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红娟,刘艳新,孙晓玉,陈文娟
(靖江市人民医院 江苏靖江 214500)
血液透析主要指利用半透膜原理,通过扩散、对流的方法,将体内多余的代谢废物或有害物质排出体外,以达到净化血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目的[1]。目前,临床主要将此项技术应用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高钾血症、急性酒精中毒等[2]。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众多血液透析穿刺技术被相继提出,扣眼穿刺法便是其中之一,该方法主要应用于各类血管条件受限患者,而去痂是扣眼穿刺的一项重要步骤[3]。相关临床研究表明,穿刺过程中出现的感染、渗血、硬结形成等不良反应均与去痂效果有关[4-5]。因此,科学高效的去痂方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重点分析了三种去痂方法在血液透析扣眼穿刺患者中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血液净化中心收治的80例血液透析扣眼穿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动静脉内瘘完整,符合扣眼穿刺执行标准;②患者年龄19~76岁;③患者病情相对稳定,预计存活≥6个月;④患者对相关用药无过敏反应;⑤患者及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障碍及认知功能障碍患者;②透析前动静脉内瘘感染患者;③维持血液透析时间≤6个月患者;④近3个月内参与过相关研究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6例、研究组26例及对照组28例。观察组男14例(53.85%)、女12例(46.15%),年龄:>65岁15例(57.69%),≤65岁11例(42.31%);疾病类型:高钾血症5例(19.23%),糖尿病肾病7例(26.92%),高血压肾病4例(15.38%),其他10例(38.46%)。研究组男11例(42.31%)、女15例(57.69%),年龄:>65岁13例(50.00%),≤65岁13例(50.00%);高钾血症4例(15.38%),糖尿病肾病5例(19.23%),高血压肾病8例(30.77%),其他9例(34.62%)。对照组男16例(57.14%)、女12例(42.86%),年龄:>65岁16例(57.14%),≤65岁12例(42.86%);高钾血症7例(25.00%),糖尿病肾病6例(21.43%),高血压肾病9例(32.14%),其他6例(21.43%)。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在进行血液透析前,首先对所有患者穿刺部位进行常规检查,检查方法包括触摸、听诊器听诊、举臂试验等。了解不同患者的血管走向、血管弹性、血管内部杂音情况以及相应的血管功能,并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是否存在渗血、红肿等不良情况。若存在异常,需结合医嘱进行相应的细节调整,确保其能够正常参与扣眼穿刺。去痂完成后进行消毒穿刺,开始血液透析。
1.2.1 观察组 采用红霉素软膏湿润去痂法。选用红霉素软膏,于患者去痂前6 h,将其涂抹至患者痂皮位置,利用医用无菌纱布进行覆盖,以医用胶带固定,防止纱布脱落。穿刺前1 h,将纱布揭开,用无菌碘伏棉签在穿刺点周围半径5 cm范围内进行初步消毒,随后利用无菌钳逐渐去除痂皮。此项操作完成后,再次使用碘伏棉签进行二次消毒,消毒完成后,将钝针皮下隧道入口处,主治医师用左手固定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右手捏住针管,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表面呈15°,缓慢进入血管,在此阶段严格控制进入速度,防止对血管通路造成意外损伤。
1.2.2 研究组 采用生理盐水湿润去痂法。在患者去痂前30 min,利用医用清洁液对穿刺肢体进行皮肤清洁,随后使用无菌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涂抹至痂皮部位进行湿润处理。此阶段确保完全覆盖式涂抹,20 min后同样利用无菌碘伏棉签对穿刺点周围5 cm范围内进行消毒,完成后使用无菌棉签将痂皮部位逐渐剔除,最后进行消毒穿刺,穿刺方法同观察组。
1.2.3 对照组 采用碘伏棉球湿润去痂法。在患者去痂前1 h,使用无菌棉签,蘸取医用碘伏,将其涂抹至痂皮部位进行湿润,40 min后开始进行去痂处理,用医用碘伏棉签逐渐剔除痂皮,最后进行消毒穿刺,消毒穿刺方法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①去痂困难程度。三组患者术后1 d时,由护士长与主治医师共同评估去痂难易程度,包括去痂时间、痂皮状态及皮肤损坏情况,具体评判标准为如下。困难:去痂时间>10 min,痂皮干裂易碎,皮肤与痂皮粘连严重,存在严重皮肤损伤;较难:去痂时间5~10 min,痂皮不完整,伴有部分皮肤与痂皮粘连情况,无皮肤损伤;简易:去痂时间<5 min,痂皮完整,无皮肤粘连与皮肤损伤情况。②疼痛程度。分别于去痂时、去痂1 h、去痂2 h、去痂3 h时,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对三组患者去痂部位不同时间段的疼痛程度进行综合评估,量表以10 cm直线构成,0~3 cm为0~3分,即轻度疼痛;4~6 cm为4~6分,即中度疼痛;7~10 cm为7~10分,即重度疼痛。量表Cronbach′s α为0.7021~0.9141。③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由本院护士长与主治医师共同编制的记录表,通过留院观察及术后跟踪,对患者术后14 d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
2.1 三组去痂困难程度比较 见表1。
表1 三组去痂困难程度比较[例(%)]
2.2 三组术后不同时间VA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三组术后不同时间VAS评分比较(分,
2.3 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不断发生改变,各类肾脏疾病患者占比逐年攀升[7-8]。相关临床调查显示,自2018年起,我国各大医疗机构平均每年约收治1.4万例肾脏疾病患者,时至今日,已同比增长了13.24%,且其中约有70%的患者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扣眼穿刺治疗[9]。因此,针对血液透析扣眼穿刺患者,如何提升去痂效果、加快治疗效率已成为我国临床重点关注问题。但由于去痂方法种类繁多,现代医务人员方向选择越发多样化,往往忽略了各类去痂方法自身优劣特点,进而导致去痂效果不理想、治疗效果受限等[10]。由此可见,全面了解不同去痂方法在血液透析扣眼穿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明确治疗方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三组患者实施不同的去痂方法,结果显示,观察组易去痂患者人数多于研究组与对照组(P<0.05),说明与生理盐水湿润去痂法和碘伏棉球湿润去痂法比较,红霉素软膏湿润去痂法对降低去痂难度效果更为显著。其原因在于,常规生理盐水仅能保证患者痂皮部分轻度湿润,无法全面持续湿润,待干燥后,无法最大限度提升去痂效率。而碘伏棉球湿润去痂法,更注重清洁消毒,其湿润效果低于生理盐水去痂法,因此该方法也未取得良好的去痂效果。与上述两种方法完全相反,红霉素软膏湿润去痂法能充分弥补局限性,其所含有的油质成分,能有效防止汗液侵入,同时确保痂皮部位持续湿润。且该类药物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多种厌氧菌存在良好的抗菌活性,具有良好的抗炎效果与杀菌作用,对长时间的皮肤湿润与消毒清洁效果更为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降低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三种去痂方法对疼痛评分的影响,时间主效应显著(P<0.05),组别主效应显著(P<0.05),时间与组别存在交互作用(P<0.05),提示不同去痂方法对其疼痛评分存在影响,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研究组与对照组(P<0.05),充分证实上述观点,且上述两项结果与相关研究[11]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对血液透析扣眼穿刺患者采用红霉素软膏湿润去痂法对降低去痂难度与缓解疼痛感效果更为显著,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但由于本研究纳入对象较少,因此在今后相关临床研究中,仍需继续完善实验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