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胜泉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主任,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智慧教育试点示范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家组副组长。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创生出全新的学习环境,在改变教育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引发了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推动了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可见,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深化数字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教育新生态、解决人才供需矛盾、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议题和未来趋势。余胜泉教授从技术、业务、人本三个层面,深入剖析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路径,为推进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指导。
前言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主题。那么,何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在教育环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上,最大化建立人、技术、教育实践之间的整体平衡与和谐关系,推动教育模式与业态创新,通过教育组织变革提升创新力和生产力,支撑教师与学生实现更高层次生命的成长,实现以数字信息为基础设施和支撑工具、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新生态的过程。这一概念首先强调了人、技术、教育实践之间的整体平衡与和谐关系,进而推动教育环境、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育业态、学校组织、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从而实现教育新技术、新场景、新业态、新服务、新生态,最终培养出创新人才,促进师生生命成长。由此可以看出,教育数字化转型包含三个层面:技术层面转型、业务层面转型、人本层面转型。
技术层面转型是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最直接的层面。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深刻改变着教育环境,体现出教育环境变化的不同层次。信息技术推动下的教育环境发展与变革,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数字化阶段、网络化阶段、智能化阶段。目前我们正走向智能化,拥有主动智能教育环境。所谓主动智能教育环境,就是信息技术感知环境和情境信息后,基于智能模型和各种学习场景模型进行分析,主动理解学习者的需求,根据需求在学、教、育、评、研、训、管、服各个主要业务过程中主动提供服务,这也是现阶段技术层面转型最核心的特点。
业务层面转型指在数字化的教育环境下,技术从教与学过程的各个方面进行蔓延和渗透的过程,包含三个层面:促进教育业务流程升级,提高现有业务流程的效率;促进教育业务流程重构,催生新的业务形态与流程;促进教育业务智能协同,推动学校组织结构的重塑。
人本层面转型指教育数字化转型最终需要落实到人的层面,即以支撑教师与学生更高层次的生命成长为根本性价值尺度。在这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世界里,人与人的关系将让位于人与技术的共同进化,技术不仅将转变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更将从更深远的意义上改变我们对自身存在的认识。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个体终将不可避免地置身于外部技术环境变化所引发的教育变革之中。为此,只有倡导关注人本层面的转型,才能促进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获得更好的生命体验,支撑其更高层次的生命成长。教育数字化转型要进一步处理好技术和师生生命的耦合,重视人本层面的转型,从而真正实现人的思维和行为与技术的双向融合。
基于这三个层面的转型以及学校在转型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我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有五个关键路径:部门局部信息化应用——探索,学校整体应用与整合——应用,业务流程服务化重构——融合,未来学校的组织变革——变革,智慧教育服务新生态——创新;同时对应了五个关键技术:單机系统、单点登录、数据中台、云网融合、算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