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嫕 徐亚锋
[摘要]本文从深刻认识电网企业内部审计所面临的困难入手,以“审视—破局—行动—结论与展望”为主线,通过5M1E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对标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搭建“12345”内部审计管理框架,探索研究一套审计监督模型并进行论证,从而更好指导内部审计实践,推动内部审计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智慧审计 内部审计 自愈功能 评价体系
一、审视:当前内部审计面临的“五大困境”
(一)困境一:审计标准化管理机制不健全
2021年,南方电网公司提出“按照统一制度体系、统一作业流程、统一审计标准、统一信息平台的原则,系统推进各级审计的一体化和标准化建设”。但从目前审计项目实施情况来看,部分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还存在“审计项目开始前不知从何下手”“不同经验审计人员审计标准不统一”“审计项目质量参差不齐”等情况,因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存在一定审计风险。
(二)困境二:审计质量控制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电网企业开展的内部审计项目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即自主类审计项目和外委类审计项目。自主类审计项目由审计部门自行组织开展,实行“谁实施、谁负责”的质量控制要求,但缺乏专职人员从第三视角对审计过程进行独立监督,对质量控制有效性难以追溯。外委类审计项目以项目形式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实施,因尚未形成完善的外委项目管控机制,且受限于内部审计队伍力量和工作精力,内部审计对接人员在外委项目中参与度不够,过程监控、审计质量复核缺乏规范性的规定要求。上述两类审计项目完成后,因缺乏一套量化评价标准进行回顾检视,审计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和延伸发散,容易形成“信息孤岛”,难以达到持续改进的效果,可能导致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审计内容不全面等问题不能及时纠正,影响审计质量,并且审计结果无法沉淀,难以积累形成审计的内部知识和资源。
(三)困境三:审计结果利用率不高
审计結果的使用面较为狭窄,仅局限在电网企业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自身,审计结果转化运用机制还不完善。一方面表现为审计结果的转换运用在审计部门内部不够广泛。比如,有的审计报告仅侧重于对揭示问题的审计对象责任界定,缺乏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的评价,同类型单位以及多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容易出现的问题风险点也未进行过全面“画像”。另一方面表现为审计结果没有被内部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共享和运用。比如,有的审计报告、专题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等审计结果主要在主管领导、审计部门、被审计单位之间传递,难以直接延伸至相关管理部门,审计结果未能真正“走出”审计部门,为企业管理层和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咨询服务并运用于绩效考核评价。
(四)困境四:审计任务繁重与内部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突出
随着审计全覆盖工作的推进,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审计任务繁重和内部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以某电网公司审计中心为例,成立3年以来共开展各类审计项目363项,人均参与审计项目16项/年,除完成自身内部审计工作外,还支持配合上级单位审计、巡视巡察、其他专业检查工作等,统筹审计资源时常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目前,有的电网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专业储备与审计形势不相适应,计算机等信息化专业人员缺乏,审计队伍创新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从事审计工作多年后仍存在思维定势、自我设限,对大数据审计的认识和应用不足,长此以往审计工作会缺乏生机与活力,审计质量也难以提高,不利于审计工作的转型升级。
(五)困境五:审计信息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很多电网企业在审计信息化建设和运用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智慧审计”建设任务还任重道远:一是数据分析模型反馈完善机制亟待建立,需适度改变内部审计人员利用信息化手段的思维;二是业务系统数据质量欠佳,不能建立有效分析规则,影响数据分析效果;三是缺乏专业数据分析人才队伍。
综上所述,面对新发展机遇,内部审计要找准审计转型的发力点:一是立足建设性,优化内部审计管理机制;二是着眼客观性,健全内部审计评价机制;三是运用大数据,创新内部审计技术方法;四是突出职业化,筑起内部审计人员的培养路径。
二、破局:优化内部审计监督模式的研究方法
