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经典,获得修养的捷径

2023-06-25 18:10王承栋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1期
关键词:黑塞教养读书

王承栋

德国文学家赫尔曼·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随笔。本单元另有荀子《劝学》、韩愈《师说》和毛泽东《反对党八股》、鲁迅《拿来主义》及王佐良《上图书馆》等五篇文章。这六篇作品共同构成了一个“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其中《读书:目的和前提》排在第五位,和后一篇《上图书馆》同是关于学习的随笔作品,黑塞首先阐释理论,然后结合本人的切身经验加以具体论述。与前四篇中的说理篇在文体和形式上,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笔者在课堂教学时,力图让学生不但可以对文中的观念加以反思、分析,而且注重对作者自身经历的记载,自身态度的表现,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同时,教学过程也极力注意兼顾“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结合学生阅读和表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逻辑知识”的整体的单元教学目标,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设计方案。

一、关注单元设计,确定教学目标

(一)关于单元教学

统编版的高中语文课本以大单元课程群为主。在授课中教师首先要有一定的大视野,有一定的大视角,将各单篇文本组合成一个整体,适当跨度地实现知识点的合理迁移和融合。从内容上整合课本编排内容,重组形成适应学生认识能力和教学实践的全新内容体系。这是一个课堂内容的无重复,课堂环节也更紧凑,知识拓展多容量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它是从单篇章教学发展到多篇章教学,进而达到单元大主题的教学模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以“学习之道与有效阐释”为中心的人文课题,所选取的六篇文章从多个方面阐释了关于学习的课题。课程规定本模块编排任务群的重点:一是思辨性阅读,二是思辨性表达。

本单元前四篇文章根据某个问题的现实情况阐述思想,其中议论居多,思辨性为主。古代文化篇目《劝学》《师说》,必须认真诵读,目的就是指导学习者辨证地思考关于作者的观念,同当今提倡的终生学习、深度学习等新观念相结合,从而理解作者对于古代文化、读书观念的现实针对性;教学《反对党八股》时,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说话能力和作文的实际,结合某些不恰当的文风,思考本文的观点对于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的指导性,从而形成正确的思维品质;《拿来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阐述的也是如何学习的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不同的观点和作者的主张,梳理论证思路,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这四篇文章从古到今,从研究学习的观点、方式与价值到提倡“师道”,从批评党八股、提倡求真务实的马克思主义作风到探索对待有效学习应有的方式,都是根据某些问题的现实有感而发,逻辑严谨,富有强烈的说服力与感染性。

后两篇文章《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都是有关读书的随笔,也兼有讨论与记叙,作家也根据本人自身的体验来现身说法。《读书:目的和前提》侧重讲述自身阅读经历,抒发自身对于阅读的独到理解,文本中的观点、经验能引发学生思考,激发读书的兴趣,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这一单元模块着重指导学生发展思辩性读写和表达,要围绕着作家观点的针对性和理论概括来进行教学,要让学生正确掌握作家的看法和态度,注意作家思考问题的视角,把握他们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学会发现现实问题,以独特的角度、科学的方法阐明自己的观点。

鉴于这是全套高中语文教材的第一个思辨性单元,也根据人文主题“学习之道与有效阐释”的总体要求,我们将单元目标确定为:

1.文本理解:通过学习具有思辨特色的古今中外文章,经过对“学习之道”的探索、总结与反思,训练学生利用课本注释与工具书查阅容易理解的古文,掌握有关字词的含义,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技能。

2.思辨培养:学习教材古今中外论述阅读学习方面的名篇,能够联系作者的思想观点与写作歷史背景,了解作者思路、观点以及实际针对性,把握作者处理实际问题的辩证思考方法。能够分析总结自己的论述基础、思维方向,推理逻辑。

3.文化自信:通过仔细阅读和解析本单元各类选文,了解作者所提出的关于读书之道、从师之道、改造学风等关键的知识命题,并结合作者自身的读书感受,领略传统智慧,培养家国情怀,树立理性精神,形成自己的学习之道、学习之观,提高学习能力和文化鉴赏水平。

