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勤
服务社会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2015年12月底,教育部在其印发的重新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明确指出,图书馆应在保证校内服务和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和专业服务优势,开展面向社会用户的服务。因此,很多高校图书馆结合所处地域的特点、社会需求,发挥自身资源特色、专业优势,做了大量服务社会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惑。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为例,学校借助区位优势,在制度保障、工作磋商、经费保障、双向监管四个方面创新机制,从对接政府部门,借力社会组织,组建信息员队伍,举办资讯大讲堂,编发行业资讯刊物,开展信息素养培训六条路径探索实践,在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方面取得了实际成效。相较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区域社会的联系更为直接紧密,与区域经济社会也融合得更加广泛深入。高職院校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比普通高校图书馆具有更大的优势,也更加便利,同时,其也肩负着更大的使命和责任。
国内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现状
国内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这一观点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其在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上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图书馆界的强烈反响。近年来,在国家对高校图书馆“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和专业服务优势,为社会服务”的大力号召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加入这个行列,开始对社会服务进行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并逐渐形成了馆馆合作、馆所合作、校企合作、政校合作、政校企合作等多种服务模式。馆馆合作,如由湖南省公共图书馆牵头与省内9所高校图书馆合作建立的“湖南省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成为国内馆馆合作的典范;馆所合作,如宁波大学图书馆与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合作开展科技信息服务;校企合作,如福州大学图书馆依托科技查新站、产业情报研究所等单位成立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政校合作,如乐山师范学院与峨眉山市共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针对政府需求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政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指政校企三方合作,为当地科技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服务。高职院校图书馆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根本特点和基础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在政校企合作服务经济社会方面,应有更大的作为。
纵观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历程,其展现出了特有的资源和人才优势,也对促进区域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开放程度偏低。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受空间、人力、财力等的限制,仅面向校友、协作单位开放,或通过原文传递、馆际互借等方式向其他高校师生提供文献服务。二是融入深度不够。虽然很多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始转变发展思路,抱着积极发展图书馆事业、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初衷,主动融入社会系统。但在实践中由于服务机制薄弱、定位不清、思维固化等问题,最终导致合作流于表面,服务难以让读者满意。三是可持续性不强。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除了学校方面,还需要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等各方的支持。但在我国,高校长期被误认为是提供社会服务的唯一主体,政府支持缺乏力度,社会组织缺乏重视,这些因素导致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最终走向难以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笔者通过深入分析研究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存在的问题发现,服务机制薄弱、不健全是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而在提升某一类社会实体服务机制(如政府类、企业类、“第三部门”)的整体有效性的根本途径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机制。
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创新模式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电科院)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职教园区,是经开区内唯一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由于历史发展定位等原因,经开区没有公共图书馆。电科院图书馆秉承学校“开放融合,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主动承担起了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责任,从四个方面创新服务机制,为持续深入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签订协议,建立制度保障
地方政府是职业院校办学的有力支撑和坚强后盾。电科院图书馆始终寻求与经开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合作,促使社会服务以合作共建的模式开展。在与经开区政府签署长期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学校先后与经开区管委会及其下属工委宣传部、社会发展局、科技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签署了多份合作共建协议。通过签署协议,在法律层面上明确了政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合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明确每一阶段的合作宗旨、合作内容和保障措施,使得共建有目标,实施有任务,考核有绩效。
联席协调,建立工作磋商
主动宣传和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前提。但只依靠图书馆,服务很难真正深入。地方政府、服务对象(如企业)等都应参与到整个服务体系和过程当中。电科院图书馆携手经开区政府相关部门,组建了由经开区政府代表、企业代表与学校代表共同组成的领导小组,完善学校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充分发挥其在政策、管理、宣传等方面的指导、决策和支持作用。领导小组下设具体的工作部门,成立由区、校、企、社四方代表组成的公共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定期召开图工委会议,交流研讨共建计划、具体措施,协商解决实际问题;设立主要由图书馆管理人员组成的秘书处,负责完善项目具体实施方案,落实各项具体任务,协调各方日常工作。
持续投入,建立经费保障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必然要空间、人力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而经费不足是社会服务难以持续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电科院图书馆通过主动宣传和服务,让经开区政府关注到了学校图书馆的文化资源和服务模式。依据多方互动的政府公共服务产品委托机制,购买学校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建立起了长效投入机制,确保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可持续发展。电科院图书馆通过进一步开放图书和文献资源,提供优质便捷的科技文化信息服务,建设企业和社区分馆,主(承)办文化活动等途径,将政府文化惠民的政策落到实处。
