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保护淡水鱼类特点及其保护建议

2023-06-27 21:19:55张志明梁汉杨洋陈锋
人民长江 2023年4期
关键词:名录鱼类种群

张志明 梁汉 杨洋 陈锋

摘要: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国淡水鱼类的多样性和种群资源,对2021年2月1日修订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淡水鱼类(含圆口纲和软骨鱼纲)的种类组成、地理分布、生态特点及保护地位进行了系统整理与总结。分析了当前保护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建议:① 开展系统的保护鱼类资源调查,查明保护鱼类的分布、资源现状及面临的保护威胁,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② 加强鱼类生态学、人工繁育等保护科学技术研究;③ 落实责任强化监管,让保护工作落到实处;④ 持续开展监测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对保护名录进行适时调整。

关 键 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重点保护淡水鱼类; 地理分布; 生态特点; 多样性保护

中图法分类号: S965

文献标志码: A

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23.04.011

0 引 言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引调水、航运、水质污染等改变了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水生野生动物所面临的保护形势异常严峻。2021年2月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联合公布了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共列入野生动物988种(类),包括陆生动物686种和水生动物302种(类)。新《名录》列入保护鱼类共计92种(类),较旧《名录》增加了76种(类),增加近5倍。保护鱼类以淡水鱼类(含河口及河海洄游)为主,共83种(类),包括9种一级和74种(类)二级保护鱼类,其中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由二级提升为一级[1]。

淡水鱼类是人类重要的动物蛋白和营养来源,而河流、湖泊作为污染物的汇,更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因此淡水鱼类所面临的威胁远远超过陆生动物,比海洋鱼类所面临的环境压力也更大,保护迫切程度更高[2]。淡水保护鱼类种类大幅增加、保护范围扩大,给它们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如何有效保护鱼类多样性并保证它们的种群能够得以延续,已成为农业、渔业、水产、生态及环保等领域的工作重点和主攻方向。系统掌握国家重点保护淡水鱼类的分布格局、生态特性及濒危程度在鱼类多样性和水生态系统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将为中国的水资源空间开发、生态功能区划及各类保护地划定,以及相关保护措施的规划与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对新《名录》所列国家重点保护淡水鱼类的种类组成特点、空间分布、生态特点及保护地位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进一步分析了当前淡水鱼类保护中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建议,为中国淡水鱼类多样性和种群资源保护指明方向。

1 淡水保護鱼类组成及其特点

1.1 种类组成

83种(类)淡水保护鱼类(含河口及河海洄游)隶属8目、19科、51属。从目一级来看,鲤形目种类最多,有49种(占总种数的59.04%);鲇形目和鲑形目居其次,均有10种(占12.05%);鲟形目有8种(占9.64%)(见表1)。从科级水平来看,鲤科鱼类最多,有38种(占45.78%);其次为鲑科,10种(占12.05%);鲟科和条鳅科分别有7种(8.43%)和6种(7.23%)。需指出的是,厚唇原吸鳅Yaoshania pachychilus具独特的鳃孔和口唇结构,与近原吸鳅属Parap-rotomyzon及爬鳅科其他属鱼类有明显区别,被重新定

名为瑶山鳅属Yaoshania[3]。鲤科鱼类包括9个亚科,以裂腹鱼亚科和鲃亚科种类居多,分别有12种和9种。鲤科鱼类为中国淡水鱼类中种类数量最大的一个科,超过700种,这可能是鲤科鱼类在保护鱼类中占比最高的主要原因。裂腹鱼亚科鱼类主要分布于亚洲中部海拔1 500~5 000 m高原地区[4],是一类在形态、生理等方面高度特化的类群。由于高原山区河流海拔较高,水温较低,天然饵料匮乏,环境条件恶劣,裂腹鱼通常生长缓慢、性成熟较晚,且繁殖力偏低,种群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5-7]。同时,高原山区河流水能资源丰富,水电开发筑坝、建库严重影响鱼类的洄游、繁殖等重要生活史过程。而世界上的裂腹鱼亚科鱼类超过100种,中国分布的有近80(亚)种[8],解释了裂腹鱼亚科鱼类在保护名录中占比较高的原因。