(二)本文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笔者为了使学习者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有基本的理解,也有助于在阅读时掌握作者的主体观念和论述思维,体会文章的逻辑思考关系,在表述与交流时有理有据地展开阐述,从而认识论述类作品的实际针对性,建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增强学习能力,制定本文的相关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和思想认识;2.掌握课文内容及主要观点;3.明确创作目的,并掌握获得教养的方法和良好的学习观;4.鉴赏重点语句,品析文章的语言及表达的艺术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研读经典的意义,并努力去实践。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文本深刻的含义,树立阅读经典观念。

二、解读作者身世,掌握写作背景

课前任务:自主预习。

因为课程安排此篇为略读文章,于是笔者便打算安排学生先自己搜集资料,通过查阅整理黑塞的生平资料与作品,了解黑塞的生活经历和写作历程,知人论世。

(一)了解作者

赫尔曼·黑塞,著名文学家、诗人。1877年7月诞生于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1962年病逝,终年85岁。黑塞爱好音乐和艺术,是一名漂泊、寂寞、隐逸的文学家,他生前曾获得过多项重要文化殊荣,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此外还曾荣获过冯泰纳奖、歌德奖等。主要代表作有《玻璃球游戏》《荒野狼》《东方之行》等。他的文学作品多以小市民日常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流露了同时代人的某些绝望情绪,被德国诗人雨果·巴尔誉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

(二)探寻背景

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毫无疑问是破坏人类的。黑塞热爱自然,享受孤独,安于质朴的物质生活。战争使黑塞深深地进入到对人性的思索与研究之中,他力图同时从知识与修养两个角度来分析探讨人生,通过学习和修炼,启迪更多深受困境的心灵,实现灵魂与人格的自我完善,于是他写出了许多研究人生的著作,本文便是其中的代表作。本文节选自《黑塞说书》,由“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杨武能先生翻译,曾刊载于1990年第4期《读书》杂志,文章标题为编者加著。黑塞在文中指出,阅读是获取教养的主要途径。他赞扬了读书的意义,劝告人们应该用心研究经典作品,从阅读中认识生活、了解世界、提高自身素质。黑塞受我国老庄思想的影响较大,因此文章能够笔随心走,有着心理的深度反映、哲理的深刻探索。

(三)辨析文体

此文为有关读书的一篇文学随笔。文学随笔是散文的其中一类。这类散文,随手笔录,抒发情感,叙述或评论不拘约束,往往篇幅简短,形式各异,或主要介绍传统的文化常识,或意在提出学术观点,或注重分析社会世态人心,启人心智,引人深思。本篇随笔旁征博引,但并没有太多的理论性或过分的论述,行文严肃而不失灵动,构思独立而不失严密,充满“理趣”是其最明显的特点。所以读此文,应注重全面掌握作品的内涵,提炼作家的主要观念,品味富于理趣的妙言佳句。

三、感知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观点

一般讲,阅读文章应该先整体上把握,即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文本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有一个总体把握,再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为此,笔者安排以下任务。

课堂任务一:归纳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是一篇有关读书的随笔,文章抓住中心议题,以不同的读书品位做比较,与人成长的各种追求做对照,多角度阐述。用对话方法,亲切自然,语言充满哲理与诗情画意。主要揭示了读书的作用。

黑塞提出阅读是获取教养的最主要途径,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历史经典,并从书中探索世界,了解社会,丰富自身文化。作品高瞻远瞩,有理性思辨,也有情感叙述,辅以亲身感受来阐述问题,论述中充满了对读书的强烈感情。

课堂任务二:理顺本文的写作思路

明确:本文按引论—本论—结论三阶段层层深入的。

引论:(1段)指出什么是真正的修养。所谓“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本论:(2-7段)明确获得修养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读书。

一要遍读世界文学,通过阅读各国人民的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伟大作品,“获得思想、经验、象征、幻像和理想的巨大财富”;二要勤读经典,特别是中国古籍,以增加感受“对现实生活的接近,高贵的谨守最高道德要求的精神与感性的富有乐趣和魅力的日常生活的和谐协调”;三必须读名著,尽管“名著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值得我们在读的时候花体力、下功夫”。

结论:(8段)强调人们必须阅读杰作,并总结全文,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与前提。

或者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本文围绕读书来展开论述,重点阐释为什么读书:获得真正的教养;读什么书:读世界文学、经典、杰作;怎样读书:有个性或人格的追求,凭爱好阅读三个方面的问题。

课堂任务三:思考总结本文的写作主旨

思考1:黑塞认为,读书的目的和前提是什么?