区校联动,建立双向监管机制
电科院图书馆面向经开区社会服务,接受经开区和学校对其日常工作和资金使用的双向监管。经开区财政局会对其年度资金申报进行事前评估,经开区工委宣传文化部则会对提升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行指导,对电科院图书馆服务公众的形式和内容提出具体要求,并听取图书馆年度工作总结和经费使用汇报,以促进图书馆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学校会对图书馆预算的严谨性和必要性进行评审,严格按照学校对项目管理的要求和相关制度进行管理。经开区和学校共同对项目执行的绩效进行考核。总之,完善的工作机制为长期顺利推进区校共建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电科院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实践
电科院图书馆基于强化高等职业院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目标,坚持立足经开区,服务经开区的理念,发挥自身资源优势,采取多种创新举措,为经开区政府、企业、社区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探索形成了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路径。
对接政府部门,明确服务方向
电科院图书馆主动对接经开区科技创新局等相关处室,及时了解经开区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把握区域发展动态,承接经开区拟引进项目前期的认证报告和专利分析报告,为项目引进提供决策支持;围绕科技创新局重点支持的创新中心,确定信息服务行业的方向;了解经开区在文化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阶段目标和具体任务,结合图书馆工作实际,与相关部门建立起年度目标任务对接,利用图书馆在文献信息、人才智力、技术设备、空间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提供方案,实施项目,助力经开区文化建设和科技创新。
借力社会组织,扩大服务范围
经开区有一些专为区内企业服务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如企业家协会、亦城基金会等。这些社会组织除了获得了政府或多或少的支持外,还在广泛寻求社会各界提供服务和资源,以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同时,区内还有众多企业园区,为了吸引企业入驻,也需要提供除场地、物业管理外的文化资源和信息服务。电科院图书馆通过梳理和设计,定制面向企业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包,与区内协会、园区携手,建设分馆、书屋,利用微信、QQ等社交媒体,共同建立网络企业服务群,定期推送信息服务产品,收集信息服务需求,从而极大地拓宽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范围,还为开展代查代检、点对点文献传递、定题跟踪等个性化信息服务提供了需求来源和服务渠道。
组建信息员队伍,打通服务通道
电科院图书馆广泛吸纳经开区政府、企业、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组建起一支由经开区各领域人员组成的信息员服务队伍。通过定期召开信息员大会,搭建起政、校、企、社面对面信息互通的桥梁,打通信息交流渠道,为企业直接了解、咨询区内政府政策提供了机会。制定“信息员队伍管理办法”,评选年度优秀信息员,以稳定并不断扩充信息员队伍。这支队伍不但拓宽了信息来源渠道,扩大了服务范围,而且信息服务内容的针对性强,服务对象精准。政、校、企、社多方联手,共同打通了文化信息服务的通道。
举办资讯大讲堂,搭建行业学术交流平台
资讯大讲堂是资讯中心为学校和经开区设立的公益性讲堂。大讲堂秉承“共建、共管、共享、共用”的建设理念,搭建起一个代表经开区各行业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大讲堂通过讲座、对话、论坛等形式,邀请经开区行业企业代表和国内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共同登台讲学。讲座主题涉及经济、生物医药、新能源、文化创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个行业领域,探讨行业领域热点话题及发展新思路、新趋势。如今,大讲堂已成为经开区宣传企业精神,深化校企合作,助力经济发展的行业学术交流平台。
编发行业资讯刊物,推送科技前沿信息
电科院图书馆通过对接经开区科技创新局,创办《资讯参考》《科技动态月报》《资讯快报》等刊物,为经开区企业提供行业科技前沿信息,帮助企业把握市场动态,协助政府及企业了解媒体对经开区发展动态的客观评价和国内外同类企业的发展举措。编发的刊物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推送至经开区500余家企事业单位。
开展信息素养培训,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电科院图书馆通过走进园区和请进校园等形式,面向经开区中小微企业开展企业信息素养教育系列培训,讲授图书馆数字资源访问和使用技巧、获取外文文献的若干途径、专利基础知识、专利检索分析实务、专利和知识产权最新政策等,满足小微企业对基本信息服务的需求,培养信息素养和知识产权意识,助力创新发展。
电科院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
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成效
电科院图书馆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打造区域文献资源保障中心和信息文化交流基地,逐渐在经开区形成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图书馆资源和服务覆盖经开区30余万人口,累计获取经开区政府专项支持资金2150万元。不仅增强了馆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提高了学校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效益,丰富了高职图书馆的内涵建设,还拓展了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的领域。
助力学校融入和服务经济社会
图书馆服务社会对促进学校与区域社会的深度融合,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图书馆走入企业,主动为企业提供文化、科技服务。如在北京奔驰等企业建设分馆、书屋;为百泰生物等生物类企业提供定题跟踪与点对点个性化信息服务;与北汽新能源等企业联合开展读书活动,将科技资讯推送至区内500余家企事业单位。由此,图书馆成为学校对外服务的一个窗口,也成为學校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不仅丰富了校企合作内容,还拓宽了校企合作范围。二是推动营造区域技能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技能文化氛围是高职院校发挥社会职能的内在要求。图书馆通过邀请区内知名企业家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开设论坛,让学生提前感知职业文化、企业精神,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同时,图书馆通过对外开放,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让经开区社会大众走进校园,了解学校,了解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对社会大众的吸引力,让更多人认可职业教育,选择职业教育。三是提高职业技能培训供给能力。图书馆针对中小微企业开展信息素养、专利分析实务等培训,针对区内青少年开展“走进身边名企,培育技能种子”等活动,拓宽了学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范围,助力学校技能人才的多元培育。
综上所述,电科院图书馆贯彻职业教育“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根据职业教育办学方略,紧跟政府,紧贴市场,紧靠企业,建立政府委托、学校推动、企业拉动、社会需求的区校企社互动新机制,创新实践路径,在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拓展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助力了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融合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系2020年度北京市教委社科一般项目“校企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职业院校主体责任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M202010858001)。
(作者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