1.2 空间分布

83种(类)淡水保护鱼类中,53种(占63.86%)为中国特有,其中省、自治区(直辖市)特有30种(占36.14%),流域特有44种(53.01%)。从省区分布来看(见图1),云南、四川、黑龙江、吉林、新疆、青海、西藏等高原或北方省区为保护鱼类的主要分布地。其中云南省保护鱼类分布最多,达30种(特有种19种),占总种数的36.14%,且多鳞白鱼、山白鱼、大理裂腹鱼、大头鲤、小鲤、抚仙鲤、昆明鲇、金氏 、裸腹盲鲃、角鱼等10种鱼类仅见于滇池、抚仙湖、洱海、盘龙河等内陆湖泊、河流及地下溶洞中,分布范围极为狭窄。其次为四川省,共分布有保护鱼类20种(特有种3种);黑龙江、新疆、吉林和广西均分布约10种。在华中、华东、东北及东部沿海4个省区以上分布的种类有11种。此外,广东和西藏特有鱼类均有4种。

从流域分布来看,长江中上游(15种),新疆的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和伊犁河(11种),澜沧江,怒江、元江水系(10种),黑龙江、鸭绿江、图们江(9 种),黄河中上游(8种),雅鲁藏布江(5种),这些高海拔、低水温河流(段)分布的保护鱼类种数有58种,约占总种数的70.00%(见图2)。如长江鲟、圆口铜鱼、细鳞裂腹鱼、长薄鳅、岩原鲤、长鳍吻鮈、金沙鲈鲤等为长江上游、金沙江特有鱼类;极边扁咽齿鱼、骨唇黄河鱼、北方铜鱼为黄河中、上游特有鱼类;塔里木裂腹鱼和扁吻鱼仅在新疆的塔里木水系有分布;巨须裂腹鱼、拉萨裂腹鱼、黑斑原鮡、尖裸鲤等仅见于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及其主要支流中。此外,分布范围狭窄,仅限于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的内陆湖泊、地下溶洞或者小型河流的保护鱼类有14种(16.87%)。

1.3 生态特点

从流水依赖性、产卵类型、食性、洄游习性以及栖息水层等5个方面对83种(类)淡水保护鱼类进行生态类群划分(见图3)。依据流水依赖性分为2类:喜流水鱼类70 种,占总种数的84.34%;喜静缓流水鱼类13种,占15.66%。依据产卵类型分为3类:产漂流性卵鱼类14种,占16.87%;产粘、沉性卵鱼类60种,占72.29%;其他类型产卵鱼类9种,占10.84%。依据食性分为3类:鱼食性25种,占30.12%;偏动物食性鱼类49种,占59.04%;偏植食性9种,占10.84%。依据洄游习性分为2类:洄游鱼类64种,占77.11%;定居类群19种,占22.89%。依据栖息水层可分为3类:中上层鱼类11种,占13.25%;中下层鱼类29种,占34.94%;底层、洞穴鱼类43种,占51.81%。上述结果可简单总结为保护鱼类以流水、产沉、粘性卵鱼类为主,并且具洄游习性鱼类占比较高。

1.4 保护地位

淡水保护鱼类中有74种(类)被收录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 第五卷 淡水鱼类》[9]《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10]或《中国物种红色名录》[11],包括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CR)20 种、濒危(Endangered,EN)28种、易危(Vulnerable,VU)22种和近危(Near Threatened,NT)2种,以及被列为极危、濒危或易危种的金线鲃属和细鳞鲑属鱼类。另有7种因数据缺乏(Data Deficient,DD)而未进行保护级别的界定(见表1)。由此可知,多数淡水保护鱼类的野外种群资源稀少、分布范围狭窄,或对生存环境条件要求较高,易受到外界环境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将上述珍稀、濒危鱼类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并加以保护,对其种群资源恢复和物种多樣性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83种(类)保护鱼类中,仅2种被列为无危(Least Concern,LC),分别为斑鳠和马苏大马哈鱼。值得注意的是,斑鳠在珠江、钱塘江、九龙江、韩江、元江等水系均有分布,因其味道可口、营养丰富、经济价值较高,而面临巨大的捕捞压力。同时,水质污染和水工程建设导致其栖息生境遭到严重破坏,资源急剧下降,种群零散分布[12]。马苏大马哈鱼国内仅分布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是中国大麻哈鱼属中分布最南的一种,对温度的适应较高,属名贵经济鱼类,近年来受工程建设、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影响,其种群资源锐减,已濒于枯竭[13]。因此,将上述2种鱼类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鱼类,前瞻性地加以保护,预防种群资源衰退亦非常必要。

