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巧雅 於可莹
摘要: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反映了人们的社会生活,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朱自清自称“扬州人”,他在扬州度过的时光对其人生轨迹与创作经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其散文提及的扬州地名中可窥见昔日扬州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情。文章将朱自清散文中对扬州地名的书写与现今对这些地点的实地考察走访情况进行对照,对扬州当地“下河”风俗的演变、邵伯镇景观的变化以及扬州鲜为人知的城内城外古迹与地名传说进行考证与剖析,对了解扬州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变迁有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朱自清;扬州地名;地名考
中图分类号:K928.6;I20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7-00-03
0 引言
地名是历史的产物,综合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变化,分析地名可为研究地方史提供参考。朱自清在扬州度过了童年及青少年时期,对故乡扬州感情深厚,留下了《扬州的夏日》(1929)、《看花》(1930)、《说扬州》(1934)、《我是扬州人》(1946)四篇散文佳作。笔者全面系统地梳理这四篇散文对扬州的书写,对其中出现的地名进行了实地调查和采访,通过今昔对比,发现朱自清散文中对扬州地名的只言片语也可反映古城扬州从民国至今在自然与人文方面的变化。因时代变迁,《看花》中的F寺、《扬州的夏日》中的天宁门和北门、《说扬州》中的天保城已无法确切考证,只能知晓其大致位置。
1 “下河”风俗的演变——《扬州的夏日》地名考
朱自清在《扬州的夏日》中描绘了扬州人在夏天下午“下河”的风俗:从天宁门或北门(今盐阜西路)附近的护城河登船,沿着水路一直蜿蜒前行,途经“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最远的便是平山堂了”,在北门外的下街问店家赊一壶茶或几笼点心,直到傍晚才在朦胧暮色中下船。在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下河”的风俗不断发展变化,乘船出游的多为外地游客,“下河”途经的地点几经修复,人文风俗也发生了变化。
朱自清笔下的“下河”路线可概括如下:从天宁门或北门上船,沿着护城河向西,至拂柳亭后北上进入瘦西湖,在小金山处西行,沿途便是著名的法海寺、五亭桥、二十四桥,到二十四桥后向北行驶,最远可至平山堂,最后原路返回,在天宁门或北门处下船。
经过多年的城市建设和旅游业发展,“下河”可供选择的线路更加丰富多元。相比朱自清所走的水路,现在的“下河”路线呈现出多起点、多方向、多选择的趋势,设置路线的初衷均为带动旅游消费。将现有游船路线与朱自清所写的水路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下河”依旧集中在沿护城河北面一带,但在到达小金山后有两条路线可供选择,一是继续向北,途经傍花村,最终到达宋夹城湿地公园;二是西行到达二十四桥后向北直行到达平山堂,后者与朱自清文中所提路线吻合。游客可以选择租用电瓶船领略自然风光,感受自由探索的乐趣;也可以选择乘坐普通的游船,每艘游船可承载16名散客及1名摇橹的船娘。伴随着船娘的专业讲解与清新悠长的扬州小调,游客可以悠然自得地欣赏瘦西湖的美景,便利的交通条件与传统生活风俗的碰撞使“下河”风俗变得更加丰富与特别。