在深入剖析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运用5M1E分析法[即人(Man/Manpower),机器(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od),测量(Measurement),环境(Environment)],实地调研法,对标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找到优化内部审计监督模式的理论支撑及构建出发点。在借鉴学习先进经验及深入剖析制约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和总结优化内部审计监督模式。
(一)5M1E分析法
从审计项目入手,组成专业团队对各个环节进行改进分析,查找审计项目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人、机器、材料、方法、环境、测量6个方面分析影响审计项目的因素,绘制内部审计现状鱼骨图(见图1),找到问题存在的症结,从而为构建内部审计监督新模式提供思路。
(二)实地调研法
通过内部审计体系构建基本资料收集、座谈会、个人访谈、现场考察等方式,了解存在的问题和深层次原因,总结内部审计管理机制、队伍建设,以及当前内部审计管理模式面临的问题,为研究内部审计监督模式与实施路径提供一手资料。实地调研生产运营监控数据中心建设情况,了解数据采集、处理等解决措施,为“智慧审计”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三)对标分析法
甄选行业内先进审计单位为对标对象,遴选关键指标及管理能力多维度对标,构建对标数据分析机制,精准定位优势与短板,聚焦对标管理能力,从对标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并进行规划。
(四)情景推演法
从实际观察入手,将不同审计角色置身于内部审计管理过程中,以审计现有制度、审计计划、审计项目等原始资料为基础,通过系统化的数据分析过程,从不同层次感受内部审计工作,归纳出能够反映当前审计工作真实情况的理论内容。采用比较分析流程对典型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研究,采用深入现实的情景推演对审计质量控制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资料收集、分析处理、理论构建等程序,形成源于实践对内部审计管理特点的基本认知,进而构建内部审计监督模式。
(五)回顾评估法
对从实践中总结出的内部审计监督模式运行情况,采用不同阶段复盘评估的方式进行论证,通过回顾评价修正相关方案、措施的不当之处,提出对策、优化建议,保障和提升整个内部审计模式建设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三、行动:智慧型内部审计监督模型的实践与发展
在对内部审计进行理论剖析和研究思路、方法确定的基础上,立足于自身工作实践,集中优势力量,整合内部相关资源,尝试探索内部审计监督新模式,搭建“12345”内部审计管理框架(见图2)。
(一)统筹审计资源制定审计工作“一张表”
1.完善“一体化”机制的职能建设。目前大部分电网企业内部审计已形成“审计部—审计中心”一体化模式。通过审计工作的集约统筹,审计中心成为省级集中审计项目的实施主体。以审计中心为例,为充分发挥“监督检查”职能,从内部审计工作机制、审计重点任务、审计结果、审计自身建设、审计监督效能五个方面,科学合理编制中长期审计规划和年度审计计划,制定审计工作“一张表”,致力成为审计业务的专业支撑机构、信息技术辅助审计工作的承担者、专业骨干的培养锻炼基地。
2.基于审计规划实现审计全覆盖。年度全面梳理涵盖全部审计对象、审计内容,避免出现监督盲区。同时结合审计资源和力量情况,合理控制审计间隔时间,分批次安排审计项目时间,分类确定审计重点。通过集中调配公司资源,保障完成年度的经济责任审计、大规模竣工决算审计和专项审计任务,实现“审计资源集约化”。
3.强化审计项目计划闭环管控。按照“限时、量化、定責”的原则,建立以审计项目“一张表”为载体的计划执行情况月报制度和定期例会制度。加强对审计项目计划完成情况的动态跟踪管理,及时了解和重点掌握各类审计项目实施、审计成效等相关情况,发现和解决影响审计项目实施进度和审计目标实现的障碍,对于督办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负责人员提示,重要事项专题向相关领导报告,并提出调整和纠正建议。
(二)制定标准化的内部审计“两册”
1.充分调查研究,关注审计全流程。以某电网公司近年来实施的审计项目为样本,结合国家、行业内有关审计工作标准化相关规范性文件及案例、各类审计实践指南或指引,从项目编排立项、建设、实践运用及效果评估等方面,探索建立内部审计标准。围绕审计事项、审计内容、审计程序、思路方法等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化方法和操作细则,同时结合以往审计经验、审计结果及实际工作情况,编制完成以审计手册为载体的内部审计项目组织管理手册和项目作业手册(以下简称内部审计“两册”)。
2.穿透项目全过程,延伸业务最末端。在原有的审计操作指南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细化,形成更符合当前审计特点的内部审计“两册”。一是系统性和全面性。组织管理手册包含审计职能管理层级及职责划分、核心业务及权责清单两部分内容,明确了“管什么”“怎么管”“管理标准”及审计结果如何运用等重要内容。项目作业手册按不同审计项目类型分为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竣工决算审计三个分册,明确了“审什么”“怎么审”“实施标准”。二是规范性和指导性。手册附录包含审计通知、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各类审计材料模板和审计程序检查业务表单,以方便内部审计人员参考使用,为各类审计项目实践提供规范指引。三是先进性和创新性。深入总结近年来审计的理论和实践,突出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竣工决算审计等不同类型审计特点,在审计计划管理、程序优化、审计内容方面进行创新,进一步完善审计报告撰写、审计结果运用,并提供部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供以参考。
3.先行先试,落实标准化。在实施的审计项目中试点运用,从编制审计计划到实施审计程序,从搜集审计证据到形成审计结论,从出具审计报告到后续审计跟踪,全过程执行内部审计“两册”(见图3),并在审计项目实施中通过现场、审后等不同阶段的复盘,不断优化相关内容,根据业务政策或业务流程的变化情况定期进行更新调整。
