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翻转:构建课堂教学的新范式

2023-06-25 03:37张传松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2期
关键词:产生教法意义

张传松

摘要:问题翻转是对传统教学中教师提问的变革,它基于教师提问的弊端、新课标要求、中外教育学理提出的,构建了学生提问的路径,相应的教学策略,探讨了问题翻转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产生 路径 教法 意义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但是,课堂提问该由谁提出?很少有人追问。传统教学方式中课堂提问的对象是学生,清楚明确。课堂提问的设计者是教师,已成教师专利。问题翻转是学生成为问题的提出者、问题的分析者、问题的解决者,老师是问题的整合者、问题进程的调控者、问题分析的合作者。问题翻转从面向学生问变为是学生问,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是寻求教学方式转变的新途径。

一、问题翻转在新时代应运而生

课堂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和学生进行的双边活动。课堂提问理应是两点论,即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问,但是学生提问在教学中长期缺席。问题翻转理念下的课堂提问不仅倡导两点论,特别强调重点论,更加突出学生提问的功能与价值。

教师提问的缺陷。很长时间以来,教师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相当大的积极作用,但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这里的缺陷不是指教师能力带来的问题设计缺陷,而是考量教师单向度提问对学生的影响。首先,缺乏公平性。教师设计的提问只能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成了陪衬,被边缘化,他们学习中的问题难以暴露,也缺乏体验成功的机会,进而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其次,缺乏学情了解。由于提问基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提问容易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最近区。设计的问题要么过难、过偏,要么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启而不发后,只得教师自问自答了。第三,缺乏个性。由于教师提问有了既定答案,所以教师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中途打断,课堂无法预约生成的美丽。

新课标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指出:“要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激发问题意识,引导他们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1]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不解的问题,并产生焦虑、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这些心理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既体现了个性思维的活跃性、积极性和深刻性,也是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和独特性的表达。而这一切只能通過学生提问得以显现和解决。

注入研究新思想。早在两千年前,孔子要求求知“每事问”,他认识到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的观点更为精准。他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学生质疑作用的充分肯定。国外也有很多学者极力推崇学生提问。爱因斯坦认为:“发现问题和系统地阐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美国教育家、哲学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提问。”古今中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成为问题翻转的理论基础。

二、问题翻转的路径

问题翻转教学开展的基础是学生要提出足够数量的问题,但实施之初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很少。主要归因为,一是不敢提出问题。有些学生学习中产生了疑问,由于胆小或自卑,不敢在课堂提出问题,害怕提错了问题,受到同学的嘲笑,自尊心受到伤害,就把问题埋在心里。二是不必提出问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接纳,成为思维定势,学生产生了依赖思想,懒得提问。三是不会提出问题。这是重点。我们的教育从小到大都不太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不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往往提出的问题少、小、浅,很难提出有深度、有创新的问题。鉴于此,我们通过以下方法破解。

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教师要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积极思维。

创建心理安全环境。教育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师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出现,与学生和蔼亲切的交谈,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感觉、怀疑提出来,让学生乐问、善问。

采用正确的评价方式。对于提出比较肤浅的问题,不要加以简单的否定,而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调整思维继续提问;对于提错问题的学生,教师不要批评,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思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对于提出富有价值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肯定,以此为契机,点燃全体学生的创新之火。

共同探讨提问的技巧。首先,我们以《促织》为例,提出阅读要求,你读懂了什么?你的疑问是什么?没有任何导向性要求,完全是天马行空、自由式发散提问。这种心理安全的提问,我们的目的是观察学生思考了哪些问题?是如何思考的?第二,把收集到的87个提问先大致分类,再与学生一道进行样本分析,探讨学生是如何思考提问的,着重分析个别的极有价值的提问方法。这样就有了下列成果:从字词提问,从语句提问,从内容提问,从手法提问,从主旨提问,从矛盾处提问,从疑问处提问,从无疑处提问,从联系处提问,从缝隙处提问,从当代价值提问,从比较中提问,从局限性提问等等。这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小结过程。第三,由感性到理性后,有了方法指导再回到《促织》补充提问,面对又收集的242个问题,再一次理性升华,其理论成果是,由小到大提问,由浅入深提问,由近及远提问,由此及彼提问,由易到难提问,由部分到整体提问,由现象到本质提问,由已知到未知提问,由历史到现实提问等等。在感性——理性——感性——理性的反复中,学生的提问水平不断提升,最终达到问深、问巧、问全、问辩的标准。

三、议题化,问题翻转的教学策略

面对繁多、庞杂的学生提问,教师不能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教师要采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抓大放小的遴选法艺术化处理。也就是把带共性的、价值大的、真实的问题引入课堂教学,而且,要选用与问题翻转同样具有民主性、开放性、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切忌用讲授法解决学生的提问。我们采用的是“议题化教学法”。

议题化教学是以议题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活动为路径,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旨归的一种教学策略。还是以《促织》为例,我们把若干问题整合后,确定了一个核心议题:人(成子)为什么要变成虫子(蟋蟀)?四个分议题:1.小说中体现了哪三个阶层;2.哪两条线索;3.哪两个剧情;4.一个根源是什么。

为什么说议题化教学和问题翻转具有高匹配度呢?

议题化教学具有探究性。“成子为什么变成虫子”这个议题就有可议性、价值性、引领性。四个分议题在核心议题的引领下,又一步步探究,抽丝剥茧、步步为营、拨云见日、达成目标。

议题化教学具有开放性。如“两个剧情”的讨论,小说的性质是悲剧,还是喜剧,抑或悲喜剧兼备,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主要考察的是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语言的运用能力,思维的深刻性。

议题化教学具有民主性。余文森指出:“如果说学科知识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载体,那么学科活动则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形成。”[2]围绕议题展开的活动设计,包括问题情境、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讨的策略。如陈述、朗读、评述、辩论、微写作等语文的活动形式。

《促织》教学中研讨的“三个阶层”“两条线索”“两种剧情”“一个根源”,就包含了陳述、辩论、微写作等活动。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凸显,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实现了余文森倡导的活动“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还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用自己的手做。也就是说,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3]。

四、问题翻转的教学意义

让教师找到了教学的起点。我们常常说教师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等,但因备学生没有抓手而落空。致使教师在课堂自说自话,学生已经知道的拼命讲,学生不懂的死不讲,造成教学低效或无效。备学生以问题翻转为抓手,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又以议题化教学为策略,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会提问培养了创新能力。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是独立思考的标志,是创新的开始。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个体思维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始至终进行新的发现与创新。

学会提问也促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是携手并进、相生相伴、互相引发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已解决的问题又成为提出新问题的情境,从而引发在深一层次提出新问题。由此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问题链”,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其中的一个节点,有时很难界定它们之间的包容关系。

学会提问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目前我国教育“最大问题是学生没有问题”,教学以掌握知识为目的,这样往往造成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的现象,缺乏吸纳新知的能力。要适应现代社会知识以几何级数迅猛的增长且呈不断更新的态势,要想成为未来社会的成员,就必须具备持续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才能接受终身学习。李政道博士说过:我们的祖先提出了“学问”两字,就是学问问题,不是“学答”。终身学习向我们提出终身做“学问”的要求。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就失去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产生教法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论分镜头脚本在动画短片创作中的应用
当代城市综合管理形成的背景分析
浅析对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的认识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诗里有你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