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音乐合唱是一种表现集体性音乐艺术的形式,其磅礴的气势带给听众听觉享受,其整齐划一的表演带给观众视觉冲击,再加上民族音乐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因素可以更加触动受众心灵,配以合唱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轻松带动受众的情感。本文在探析中国民族合唱艺术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重点从两方面阐述其美学特征,望能够为广大从事民族合唱艺术工作的人员提供浅显的意见。
关键词:民族音乐;合唱艺术;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5-00-03
合唱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艺术,是指多个表演者对音乐作品进行的集体演唱的艺术形式,合唱的难点在于整合多个表演者声部特征,特点在于效果好、音域跨度大、音色变化多样,因此合唱具备独特的美学特征。本文从音乐美学视角出发,分析中国民族合唱艺术的基本内涵,并深入探讨其蕴含的美学,旨在让更多的受众了解中国民族合唱艺术,欣赏这门艺术。
一、中国民族合唱艺术基本内涵
中国民族音乐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是其两大分支,“下里巴人”融合了普通民众的基本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的生活情感,是一种生活渴望的情感宣泄方式;“阳春白雪”融合了高层官阶人员和仕子赤子之心的感情,表达了他们希望报效国家、为民请愿、希望国泰民安的情感,是一種热忱期盼的情感表达方式。但无论是哪种民族音乐分支,都是作者表达情感,体现艺术表现手法的方式方法,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民族音乐和传统诗词文化相结合,并且在时代洪流发展背景下,诗词文化已经刻进了我们的基因、血液之中,因此我国民众对民族音乐有一种特有的情感,再加以合唱艺术的表现,使得中国民族音乐根基更深,同时也更能表现出民族音乐所蕴含的民族魂、华夏魄。
(一)表现词情
民族合唱艺术是基于民族音乐之上的汇演形式,民族音乐是创作者给予客观事物的主观心理冲动表达,是创作者表现自身情感思想的形式,在辞藻的编辑上结合了我国诗词文化,歌词语言蕴含了深刻的情感内涵,单从歌词就可以带入情感,再结合特有的文化基因让受众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比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一句“风在吼,马在叫”便是对中国诗词文化元素的应用,“风”和“马”在我国诗词中的描绘是相当多的,比如“风吹草低见牛羊”,再比如“武能上马定乾坤”,这很容易将受众的情感拉到同一水平,再加以动词修饰,风“吼”马“叫”,直接将歌词的基调拉高,结合我国母亲河“黄河”的创作背景,在那个战火纷飞,中华民族饱受外强欺辱的年代,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精神思想随着歌词一直流传至今。因此,中国民族音乐合唱的内涵之一就是表现词情,通过合唱让受众理解歌词的含义,渲染受众的情感,无论是中华民间传统歌曲合唱,还是抗战年代民族音乐合唱,都是通过词曲传达一种精神或者一种思想[1]。
(二)表现曲感
曲感是合唱艺术带给受众最直观的感受,音乐不仅可以传情,亦可以言志,是创作者思想情感宣泄和内心冲动的表达符号,曲感和词情的情感逻辑是相符的,都是基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之上表达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境,所以在歌词和曲调的双重演绎下,受众更能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比如,上文中的《黄河大合唱》的曲调抑扬顿挫,结合歌词直击人的内心情感,唤醒了无数国人保家卫国的意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的思想觉悟基础。从历史发展进程上来讲,音乐艺术同文学一样,都能够发人深省,都能够促进人的思想觉悟,民族音乐更是如此,它不仅融合了我国传统文化文学思想,同样结合了更加有效的表达方式,因此,民族音乐在时代发展中一直都是我国不可或缺的文化思想表达和智慧结晶凝聚。
二、民族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
民族音乐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可以从文字和思想两方面进行论述,从文字上分析,是创作者创作能力高低的直接体现,带给受众的美学主要体现在文化之美和通俗之美;从思想上分析,是创作者基于现实客观背景之上的主观感受表达,因此民族音乐合唱艺术既有文字的辞藻之美,又有思想的凝聚之美。这样才能让受众更加轻松地理解其含义和情感,就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而言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第一,辞藻美学视角下民族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第二,音乐美学视角下民族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
(一)辞藻美学视角下民族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