“下河”风俗不仅与游船、美景与船娘相关,更与扬州传统的“茶馆文化”有紧密联系。朱自清笔下的“下街”一带,茶馆最多,不仅小笼点心好吃,茶馆的名字也充满诗情画意,令人过目难忘。经考证,“下街”即丰乐下街,名声远扬的富春茶社便设于此处,与之相对的位于丰乐上街的冶春茶社也是门庭若市。曾经的香影廊、红叶山庄和绿杨村已被纳入富春旗下,绿杨村(一作“邨”)茶社的名字得以保留。
确如散文中所提,茶社“里面还有小池、丛竹、茅亭,景物最幽”,现在扬州的茶社依旧傍水而建,保留了幽静的风格。现在护城河中并没有游船,仅有一叶水上作业的小舟,茶馆虽临河,却也离河道较远,现在的人们似乎再也无法看到船上客人与岸上店家随意招呼说话、互递茶点与价款的场景了。人们通常在离开天宁寺后,缓缓步行走过问月桥,来到富春茶社悠哉地吃早茶或下午茶。
“下河”的风俗虽然延续至今,但也被现代生活所同化,成为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可以寻觅到的一方乐趣与自由。在此过程中,扬州的早茶文化不断丰富与发展,成为扬州文化的一块招牌。
2 邵伯鎮的景观变化——《我是扬州人》地名考
《我是扬州人》是朱自清创作后期写给扬州的一封情书,他在这篇散文中深情地说道“我是扬州人”,也是在这篇散文里,他回忆了自己童年在邵伯镇度过的时光,“在邵伯住了差不多两年,是住在万寿宫里。……邵伯有个铁牛湾,那儿有一条铁牛镇压着”[1]。笔者对其中提到的“万寿宫”与“铁牛湾”进行了实地走访,发现万寿宫已不复存在,而铁牛湾中铁牛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
2.1 万寿宫考
万寿宫是朱自清童年时期的住所,今已不复存在,当地居民也鲜有知道这个地名的。通过邵伯庆隆民间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口述,笔者得知,万寿宫旧址大约在博物馆的南侧,也就是邵伯巡检司的西侧,这与学者韦明铧的考证不谋而合。他曾在《万寿宫之砖》一文中提及自己偶然拾得万寿宫残砖的经历,“砖头是2006年春天在邵伯捡得的。那是3月30日下午,同行的伙伴在有名的甘棠树下流连观赏……我独自走到西边的一个僻静小院。……院门左侧有一个洗手的台子,台子下面也是一堆乱砖。驻足片刻正要离开,忽然瞥见一块砖头上似有铭文,弯腰拾起来一看,竟是‘万寿宫三字”。
据清人徐玉丰作的《邵伯埭重建万寿宫记》记载,万寿宫原是用于祭祀道教许真君的江西会馆,位于邵伯埭之侧,与谢公甘棠庙东西并列[2]。甘棠古树就矗立在邵伯巡检司(甘棠庙旧址)的门口,沿着石街向西是“大马头”,也就是老一辈人常提起的轮船码头,放眼望去便是静静流淌的运河水。据韦明铧考证,抗战时期日寇以万寿宫为据点,日本投降后,日军扬言要炸毁万寿宫但并未得逞,直到50年代,万寿宫仍尚存四进残破的大殿,不久后就因不合时代需要而被拆除,仅留下遍地乱砖碎瓦和幸存的半块镌着地名的古砖。如今这块残砖被韦明铧珍藏于自家书房中,其是朱自清童年往事的见证。
2.2 铁牛湾考
铁牛湾是朱自清儿时常去玩耍之处,康熙年间为镇水测水而设的铁牛是朱自清当时的“坐骑”,如今铁牛被安置于斗野园内。一个居民告诉笔者,这铁牛原来是一公一母,可公牛已不存于世,只留下了母牛。通过走访当地居民和查阅资料,笔者发现此居民其实是将传说当成了现实:据传一公一母两头铁牛想回归自然,不料它们的计划被关帝老爷知晓并坚决阻止,公牛跃入湖中,而母牛被关帝击中臀部,只得留在此地,如今也确实可以看到母牛臀部有一块凹陷。
