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
“栽秧割麦两头忙,芒种点灯夜插秧。”芒种前后,我国从南到北便开始收割冬小麦,农民们也都欢欢喜喜地盼着今年能有个好收成。但奈何天公不作美,在豫南地区小麦成熟期间,当地遭遇了十多年来最为严重的“烂场雨”天气,导致河南省内部分地区麦田积水,未收获的小麦点片倒伏、发霉,部分地区还出现小麦籽粒萌动和穗发芽现象。除了农业大省河南,陕西、湖北等地也遭遇了连续阴雨天气,影响了麦收进度。此次多地小麦受灾,是否会影响全国粮食市场供应大局?我国的粮食安全是否会受到威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未来我们又该如何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丰收和农民增收基础?
河南遭遇“烂场雨” 小麦减产收购价降低
5月底,河南多地接连降雨导致待收割小麦发霉发芽的视频刷爆网络,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消息,5月25日以来,河南出现大范围持续阴雨天气,已严重影响小麦正常收获,是近十多年来最为严重的“烂场雨”天气。
从专业气象机构发布的信息来看,这次降雨过程具有3大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从5月25日开始降雨,到5月30日基本结束,历时6天时间,与豫南地区小麦成熟期高度重合。二是影响范围广。降雨覆盖全省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特别是对驻马店、南阳等地影响更大。三是过程雨量大。截至5月29日,全省平均降雨量达到35毫米,有11个省辖市降雨量超过30毫米,其中商丘81.3毫米、周口55毫米、驻马店48.8毫米。
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雷振生是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他告诉记者,这次降雨恰逢河南南部小麦成熟期,确实对当地麦田收获造成了一定影响,不仅影响小麦收获进度,还会导致小麦倒伏、发芽或霉烂,影响收成和品质。
此次受降雨影响较大的豫南地区,从西到东分别是南阳、驻马店及信阳。河南驻马店遂平县种粮大户张显(化名)今年种了200多亩小麦。5月30日,还在下毛毛雨,张显一早就到田里查看。“已经下了5天,天气预报说下午雨就停了。”张显介绍,正常情况下,当地小麦这两天正在收割。他拍摄的视频显示,因为连日降雨,受灾小麦出现成片麦穗发黑情况,有些麦穗冒出绿色麦芽。而且因为土地很湿,即使雨停了,也得至少3天才可以下地收割。
南阳市某县一种粮大户许冰(化名)告诉记者,当地从5月23日左右开始收割小麦,刚收割了两天,25日就开始下雨。他所在的村子,小麦仅收割了百分之十几。他说,“如果(下雨前)能多割两天,当地小麦就能收割到百分之六十。”
由于小麦发霉长芽,不仅造成了减产,也影响了收购价格。张显说,去年,每亩小麦收获1200斤左右,今年收成就要差些。按目前的受灾情况,他估计每亩要减产两百多斤。此外,当地小麦去年收购价为每斤1.52元。目前,当地收粮点公布的收购价是每斤0.8元,“好一点的,能卖到一块就不错了”。
许冰也表示,去年当地小麦大丰收,而这次连续降雨估计会导致减产20%以上。去年当地小麦每斤收购价为1.5元左右,目前收粮点公布的价格是每斤0.6元。“价格低,一是和含水量有关,但主要是小麦的品质因为连日降雨出现了問题。” 许冰说。
当地另一农户介绍,自家9亩小麦,下雨前收割了4亩。经仪器测试,小麦湿度近40%,没法卖,好在家里有铁皮棚,可以晾晒。“现在收割机都在路边停着,等雨停、地里没那么湿了就开割。”该农户表示。
针对小麦的受灾情况,河南已出台应急抢收、烘干晾晒等七条重点措施。
一是抢排田间积水。对低洼积水地块,抓紧组织人力和机械,及时疏通排水沟渠,为农机尽早进地抢收创造条件。
二是加强农机调度。用好现有17万台轮式收割机和3万多台履带式收割机,加强省市县联动,发挥农机合作社市场化协作机制,精准调度、精准对接,最大化发挥农机装备效用。协调周边省份,确保签约履带式收割机到位到田,加快雨后小麦抢收进度。
三是抓紧烘干晾晒。调动现有烘干设备,抓好抢收湿粮烘干。发挥中储粮、粮食系统、供销系统烘干设备大、能力强的优势,加大湿粮收购力度,及时开展烘干、仓储,对粮食烘干给予财政补贴。充分利用文化广场、学校操场、空置厂房、各类场所的房前屋后、平整房顶等开展晾晒,指导农民在田间地头铺设防水布进行晾晒,尽可能挖掘晾晒空间。
四是强化服务保障。严格落实跨区机收免费通行政策,推行服务区、高速口现场办证服务,增开绿色通道、增派服务人员,提高通行效率。加强警力部署,做好事故多发地段、易堵路段信息提示和车辆调度,及时快速处理事故,防止交通拥堵,确保农机顺利通行。全省400多个机收服务站和212部热线电话,保持人员随时在岗,及时提供相关服务。
五是做好困难帮扶。全省组织成立600余支应急抢收服务队,做好辖区内抢收兜底保障工作,及时为困难群众和偏远交通不便地区提供应急抢收服务。
六是加强调度指导。省市县三级每日开展调度,及时解决“三夏”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直到夏播结束。18个省级专家指导组下沉一线,开展抢收、抢种技术指导服务。对全省小麦种子田,优先组织抢收,优先烘干晾晒,确保秋播用种质量和数量。
七是做好小麦收储。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开展收购,发挥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主力军作用,加大收购力度。加强市场监测预警,引导农民有序售粮、企业均衡收粮。规范粮食收购行为,应收尽收。对于不符合食用标准的粮食,组织设点收购,一方面确保不流入口粮市场,一方面最大限度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截至6月11日17时,河南麦收基本结束,历时13天,全省投入联合收割机达21.6万台。麦收期间,日收获超900万亩的天数有5天。截至11日,河南全省夏播面积达7802万亩,占预计面积的85.7%,日进度达497万亩,粮食作物已播5998万亩。河南全省大部土壤墒情充足,夏播进度较常年快3天左右。
多地多措并举抢收抢种
确保夏粮归仓秋粮入田
