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波 苏扬婧
1.常州大学国际交流处,江苏 常州 213164;2.常州大学学生工作处,江苏 常州 213164
据统计,2018 年共有来自196 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 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 个省(区、市)的1004 所高等院校学习[1]。来华留学生人数的快速增加给高校留学生辅导员教育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留学生辅导员逐渐成为具有干部和教师双重身份的一股新生力量,在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准确了解江苏省常州市高校留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本文调研了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学院、常州大学和江苏理工学院等8 所高校,面向19 名留学生辅导员发放了调查问卷,共收回调查问卷19 份,有效问卷19份,有效率100%。
高校留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年龄结构,能够直接反映辅导员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常州市高校留学生辅导员中年龄在25 岁及以下占0%,26 ~30 岁占15.79%,31 ~35 岁占21.05%,35 岁以上63.16%。这些情况表明,留学生辅导员的中坚力量为35 岁以上的教师,他们管理和外事工作经验丰富,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队伍后劲不足和活力不足,缺乏新鲜血液,需要补充精力充沛、朝气蓬勃的年轻队伍。
男辅导员与女辅导员的比例是42∶58,女性从事留学生辅导员的人数较多。从学历结构上来看,本科学历的占10.53%,全部集中在高职院校,研究生学历的占89.47%,但是19 人中无人获得博士学位。
47.37%的辅导员有海外留学经历,52.63%的辅导员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拥有海外留学经历有助于留学生辅导员开展日常管理工作。
从专兼职辅导员的配备比例来看,专职辅导员为12 人,占比为63.16%;兼职辅导员为7 人,占比为36.84%,专职留学生辅导员的配备比率偏低。此外,36.84%的留学生辅导员未获得事业单位编制,而常州市高校中国学生辅导员已基本入编。当被问及所在高校对留学生辅导员工作的重视程度时,只有10.53%的留学生辅导员认为所在高校比较重视留学生辅导员工作,只有10.53%的留学生辅导员认为所在高校非常重视留学生辅导员工作(见图1)。以上这些因素都将制约留学生辅导员队伍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图1 所在高校对留学生辅导员工作的重视程度
高校辅导员自身的科研意识欠缺、主动性不强是其科研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数辅导员认为学生事务日常管理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在辅导员群体中广泛存在着轻视科研工作的思想[2]。19 名留学生辅导员中获评初级职称的占21.06%,获评中级职称的占63.15%,获评高级职称的占15.79%。另外,从19 名辅导员发表的与工作相关的论文数量来看,57.89%的辅导员尚未发表论文,31.58%的辅导员发表了1 ~3 篇论文,10.53%的辅导员发表了4 ~6 篇论文,无人发表6 篇以上的论文。留学生辅导员虽然具备一定的基础科研能力,但是忙于处理日常学生事务,寒暑假往往“放飞自我”,并没有对工作进行思考和总结。总体来说,留学生辅导员科研意识薄弱,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内在动力不足,科研成果较少,没有认识到科研能够为他们的实际工作带来巨大帮助。
在近3 年参加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相关培训次数的选项中,培训次数3 次以下的占63.16%,培训次数4 ~6 次的占21.05%,培训次数7 ~9 次的占10.53%,培训次数10 ~12 次的占5.26%;留学生辅导员在入职时应参加外事礼仪、宗教知识、跨文化交际、外事突发事件处理、签证办理共5 个方面培训,但是31.6%的被调查者表示未参加过留学生辅导员入职培训。参加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相关培训,是快速提高留学生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制定年度计划并切实开展相关培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业务水平。
通过对留学生辅导员职业满意度的调查,只有42.1%的辅导员满意这一职业。当被问及假设有转岗机会,是否愿意转岗,73.68%的辅导员愿意转到其他岗位,这些都表明留学生辅导员对职业满意度不高。“留学生辅导员不仅是精通外语的工具型人才,还是具备文化认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践型人才,更是具备一定协调能力与水平的管理服务型人才。”[3]留学生辅导员岗位门槛高,工作十分具有挑战性。辅导员长期处于超强工作压力之下,任务重,事务繁杂,尤其是面对外事突发事件,正所谓外事工作无小事,但是留学生辅导员在薪资待遇、晋升空间、科研环境、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其工作量和工作绩效不相匹配,这些都是导致留学生辅导员对自身职业满意度不高的原因。
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43 号令)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使得普通高校辅导员职业概念、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进一步得到确认,进一步推动了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与中国学生辅导员相比,留学生辅导员队伍的角色定义就薄弱许多。留学生辅导员自身职业角色认定的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工作角色有要求和定位,但并不明确清晰”的占47.37%,将近一半;认为“工作角色有要求和定位,但时时调整”的占15.79%;只有36.84%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角色定位明确,职业要求清晰”。由于留学生辅导员队伍自身的角色定位不清,无法将其职业概念及时有效传递到留学生群中。
