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龙
摘要:诗歌的解读与教学实践,有着丰富的面相和路径。当诗歌的文本解读及实践教学,与任务群教学范式理念对接,就更要集中探析该以怎样的策略真实、有效、深度地推动学习实践。笔者尝试借助以诗解诗策略,结合诗歌文本教学体验,以求探析推动当下任务群教学的具体方案。认为:锁定原诗,从文本内核探究,彰显任务群教学整体性;借助群诗,以多个组合任务,强化任务群教学驱动性;以诗改诗,用读写互动方案,助推任务群教学情境性。
关键词:以诗解诗 策略 任务群教学 芙蓉
随着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在现实课堂中被讨论和探究,以怎样的视角和策略推动任务群教学真实有效实践,就成为我们要关注的重要命题。在探索任务群教学策略时,笔者有两个明显的感受。其一,任务群教学以及学习任务的开发,更多的在现代散文、小说、剧本等新式体裁中被广泛运用,一旦涉及到古典诗文,即很大几率上又转回到文本知识、文言理解、手法梳理等维度上来,与从“知识中心”转向“素养中心”的学习理念相违背;其二,在引领学生进行诗歌鉴赏与理解,以及古典文化审美表达的过程中,清晰感知到学生在古诗文解读、解构层面的艰难面相。借助原诗之中信息呈现解读证据的意识极为单薄,依托熟悉或已理解的诗歌资源解构诗歌的能力,也尤为弱化。基于此,笔者立足任务群教学实践,通过以诗解诗的策略进行探析,围绕以“芙蓉”为中心的多文本古诗研读,以求恰切呈现此策略对于任务群教学实践的有益价值。
一、辨析:内涵的界定与理念认知
(一)“以诗解诗”的内涵界定
“以诗解诗”,自提出之时的内涵较为狭窄,专指的是对《诗经》的解释和论说。尤其在欧阳修、朱熹等人突破了汉代传诗之家法的体系,提出了“以诗解诗”的概念,寻求探析《诗经》的本来意旨,因而廓清了“强加给《诗经》的许多伦理枷锁”。[1]而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书中,则是扩大且丰富了“以诗解诗”的内涵,他将“以诗解诗”作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诗歌解读和评论方法,运用诗歌本身鉴赏、诗歌对比分析等策略,鲜活而深刻地诠释了诗歌的境界高低。这就是今天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所接受的更为普遍的观念:“以诗解诗,即通过诗歌来了解诗歌的风格,然后用此风格來和彼风格进行比较,获取不同诗歌的感性知识。”[2]围绕此种“以诗解诗”的观念,我们就自然可从多个层面实施对诗歌的解读及解构。
第一,是借助诗歌本身的核心来理解诗歌。尤其是诗歌核心意象,实现诗歌内容的前后勾连,进而立体式、多样性地解读诗歌,这种解诗方法往往最贴近文本,也最有证据感;第二,是借助另外的群诗来辅助解构诗歌。可挑选同一时期、同一诗人、同一诗派的诗歌来进行辅助解读,也可选择风格迥异、情感差别明显的诗歌来对比分析,进而深化对本首诗歌的认知;第三,是借助现代诗歌的改写、创作,来实现对所要解读诗歌的鉴赏、感悟,此种解诗策略的优势,在于能够情境化地推动学生读写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二)学习任务群的理念认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推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涉及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当代文化参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等等,但是诸多学者、教师,对于这样学习任务群的选择以及内部逻辑的划分很难认同,认为存在着过分组元的不合理。但是,我们如果从“学习任务”这个命题出发,或许更容易理解学习任务群。
在当下语文教学生态下,我们要尝试开发富有情境性、带有驱动性、立足整体性的学习任务,以实现从“知识中心”向“素养中心”的教学理念的转变,进而在教学中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建构。那么,尝试借助以诗解诗策略,来寻求对任务群教学的推动,就有路径可循。
二、路径:以诗解诗推动任务群教学特质的策略
(一)锁定原诗,从文本内核探究,彰显任务群教学整体性
当前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开发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前后多个学习任务的衔接与勾连,这也就使得组合的学习任务存在割裂化、分散化的倾向,进而削弱了开发的学习任务群对于文本探究的整体性特征。为此,笔者在“古诗词诵读”章节中,围绕“芙蓉”而展开多文本研读,进行探究。首先针对《涉江采芙蓉》这一单篇文本,笔者开发了2个学习任务,整体勾连。
学习任务1:芙蓉,是本首诗歌的核心意象,围绕芙蓉我们能够看到人物的形象、心理、故事,但是“芙蓉”这一核心意象之下,却隐藏着诸多矛盾。请梳理,围绕“芙蓉”意象,诗歌中隐藏着哪些矛盾,形成观点。
学习任务2:基于梳理出的这些矛盾,我们清晰地感知到本首诗歌深刻、幽远的意境。胡应麟也评价这首诗:“浅而能深,近而能远”。请围绕这句话进行思考,本首诗歌还有哪些层面能够展现“深”“远”的意境,写一段评论性文字。