说明:本文第二段指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文章第3、4段指出,读书的前提是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个性或人格。

思考2:通读全文,如何归纳《读书:目的和前提》主旨?

明确:文章明确提出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一条主要途径,阐明了读书的目的与前提条件。黑塞认为读书的关键目的是找到生活的价值意义,前提是认识清楚自己,找到符合自己的某种个性或人格。作者十分赞扬读书积累的榜样作用,劝说人们多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阅读书籍过程中发现外面世界、认识现代社会、完善人生自我,获取道德修养。

四、研读分层内容,体悟思维逻辑

本文以读书立意,针对读书的目的和前提进行阐述。各个层次相互支撑,意在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掌握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为进一步理解文本,笔者还制定了相关任务。

课堂任务一:找出本文写作思路的关键句,明确其主要含义

思考1: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是什么?

明确:他还主张,真正的内在修炼是一种“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境界,同时他又认为真正的修养所呈现的形式应当是“永远都在半道上”的,也就是说,这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努力修炼的内在过程,是一个可以动态地呈现的过程。真正意义的修身与养性并不具有功利上的企图,而只是希望达到精神与灵魂上的自我完善,所以提高修养才是人生命的最高境界。

思考2:文章认为“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提出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明确:相互并不矛盾。因为前文中的“涵养”和“教养”的含义其实是相互交错联系的。修养并不存在有功利的企图,只是培养中一种“自我完善”,而所谓“具体目的”指代的其实也就是我们一般人认为有功利意图地培养一些能力和本事。从人的真实生活角度看,能力素质和生存本事虽然比较重要,但这些因素毕竟是生活的方式,而所谓修养则是一种对生活的高端态度。

思考3:黑塞为何提倡研读世界文学?

明确:读书就是学习,“读什么”也是一个基础问题。此外作者还明确指出,阅读世界文学是获得良好教养最具成效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研读古今世界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经典作品,可以帮助我们逐步了解世界,把握大师们的创造性思维成果,并能得到更广泛鲜活的多面意识和深刻领悟。而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所读的书往往会影响其一生的精神生活,而且对其人文素质的构成也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进而还可能决定他终身的审美要求。所以,人应该从读书的初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以确定终身讀书的方向。

思考4:黑塞在文中提到对巴尔扎克的不同看法,有哪些意义?

明确:这是为了说明反复读书的不同体验。作者以个人的读书感受为例,表示经典具有恒久的吸引力,反复读书,就会不断地有新体会,并有新发现。大家在欣赏名家经典之作时,或许会由于时间和理解水平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看法,但各位不要因没有完全了解经典而否定经典,而应当对经典不厌百读。随着年纪的增加和认识程度的提高,对经典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作者旨在劝说我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从阅读中了解名家,认识社会,充实自己。

思考5:怎样认识“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这句话强调阅读书籍的态度,“价值”是对读书的热情和学习成果的尊重。阅读名著,尤其对那些有着久远而负有世界声誉的名著,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庄重之心,否则便无法感受其崇高之所在。另外,这两句也是对上文“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的进一步补充解释。

思考6:对黑塞“几十年来,我对这些中国典籍的喜爱有增无减,床头多半总是摆着其中的某一部”有何感触?

