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保护传统文化”的时代号召下,笔者通过考察研究,收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独特的无实体、非物质性,在保护传承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动画具有直观的视听传达功能,不受表演的局限,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定,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和可塑性。所以笔者认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动画艺术相结合,一方面可以为动画创作提供新鲜土壤,另一方面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数字化;动画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中图分类号:J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2-00-03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一种技艺、一种经验、一种精神,其特点便是非物质形态,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正是因为其特点促使它不可避免地不受人们重视。但非遗文化经过千年的演变保留至今,其价值和意义不可估量,作为中华儿女如何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历史、保持“非遗”的特色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非遗题材的广泛性为动画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编剧素材和精神内涵。以非遗作为动画创作的题材,可以增添更多的创新性和趣味性,能够不断拓宽动画发展的道路。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美学特色较广,在动画创作中加入非遗题材,能为动画视觉设计提供更多美学风格。非遗文化与动画艺术相结合,能够发挥两者长处,互相带来新的价值。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和传承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01年起,已有42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得益于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传播交流越发广泛,国民亦认识到民族文化的珍贵。我国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行国家级、省、市、县4级保护体系。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调查、记录,培养传承人,鼓励非遗进校园等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的技艺、经验、精神为核心的活态文化,伴随着传承方式老旧、传承思想保守、保护资金巨大等问题,目前还是存在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落、失传甚至消失等问题,所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还需进一步创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义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人们追求自然的生活状态,其具有更为质朴、单纯的艺术特点。与束之高阁的艺术形式不同,人们更能直观地感受其艺术之美。所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对其独特艺术价值的传承。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洗涤,保留了其核心文化和精神。我们在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能从中透视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脉络,增强文化底蕴,提升文化自信。最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可以推动乡村振兴,带动经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产生于人口基数小的偏远地区,这些地区也常常伴有经济落后的问题。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投入资金支持,可以带动旅游产业和企业合作,促进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实现乡村振兴。
二、动画艺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一)运用数字化技术,节约非遗保护成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部分采用传统的传播方式[1]。传统的保护方法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动画相对其他艺术形式,可以直观地表现抽象艺术或情感。而将动画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数字动画的优势。往往只需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出动画,便可达到记录目的,同时进行大范围传播,从而节约非遗保护的成本。一方面,动画制作过程中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进行量身定做,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利用数字动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精确的记录,通过动画艺术视听结合的方式,给世人身临其境的感受,促进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另一方面,动画艺术在如今数字化技术相对成熟的时代,可以通过新媒介实现更广范围的传播和获得不同年龄的受众。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介不断成熟,其相对传统媒介有着用户数量大、传播效率高的特点。数字动画在量产的同时,发布在如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上,可以很好地实现提高大众认识度的目标。
(二)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和道德教育功能
动画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和传递信息的职责开始凸显,是很多国家用来弘扬民族文化的一种手段,潜移默化地向人们传递信息,对信息传播做出了极大贡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题材动画化,通过视觉传达,能够直接通过画面进行情感的交流,反映生活中人们的美好情感,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强烈的教化意义。同时借助这个视觉传播媒介,在青少年中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符合时代潮流能够实现传播目的和汇聚吸引力的方式,真正做到非遗进校园。此外,通过动画艺术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够记录这段历史以供以后参考,也使非遗文化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当代国民在艺术审美需求上的主体来源,对非遗文化为代表的本土传统文化的保护做出贡献[2]。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动画艺术创作提供动力
(一)丰富动画艺术的创作题材
动画是一门综合艺术,在动画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会涉及建筑、雕塑、舞蹈等多种艺术门类,所以动画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的广泛性为动画故事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精神内涵。因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本的特性,促使动画艺术的创作更加关注人们的生活,拉近了观众与荧屏之间的距离。除此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有特点使得动画在以其为题材进行创作时有充分的发挥空间,不会拘泥于創作题材的框架内。以非遗作为动画的题材,可以增添更多的创新性和趣味性,能够不断拓宽动画发展的道路。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美学特色较广,在动画创作中加入非遗题材,能给传统文化题材的动画创作提供更多美学风格,促使民族动画更快发展。