2018 年《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中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依照《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建设面向来华留学生的辅导员队伍,确保辅导员配备比例不低于面向中国学生的辅导员配备比例。”首先,高校应根据在籍留学生数量,按照不低于1∶200 的比例配足留学生辅导员,平衡辅导员的性别比例。其次,提高专职留学生辅导员比例,确保配备比例高于90%。最后,高校应认识到留学生辅导员岗位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学校各部门对留学生辅导员职业价值的认可度,确保留学生辅导员与中国学生辅导员享有同等待遇,加大对留学生辅导员队伍的支持。
留学生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新生力量,提升这支队伍的科研能力是提升留学生教育管理水平的现实需要。提升留学生辅导员科研能力与水平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既需要短期内的突击攻坚,更需要长期性的持续发力。留学生辅导员的科学研究能力是开展好自身工作的必要条件,留学生辅导员要勤于学习,善于总结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且要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平衡好日常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关系,抽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科学研究。
高校应开展科研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和课题申报指导,单设留学生辅导员专项课题,下拨专项经费,鼓励辅导员积极参与科研,将科研成果作为辅导员年终考核和职业晋升的指标之一。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由国际交流处或国际教育学院牵头,组建留学生辅导员科研小分队,聘请留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专家或学术大咖为学术带头人,定期举行科研沙龙,带领大家共同开展科学研究。鼓励有意向并符合学术要求的留学生辅导员攻读博士学位,逐渐打造一支学习型、创新型、专家型的留学生辅导员队伍。
留学生辅导员是进行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导力量,是留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实施者,他们的工作水平会直接影响来华留学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加大留学生辅导员岗位培训力度,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由于留学生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除了要掌握中国学生辅导员的基本技能之外,还要了解一些外事礼仪、跨文化交际、国际形势与国家安全、宗教、出入境等方面的知识。因此,高校应健全留学生辅导员培训体系,既让辅导员“走出去”,也将更多好资源“引进来”,实现辅导员培训多维度、分层次、全覆盖,全面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水平。多创造一些去海外学习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了解国外的文化习俗、接触国外学生事务管理,持续提高理论与实践工作水平。
首先,高校应关注留学生辅导员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建立晋升或转岗的机制保障,拓宽辅导员职业发展渠道。许多高校规定,辅导员在辅导员序列内可以实现“两年副科,四年正科,八年副处”,同时规定干部提拔必须要有辅导员工作经历等[4]。留学生辅导员如果能享受这样的政策,必将大大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在编制、职称评聘、住房、津贴等方面给予留学生辅导员适当倾斜,最大限度地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所从事的事业之中。最后,加强高校留学生辅导员团队文化建设,增强归属感,提高他们的岗位认同感。
高校留学生辅导员是在学校党政领导和外事部门指导下,专门从事来华留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服务和思想教育工作的一支特殊的教师队伍,是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力量[5]。高校留学生辅导员应该客观评价自身工作,完善自己的职业定位。
随着来华留学人数的快速增加,对留学生辅导员的职业内涵也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其中班级日常管理是基础工作,思想教育是目标,讲好中国故事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与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一样,留学生辅导员的一线工作在留学生培养过程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校应提高对留学生辅导员这一职业的认可度,从而带动社会各界对这支特殊队伍的关注。
加强留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教育国际化和来华留学教育提质增效、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留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创造条件,改善待遇,促使留学生辅导员队伍稳定可持续发展,培养一支职业化、国际化的辅导员队伍,使留学生辅导员真正成为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留学生的主导力量,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和外交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