辞藻美学视角下的民族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押韵、对称上,这和我国诗词文化融会贯通,因此民族音乐的歌词也有押韵和对称之美。
从押韵上分析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主要是字正腔圆,民族合唱艺术的发展历程从春秋时期开始一直到现在,因此其汇聚了诗经、楚辞和唐诗宋词的文学艺术特点,是在不断传承和创新中得以发展的。民族合唱艺术的“字”之美体现在语言艺术上,从古至今,我国对“字词”清晰度就尤为重视,而且我国是一个“重言”的民族,所以在民族合唱艺术中美学特征之一便是“咬字清晰”。民族合唱艺术的“音”之美体现在发音艺术上,读音标准可以更好地表达出歌词意境,可以更好地体现创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民族合唱艺术中美学特征之二便是“以音传情”[2]。
(二)音乐美学视角下民族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
在时代发展过程中,我国民族音乐延续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包容思想,不仅继承了传统音乐的文化特征,同样融合了西洋歌曲的歌唱技巧,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多元的音乐表现形式,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西洋歌唱技巧的影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形式。从音乐发展历史来看,中国民族合唱艺术美学更多的属于音乐之美,但是我国民族音乐因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具有辞藻之美。在时代发展大背景下,合唱艺术在时代潮流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因此,它的音乐美学特征要强于辞藻美学特征。下文将对其进行相关的论述。
1.民族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歌词之美
歌词作为合唱艺术中最重要的构成元素,体现出了创作者的主观思想,展现了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创作者用歌词的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客观存在的现象,总体而言,歌词是创作者基于现实背景之上用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前文对歌词辞藻之美进行了相关的描述,民族合唱艺术中的歌词之美主要体现在歌词的人文性和通俗性上。从一般角度上分析,歌词通过诗词文化表现其人文性,结合时代发展特征体现其通俗性,它是在时代发展基础上对歌词创作的简洁和凝练,让受众理解的前提下散发出诗词文化中的人文之美,给予受众丰富的想象空间。
电影《上甘岭》中的插曲《我的祖国》,这首歌曲已经创作了半个世纪之久,但是它的魅力还是穿过时间长线给予了我们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作为一首典型的合唱表演歌曲,它的歌词既有诗词文化中的“押韵”,又有时代特征中的“通俗”,如“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敞”,其中的韵脚便是“ang”,同时又通俗易通,干练不冗杂的歌词,干练简单、生动形象。再如“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几句歌词掷地有声,不仅表现出了华夏是一个礼仪之邦的国度,同样中华儿女亦是有血有肉,不畏强权的独立者。我国民族音乐还有一些是根据诗歌改编的,如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对宋朝诗词的编曲,“明月几时有……何似在人间”,在诗词的基础上结合古韵的曲调,赋予了这首合唱曲目别具一格的传统文化之美。再比如,蒙古族的《酒歌》,它的歌词通俗易通,将蒙古族的豪迈和酒文化融入其中,是一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态度体现。《酒歌》歌词介绍了当地生活现象,将蒙古族的生活情境融入歌曲当中,同时歌词中副歌部分,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豪迈和喜迎宾客的优良风俗展现了出来,是一种特有民族文化荟萃的结晶。
由此可以分析,民族合唱艺术从音乐美学角度出发,它的美学特征之一是歌词之美,只有意识并重视歌词之美,才可能让合唱曲目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和喜爱,才能体现出汇演者的能力,才能直击受众的心灵,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2.民族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气势之美