(二)加速以文化传承为根基的动画艺术创作进行本土化转换与发展
中国最早的动画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但由于动画技术发源于西方,中国动画在发展初期特色并不鲜明。加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动画产业的快速膨胀等因素,以中国文化为素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动画在创作中的占比并不可观。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目前正存在保护漏洞,许多优秀的文化正在消失。近年来,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故事、IP形象等在迪士尼动画中出圈,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便是《花木兰》《功夫熊猫》系列动画电影。优秀的作品来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计其数,动画创作如果能与之相结合能够促使动画市场重新将目光转移到我国的民族文化上,就可以带动以文化传承为根基的动画创作进行本土化的转换与发展。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动画创作中的运用
(一)人物造型
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与动画的主题、剧本、风格等息息相关,是动画创作过程中尤为重要的环节。一个与动画主题相符合的角色造型对动画剧情发展、主题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动画角色造型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物IP的运用。国内动画的创作起先多采用人们所熟知的传统神话,如《白蛇》系列动画来源于非遗民间文学白蛇传,《阿凡提之奇缘历险》来自非遗民间文学阿凡提的故事。此类动画创作往往对故事内容改编较大,但此类人们耳熟能详的IP形象能在动画展出前汇聚一定的关注度,并且在故事输出的同时,有利于导演传达想要表达的故事主题。二是人物外形上的运用。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动画,在人物外形设计上更趋于借鉴具有特色的民族服饰。起初在我国动画电影中出现的人物服装只是借鉴古代服装造型,如《秦时明月》的人物外形设计参考了先秦时期的服饰风格、发型和妆面。但随着国民审美水平的提升,动画电影中出现的人物服饰不但对传统服饰进行现代化改造,并且在细节上采用了更具民族特色的刺绣或布料。例如《白蛇》系列电影中就加入了刺绣等非遗技术,不但迎合观众的审美需求,也能从更加细腻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与保护[3]。
(二)动画场景
动画场景是展开动画剧情单元场次特点的空间环境,是全片总体环境空间重要的组成部分。动画场景设计的作用很多,场景的设计决定运动主体的位置、景别的变化、视角的变换、镜头的调度等,这在一定程度地上要求场景设计需要考虑构图、造型、空间等综合效果。场景设计的好坏对故事情节的开展、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氛围营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动画电影《花木兰》中的祠堂、园林建筑、皇宫设计就是参考了我国苏州园林和故宫的建筑造型。而《大鱼海棠》的场景设计则是参考了福建土楼,故事内容围绕客家土楼展开,仪式在土楼中心举行,在符合人们对于仪式的客观印象的同时,再给予观众视觉冲击。在《大圣归来》中出现的寺庙、佛像、年画等便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鲜明特点。传统文化已在动画设计中有了成熟运用,在这样的环境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材融入动画场景设计中,可以为动画创作提供新的素材,拥有更多的创作空间,也能够让观众更为直观地感受我国文化的绚丽多彩,凸显文化内涵。
(三)其他制作流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之外,还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曲艺、民俗等。所以笔者认为非遗题材动画艺术创作还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人物动作设计环节中可以考虑加入非遗文化中的传统舞蹈或传统技艺。这些舞蹈或技艺往往具有区域性,不被大众所熟知。以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技艺作为参照物,设计出更具地方特色的人物动作,使得角色形象更加鲜活。例如,《雄狮少年》动画电影中加入了广东醒狮,在主人公训练和比赛的环节为观众展示了舞狮的技艺。其次,在动画配乐中可以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音乐。我国动画电影相较于美日动画电影的主题曲,存在着传唱度不高、记忆点不鲜明的弊端。而反观迪士尼动画《冰雪奇缘》主题曲《Let it go》在人们耳边响起时,艾莎公主在风雪中挣脱束缚的片段便会在人们脑海中浮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音乐与动画配乐相结合,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可以营造更加明显、更加完整的民族动画氛围。例如,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变身与敖丙对战的配乐中融合了唢呐,在唢呐具有穿透力的配乐中,哪吒变身的场景令人更加印象深刻[4]。
五、非遗题材动画目前存在的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动画中的运用已经屡见不鲜,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明显。第一,改编创新能力不足。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调的动画创作伴随着保护、宣传、科普或者传承的目的,创作者希望能够科学客观地再现非遗,但往往会丢失动画性而趋于说教,剧情设计枯燥。虽然能够很好地还原或者介绍非遗文化,但会产生没有观众的尴尬现象。此外,非遗题材的动画设计,剧情改编愈发迎合市场,对非遺文化的表达停留在表面,并不能向观众传达非遗的文化内涵或人文精神。第二,非遗题材动画设计缺乏全龄意识。我国动画市场长期以来定位低幼儿童为目标受众,这也导致了动画作品中的角色造型可爱、人物性格比较简单,通常正反两派容易区分,正派人物负责铲奸除恶,反派人物则忙于制造麻烦。这样简单的人物设计使得剧本内容往往过于直白,经不起推敲。例如《阿凡提之奇幻冒险》中,阿凡提作为正派人物,在每一次遇险时,都能运用智慧顺利解决。这符合孩子们对于英雄的幻想,却无法满足其他年龄层的精神文化需求。反观迪士尼动画《寻梦环游记》中的角色,正派人物伴随着性格缺点,他们有着不完美的人物定位,但却使得人物更加鲜活。儿童可以了解到亲情的重要性,成人也可以站在不同主人公的立场,理解导演想要传达的主题[5]。
六、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经迫在眉睫。在数字化技术发展成熟的今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能拘泥于传统方式。动画艺术高度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通过动画艺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量身定做数字化短片,在确保精确记录非遗的前提下,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主题和精神。充分利用数字媒介,最大限度地提升传播范围、增加年龄层次、传递核心内容,有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参考文献:
[1]夏兆冬.新媒体时代下微动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J].新闻研究导刊,2017,8(04):154+215.
[2]徐金龙,罗京京.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化传承发展——以动画电影《阿凡提之奇缘历险》为个案[J].歌海,2021(06):26-30.
[3]杜鹃.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剧”的数字动画传承研究[J].戏剧之家,2021(12):33-34+41.
[4]王来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传承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9.
[5]潘娴,冯静.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画发展[J].艺术品鉴,2019(12):102-103.
基金项目: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灯会的数字科普动画创作”(项目编号:SJCX22__0395)。
作者简介:陈佳敏(1998-),女,江苏宿迁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动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