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轮指技法是琵琶演奏中最重要、最基础,也是最广泛应用的技法之一。因此,在琵琶的学习过程中,必须重视对轮指技巧的学习、日常的训练以及与其他技法的结合和运用。轮指的动作技巧在保证手型标准的基础上,可以分为右手食、中、无名、小指这四指的弹法和拇指的挑法。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轮指的均匀、力度、频率和深浅度,在练习过程中进行适当的休息,保证轮指训练的质量和效率。而轮指的运用包括满轮半轮、长轮短轮等轮指内部的多种形式,也包括与其他技法相结合的形式,如勾轮挑轮、扫轮拂轮等。掌握了轮指的应用,有利于在琵琶演奏中更加自如地应用,演奏出更为流畅、多变的旋律。
关键词:琵琶轮指;动作法;训练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5-00-03
轮指是一种在古筝、古典吉他、古琴、琵琶等乐器中都有应用的演奏指法,古典乐器中应用得更为广泛。不同乐器中轮指的重要性和运用也大不相同。比如,在吉他的演奏中,每个手指轮流弹一个音,以单音的形式出现的指法一般被称为轮指。古筝指法中弹奏者的四指在同一根琴弦上轮流演奏的方式是轮指。而琵琶的轮指只需要一只手进行,是右手指法中的重要指法。轮指在琵琶演奏中的地位比在其他乐器中都更重要,因为琵琶中几乎每一个曲子都需要轮指指法的运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轮指是很多指法的基础,很多指法需要轮指与其他技法共同构成,包括但不限于扫轮、拂轮、满轮、半轮、勾轮、挑轮等。因此,在训练琵琶指法时,要充分重视这一指法的技巧练习、日常练习以及实际运用,练习好轮指,为演奏好琵琶打下坚实基础。
一、琵琶演奏中轮指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演奏中,所有技法可以简单总结为三大类:弹挑、轮指和综合指法。轮指在琵琶演奏中的地位异常重要,它不同于其他古典乐器,只需要右手单手进行。由于拨动琴弦的流畅程度如同“轮子”滚动一样自如,因此被称为轮指,需要右手指端轮流进行拨弦动作。作为最重要也是最独特的指法之一,与其他指法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但如果想要良好掌握轮指,需要练习者日复一日多次练习。同时科学、正确且适合的训练方法,也是练好轮指必不可少的要素。轮指通过自己独特的表现力,可以和多种不同指法组合使用,在琵琶演奏中弹奏出丰富多变的曲调,既能慷慨激昂,也能婉转清丽。将不同指法和谐地组合运用,有利于使得琵琶曲更加丰富和饱满,更加富于变化,给欣赏者带来极致的听觉享受,提高琵琶演奏的可欣赏性,促使更多人了解琵琶演奏,促进琵琶弹奏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二、琵琶轮指的动作技巧
要了解琵琶轮指的演奏技巧,先要认识清楚轮指的演奏内核。轮指实质上还是通过每个弹奏过程中的最小单位“音点”,通过高质量的轮流弹奏,连贯输出,汇合成连续饱满的“音线”。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体现。而“音线”的优质与否并不取决于速度快速与否,而是演奏质量是否高。演奏质量取决于每个基础点位是否弹奏清楚、音色是否圆润。假如无法使每个音弹奏准确,而仅仅追求速度,那么演奏出的内容往往杂乱无章,难以入耳。在了解了琵琶轮指技巧的内涵之后,就是对轮指演奏具体的技巧讲解。轮指主要是右手几个手指之间的轮流、组合弹奏进行的。右手除拇指之外的四个手指轮流作弹,而拇指作挑,通过弹挑结合,组合出琵琶演奏中最重要的技法——轮指。
(一)轮指的基本手型
尽管在弹奏的过程中,手型要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弹法发生变化,但初学者在进行轮指的学习与训练时,正确摆放其手型有利于保证学习的专业性,减少手腕代偿发力。正确的轮指手型是将大指指尖轻轻搭在食指的指尖,剩下三指微微弯曲,下三指与食指保持在同一弯曲平面上。手腕微凸,手臂与琴边距离两指左右。手、手臂与琴面呈三角形,手腕正侧面与小臂持平。从大臂到手腕各部位保持放松,切勿紧绷僵硬。用指尖压弦发力,5mm之内触弦。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向正前方弹,拇指向斜上方挑。
(二)右手除拇指外另外四指的弹奏技巧