2 存在问题分析

2.1 资源分布尚不明晰

摸清鱼类的资源分布是有的放矢开展针对性保护的前提。然而,保护鱼类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且多集中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调查研究工作未能系统开展,部分保护鱼类的资源分布、重要生境、生态特性及其保护所面临的困境等方面知之甚少。尤其是一些国家一级保护鱼类,野外种群已极为稀少,甚至消失。如2022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更新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宣布白鲟已经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历史分布区多年未有北方铜鱼[14]和鲥[15]的捕获记录。此外,川陕哲罗鲑、扁吻鱼等保护鱼类的主要栖息范围未有定论。新《名录》将金线鲃属所有种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此类鱼多营穴居或半穴居生活,多见于滇、黔、桂、湘、川、粤等岩溶洞穴集中分布省区[16]。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对金线鲃属鱼类开展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几乎每年都有新种被发现,但其种类组成及分布情况仍缺乏系统研究和综合报道。同样的,单纹似鳡、斑鳠、哲罗鲑属、细鳞鲑属、茴鱼属等鱼类的资源分布尚不明晰,极大地制约了相关保护工作的规划与实施。

2.2 栖息生境受强人类活动干扰

适宜的栖息生境是鱼类顺利完成生活史、维持种群资源的基础。水利水电开发在合理分配水资源、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推动能源革命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拦河筑坝、库区蓄水、低温水下泄、引调水、运行调度等均会导致河流生境发生较大改变,造成鱼类重要栖息生境适宜性及生态功能下降甚至丧失,给鱼类栖息和繁衍带来较大影响。如葛洲坝电站阻隔了中华鲟洄游产卵,三峡水库蓄水、河道冲刷、防洪、城市景观等导致中华鲟幼鱼栖息地丧失,种群补充减少,最终的结果是连续5 a未监测到自然繁殖。而从保护鱼类分布和生态特点来看,多数种类分布在云南、四川、新疆、西藏等水资源开发活动剧烈、自然灾害频发的区域或水域,它们往往分布范围狭窄,对特异生境依赖程度较高,其种质资源保护面临巨大挑战。

2.3 基础科学研究相对薄弱

掌握鱼类生物学、行为学、生态学特性及其与栖息生境的关系是开展保护技术研究和制定相关保护对策措施的重要依据。部分保护鱼类由于资源量较少且分布范围狭窄,样本难以获得,前期的研究工作基础较为有限。如平鳍裸吻鱼、裸腹盲鲃、黄线薄鳅、厚唇原吸鳅、无眼岭鳅等鱼类仅见于分类学方面的研究报道。科研工作者围绕金线鲃属鱼类开展了生物学、遗传学、繁育技术等一系列研究[17-19],但主要还是集中于形态描述及分类方面。基础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资料不足,导致无法开展有针对性地保护。

