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系统论视域下的产教融合“组合拳”

2023-06-27 02:15祖强许广举魏永军
中国大学教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组合拳产教融合基地

祖强 许广举 魏永军

摘 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为遵循其内在发展逻辑,需要在制度体系上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江苏省立足省域高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及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求,在高等教育系统论视域下设计出台了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产教融合重点基地、产教融合特色学院等专项计划,从特色学院建构、专业课程内涵、实践育人基地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打出了一套以产教融合为主线的政策“组合拳”,在省域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产教融合;特色学院;专业;课程;基地;高等教育系统论

一、高等教育系统论视域下的产教融合理论意蕴

1.高等教育系统论

高等教育系统论是借鉴系统论的概念、原理和范畴,从高等教育系统整体的角度去研究系统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联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输入与输出的关系等的科学方法论,以此指导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1]。

(1)高等教育系统的主客体。要素是系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系统的要素由高等教育主体与客体构成,要素地位不同作用就不同,且在系统中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主体是教育行政管理者、高等教育机构的举办者、办学者、教师和学生;客体是知识。信息化、“互联网+”时代,对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都带来了新的挑战,管理者要尊重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简政放权、多元化办学,双师型教师要掌握数字化信息应用技能与行业企业真实问题解决能力,学生要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创新性人才。从客体知识创新的角度,高校应注重应用基础研究所取得的科学知识,探寻可能的技术路径,或者从生产实践中抽取某些科学问题进行系统认识的研究活动,并与企业共同开发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项目,重视学生在行业企业真实情境中以问题驱动、任务驱动或真实案例驱动的知识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2)高等教育系统的社会环境。高等教育系统的环境是高等教育联结其周围要素所构成的整体。对于一个开放的系统,其目标的确定、系统功能的发挥等都与系统的环境紧密相关。产业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直接成果转化成社会未来的成效。对于复杂系统来说,其存在与环境共同的边界,会发生跨界作用、交叉融合作用,甚至相容作用。产教融合是基于双方共赢关系的深度合作,本质是跨界融合。高校与企业将各自一部分资源拿出来进行合作共用,以达到资源互补、发展共赢的目的。这里的产教融合包含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产业维度,另一个是高等教育维度。两个维度的融合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融合:一是双向人才培养的融合,人才培养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二是专业发展的融合,從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三是科技研究创新的融合,由基于文献的学术研究转向基于行业应用的技术开发、技术迭代,转向以研究和解决应用问题为导向发展的新知识生产模式,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四是社会服务的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产业、产业发展再促进高校服务供给力的提升,共同研发技术进行技术转化推动产业升级;五是文化理念的融合,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校企利益共同体层面形成集体文化,为培养五育并举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良好氛围。

2.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理论来源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改造社会的最有力手段之一,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增加社会生产的一个方法,并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类的唯一方法”[2]。高等教育系统论又为产教融合理论提供了科学基础。

3.产教融合实践于地方普通高校的内在机理

从高等教育与工业关系发展的历史逻辑分析,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促使高等教育的形态发生深刻变化,使得工业与高等教育的关系从彼此相对独立走向协同融合。工业革命是需要人才来进行的,所以工业革命特别是对高级人才需求大的行业,会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培养出来的人才又会进一步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当前,世界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其特点是网络化、信息化、个性化和国际化,这就要求教育要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创新性和国际化的人才。信息技术、“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迅猛发展,社会走在了大学的前面,需求走在了大学的前面,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做出调整来满足行业产业对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产教融合不专属于职业技术学校,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同研究型大学一样要服务国家的创新发展,但它更加强调知识转化到生产实践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突出应用导向,不断向地方产业行业输送高质量复合创新性人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从理论逻辑分析,基于文献的学科体系研究的知识生产模式(象牙塔大学),由于跟踪重复,缺乏原始创新,逐渐向以问题为导向、跨界行动为特征、以解决问题为宗旨的知识生产、迁移和转化的知识生产模式(创业型大学)转型,知识生产动力机制经历了从线性的“双螺旋结构”到交互式“三螺旋结构”再到非线性耦合的“四重螺旋结构”三个阶段的演变。

从实践逻辑分析,应用学科集群建设缓慢,学科、专业与课程尚未同向同行;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不充分,导致培养目标单一,教师工程能力不强,能够提供的实践教学项目不多;创新链与产业链契合度严重不足,教师适应需求能力不足。迫切需要高校转型升级,以契合产业组织系统结构优化、“四链融合”的内在需求[3-5]。

