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乐器民族化的探索

2023-06-27 04:05李嘉鹏
艺术大观 2023年16期
关键词:民族化

李嘉鹏

摘 要:西洋乐器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通过多渠道传入中国也已有一百多年。中国华夏文明5000年的历史,也孕育了众多的音乐形式,西洋乐器融入中国与华夏文明相互融合与碰撞,使得西洋乐器被中国人接受。笔者主要以西洋管弦乐器为线索探索西洋乐器在中国的发展、融入以及民族化。

关键词:西洋乐器发展;民族化;西洋乐器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J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6-00-03

一、西洋乐器传入中国

西洋乐器传入中国据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元朝,盛行于明清时期。由于长期受“禁海”政策的限制,中国处于封闭和停滞的状态,在此时期的西方正值文艺复兴运动,以及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进入飞快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西方国家实力强盛的同时不断向外扩张,西方的文化、艺术等也随之传到了中国。

传入中国最早的乐器有管风琴、古钢琴等,最直接的途径为宗教活动和宫廷进献,管风琴对于明清时期的中国完全是新鲜的物件,从顺治年间起就有来自欧洲的使节把管风琴作为友好礼品带入皇宫的,西洋乐器在宫廷中快速传播开来。同时,在华的传教士使用管风琴等乐器进行传教及宗教活动,西洋乐器快速向社会传播。

西洋管弦乐器总是以乐队、乐团的形式出现,西洋铜管乐器最早传播在19世纪中期的澳门和上海。16世纪,澳门便成为西方文化、音乐的一个重要输入点,其中包括最早进入中国境内的一支军乐队,停留长达一年多。内地出现的第一支西式管弦乐团是1860年由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徐汇中学中的管弦乐队。

在中国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三支乐团分别是北京的赫德乐队,成立于1886年;上海的公共乐队,成立于1879年;以及现在的哈尔滨交响乐团,成立于1908年的哈尔滨中东清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上述三大乐团的编制配置较为齐全,并且主要是由外籍音乐家构成,因此也成为西洋乐器在中国传播到普及的重要途径。

二、西洋乐器在中国的融入到民族化的历程

(一)西洋乐器早期在中国的发展

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与西方的宗教在华的发展密不可分,也可以说是从传教开始的,宗教歌咏使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西方音乐文化。而伴随各地教堂和教会学校的兴办,西方音乐由此大范围融入我国。当时每个教堂基本都配备了钢琴、风琴乃至管弦乐器。宗教音乐的传播使钢琴、风琴等常用乐器被大众所接受并流传开来[1]。

军乐队在军队中的地位都是不可动摇的,晚清“新军”编练就将外国军乐小范围地引进,算是开创了中国军乐队的先河。甲午战争后袁世凯新军以及后来民国的北洋军、淮军、奉军也都编配了军乐队,军乐队直至今日也都是军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驻华使节及其他涉外人士也是西洋乐器在华的重要传播途径。在清政担任海关总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北京组建了中国第一支较完整规模的乐队。同一时期上海租界内,一些喜爱西洋乐器的洋人们组建了上海公共乐队,1922年乐队正式命名为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成员扩充到四十余人,并且全部为外籍演奏员。1927年起,乐团开始吸纳中国籍演奏员。上海沦陷期间命名上海音乐协会交响乐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命名为上海市政府交响乐团,乐团活跃几十年其水平和规模在亚洲屈指可数,曾被誉为“远东第一”交响乐团。随着1903年中东铁路的建成,哈尔滨成为东北重要的交通、文化、贸易中心,据统计当时俄国人大约占哈尔滨总人口的25%。1908年双管制的“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成立,全部成员一百余人,成员主要来自俄罗斯,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经历百年的变迁,现更名为哈尔滨交响乐团。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年才俊、学子也是西洋音乐在华传播的主力军。1908年在天津直隶学务所附设音乐体操传习所成立,这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官办的专注于培养音乐、体育师资的机构。音乐课程设乐理、和声外,还有西洋乐器课程,并且每周一节乐器合奏课,其编制是当时学生乐队中最完整之一。1908年,著名音乐家曾志忞创立慈善机构上海贫儿院,并于1909年组建了上海贫儿院乐隊,上海贫儿院是最早由中国人创办并指挥的管弦乐队之一。1923年,在“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的“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蔡元培担任所长,萧友梅担任教务主任。该所提出简章:“以养成乐学人才为宗旨,一面传习学习西洋音乐,一面继续保存中国古乐,发扬而光大之”,这也为西洋乐器民族化奠定了基础[2]。