2.4 人工繁育技术不成熟

基于物种保护和种群恢复,中国开展了珍稀、特有鱼类的人工增殖技术研究。如中华鲟[20]和长江鲟[21]的全人工繁育,川陕哲罗鲑[22]、裂腹鱼类[23-26]、细鳞鲑[27]等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也已成功突破。然而,受限于基础生态学研究不深入或技术方法创新性不足,仍有多种保护鱼类的亲鱼驯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或疾病防治技术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如单纹似鳡为凶猛肉食性鱼类,因其应激反应强烈,人工繁育技术难题始终未被攻克;青石爬鮡相近种(黄石爬鮡)[28]虽然有成功繁育案例,但由于繁殖力较低,也未能实现规模化生产;鲇形目的一些种类,如斑鳠的精巢呈小叶型结构,高度分支,人工繁殖需杀雄鱼取精巢,亲鱼损耗量较大[29];长薄鳅雌、雄性腺发育不同步,限制其人工繁育和物种保护工作的实施[30]。此外,乌原鲤、岩原鲤、圆口铜鱼等在鱼苗培育过程中常患小瓜虫病,可导致鱼类在短期内大量死亡,至今尚无特效药。这些技术难题给物种保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需要在理论研究和技术方法方面有更多、更新的突破。

2.5 保护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合理性不足

为保护鱼类生物多样性及其种群资源,制定了一系列诸如鱼类栖息地保护、生境修复、过鱼设施、增殖放流、生态调度等的保护措施。然而保护措施的切实落实、长效运行及监管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尚待解决。如因鱼道的运行会影响发电效益,导致未能按照设计的时期、流量来运行,过鱼效果欠佳,甚至停止运行[31];鱼类栖息地保护同样存在战略规划不足、法规不全、建管分离、责任主体不明,从而导致已建栖息地保护区的生境破坏和污染依然严重[32];一些增殖放流站分别规划了近、远期放流目标,由于未对远期放流任务做具体要求,导致原本就资源稀少、亟须保护的鱼类没有得到及时、有效保护。此外,自长江实施“十年禁渔”以来,河流及湖泊中的鱼类得以快速生长、繁衍,而肆意生长的草食性鱼类将湖泊中的水草啃食殆尽,反而给水体生态、水质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6 渔业执法力度及技术水平有待加强

为更好地保护鱼类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各大流域均已实行了长期的禁渔期、禁渔区制度,同时划定了各级水生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栖息地保护河段等多种鱼类保护地。如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是有史以来禁渔范围、时间、力度和投入最大的一次禁渔措施。然而,在后期监管过程中遇到了极大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保护鱼类种类大幅增加,保护范围增大,而且往往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电鱼、药鱼等非法捕捞多在夜间进行,难以有效遏制;② 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不足,受限于经济社会条件滞后,地方渔业主管单位很难吸引高学历人才,执法人员专业知识储备和技术水平有限;③ 缺乏对休闲垂钓的监管,未建立相应的垂钓许可办理和审批机制,垂钓者不具备保护鱼类鉴别能力;④ 对群众的放生行为缺乏监管,外来物种(尤其是凶猛肉食性鱼类)以及一些养殖品种的无区别放生,也会威胁保护鱼类的生存繁衍。

3 保护建议

3.1 開展系统的资源调查,建设共享平台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科技部以及水利水电开发业主单位等多方面通力合作,成立国家级保护鱼类资源调查专项基金,资助从事渔业科学、水生态保护和鱼类生态学研究的企事业单位,在系统整理前期调查、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保护鱼类资源普查,弄清保护鱼类的种群资源分布、生境特点及其保护所面临的主要威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如利用环境DNA技术调查北方铜鱼、鲥等鱼类的分布现状及相对丰度,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让从事鱼类科研及保护工作的社会各界能够及时地获取详细、准确信息,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工作提供支撑。

3.2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为保护提供依据

加强保护鱼类个体生物学(年龄生长、繁殖、食性等)、行为学(游泳能力、栖息水层)、生理学、环境适应性等基础生态学研究,为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对策和措施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鱼类栖息地保护被认为是鱼类保护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应在鱼类生态学研究基础上,探究鱼类与栖息生境的关系。加快、加强鱼类栖息地保护规划和设计工作,划定栖息地保护河段,针对保护对象的生态特性以及特殊生境需求开展如连通性恢复、适宜生境修复、产卵场营造、生态护岸等的设计和研究。同时,鉴于保护鱼类中喜流水、洄游鱼类占比较高,应加强过鱼设施设计、建造技术研究,有效减缓工程建设引起的阻隔影响。借鉴和学习国外鱼类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及先进技术,并结合国内鱼类分布及生态特点,进行适应性改造。加强保护工程、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创造和设计适合中国保护鱼类生态特点的保护措施体系,切实保护鱼类资源及其多样性。