(三)建立三类审计项目互为补充的监督模式
目前开展的审计项目类型主要包含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竣工决算审计。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通过优化项目组织方式,加强对各个审计项目协同整合。各个不同类型的审计项目统一协调进场时间、同步开展审计工作、共同分享审计结果,实现“一项多审、一审多果”。比如,将重要资金和重大建设工程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嵌入日常的经济责任审计,不再另行开展大规模审计,在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同时,同步实现专项审计范围全覆盖。另外,对一些重要风险领域的管理专项审计等内容,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抽样分析,尽可能结合在经济责任审计和日常竣工决算审计中,扩大单次审计的覆盖范围。在此基础上,在同步开展多个类型审计中发现的审计结果,同时提供给各个审计项目使用者,做到审计结果共享,实现“一果多用”。
(四)完善四项审计工作机制
1.建立审计质量评价机制。通过建立完善审计项目质量和审计委托服务质量两项评价机制,制定可量化、可检查、可考评的评价指标,加强审前、审中、审后全流程审计质量管控,实现“回顾评价—发现问题—持续改进”的功能,形成可持续循环的审计质量控制评价体系(见图4)。
(1)完善审计项目质量机制评价。全面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和项目主审落实制,建立以项目为载体的审计组人员评价。以规范执行项目程序为横轴,以审前调查、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质量为纵轴,科学设置审计项目质量考评指标体系,由内部专家组成专业考评小组,采取“背靠背”评分及现场答辩的方式,对审计项目质量实行全方位评价。
(2)完善审计委托服务质量评价。细化中介机构审计工作要求,通过划定“红线事件”,量化评分标准,按照“一项目一评价”、年度综合评价等形式定期评分评级,激励中介机构提升审计服务质量水平。通过“年初全面宣贯、季度协调调度、过程适时跟踪”的方式,定期发布审计工作重点及注意事项,通报中介机构实施审计项目进度、服务质量问题。
2.完善内部审计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针对电网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背景和具体特点,优化人才招聘和引进机制,挑选具有信息技术、工程建设、电力营销等多学科专业背景人才,充实内部审计队伍。搭建“星期一夜校”“专家讲堂”“项目复盘”三个学习型平台,采取“主审培养”“以审代训”等方式,积极培育审计业务骨干,组织内部审计人员从上岗、在岗、审前三个层次开展不同类别的培训,形成可共享的“课件库”,积累审计专业教育培训教学资源。通过探索数字化审计,开展相关培训、经验交流等,培养全体审计人员数字化审计思维、提升数字化审计能力。建立内部审计人员考核体系,通过不同类别、层次的“积分制”评价得分,确定内部审计人员考核等级,并作为绩效工资评定、各类评先选优等的基础。
3.构建与业务部门联动协同的工作机制。在审计项目实施前,及时对接监督、规划、物资等专业部门,收集被审计单位相关信息,实时掌握当前企业关注的重点方向,制订个性化审计方案,促进审计目标顺利实现。比如,创新组织“全业务链联合审计”模式,与生产技术部联合开展通道清理及生产运维管理专项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和专业管理相互支撑,把审计关注视野从经济合理范畴向技术效益管理深化。探索“审计+”模式强化协同配合,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横向与巡察组形成“审计+巡察”工作联动机制,实现审计结果与巡察成果共享;纵向与基层审计部门加强协调联动,形成“审计+基层”工作机制,整合审计资源,发挥审计中心和基层审计部门的各自优势,共同开展审计调查等专项审计工作,缓解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
4.加强信息化建设机制。鼓励各层级审计机构开展线上审计作业,发挥审计信息系统在资源调配、规范操作、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保障作用。运用数字化审计手段,将审计项目实施作业的全流程在审计管理应用系统中固化,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内部审计实施方案、审计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内部审计作业全要素结果。以标准化和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持续推动审计项目流程的规范化执行,以流程的规范化防范审计风险,提升审计项目质量。以图表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各业务领域、各单位对疑点的核查反馈情况、问题整改情况及成效,直观显示运用辅助工具开展职能监督的工作情况。完善审计管理信息平台,发挥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对审计业务的“标准化管理、全流程管控”支持作用,将信息系统的管理及应用评价嵌入审计项目实施。
(五)深化“五项审计成果”运用
1.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项目实施的重要体现,一份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应该具备两个条件。
(1)客观地进行总体评价。审计报告的“总体评价”部分应全面、客观地描述被审计单位的管理现状,既着重揭示存在问题及风险,也需实事求是地对好的经验做法给予正面评价。