一个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竟然能如此痴迷,让我们感慨,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对黑塞的滋养,让他内心常常能怀着一份无限感恩的心情。他后来曾这样评说:“我绝未料想到,竟有如此奇妙的中国文学,如此特殊的中国人和中国精神,使我从30岁以后不仅热爱和尊重,而且还越出界限,让中国成为了第二故乡和精神避难所。”

由于黑塞对我国古代重要典籍的充分系统研读,他深为我国许多先贤的深邃睿智精神所深深吸引,他所认为最值得推荐的书有《论语》《孟子》《老子》《礼记》及《吕氏春秋》等著作。并特别指出“它们的叙述都与西方的慷慨激昂相反,都惊人地简单质朴,都接近普通人和日常生活”。黑塞在其作品中还大量吸收、融合了中国文化艺术的精髓,具有抒情性浓、感染力强的文体风格,在当时全世界广大读者心中,都形成了重要而长久的深刻影响。

课堂任务二: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感悟作者思维逻辑

本文开头四段是理性的思想论述,之后记叙个人读书的感受、体会,显然是偏向感性的。行文框架是先用理性阐明认知,由理论界定和事理说明开始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感性的回答,记叙了自己的切身体验分析问题;结尾总结当下的阅读现象,强化阅读作品的重要意义和途径解决问题。文章从理性意义的“议”到情感的“述”,以记叙佐证讨论,以情感照应理性。

五、六段记叙了黑塞自身在阅读学习方面的经历、经验,是作家以自身阅读为范例,来概括阐述其对前文第三、四段文章的主要看法——人格完善也是让阅读充实自己素质的主要前提条件。即个人阅读也应从兴趣与爱好入手,如此才能逐渐爱上读书,才能慢慢做出有自我个性追求的、生动与热情兼具的阅读。第七段内容则简要记载了作者涉猎中国古籍文学的生活情形,并具体论述了在中国古籍文学中人的心理道德精神世界和实际社会生活怎样的有机统一和谐,这无疑也恰恰正是作者阐述前面一、二段的主要论点——人们获得真正的教养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广泛研读文学。

黑塞主要是根据时间先后,以及对图书内容的感悟,写自己对读书方向的选择。黑塞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包括进行社区实践活动等。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却是研读世界文学,慢慢去了解掌握世界各地文豪和哲学家的杰作,特别是他们在创作时给予人们的知识、认识和理念的重要价值。

阅读能够使人们敏感的内心对生命世界有更新鲜的生命意识和情绪感知,让人们真正体验心灵充实与情感快乐,领略感受到人们所思、所求世界的深邃宽广与丰盈多彩,进而在人们自身和其他人类社会之间,构建一个息息相连的生动心灵联络点;进而让人们真正专注于心灵世界,使我们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这都完全合乎“真正的教养”的深刻含义,同时也说明了通过广泛阅读世界文学,确实是达到某种真正高尚的精神教养的最可靠的主要途径之一。

黑塞还在文章中提到,少年时代,他几乎先是将许多看似枯燥无聊的图书内容全部从头到尾翻了过遍,最后才渐渐接触挖掘到那些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文学内容,如《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等作品;也是由于这两部书籍的超强吸引力,他才重新读以前似乎看不懂的巴尔扎克小说等世界经典作品。若干年后,黑塞又在父亲的悉心指导和影响下,开始阅读《论语》《道德经》等中国古典作品的译文本,以及中国的诗歌和通俗小说。

作者认为,走好这条路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将永无止境,谁也不可能从某个地方开始直接走到一条路的尽头;谁最终都不可能把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作品通通阅读,更别说整个世界的全部优秀文学经典了。正因为这样,作者才顺势提出要阅读名著,寻找自己欣赏的杰作。

黑塞首先从真正的修养谈起,文中提出阅读世界文学作品是获取真正的教养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继而又以自己的读书经验为例,阐明应该以个性或人格发展为前提,进行获得真正教养的阅读,最后又针对当今存在的人们忽视读书的现状,给出了阅读杰作的指导意见。论述层次深入,结构缜密,脉络清晰。

五、赏析关键语句,理解深刻含义

无论是研读文学作品,还是应对高考试卷,对文章中重点句子的考查,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都至关重要。

课堂任务:对原文关键语句进行赏析

思考1:怎样理解“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

明确:简单地讲,是读书人自己应该有获取教养的欲望,有健全的品格,有个人的精神。如果人缺乏品格,缺乏灵魂,他就不见得能透过读书得到教育。接受良好教育,应该以“个性或人格”的要求为基础。而书中的知趣、理趣、情调,都应该通过对个性和人格的获取、融合、运用。

思考2:黑塞认为“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倡导了一种怎樣的读书观?