3.3 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落实责任强化监管

保护措施的设计与制定应结合鱼类生态学、水域生态学基础理论,并经过科学合理的论证,要强调保护效果能够落到实效。在制定保护措施时应当明确措施落实与监管主体、责任,做好各项保护措施的运行和维护工作,并加强后续监管。积极推行“河长制”,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履行监管职责,统筹协调各部门力量,运用法律、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加强河流生态环境及鱼类资源保护。同时,应充分考虑保护措施可能存在的不足,以及由于保护不当引起的负面影响,并配备完善的纠错体制,及时纠正保护方向及保护方法。

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快推进鱼类栖息地保护、增殖放流、过鱼等保护措施效果的监测方法、技术体系及评价标准、规范的编制工作,为客观公正地开展保护效果评估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行持续的水生态监测与保护效果评估,分析各项保护措施在设计、建设、运行及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完善建议,推动中国鱼类保护技术、方法的不断进步。

3.4 加强人工繁育技术攻关,实施增殖放流

加大资金及技术投入,支持相关科研单位开展鱼类人工繁育技术攻关,力争早日突破人工繁育技术瓶颈,开展增殖放流,保护和恢复鱼类种群资源及其多样性。建议从以下5方面着手:① 对保护鱼类栖息生境及其特点进行系统调查,模拟天然条件下的水文过程和生境特征,促进鱼类性腺发育及产卵。② 开展保护鱼类繁殖生态学研究,掌握鱼类性腺发育规律、繁殖期、产卵生境、洄游路线,及其与水生生境的关系。同时,对具有特殊繁殖习性(如体内受精、筑巢产卵等)的鱼类进行专项研究。③ 探索适用于不同鱼类的常温、低温冷藏、超低温冷冻等不同形式的精子保存技术,解决雌、雄性腺发育不同步的问题。④ 将生殖细胞移植技术推广应用,解决鲇形目等鱼类的雄鱼精子难以获得的难题,从而降低亲鱼损失[33]。⑤ 开展不同药物、升温、紫外线照射、纳米渗透、获得小瓜虫抗原或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治疗鱼类小瓜虫病的效果研究[34]。

3.5 加强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提高执法效能

渔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鱼类资源保护监管落到实处的前提和保证。新形势下,对执法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全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十年禁渔”“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颁布实施、推行河长制等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加强渔政执法能力建设。首先,执法人员加强自主学习,熟练掌握《野生动物保护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水生野生动物利用特许办法》等法律法规,承担起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渔业行政职责。其次,以省为单位,尤其是云南、四川、黑龙江、新疆、吉林和广西等保护鱼类种类分布较多的省区,由省农业农村厅定期组织开展执法人员专业技术培训,聘请专家传授保护鱼类种类鉴定、物种救护技术,提高执法人员业务水平。最后,国家和地方加大财政投入,并商请当地水利水电开发业主单位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用于执法人员扩编、增员,执法车辆、船只等设施、设备购置等,打造高素质、高水平、装备精良的渔业执法队伍。

3.6 持续开展监测评估,适时调整保护名录

中国淡水鱼类有近1 500种[35],面临种群生存危机的种类可能远不止新名录中所列出的83种(类)。考虑到保护鱼类具有珍稀性、分散性、多样性、生态脆弱性等特质,鱼类保护级别、必要性和迫切性应与其所面临威胁的严重程度,以及保护技术和措施的有效性密切相关。如新名录中所列的国家一级保护鱼类白鲟、北方铜鱼、鯮和鲥等的野外个体已多年未见,若后期经过系统全面的调查确定其野外个体消失,并得到有关组织或部门确定后,将其作为保护对象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保护力度不断加强,一些保护鱼类的种群资源能够得以恢复并能够较好地繁衍生息,可考虑将其保护级别下调或从保护名录中去除。而一些尚未列入保护名录的鱼类由于受重视程度不够,或面临新的威胁而导致种群资源持续下降,濒危程度加剧,则应考虑将其纳入保护名录,并加强保护。以上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保护鱼类的资源分布、重要栖息地以及保护效果等进行持续的动态监测。依据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和量化评估鱼类保护级别的方法和指标,并根据评估结果对保护鱼类的种类和等级适时调整,建议5 a或10 a为周期开展一次修订工作,使《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与时俱进,从而实现鱼类保护和利用的良性循环。