(二)西洋乐器在我国融入及民族化的中期

西洋乐器在我国的发展融入及民族化的中期,笔者大致划分为解放战争前后。1938年,山东省立剧院迁到重庆并改名为国立实验剧院。1940年,中国交响乐团也在重庆成立,我国著名音乐家、教育家、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相继加入,有马思聪、吴伯超、郑志声等人。1941年,国立音乐学院实验管乐团也相继在重庆成立。1941年,教育部在重庆举行三团联合演出,除了演奏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等国外作品以外,还演奏了马思聪创作的管弦乐曲《思乡曲》及《塞外舞曲》,标志着西方音乐与中华5000年文化的碰撞孕育而生的西洋乐器民族化的作品也开始被大家接受和喜爱。

1945年,在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组织的混合乐队为“鲁艺”自主创作的歌剧《白毛女》伴奏。1946年,隶属中央办公厅的“中央管弦乐团”在延安成立,贺绿汀担任团长并且为乐团重新编配及创作了《晚会》《森吉德玛》《胜利进行曲》等管弦乐曲。1948年,“中央管弦乐团”与“晋冀鲁豫人民文工团”合并更名为“华北人民文工团”,1949年,北京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期间,该乐团为会议代表们演奏了由贺绿汀改编和创作的管弦乐曲《晚会》《东方红》《新民主进行曲》《新中国的青年》《森吉德玛》等,标志着西洋音乐、西洋乐器在中国的发展、融入至民族化的里程碑。

1951年,“中国青年文工团交响乐队”在欧洲奥地利等国家巡演一年多时间,其中演出曲目包括冼星海创作的《中国狂想曲》等。同一时期较有影响力的作品还有李焕之采用陕北民歌为素材创作的《春节序曲》,施万春、魏作反、徐忐远以唢呐曲牌《淘金令》为素材创作的中西混合乐队作品《节日序曲》。西洋音乐、西洋乐器民族化进入全新阶段。

(三)西洋乐器民族化的鼎盛时期

1976年,我国的音乐等领域迎来鼎盛时期,1977年,中央乐团举行“纪念贝多芬逝世150周年音乐会”,其中公演了中国作曲家吴祖强创作的弦乐合奏《二泉映月》等中外交响作品。音乐会全程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世界直播,轰动中外,获得各界好评。

1996年,中央乐团经过重组为“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国交”受文化部指派,以文化使者参加东京“中国文化节”演出、俄罗斯“中国文化年”演出,以及荷兰、美国等国家巡演,其曲目包括《清明上河图》《春节序曲》等中国曲目。

“爱乐女”乐团成立于1995年,在“第四届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开幕式上演奏了《女性的风采》《春节序曲》《光明行》等作品。

陕西省乐团是当时中国最老乐团之一,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文工团。陕西省乐团曾创作并演出《延安大合唱》《长安古韵》《西方风情组歌》《兰花花》等作品,突显了西北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样非常注重本土文化与西洋音乐、西洋乐器的融合的还有兰州交响乐团、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交响乐等。兰州交响乐团为民族舞剧《大梦敦煌》伴奏并随剧组世界巡演,该剧被列为“中国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2008年,兰州交响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丝绸之路经典音乐会”。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交响乐团以蒙古族文化为背景曾演出作品《嘎达梅林》《走西口》《草原颂》、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大型交响乐史诗《成吉思汗》等[3]。

中国的民歌是指各个民族从古代到近现代创作出的带有自己独特民族风格的作品,传统民歌形式有清唱、对唱或者使用极具民族特色的乐器进行伴奏演唱等,随着西洋管弦乐器在中国的融入,大批的作曲家为中国民歌编配交响乐伴奏并广为传唱,如《我爱你中国》《浏阳河》《茉莉花》《十送红军》等,我国著名民歌歌唱家宋祖英、谭晶等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中国民歌专场并且由交响乐队伴奏,其中代表曲目有《茉莉花》《爱我中华》《青春舞曲》等,西洋乐器不仅仅融入我国民族歌曲中,与民族的文化也完美融合。