(2)突出审计建议的建设性作用。要聚焦深层次原因,把审计发现问题置于国家经济运行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审视,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本性原因,并提出意见建议,在做好“经济体检”的同时,着重“治已病”“防未病”。
2.管理建议书及风险提醒函。管理建议书和风险提醒函也是审计部门的审计产品之一,是发挥监督和咨询服务职能的一种重要手段。
(1)管理建议书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剖析问题根源,为后续优化管理或问题整改提供管理建议,旨在为公司经营决策、管理提供参考,切实解决系统性、机制问题。管理建议书分为两种运用方式:一是综合分析各业务领域的典型、突出问题,针对性提出可执行的管理建议,为公司决策管理提供借鉴;二是对各单位内部審计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情况等进行指导和监督,提出内部审计管理优化建议,将其运用于各单位审计工作组织绩效考核。
(2)风险提醒函以风险为导向,主要针对存在的潜在风险或可能造成损失的问题,及时启动风险预警,督促职能部门及有关单位采取纠正措施,推动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典型问题通报。建立问题通报机制,定期收集整理审计发现典型问题,组织各部门、单位开展自查自纠,以监督效能促进管理效益提升。在一定范围、层级,将典型审计案例进行通报,发挥教育、预警功能,真正实现通报一个、警醒一片的效果,体现内部审计的溢出效应,促进全员合规意识提高,促进合规文化形成。
4.经营管理“画像”。深入分析企业组织绩效考核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结果的关联性,搭建两者之间的映射关系,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评价体系,全面刻画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画像”,系统分析经营管理情况。主要以历次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揭示问题为基础,设定多维度量化考核标准,构建经营管理指标体系评价模型。经营管理评价结果的输出,将与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紧密结合,作为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和选拔任用、追责工作等的重要参考。同时,通过多维度的风险画像为后续安排审计项目计划、确定审计重点提供支撑。
5.年度内部审计工作报告。通过系统全面的回顾总结和理性思考,系统分析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准确认识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提出内部审计工作新思路,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实践。
四、结论与展望:以高质量内部审计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充分考虑可行性、项目实施效果等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运用,初步验证了本文所设计的“12345”内部审计管理框架体系的适用性,为后续内部审计业务的广泛开展奠定一定基础。初步探索一套审计项目闭环管理模式,制定了可在全公司系统内部推广运用的内部审计“两册”及相关配套制度,实现了业务管理制度化、作业程序标准化、作业任务表单化。建立了“做细立项准备—做实审前调查—做精审中实施—做优审后评估”的审计全链条闭环管理模式,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得到进一步提升。构建全员学习工作机制,通过内部审计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激发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内生动力,主动学习、积极研究,自主开发审计政策法规、工程、营销等多个业务类别课件,在实践中培养了一批复合型跨界人才,也为后续推进“智慧审计”奠定了基础。通过完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向相关部门和单位发出管理建议书及风险提醒函,扩大了审计结果应用的影响力,有效遏制了各类经营管理风险,为公司经营决策、合规管理提供了参考。今后还将继续聚焦主责主业,依法全面履职,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科技赋能审计,更好发挥内部审计工作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为企业依法合规建设提供监督保障。
(作者单位:云南电网公司审计中心,邮政编码:650000,电子邮箱:411872335@qq.com)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博广.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能力素质困境与提升路径[J].河北企业, 2019(1):113-114
[2]马博.系统性加强审计成果运用的路径:从审计成果向审计成效的转化[J].中国内部审计, 2021(7):48-52
[3]孙波,李心悦.保险公司内部审计机制变革初探:挑战与发展[J].中国内部审计, 2022(1):25-32
[4]张彤,张海荣.经济新常态下航空制造企业建立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型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 2017(7):14-21
[5]周立云,谭伟.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应用的途径及方法研究[J].会计之友, 2022(5):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