4 结 语

淡水鱼类保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南北纬跨度及海拔落差较大,气候及水域生境类型多样,淡水鱼类物种组成及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然而,种种原因导致面临种群灭绝风险的淡水鱼类物种数量不仅仅只是新《名录》中所列的83种(类)。如何保护和拯救这些濒危物种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人口众多,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大,而区域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威胁到一些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掌握国家重点保护淡水鱼类的分布格局、濒危程度及其保护中所面临的困境,及时开展相关的保护规划与设计,对淡水鱼类多样性保护及水生态系统保护至关重要,同时,也将为中国的水资源空间开发、生态功能区划及各类保护地划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更好地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J].野生动物学报,2021,42(2):605-640.

[2]董琳,李莎莎.淡水鱼资源的保护与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究[J].南方农业,2018,12(32):74-75.

[3]YANG J,MAURICE K,CHEN X Y,et al.Yaoshania and Erromyzon kalotaenia,a new genus and a new species of balitorid loaches from Guangxi,China (Teleostei:Cypriniformes)[J].Zootaxa,2012,3586:173-186.

[4]何德奎,陈毅峰.高度特化等级裂腹鱼类分子系统发育与生物地理学[J].科学通报,2007,52(3):303-312.

[5]谢从新,霍斌,马宝珊,等.雅鲁藏布江中游裂腹鱼类生物学与资源保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6]霍斌.尖裸鲤个体生物学和种群动态学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7]周贤君.拉萨裂腹鱼个体生物学和种群动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8]马宝珊,谢从新,霍斌,等.裂腹鱼类生物学研究进展[J].江西水产科技,2011(4):36-40.

[9]张鹗,曹文宣.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脊椎动物 第五卷 淡水鱼类[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10]蒋志剛,江建平,王跃招,等.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J].生物多样性,2016,24(5):500-551.

[11]汪松,解焱.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第一卷 红色名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李红敬,褚张杰.斑鳠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5882-5883.

[13]李培伦,王继隆,唐富江,等.马苏大麻哈鱼幼鱼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J].水产学杂志,2021,34(4):43-48.

[14]葛玉双,程起群.铜鱼属鱼类研究现状与展望[J].渔业信息与战略,2021,36(1):26-31.

[15]江河,汪留全,管远亮,等.长江鲥鱼资源调查及濒危原因分析[J].水生态学杂志,2009,30(4):140-142.

[16]张佩玲,黄太福,吴涛,等.中国典型洞穴鱼类名录、分布及保护[J].中国岩溶,2019,38(6):937-945.

[17]潘晓赋,刘淑伟,李再云,等.抚仙金线鲃人工繁殖与鱼苗培育技术[J].动物学研究,2009,30(4):463-467.

[18]潘晓赋,杨君兴,陈小勇,等.滇池金线鲃亲鱼培育、繁殖力以及卵径大小与胚胎存活率的关系[J].动物学研究,2011,32(2):195-203.

[19]王军,罗琦,段茜,等.3种金线鲃属鱼类基因组微卫星的筛选与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7(4):19-24.

[20]郭柏福,常剑波,肖慧,等.中华鲟初次全人工繁殖的特性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11,35(6):940-945.

[21]龚全,刘亚,杜军,等.达氏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3,26(4):1710-1714.

[22]杨焕超.陕西太白河川陕哲罗鲑人工繁育和早期发育[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23]张人铭,郭焱,马燕武,等.扁吻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J].水生態学杂志,2008,29(5):146-150.