明确:作者主张阅读目的是为了获得“心的教育”,他真正倡导的是获得“爱的阅读”,对于一个善于阅读的人,并不要求读书数量,而只要求对他有心灵层面的阅读收获,这或许便是最有效的读书。作者同时也极力主张读书人一定要有那种对爱的强烈渴望,要有高远志向,也要有对圣贤学问的敬重。更通俗地说,便是读者本身应该是有接受教育的欲望,有健全的性格,也有个人要求。但如果人缺乏性格,也毫无个性,再多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效果。

思考3:作者所谓“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有何意义?

明确:倘若我们学习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如同只掌握了一些僵死的书本内容,而始终不能达到自身对现实生活的基本认识与全面了解,也就无法真正贴近到实际的生活,甚至反而和学习生活的真正目的严重不符,陷入死读书读死书的绝路,这样,学习反被其误,对整个人生都是很不利的。

思考4:黑塞为何在文章最后提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明确:这句话主要说明读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阅读经典杰作,尤其一定要认真读一些已经有很久远社会影响、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大师传世经典之作,要对经典保持一份敬畏之心、庄重之情。倘若缺乏一个崇敬的心情顺便翻阅,是无法感受杰作的深厚。

六、拓展文本思想,提升核心素养

拓展文本思想,是文章的进一步延伸阅读,更是在获得表面文字意思的同时,打开更广阔的视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因此,笔者在文本知识教学外,经常进行拓展阅读提升,让学生有所思考。

思考任务一:在本单元的选文中,《阅读: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两篇随笔均已提到阅读的问题。而对于阅读到底能否获得更多知识,能否提高自己修养,这两篇文章或许还会引起你的另外一些思索。也有些人曾指出,阅读尽管可以获得大量知识,却不一定完全可以锻炼个人心智。其他如,有文凭绝不等同于有学问,有文化也未必一定有修养;我们常言说“开卷有益”,有些人却一直以为“开卷未必有用”;我们透过书籍阅读求知,孟子却又告诫大家“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身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你在校学习中就读了九年书,有过哪些心得与教训,在学习经验中有无值得反思的地方?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就以上,或者类似的问题发表你的见解。

思考任务二:“学识”和“能力”二者的确关系密切,但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通过阅读和思考,一样都能获得学识,但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锻炼,才能形成能力。学识能够传承,但是能力是无法传承的。有过求学的经验固然十分重要,但是读书人不仅有生活要求,至少还必须有一定文化精神内涵,有独立自主的性格修养,这些都不是学历文凭能完全表达的。“文化”和“修养”之间也有很大一段距离,如同一个人有知识未必有礼貌。因此,尽管“开卷”算是大事,但是倘若对此不另加任何考虑,则可能未必有真利;读书求知,倘若缺乏一种质疑探索精神,读到的东西再多,也仅仅是文字的搬运工,再加之不知变通,就很可能会造成误会,甚至酿成错误。作为当代中学生,你有何看法?

笔者认为,有良知的作家,书写的内容可能是个别的、过去的事,但其阐述的道理却是普遍的,永恒的。他们的观点超越了时代,他们的伟大也正在于他们的思维永不过时,他们的思想会照耀千古!

赫尔曼·黑塞的这篇文章《读书:目的和前提》,作为议论性随笔旁征博引,但并没有过多的理论性或说教性,文风严谨而不失活潑,结构随意而不失严谨,富于“理趣”是其重要特点。黑塞指出了阅读经典的价值所在,不仅是用来获得知识,更重要的还是在于生活的价值。

教学本文,让学生认识和明白了作者的阅读用意,从而提高自己的读书能力,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家勇.论黑塞成长小说的中国文化情结[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0(1).

[2]王海明.《读书:目的和前提》教学设计的三个抓手[J].中学语文,2020(12).

[3]厉行威,冯辉梅,读写单元的特点分析及教学设计模型构建[J].新课程评论,2020(Z1).

猜你喜欢
黑塞教养读书
微言大义
车夫总在刹车
及时刹车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教养方程式
夜间
我们一起读书吧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