二、产教融合的现实动因

学者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中首次提出并建构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政府、市场、大学“三角协调模式”,他认为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是围绕政府、市场、大学三个基本要素的关系与作用展开的。政府、市场、大学三者之间只有达到平衡,高等教育才能呈现良性制衡与互动发展。基于这一理论,对我国实施产教融合政策的现实动因分析如下。

1.扶持力度不足,导致地方普通高校的发展受困

我国1270所本科高校中大多数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迈入普及化的新时期,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已经在研究型本科高校和职业技能型高职院校两个层面加速提升其内涵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一方面,研究型本科高校对标国际一流,着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面向产业行业,着力于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相对而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制度设计体系和财政支持体系中长期处于薄弱环节与容易忽略的中间地带的现实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其持续健康发展。

2.学校自身定位不清,导致高校毕业生供给侧结构性失衡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普遍存在对自身认识不清、认识不明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招生规模增加,学科专业设置增加,学校盲目追求大而全,蜂拥而上,申报博士点,建设研究型大学,在引进人才上不遗余力,甚至引起恶性竞争。从全国来看,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存在同质化、千校一面的现象,出现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质量堪忧、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大学生就业难、培养的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等问题。招生规模与产业结构不适应,专业设置与行业结构不协同,造成在就业市场上高校毕业生供给侧结构性失衡。

3.产业行业转型升级,对产教融合提出了迫切需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面临着如何深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同时也处于向数字化、智能化过渡的时代,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转变,产业结构迫切需要向创新驱动、服务引领和制造升级转化。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和重化工型的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人工智能、芯片等高端制造业进行转型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精尖的技术人才,一线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紧缺,高校培养人才满足不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因此,高校与产业必须比以往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与企业、行业、产业携手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展开更密切的合作。

三、突破路径:江苏产教融合制度体系“组合拳”的基本框架

为深入推进江苏“高等教育强省”建设,不断提升江苏本科高校支撑、服务、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基于高等教育系统论视域下产教融合理论体系,江苏省从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产教融合重点基地、产教融合特色学院等方面更好地对产教融合制度体系进行了顶层设计,整体推进全省高校建设,打出了一套江苏产教融合的“组合拳”,以此构建独具江苏特色、中国风格、世界水平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

1.“组合拳”一: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计划

江苏历来重视专业建设,通过持续实施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目前已建成省一流专业384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88个,总数位居全国第二。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有204个,位居全国第一。为了进一步引导江苏高校主动面向区域、面向行业、面向产业办学,促进教育链、人才鏈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提升专业与产业契合度,完善产业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十四五”期间,江苏将遴选建设100个左右对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有较强支撑作用的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培养大批适合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江苏产教融合品牌专业建设计划不仅是国家、省一流专业建设计划的继承、延续和补充,也是结合江苏高校层次结构和产业发展急需的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对象精准锚定江苏十大战略新兴产业、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50条产业强链以及其他江苏重大战略需求领域,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该计划配套出台了《江苏省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认定指标》,共设置了管理机制体制、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软硬件资源投入及支撑条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成效和特色项目5个一级指标(赋分占比分别为10%,42%,20%,18%,10%),13个二级指标以及34个主要指标参考点。

主要建设任务包括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推动学校和行业企业实现互动发展、同频共振、融合创新。创新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按照相应行业产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发挥企业重要育人主体作用。改革高端复合型人才评价制度,强化突出以能力和素质评价为导向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推进课程教材体系重构,校企联合构建与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相符的产教融合型课程新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教学内容,推动知识生产模式革新。加强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校企共建集实践教学、科技研发、生产实习、培训服务等多位一体的实习实训平台,营造真实的生产和技术开发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考核办法,建立校企人力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促进企业技术骨干与专业教学骨干双向交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培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在素质教育、专业教育、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有效融合[6]。

2.“组合拳”二: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建设计划

从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来看,江苏高校表现优异,共入选各类国家一流本科课程546门(含2017—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199门),从首次认定的347门“五类金课”来看,除10所部属高校和17所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高校外,其他本科高校合计仅获批4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占比仅为12%。这表明,江苏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高水平课程建设成效与其办学体量是不匹配的。2022年,江苏省教育厅启动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建设计划,从全省本科高校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的本科课程中,遴选立项建设200门左右建设基础良好、产教联动深入、教学成效显著的省级一流课程。该计划配套出台了《江苏省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认定指标》,共设置了建设基础、教学团队、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考核评价、建设措施、特色成效8个一级指标(赋分占比分别为12%,12%,10%,30%,18%,10%,5%,3%),23个二级指标观测点。该类课程应具有鲜明的产教融合特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将专业生产实践合理融入劳动教育目标,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明显,课程育人效果良好,能有效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课程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数字化转型建设基础较好,能有效支持多方协同实施课程教学。