[24]谢春刚,张人铭,马燕武,等.塔里木裂腹鱼人工繁殖技术初步研究[J].干旱区研究,2010,27(5):734-737.

[25]彭淇,吴彬,陈斌,等.野生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racoma) davidi(sauvage)]的性腺发育观察与人工繁殖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3,44(3):651-655.

[26]牛建功,张涛,刘鸿,等.斑重唇鱼人工驯养繁育技术研究[J].科学养鱼,2016(12):10-12.

[27]张德隆,杜晓燕,张雅斌,等.细鳞鱼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J].淡水渔业,2006,36(2):49-51.

[28]胡仁云,罗武,曹柏平,等.黄石爬鮡的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初探[J].水产养殖,2020,41(11):19-21.

[29]谢少林,房伟平,陈金涛,等.养殖斑鳠的性腺发育及其组织学观察[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4,29(2):147-150.

[30]梁银铨,胡小建.长薄鳅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1,25(4):422-424.

[31]陈凯麒,葛怀凤,郭军,等.我国过鱼设施现状分析及鱼道适宜性管理的关键问题[J].水生态学杂志,2013,34(4):1-6.

[32]张家波,马徐发,张学振,等.国内鱼类栖息地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展望探讨[C]∥第三届水利水电生态保护研讨会论文集,2014,73-81.

[33]叶欢,危起伟,徐冬冬,等.鱼类生殖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水产学报,2020,44(2):321-337.

[34]邓永强,黄小丽.鱼类小瓜虫病免疫研究进展[J].水利渔业,2005,25(4):90-91.

[35]谢平.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水利工程是祸首,酷渔乱捕是帮凶[J].湖泊科学,2017,29(6):1279-1299.

(编辑:黄文晋)

Characteristics of freshwater fishes in Lists of Wild Animals under Special State Protection in China (WASPC) and suggestions for their protection

ZHANG Zhiming1,2,LIANG Wenhan3,YANG Yang1,2,CHEN Feng1,2

(1.Key Laboratory of Ecological Impacts of Hydraulic-Projects and Restoration of Aquatic Ecosystem of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Institute of Hydroecology of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Wuhan 430079,China; 2.Hubei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Hydroecology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Institute of Hydroecology of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Wuhan 430079,China; 3.Changjiang Rivers and Lakes Construction Co.,Ltd.,Wuhan 430015,China)

Abstract:

For better protecting freshwater fish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resources,the species composition,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tection status of the protected freshwater fishes in the newly revised Lists of Wild Animals under Special State Protection in China(WASPC) wer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current conservation work were analyzed,and several specific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① Carry out a systematic survey on resources of the protected freshwater fishes,identify the distribution,status and problems of protected fishes,and establish a information sharing mechanism;② Strengthen researches on fish conser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put the protection work into practice;③ Shoulder responsibility to strengthen supervision,and implement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into effective;④ Continuously carry out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and make timely adjustments to the protected list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s.

Key words: Lists of Wild Animals under Special State Protection in China;freshwater fish under special state protection;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收稿日期:2022-06-14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C32021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800391);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SKR-2022015)

作者简介:张志明,男,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鱼类生态学、水利水电工程水生态影响评价、鱼类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站运行管理。E-mail:zhangzm@mail.ihe.ac.cn

通信作者:陈 锋,男,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鱼类生态学、水利水电工程水生态影响评价。E-mail:Chenf@mail.ihe.ac.cn

猜你喜欢
名录鱼类种群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4:16
基于MFCC和ResNet的鱼类行为识别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派出所工作(2022年3期)2022-04-14 07:37:18
同贺名录
中华蜂种群急剧萎缩的生态人类学探讨
红土地(2018年7期)2018-09-26 03:07:38
作者名录
卫拉特研究(2018年0期)2018-07-22 05:47:52
奇妙的古代动物 泥盆纪的鱼类
探索科学(2017年5期)2017-06-21 21:16:16
生产商名录
鱼类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鱼类怎样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