除拇指外,四指即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在轮指中,这四个手指要进行长时间配合,共同弹出。在训练中,可以引导初学者在一拍中依次“拨”出四个手指,手指一个一个按照拍点向外弹出,在拨弦的过程中,不能挤压或击打琴弦,而是有阻力地拨动琴弦。轮指的触弦部位集中在指尖,主要的发力部位在手指的掌指关节,以掌指关节为中心轴,发力带动中、小关节有力弹出,拨弦角度为向面板方向45°。初学者很容易在演奏过程中出现手形变形或角度变形的问题,因此在完成一轮的手指轮弹后,要进行适当的手腕、手臂放松,恢复手型至自然的静止状态。在轮弹的过程中,手臂自然下沉、放松,手腕略微凸出。要求初学者在弹奏的过程中,要击打节拍,保证拍数准确。在熟悉了每一轮的弹奏之后,可以适当加大练习数量,帮助初学者掌握四指弹奏。由于初学者手指的力量问题,还可以指导其适当地进行三指、两指组合练习,帮助初学者强化手指力量,保证轮弹均匀。
(三)右手拇指弹奏技巧
拇指在轮指技法中担任的是挑的动作,其余四指正向顺时针弹出,而拇指要反方向逆时针挑出。大拇指的生理结构决定它相较其他的四个手指短、粗,距离其他四个手指远。除了长度的问题,它的关节也与其他四指区别较大,除了掌指关节和小关节外,在手腕部位还有一腕掌关节相连,这一关节是拇指进行轮弹的发力关节。除此之外,与其他四指相反的挑出方向也对大拇指的灵活性及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拇指的正确轮指方式是其余四指依次顺序轮出后,大指最靠近腕关节的腕掌关节进行发力,打开虎口,自然内收。同时小关节要发力,沿琴弦体内屈。掌指关节作为中间环节不刻意撑起或鼓起,呈自然状态,调节和缓冲弹奏力度。挑弦时控制好触弦点和触弦角度,仍然是向面板方向45°方向。将弦顺势轻轻挑起,挑完后回归到静止状态。在了解了大拇指和其余四指的弹挑方式之后,初学者可以在單一练习四指和拇指之间加入组合练习,如进行大拇指和无名指、小指的组合轮指。在强化无名指与小指力量的同时,练习大拇指和小指的衔接,保证轮指过程中的均匀和协调[1]。
三、训练琵琶轮指的注意事项
在了解了琵琶轮指的基本弹奏技巧之后,就要进行长时间枯燥无聊的训练。训练过程是成就流畅连贯轮指弹奏的最重要阶段,因此要得到演奏者充分的重视。由于基础性、重复性动作多,演奏者容易感到枯燥无聊甚至产生烦躁情绪,另外,长时间单调指法的练习,往往会引起手指的疲惫,从而使手法和操作变形,这种情况十分不利于轮指指法的掌握,也不利于演奏者的手指健康,会阻碍演奏者的持续发展。因此,在训练这一环节,演奏者要注意以下内容。
(一)注意轮指的均匀
轮指的均匀程度是决定演奏出的旋律流畅连贯还是断断续续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练习过程中,演奏者要充分考虑个人的手指情况,包括手指的长短、粗细程度,手指的力度,手指的灵活程度等独属于个人的演奏情况,充分重视这些个人特质,以保证练习的有效性。初学者甚至很多老学员在轮指的练习过程中,由于食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多,因此弹出的音较重;无名指和小指应用相对较少,得到的锻炼不足,灵活性较差,常常出现无力的情况。在无名指和小指拨弦的过程中要么粘连,弹奏的音符一带而过、节奏感不足,旋律混乱,要么由于无力,拨弦的声音过轻,给聆听者一种绵软的感觉。如果要保证均匀流畅旋律在演奏者手下流淌,就必须重视无名指与小指的练习。通过多加练习,克服无名指、小指的无力感,保证其拨弦力度,保证五个手指集中触弦,均衡用力,避免出现音符的粘连和含糊不清。促进五个手指均匀发力的一大方法就是在发力过程中手指对琴弦施加向下的压力,从而引导其在演奏过程中形成均匀流畅的旋律。
(二)注意轮指的力度
轮指力度的训练在对手指演奏均匀程度进行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包括在子弦上,也包括在缠弦上的训练。轮指力度不同能够表现出不同音乐风格,不同思想情感的音乐旋律,或激情澎湃,或娓娓道来。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加大力度至正常演奏力度的两倍。触弦时速度可以稍慢,但一定要提高准确性,不能出现含糊的音调,保证音点清晰有力,给听众一种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但珠圆玉润、昆山玉碎的感觉。在用力后快速放松,使音点的颗粒感分明,每个音在弹奏过后戛然而止。在处理轮指时,重视力度训练并不等于纯粹强硬地发力和用力。纯粹的用力会使整个乐曲的演奏呈现出一种片面的震慑感,音点之间连成的不再是音线,而变成了“音面”,其旋律展现出的可欣赏性大大降低。而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发力与放松的时机,初学者一般很难在用力之后达到快速地收力,从而出现弦声粘连,含糊不清的状况。要注意放松是松而不懈,在放松的时候也要控制肌肉,而用力要求紧而不僵,不可过于强力而导致僵硬。但很多初学者在练习的过程中紧张有余、放松不足。肌肉过于紧张导致演奏的频率加快,速度加快,整体的旋律感、韵律感消失,令听众感受到紧张的气氛。恰当地处理好轮指的力度问题,控制好肌肉紧张与放松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出原曲气韵贯一、游刃有余的感受,强烈地感染到广大听众[2]。
