承人,也是村民眼中技艺了得的专业乐器制作师。

徐维笙每天置身于木料、葫芦干瓜、长短不一的竹材以及各种制作工具的工坊里,年复一年常常一个人独自与一堆成型的或半成品的乐器为伍,沉浸于凄清与孤独的制作氛围。每天,他要么挑选合适的竹子进行裁切,要么打磨、安装芦笙的簧片,抑或为芦笙校准音阶……经过数十道工序后,一根根普通的竹子在徐维笙手中慢慢幻化成一把把音质圆润、做工精细的芦笙。徐维笙告诉我,芦笙的笙斗材料和竹子都取自本地,“三年以上的竹子中段向上的部分,是制作芦笙的最佳材料。”

我问徐维笙,作为新一代的芦笙制作师,你认为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和条件?他回答:要有钻研创新精神,能耐寂寞,静得下心。对于徐维笙来说,沉浸在自己热爱的工作中,有一种别人无法理解的乐趣。埋头制作乐器,他常常一干就是一整天,他说:“制作乐器要静心、细心、用心,在纷乱嘈杂的环境里是做不好乐器的。”

由于多年来的久坐干活,徐维笙称自己的脊柱已经逐渐弯曲,不能长时间直立。即使过早的患上了职业病,徐维笙仍旧无怨无悔自己的选择。

徐维笙多年来养成一种习惯,外出时总是随身带着不少资料,以便随时拿出来翻阅,或是在与人们讨论芦笙文化时,将他们作为佐证资料。清代陆次云《峒溪纤志》一书中这样记载,(男)执芦笙,笙六管,长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荡矣。”从这段描述中不难看出,在清朝时,芦笙的演奏技巧和舞蹈动作就已结合得天衣无缝,表演已经精彩异常了。徐维笙从大量的史料里寻找着芦笙发展的脉络和存在过的痕迹,并从中提炼出自己需要的养分。

广泛涉猎制作多种少数民族乐器

“我想培養更多的瑶族文化爱好者和传承人,让更多人了解到我们瑶族的文化,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芦笙,喜欢上我的手工艺。”徐维笙坦言,尽管他为普及弘扬瑶族芦笙奋斗了多年,可芦笙在当地的影响力和普及程度与他的预期仍存在着很大的距离。“芦笙的演奏在本地濒临失传,单凭我个人的力量,我无力回天。”徐维笙的语气里流露出些许无奈。

徐维笙明白,为了留住瑶族芦笙的根,延续芦笙的血脉,为了能够长久的发展,就不能将全部精力和财力都投入在单一的芦笙制作上。

为此,他广开思路,多管齐下。除了制作瑶族芦笙外,他也制作苗族芦笙(黔东南)、侗族芦笙(黔东南)、傈僳族葫芦笙(丽江华坪款)、纳西族葫芦笙(丽江古城)、彝族葫芦笙(普洱款、文山款)、壮族波咧、瑶族竹吹管、瑶族木唢呐、彝族闷笛。同时,他还制作边棱振动乐器如侗笛、苗笛、景颇族土良;唇振类乐器如瑶族牛角号、海螺号、瑶族长筒、大理彝族过山号等乐器。同时,他还制作瑶族碰弦鼓、瑶族弦胡鼓、壮族骨胡、壮族七弦琴、壮族葫芦胡、壮族土胡、侗族牛腿琴;瑶族黄泥鼓、瑤族大长鼓;侗族琵琶、壮族天琴、彝族口弦、瑶族床头琴。2022年,徐维笙又新增加了乐器品种:羌族的羌笛、佤族的嘚、傈僳族的起奔、怒族的布里亚号、回族的咪咪、仡佬族的竹公胡、佤族的木鼓、拉祜族的小三弦、纳西族的啵伯、哈尼族的牛腿琴、畲族的龙角。

如此看来,徐维笙真是国内少有的同时能制作多种少数民族乐器的能工巧匠。

我爱芦笙胜过爱我自己

徐维笙坦言,广泛涉猎、制作多种少数民族乐器,既是为了生存和发展,也是为以后制作瑶族芦笙积累资本。“我爱芦笙胜过爱我自己。”他说:“目前跟我学做芦笙的几个人是我自家亲戚,他们来帮我打下手。做的多了,他们才懂一点制作芦笙的技术。”他接着道:我们全县30万人,找出会吹芦笙的人并不多。“我也想收一些徒弟,学习制作和演奏芦笙,但是人家不愿来跟我们学的,因为从事这个职业他赚不到钱。”徐维笙认为,政府应该有一个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和资金扶持计划,多鼓励热爱芦笙的年轻人从事这项事业,将这门濒临失传的技艺发扬光大。的确,政府有关部门对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舆论导向非常重要,这会对年轻人从事这门传统技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为对传统文化的痴迷,对本民族流传千年的芦笙制作、演奏技艺难以割舍的热爱,年轻的徐维笙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他热爱的事业中。他说,我制作芦笙这么多年,完全是靠信念支撑着自己。

衷心希望在徐维笙热爱传统民间、民族音乐的情怀和他契而不舍的精神感召下,更多热爱民族传统技艺的年轻人投身于振兴瑶族芦笙及其他传统乐器的事业中,让传统制作技艺的香火不要熄灭,让瑶族芦笙欢乐曼妙的乐音长久流传,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
芦笙瑶族乐器
学乐器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9:06
瑶族织锦
岜沙芦笙节
走向世界(2021年11期)2021-04-14 03:56:17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52
瑶族舞曲
乐器
小太阳画报(2019年5期)2019-06-25 10:56:04
你好,芦笙
小小艺术家(2019年4期)2019-05-10 03:33:04
芦笙恋歌
戏剧之家(2016年2期)2016-03-03 13:06:52
苗族芦笙制作师
读瑶族经典 为盘护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