西洋乐器在中国的融入不仅仅以交响乐团、军乐队和宗教活动形式出现。中国的流行音乐在我国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20世纪30-40年代的上海是中国流行乐发展的黄金期,当时歌手演出大多是现场乐队伴奏的形式,伴奏乐器除钢琴外还包括萨克斯、低音贝斯、小号、长号等西洋管弦乐器。直到现在,中国的流行音乐对西洋乐器的运用更是广泛,如曾任北京歌舞团小号手的著名歌手崔健,在其创作的歌曲中常常用到小号来穿插演奏和伴奏,还有著名歌手韩磊、汪峰都是中国音乐最高学府“中央音乐学院”长号和小提琴专业毕业,其创作的歌曲中西洋管弦乐器也被大量使用。还有周杰伦,从小学习钢琴、大提琴等乐器,其创作的歌曲《菊花台》使用交响乐团伴奏,主旋律选择用大提琴来演绎。我国著名杭盖乐队是一个融合了摇滚乐、中国民族乐、世界音乐的民族摇滚乐团体,其成员组成有摇滚乐的吉他贝斯手以外还有马头琴等的加入,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西洋乐器也融入我国电影、电视、综艺等多媒体当中,大量的电影、电视剧的间奏、主题曲都由交响乐来担任演奏。一些含演唱类的晚会、综艺节目采用交响乐队现场为歌曲伴奏的形式,如《央视春晚》《我是歌手》等栏目,西洋管弦乐已经完美地融入中国的流行音乐当中,并带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4]。

三、西洋乐器民族化未来展望

中国华夏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民众的生活习俗、民族特色、精神文化、审美观念等都与西方文化有明显的差异,不论是戏曲还是民歌等都有其传统民族文化的韵味,各个民族的音乐都是经过独特的生活、文化、习俗、风俗习惯等因素长期影响并积累而形成其独特的民族风格、艺术形式。

21世纪以来,西洋乐器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反思期。我国的民族众多,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拥有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艺术风格,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审美早已根深蒂固,使群众对于本土音乐文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与此同时,西洋乐器进入中国经过百余年蓬勃发展,但绝对的西化产物很难被中国人的审美全盘接受,由于西方音乐艺术无法满足本土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追求,为了西洋樂器更长久地发展,人们试图创新传统音乐的形式和内容,试图使中国民族文化与西洋乐器融合并创新,将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和精神思想融入西洋乐器音乐作品的创作中,使其成为符合我国传统音乐审美的作品,西洋乐器的民族化作品才能获得更长久的发展动力,更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西洋乐器的本土化嬗变悄然进行着。

西洋乐器的民族化将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其如何与传统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相结合,并创新发展将成为一个长久的课题。首先,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民族音乐,并做到继承而不保守,发扬而不虚构。其次,求同存异文化差异,西洋音乐使用的是七声西洋大小调,作品运用各式各样的远近关系转调手法。而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使用的是五声调式,所以从调式调性上来说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现儒家、道家等思想,结合中国琴棋书画传统艺术折射出的音乐讲究旋律和韵味处理,强调的是智慧与思想,更感性更具画面感。而西洋乐器更理性化,强调美学和功能性,以及声音的层次感。最后,革新与创新,凸显和拓展传统民族音乐特点,使其既蕴含民族特点又具西洋音乐的理性和层次感,挖掘中国民族音乐中的文化及内在肌理。革新而不失传统,创新而不摈弃。吸收西洋先进音乐及创作方法,研习西洋优秀乐器演奏技巧及层次感,与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相融合,“音色和技巧的中西合璧”“调式调性色彩的东西辉映”“节奏、旋法的继承与创新”“画面与层次的中西融汇”,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独特魅力的音乐,来体现民族文化的博大与包容;构建并创作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性音乐。

参考文献:

[1]李岚清.中国早期的交响音乐——为纪念我国交响音乐百年而作[J].人民音乐,2008(07):4-7+95.

[2]张博.大提琴音乐民族化实践探讨——以大提琴曲《草原情》为例[J].大观(论坛),2022(06):45-47.

[3]周琦.中国西洋管弦乐团发展脉络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4]杨雪.我国小提琴音乐作品“民族化”艺术特色探究[J].黄河之声,2021(17):18-20.

猜你喜欢
民族化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音色探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挑战与自觉——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油画民族化教学的当代性思考
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化路径探究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手风琴艺术民族化推广项目”第二阶段正式开始
大众化、民族化、艺术化的统一艺术——冼星海的音乐思想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