3.“组合拳”三: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建设计划

“十三五”以来,江苏省以实验室内涵建设为主线,大力推动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努力破解实践育人的薄弱环节,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在校内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方面,以受益面大、影响面宽、基础性强的学科专业为主,建设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强化资源整合、实现提档升级、推进共建共享为导向,建设学科综合训练中心。结合国家和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鼓励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及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建设实践教育中心。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方面,共立项建设了200个实践教育基地,其中专业实践教育基地100个,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和红色实践教育基地共100个。通过建设实践教育基地,承担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任务,促进高等教育同劳动生产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建立健全高校和政府机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基层社区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

在新的产业发展时代背景下,为了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企业重要育人主体作用,江苏省教育厅于2022年启动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建设计划,在充分继承前期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基地采取“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校内实践教育中心”的架构模式,既体现了建设工作的延续性,又赋予了基地新的时代内涵,各高校主动适应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要求,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共建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实习实训基地等,不断提升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持续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新发展格局。该计划配套出台了《江苏省本科高校产教融合重点基地认定指标》,共设置了建设基础、教学建设与改革、人才培养成效、特色项目4个一级指标(赋分占比分别为30%,40%,20%,10%),10个二级指标以及23个主要指标参考点。

4.“组合拳”四:产教融合特色学院建设计划

特色学院是一种新型的高校内部组织形态,既是落实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载体。2020年,江苏以建设省级重点产业学院作为改革的“先手棋”,两年共遴选了30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涉及全省9个设区市,25所高校(7所“双一流”高校、8所江苏高水平大学、1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每年招收本科生7000人左右。省重点产业学院建设得到了南京市、苏州市、盐城市等24个政府机关产业园区、11个行业协会学会、103家行业龙头企业及科研院所的支持(包括南瑞集团、康缘药业、国家电投、金风科技、中粮集团等),吸纳了1100多名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建设周期内预算总经费20.87亿元,其中,高校自筹7.62亿元,企业投入6.52亿元,地方政府投入6.73亿元,有效推动了社会资源支持高校发展,已经形成多主体参与、多元素协同、共商共管、共建共享人才培养生态共同体。同时,江苏省教育厅与江苏省工信厅共同推荐专家成立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专家委员会,加强对全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30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直接服务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等10个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同时,江苏省教育厅与省应急管理厅、省财政厅联合遴选认定7个省级重点应急管理学院,与省民政厅共建南京中医药大学养老学院,并积极谋划布局储能技术学院等新型特色学院。

2021年教育部首批50家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评选中,江苏有10家现代产业学院成功入围,居全国第一。为呼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重大战略,江苏省教育厅与上海市教委、浙江省教育厅、安徽省教育厅联合发起成立“长三角”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联盟,进一步推动“长三角”高校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宽领域全方位开展探索,促进创新资源在区域内的流动,高质量支撑区域产业发展。按照计划,“十四五”期间,江苏将重点遴选建设50个左右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应急管理学院等新型特色学院,鼓励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发展符合江苏产业定位、服务面向的各种特色二级学院,引导其深化产教融合,实现高质量多样化特色发展。

四、结语

基于高等教育系统论的视角,江苏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突破口,系统设计实施包含学院、专业、课程、基地等一揽子专项建设计划,四大产教融合专项计划既有不同的建设侧重点,又相互嵌套和支撑,并与江苏省产业教授计划、分类评价制度改革计划相配套[7],成为一套完整的系统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政策“组合拳”,也为推动省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赵文华. 高等教育系统论[M].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孙善学. 产教融合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90-94.

[3] 曾孝平,顏芳,曾浩. 新时期电子信息类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23(1/2):11-18.

[4] 董维春,刘芳,刘晓光. 基于结构功能模型的高校产教融合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新农科建设为例[J]. 中国大学教学,2022(7):74-80.

[5] 江春华. 深化产教融合:理论依据、实践基础与实现机制[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5(1):6-11.

[6] 李银丹,李钧敏,施建祥. 产教融合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课程建设策略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20(5):46-51.

[7] 别敦荣. 新一轮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方案的特点、特色和亮点[J]. 中国高教研究,2021(3):7-13.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21年重点课题(2021JSJG086);江苏省高校实验室研究会2017年重点课题(GS2017ZD03)]

[责任编辑:余大品]

猜你喜欢
组合拳产教融合基地
打好“组合拳” 书写新答卷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打好“组合拳” 攻克“坚中坚”
我的基地我的连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组合拳”中出效益
朱共山的光伏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