芙蓉,是本首诗歌的核心意象,那么本篇文本的内核是什么?通篇而言,四联都与芙蓉有关联,由采摘芙蓉,到想到寄送之人,再到寄送芙蓉的结果以及思考。因此,本篇文本内核,即是芙蓉这一意象与芙蓉意象背后的人物心态。
基于此,笔者设计了学习任务1,探究“芙蓉”核心意象下的矛盾。教学过程中,学生感知到2个明显的矛盾:第一,为什么采摘芙蓉之后,才想起所思之人在远方?这不合常理。第二,既然同心,为什么还要离居?或者说同心为什么不返回故乡?由芙蓉的鉴赏生发出的这2个矛盾,恰恰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以及诗歌的整体性理解,进而随之揭示出东汉中后期游宦、游学风气盛行的社会现实,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批士子远离故乡的情感悲剧。学习任务2,则是在文本矛盾探寻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评论诗歌。写一段评论性的文字,探究“浅而能深,近而能远”的诗作特点,也让学生整体性地再度回顾诗歌全文信息,解读解构诗歌。
通览而言,以原诗信息解读诗歌,要寻找到文本的内核,在此基础之上,可借助文本的矛盾处、空白处、动情处、深刻处等切入点,进行多元探究,并尝试开发前后能勾连的学习任务。像这样前后衔接、勾连有序的学习任务,对于学生的系统思维提升、整体认知训练,都极为有益。
(二)借助群诗,以多个组合任务,强化任务群教学驱动性
“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这段在“新课标”中提及的话,让我们真切地感知到“做任务”“做事情”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而学习任务群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即是驱动学生去完成有目的性、有逻辑性、有价值性的任务。那么,借助群诗阅读,围绕同一议题下的多个组合任务,进行学习任务实践,就往往能够多维而立体地推动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文化审美。具体分析如下:
诗歌鉴赏会——寻觅芙蓉的美
1.《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国风·郑风·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3.《离骚》选段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
学习资源:“蕾曰菡萏,花曰芙蓉,果实曰莲,叶曰荷,根曰藕,总称则是芙蕖。”(许慎《说文解字》)
学习任务:鉴赏芙蓉的不同形象,理解芙蓉背后的情思。
学习子任务1:联系学习资源,能够看到:芙蓉,即是荷花。班级举行“芙蓉佳句集锦”活动,从上面诗歌中,筛选出直接表现芙蓉的诗句,并补充课外查阅的有关芙蓉的诗句,注明出处。
学习子任务2:诗歌中有许多描写芙蓉的信息,核心意象显然都是芙蓉。有同学认为,3段文本中的芙蓉形象很单薄、浅显,也并不美丽。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请你写一段评论性的文字,不少于100字。
学习子任务3:“芙蓉有情思”,芙蓉在诗歌中被描写、被记叙、被评论,都离不开内在的情思。同学们围绕3首诗歌的情思进行探究。
(1)3首诗歌中描写的“芙蓉”各是要送给谁的?给出证据。
(2)圍绕“芙蓉”展开的情感寄托有着怎样的同与异。
围绕上面3首诗歌,班级开展诗歌鉴赏会,讨论、互动、对话,探究,以求寻觅到不同诗歌中“芙蓉”不同的意蕴。围绕3首诗歌中的核心意象“芙蓉”展开,梳理“直接描写芙蓉的诗句”,明晰“芙蓉美与不美讨论”,探究“寄送芙蓉的可能对象”与“芙蓉背后情思的差异”,进而多角度、有层次、有任务性地引领学生对于诗歌进行解读、解构,并且较好地彰显着任务群教学驱动性的特征。“芙蓉佳句集锦”任务、芙蓉形象的评论性文字、芙蓉背后情思的异同探究,等等,都在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呈现学习成果。像这样探究议题的提前设定,以及学习任务的组合开发,真实有效地驱动着学生去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也驱动着学生有具体抓手去做事情。如果仍然按照以往生硬肢解文本,单纯“问问题式教学”“追问式教学”,那么学生很难在现代育人环境下理解诗歌,也很难真实贴切地迁移运用诗歌。
(三)以诗改诗,用读写互动方案,助推任务群教学情境性
情境性,是学习任务群关注的重要范畴,但是怎样建构起情境性,则是见仁见智。在诗歌阅读教学和解读中,我们会发现,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情境,将学生带回到不同的空间场景与人物故事中。那么,从诗歌的改写与创作出发,自然就能够助推任务群教学的情境性。围绕芙蓉而展开的多文本研读,笔者尝试用现代诗歌来改写古代诗歌,一方面这样的学习任务目标完全能够实现,不至于太难而造成改写任务搁浅,并且这样的改写任务也富有情境性,让学生在既定的故事框架下构思想象;另一方面以诗改诗的策略,也真实带动了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以及写作能力的训练。
