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公布《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对“大思政课”理念的阐释和要求,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提出更为细致可行和具有针对性的路径和策略,其中特别针对“课堂教学与现实结合不紧密”“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第二课堂重活动轻引领”,课程思政“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提出“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善用‘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的指导意见,由此也开启了实践导向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热潮。
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戴钢书等著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论》一书,正是一部破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题的探索之著。该书基于对国内外实践教学理论的分析、对国内外实践教学经验的总结,及对古今实践教学思想资源的提炼,并结合中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分析,通过三编、十六个论题的完整体系,从问题史意识、方法史意识、知识谱系、滚动实践四个维度呈现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框架及其详细论述,充分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基础性、导向性和战略性。同时经由对“观、听、访、演、帮、思”的实践教学链的阐述,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细化、实化、具体化”。总体而言,该书体现了难得的前瞻性、创新性和实操性。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策略研究与实施极具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本书直击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难点和本质。
实践教学的根本优势在于,能够引领青年学生正确认识思政课程内容与相关实践活动之间内在的统一性,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能够在更深层次上从信仰高度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观念形态,进而外化为追求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实际行动。而目前最大的难点就在于“理论的忧思”和“现实的困惑”。该书正是以此为核心问题意识,构建了一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基本理论构建—具体实操分析”的完整图谱,和“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介、以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及“观、听、访、演、帮、思”为一体的实践教学链,不仅有利于帮助一线教师进行认知拓展和教学实践,也为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注入了时代内涵的鲜活生命。
第二,该书强调高校思政課实践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作者通过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思想资源的梳理、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案例分析,以及中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比较与参考,为当下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出了以下几个要点:其一,实践教学的“社会实践性内涵”并非指向社会实践中的教学活动,而应被理解为“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教学的判定标准,主要不是看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看教学内容是否在社会。其二,实践教学不一定需要“浩浩荡荡走出校门”,而应注重课堂与社会在思政内容上的深度融合,并综合运用“观、听、访、演、帮”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掘多场域的教学活动,如模拟法庭、情境表演、辩论赛等课内实践教学方式也很有效。其三,实践教学应注重“教师在场”并且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在场”且学生必须主动参与。
第三,该书深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和细节。
该书在宏大的理论蓝图构建之外,也深入一线实践,对实践教学链中的“观、听、访、演、帮、思”六个环节逐一深入剖析。通过对每一个环节的基本理论、学生在每一个环节中思想活动的质性分析、学生在第一个环节中思想收获的定量分析、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活动规律性的把握与运用,形成了一套实践细节鲜明生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操作说明书”。其中,作者指出:“观”有“视”“观”“察”三个由浅入深的层次,是最重要的信息入口;“听”则指向“听清、听明、听懂”三个层次,是形成“思想触动、精神感动、观念变动”的“温床”;“访”体现在“询问调查、探望访求、明察暗访”三个方面;“演”含有寅生、湿润、传布、表演四意,具有锦上添花之功;“帮”的过程是个人品质的外化;“思”意味着内心活动和思想升华,是最深刻的环节。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20SKGH306);重庆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研究项目“重庆市医学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GY201036);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高专院校‘四史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Z212006)阶段性成果]
(刘良君/硕士,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徐美英/硕士,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