其实不仅是河南,陕西、湖北等地也在麦收期间遭遇了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自5月25日起,陕西大部进入连阴雨天气,5月25-29日,小麦主产区有45个县出现连续5天降雨。为应对阴雨天气,陕西多地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力以赴做好夏粮抢收工作。陕西省渭南市农业农村局在通知中要求,摸清县域内农机底数,加强农机调度,科学配备农机和农机手,各县(市、区)都要建立一支农机应急工作队,发挥好抢收抢种的应急作用,千方百计加快抢收进度;对部分雨后土壤过湿的田块,可调配履带式收割机作业;强化跨区作业农机的组织保障服务,畅通高速绿色通道,倡议在外农机立刻返回,确保成熟一块、抢获一块、转运一块。
咸阳市农业农村局印发《关于迅速应对阴雨天气全力以赴抢收减损确保夏粮丰收全年粮食稳产的紧急通知》,要求根据小麦生育期监测资料、当前气象条件及区域地理信息综合分析研判在田小麦收获期,把每一亩小麦的抢收计划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到机、到时间,全力以赴争取颗粒归仓。
据《湖北日报》报道,湖北省襄阳市农民与时间赛跑,“抢晴战雨”,确保颗粒归仓。6月3日,襄阳市536万亩小麦已完成收割,38.8亿斤小麦颗粒归仓,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农村部小麦机收调度显示,截至6月12日,全国已收获冬小麦面积达2.53亿亩,进度过八成。而且在良种和高科技的助力下,今年多地小麦都实现了减损增收。
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区南孟镇的麦田里,小麦长势喜人。“我今年种了800亩小麦,都是‘藁优2018品种。预计6月中旬收割,又是一个丰收年。”藁城区丰可得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刘和宾介绍。“藁城区是全国最大的强筋麦生产基地之一。今年小麦面积达48.7万亩,藁优强筋麦品种占80%以上。”藁城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永强说。
在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六户镇种粮大户万小强的麦田里,小麦已泛黄。“选出好种子,盐碱地里也能打粮。这两年我用的是耐盐碱及节水抗旱品种济麦22,最好的时候每亩增产近百斤。口感好,出粉率高,做的面食有嚼劲。”万小强说,他家种的700亩小麦属于盐碱地,受土地条件限制,原本只能种棉花。随着盐碱地改良,良种繁育不断推陈出新,小麦等粮食作物也实现了稳产。“近年来,六户镇引导农户进行小麦良种示范推广,还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强化种植技术指导培训,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丰收底气越来越足。”六户镇党委书记刘国强介绍。
今年安徽在全省21个产粮大县推广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推广面积达800万亩以上,由于集成推广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经过测产,平均亩产提升10%左右。
良种和高效栽培技术提高了小麦产量,北斗导航系统等高科技则帮助农民们实现了减损。为了助力高效收获和机收减损,今年山东省首次把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和北斗导航系统纳入补贴范围,力争把小麦机收损失率降至1.5%以内。临沭县的机手吴书同10年换了6台车,他驾驶的收割机采用纵轴流新技术,不仅机收损失率同比降低30%多,农机装备技术加快更新,也带给他麦收新体验。“脱粒效果好,漏粮少,而且驾驶舒适度更高。”吴书同告诉记者。
各地在抢抓农时收获小麦的同时,也在同步推进夏种,确保秋粮及时入田。
在安徽省肥西县新华村的“小田变大田”示范区,由于路网畅通、沟渠配套,良好的作业条件提高了农机手们插秧的作业效率,加快了整体夏种进度。安徽省肥西县丰乐镇农办副主任张同舒说:“我们这次夏种的时间提前了一周,为的就是水稻灌浆更加饱满,品质更高。”
今年湖北省襄阳市夏播总面积预计858.6万余亩,主要种植作物是玉米、水稻、大豆、花生,目前已播种555.4万亩,预计6月下旬基本完成。
我国粮食安全有保障
未来需强化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近期,河南遭遇烂场雨,部分小麦发芽霉变,引起社会关注。有人担心这会影响全国粮食市场供应大局,网传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抢购面粉行为。其实,我国粮食安全有充分保障,这种担心大可不必。
目前来看,灾情集中在河南中南部地区,主要是已经进入蜡熟期的小麦发生萌动发芽。而从当前各地披露的生产形势看,其他主产区夏粮丰收在望。安徽省反映,全省小麦面积4291.6万亩,较上年增加17.5万亩。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表示,山东省小麦长势良好、丰收在望。据河北省最新农情调查,全省3377.1万亩小麦长势喜人。山西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预计今年该省小麦产量和收购量均同比增加。近期各地媒体对农户的报道也显示,其他主产区形势还是不错的。
不可否认的是,此次河南小麦遭灾确实给部分农民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值得同情,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此次灾情,思考如何进一步强化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对此,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郭天财建议,应对“烂场雨”,一是要加强抗穗发芽种质资源的品种培育;二是要加强对“烂场雨”极端天气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三是要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时,既注重“旱能浇”,更加注重“涝能排”;四是在小麦主产区,对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烘干设施建设和晾晒场所建设方面要给予倾斜性支持,尤其要加紧研发可移动式的小型烘干设备,以备救灾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