民族音乐合唱表演中,汇演人数不会少于12个人,甚至一些大型比赛项目中,汇演合唱歌曲的人数远超六十人,这种多人的整体、集体组合演唱形式,可以让整个舞台充满强烈的回音,呈现出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受众在观看合唱汇演节目时,会被这种“气吞万里”的气势所震撼,能让受众在汇演观看过程中体会民族音乐合唱艺术的气势之美,给人一种“千军万马”呼啸而过的感觉,让受众的情感体验加强,让受众从“磅礴”之势中体悟歌曲的情感思想。当然,对于合唱表演的气势美而言,并不是说人数越多,气势就越强,以人数多少来衡量合唱之气势并不可取,民族音乐合唱艺术的气势之美最为主要的还是反映出歌曲的思想,宣泄出创作者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示出民族合唱艺术的气势之美。很多民族合唱之所以呈现出磅礴的气势,主要是汇演者对所演唱的民族音乐作品进行了有效的身份定位,然后在汇演过程中注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再加以演唱的过程中的精美服饰修饰妆容,让汇演者以优美的身姿亮相于舞台中央,这种融合舞台、汇演者、服装和汇演技巧的表演才能更受大众喜爱和认可,才能更加透彻地展现出民族合唱艺术的其实之美,对于四者之间的相互结合,可以让受众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加深受众的情感体验,以此拉近受众和汇演者之间的距离,让受众更加倾心于表演中[3]。
就好比在《黄河大合唱》合唱中,一般情况下,汇演过程中,汇演者站位、服装是有要求的,前两排汇演者全部是女生,后两排汇演者全部是男生,而且按照高矮顺序有序排列,这样汇演者一出场,就带给受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让受众从视觉上感受其气势,同时融合男女生混合演唱的方式,可以互补,所以在音色上也可以表现出磅礴雄厚,却又不失柔雅的特征。
3.民族合唱艺术的美学体现——音色之美
民族音乐终归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民族合唱艺术中的音色之美是它最大的特色之一,当然,不同民族的音乐它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但它们的美学特征是相同的。民族合唱艺术的音色之美主要是旋律和节奏之美,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大小和曲风抑扬顿挫都是音色之美的体现。民族合唱艺术的音色之美可以刺激受众的听觉感官,每个乐句的组合,每个和弦的色彩,每种乐器帶来的音响反应,汇演者将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表达出情绪和哲思,可以让受众从民族音乐合唱艺术的音色之美中感悟汇演者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豫剧《花木兰》的合唱中,创作者通过音色之美将花木兰“替父从军”“报效祖国”的思想情感体现了出来,让受众了解花木兰辞别父老乡亲,披星戴月,奔赴边疆的原因,同时要让受众了解为什么花木兰作为一个女儿身奋勇报国。大多数受众学习过《木兰辞》,所以他们对此就会更加明了,在魏晋南北朝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北朝边关告急,为保国家疆域不被外族所侵犯,由于父亲年迈、弟弟年幼,她不得不以女儿身代父从军。《花木兰》中所蕴含的通过音色之美阐述的文化观念有两种,第一,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结晶——孝道,花木兰替父从军是为了顾及自己的父亲,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弟弟和父亲,这是孝的体现;第二,救国图存的思想,其实每当我中华民族陷入困局之时,总有一些勇敢的人站出来将我们保护得很好,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军驻军八十万抵御外敌”,还是清朝末期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流血赴死的伟人们,他们都是我们民族永恒的光辉。所以歌曲不仅仅能够愉悦人,同样可以启示人,更可以在时代发展洪流中砥砺无数人前行。
4.民族合唱艺术的美学体现——和谐之美
民族合唱艺术是一种底蕴深厚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凭借自身特有的协调、曲调,在汇演者的合作表演下,产生了和谐统一之美,这种美学效果在所有声乐汇演中如鹤立鸡群,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在自然循环之内,自然的和谐是最具神秘色彩的魅力和神韵,这是民族合唱艺术所要追求的极致的美。民族合唱艺术,汇演者之间相互配合,声调、节奏、呼吸都在同一线条上,将合唱曲目的纵向和横向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任何民族合唱艺术所体现的自然和谐之美、至真至善之美。
三、结束语
民族音乐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融合了辞藻之美和音乐之美,是一种特殊且富含哲理的音乐汇演形式,它独特的美学决定了它对受众的价值和作用,不仅可以让受众在观看合唱过程中体会到歌词之美,体会到气势之美,感悟到音色之美,还可以让受众从中领悟到自然和谐统一之美。
参考文献:
[1]侯婧婧.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探析[J].北方文学,2020(26):60-61.
[2]白超.基于美学角度的合唱艺术研究[J].黄河之声,2019(11):20-21.
[3]李艳慧.从中国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分析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学特征[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03):51-52.
作者简介:吴雪梅(1973-),女,云南大理人,博士,副教授,从事音乐分析、音乐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