比如,在《离骚》选段“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当中,笔者就开发了以诗改诗的学习任务,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呈现多例令人欣喜的以诗改诗学习成果:
菱叶裁剪成衣/清荷织就成裳/纵然没有人懂得我的心/我也要将馥郁芬芳撒遍/装扮起高挑的帽子/重束轻长的飘带/纵然芳洁与污垢同在/我也要守候无尘的白……
再比如,学生以现代诗歌转化翻译《国风·郑风·山有扶苏》,也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学习成果:
扶苏茂盛于山巅/洼地里有散着芳香的荷/痴痴寻觅/却遇不见子都这样的人/偏偏逢着你这样的轻狂之辈
青松挺立于山巅/洼地里有细嫩招摇的荭/苦苦求索/却遇不见子充这样的人/偏偏逢着你这样的狡狯少年
在以诗改诗的读写互动策略之下,学生更为自然地进入到诗歌理解的情境之中,也让带着思维的读写有着美感和诗意。学生在自我感悟体认的基础之上改写创作诗歌,本身就是在有任务导向的情境里去鉴赏诗歌、多元审美、品咂文化,从而又在改写创作诗歌中呈现新的诗歌情境。当我们选择用知识梳理、手法赏析、效果理解等技术性的方式去理解诗歌,恰恰是屏蔽了诗歌鉴赏审美过程中的情境性,而以诗解诗策略,则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并强化了这种情境性,值得我们重视。
三、结语:以诗解诗推动任务群教学特质的价值
通过以上对于锁定原诗、借助群诗、以诗改诗具体策略的探析,能够近距离地感知到以诗解诗在推动当下任务群教学,以及诗歌文本解读层面的价值。总体而言,有3点清晰鲜活的价值,值得我们关注。
(一)强化任务群整体性、驱动性、情境性特征
学习任务群或者说开发组合的多个学习任务,并不是随意、浅显、庞杂地嵌入到语文教学中,而应该是有逻辑性、目的性、情境性地引介到学生的认知范式中,这样才与当下“素养中心”的教学观念相匹配,进而丰富学生的学习成长体验,提升学生会思考、能辨析、会占有、懂运用等的综合素养。前文所叙述的学习任务“诗歌鉴赏会——寻觅芙蓉的美”、用现代诗歌改写“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片段等,都在尝试强化学习任务的驱动性、情境性等特征,在教学实践中,也的确取得优质的课堂教学互动效果。当下流行的诗歌文本内容改编、诗文内容补白等策略,也是在有意识地促成学习任务群多重特性的落地。
(二)提升诗歌解读的鉴赏能力与文化审美素养
“以诗解诗”策略重在“解”,以更富有鉴赏力、审美力的方式,促进学生多元比较和深度解读。传统的诗歌品鉴,尤为看重诗歌文本呈现出来的意境和传递出来的情思,那么我们后人在解读过程中,用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用诗歌的意识理解诗歌,方能更为真切自然、意蕴悠长地品读、品味诗歌。比如,学生在评论《涉江采芙蓉》《国风·郑风·山有扶苏》《离骚》选段文本中的芙蓉形象时,所撰写的评论性文字,就真实流露着诗意;再比如,“芙蓉佳句集锦”的语言学习活动中,学生就在不断拓宽“以诗解诗”的领域。这些都清晰深刻地彰显着: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审美素养的有效训练。与其说是诗歌之美带动了学生美的感知和诗意的理解,不如说是这种以诗解诗的策略,引领着学生走向精彩鉴赏和多元审美。
(三)训练梳理探究的意识以及批判性读写能力
以诗解诗策略在整体性地推动任务群教学开发,勾连前后学习任务的逻辑与进程,也在无形中推动了诗歌文本的整体性、深入性解读,这对于学生梳理探究意识的训练,是极为有益的。比如,在《涉江采芙蓉》单篇文本的学习任务设计中,从“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一句,让学生以“望者”的口吻,补写2句诗,就有效地引领学生联系整首诗歌的信息去补写,也随之将“对写法”的知识内容巧妙引介给学生,训练了学生的梳理探究意识以及批判性读写能力。再比如,完成学习任务:“3首诗歌中描写的‘芙蓉各是要送给谁的?给出证据。”也随之带着学生研读多篇文本,去深度体验和梳理探究,去积极调动思维而有思考性、有创造性地叙写证据。
随着当下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高考测评方向的调整,以学习任务群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心智成长,以多元组合的学习任务带动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成为我们必然要面对的话题。在古典诗歌多文本研读教学中,借助以诗解诗策略来撬动课堂,来多维度开发学习任务,不失为一種有序、有效、有法的策略。锁定原诗,从文本内核出发并探究,从而彰显任务群教学的整体性;借助群诗,尝试开发多个组合任务,从而强化任务群教学的驱动性;以诗改诗,通过读写互动的方案,从而有效助推任务群教学的情境性。
参考文献:
[1]何新.何新谈诗词之美[M].北京:现代出版社,2020:191.
[2]于永正.个性化备课经验 语文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2.
[本文系2022年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文本再塑视角探究任务群教学的活动设计价值与路径”(课题编号:JSTY1417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