(三)注意轮指的频率
在掌握了轮指的基本技巧和均匀程度、用力程度等要领后,就需要注意演奏过程中的音符频率问题。在力度问题上也曾提到,掌握不好力度的控制很可能使得演奏的频率加快。除了控制好肌肉力度以外,还要从训练频率的本身入手,通过五指弹奏频率的变化训练,有序地增加轮指的密度,增强五指的颗粒性。所有乐曲由于其感情的不同,其演奏频率的整体基调是不同的,而大部分乐曲在演奏过程中也并非用同一个速度演奏下来,这种速率上的变化会给听众一种或急躁,或悠闲,或激昂,或沉闷,有浓有淡的感情的起伏变化。这就要求训练者了解什么感情速度应当加快,什么氛围速率适当变缓。在学会分析曲子的情感变化,对演奏速率有整体的了解之后,还要学会控制速度频率的变化,不断加强手指的灵活性,手指轮指加速、变缓的能力会给轮点的分配带来丰富的审美意义。根据音乐情感的具体需要,进行实际的速率变化。演奏者速率变化的能力直接影响到音乐表现的优劣。
(四)注意触弦的深浅度
除了轮指均匀、力度和频率的练习外,触弦强弱以及触弦深浅的练习,也同样影响音乐的表现力。在了解了前者相应技巧之后,演奏者要充分注意触弦的强弱和深浅,通过这种方式保证演奏的质量。触弦的深浅度也称“吃弦”,指的是指甲入弦的深浅程度。演奏者要根据乐曲感情的需要,合理控制演奏过程中入弦的深浅度。较深的触弦可以适应偏浑厚有力的曲风,演奏出厚重感和结实感;较浅的触弦更倾向于演奏优美、清亮、温柔的曲子,有利于演奏出干净明亮的音色。但无论触弦深浅,都要注意保证音点的颗粒感,保证每一个音都发准确、集中、有力。而触弦角度和深度也深刻影响到旋律的强弱,演奏者要根据不同音乐的风格做出相应的变化。音乐渐强时,触弦角度加大,反之触弦角度缩小。除此之外,手指轮指的幅度也影响乐曲演奏的发音情况。手指幅度较小时琵琶发音较为柔和、优雅,反之发音浑厚。对于以上触弦均匀程度、用力程度、频率和深浅度的充分重视,有利于提高琵琶演奏过程中的质量,保证琵琶曲目的可欣赏性[3]。
四、琵琶轮指的运用
琵琶轮指的运用主要包括轮指技巧与其他技法的结合和联系。训练中可以分为勾轮和挑轮、扫轮和拂轮、满轮和半轮、长轮和短轮等进行训练。下面主要介绍勾轮和挑轮以及扫轮和拂轮。
(一)勾轮和挑轮的运用
勾轮和挑轮是琵琶演奏中的勾法和挑法与轮指相结合的一对指法,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共同出现。勾轮演奏时,大指在保证虎口打开的情况下,运用小关节勾里弦。其余四个手指外弦进行轮指。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勾弦与轮指之间的速度均匀,保证旋律的连贯性和单点的清晰性。挑轮与勾轮的不同点在于演奏时大指的指法是挑法,挑里弦发音,其余四个手指轮外弦。挑轮的挑法较为丰富,可以单弦和多弦进行挑弹和轮弹,也可以三指、四指进行轮弹[4]。
(二)扫轮和拂轮的运用
扫轮和拂轮也是轮指与其他技巧相结合应用的一对技法。扫轮是进行扫弦向左急弹后轮指紧跟其后,扫与轮的第一个音同时进行,保证扫弦的弹性爆发力的同时与轮指保持连贯,触弦的深度和角度也要合适以保证韵律的顺畅。而拂轮是进行拂弦向右急弹后轮指,拂弦应有力,注意两个技法合二为一。扫轮与拂轮的应用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扫拂轮、拂扫轮、扫拂扫轮等,通过扫弦拂弦与轮指的结合,可以演奏出凛雄健厉、清亮有力的旋律。而满轮和半轮、长轮和短轮的有效应用、有效结合,也可以促进琵琶演奏的旋律更为多变:满轮雄浑壮烈,半轮恬淡安逸,长轮清丽委婉,短轮潇洒自如。正是这些技法与轮指结合,提高了琵琶演奏的可欣赏性,促进了琵琶演奏的进步和发展。
五、结束语
由于轮指在琵琶演奏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要重视对琵琶轮指的技术学习、日常训练以及组合应用。本文主要列举了轮指演奏的主要技法特征,帮助读者粗浅了解轮指的技巧和演奏方式,提醒初学者注意在演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均匀程度不平衡、力道不均匀、频率不适中以及深浅不合适等问题。而对于轮指的应用,本文只列举了一部分经典组合应用方式,需要演奏者更多地探索和学习。
参考文献:
[1]范榕仪.论琵琶轮指的训练方法及实际应用[J].当代音乐,2022(07):134-136.
[2]钱鹏.琵琶轮指的训练方法及实际运用[J].戏剧之家,2020(21):104+106.
[3]高皓文,李晓璇.谈琵琶轮指的分类与训练方法[J].北方音乐,2019(11):44-45.
[4]黃恒.琵琶轮指的技术解析与训练方法[J].北方音乐,2019(02):33-34.
作者简介:石洋(1991-),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从事音乐表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