斗野亭外小卖部的老板和当地船夫都表示,铁牛原来在大马头运河堤顶处,后来政府用吊车将铁牛移址,与大马头相距不远的万寿宫旧址,即朱自清童年的生活场所也证明了口述的合理性。铁牛共经历了四次移址:第一次是1952年冬,因开挖邵仙引河从米市街北运河堤墩上迁至邵伯大运河边码头西侧;第二次是1964年,从大马头移至前东街文化馆院内与甘棠树放置在一起;第三次是1994年,从邵伯文化馆迁至甘棠路西首;第四次是2000年后,从万寿宫处迁至邵伯节制闸上游斗野亭公园内[3]。如今,铁牛面对运河水道,见证着轮船的来来往往,从镇水神兽变为吉祥物一般的存在,游人无不亲热地抚摸牛首牛背,祈求它满足自己的美好心愿。
3 扬州的古迹与传说——《说扬州》地名考
朱自清在《说扬州》中提及扬州城里城外古迹很多。梅花岭、二十四桥广为人知,分别坐落于史可法纪念馆与瘦西湖风景区内,几经修缮但无太大变化。“文选楼”“天保城”“雷塘”很少有人留意,记载“天保城”的文献甚少,当地居民大多未听说过此地名,只有史公祠的一位工作人员说这是扬州城遗址,但无法确认这是六处扬州城遗址中的哪一处。笔者对“文选楼”“雷塘”这两处地名进行了考证。
3.1 文选楼考
扬州的文选楼共有两处,分别为旌忠寺内的“梁文选楼”和阮元家庙旁的“隋文选楼”旧址。清代阮元等学者对所谓的梁文选楼进行了考证,认为昭明不曾到过扬州,梁文选楼实为曹宪旧居,即隋朝曹宪及其学生李善注《文选》之处。但是他们的考证并没有动摇人们对梁文选楼的认知,阮元在《扬州隋文选楼记》中指出:“今楼中但奉昭明栗主,元以为昭明不在扬州,扬州选楼因曹氏得名,当祀曹宪主……”[4]便在家庙西侧建“隋文选楼”,楼下为私塾,楼上祀奉曹宪,以李善等配之[5]。今“隋文选楼”仅有旧址,“梁文选楼”也经历了一些变迁。
旌忠寺内大雄宝殿西侧外墙有一块石碑,碑上篆刻《重建旌忠寺藏经楼记》,从中能知晓从“文选楼”到“藏经楼”的地名演变。自宋咸淳时赐名旌忠寺后,元明清历代均有修建,其中包括文选楼。民国初年,住持发现文选楼将圮,于是募资升高重建。1950年扬州万寿寺改为扬州师范学校,其中的《大藏经》被移动到旌忠寺内的文选楼收藏。1980年,江苏省政府批准旌忠寺为扬州开放寺庙,于是对旌忠寺进行了全面整修。1992年9月19日,午后3时寺内藏经楼突然起火,虽全力扑救,但藏经楼及楼内藏经还是化为灰烬。一年后,在香港陈廷骅基金会的帮助下,藏经楼得以破土重建,并于1995年夏完工。
《重建旌忠寺藏经楼记》的碑文中,1980年后出现了“藏经楼”这个地名,而“文选楼”却消失了,由此笔者推测,由于《大藏经》于1950年后被移至文选楼,成为文选楼内较为重要的藏书,因此人们对“文选楼”的称呼渐渐演变为“藏经楼”,寺内僧人的口述也证实了这一点,写有“梁昭明太子文选楼”的牌匾就收藏在楼中。
旌忠寺肃穆庄重,进去后向北依次是山门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能看到忙碌的僧人与前来烧香祭拜的人们,再向内走便能看见写着“藏经楼”大字的楼宇。
3.2 雷塘考
雷塘是古代扬州的重要地标,分上雷塘与下雷塘,最早记载见于《汉书·江都易王建传》,此时塘比较深广,风浪大作时能使人溺亡。《新唐書·李袭誉传》记载了李袭誉整治雷塘,使荒地变良田之事。宋代以后,人们填塘造田,直至明代河流改道,包括雷塘在内的扬州五塘失去了蓄水灌溉功能,最终湮废。不过“雷塘”这个地名保留了下来,康熙《扬州府志》卷六载:“雷塘在城西北十五里,上塘长广六里,下塘长广七里,今皆佃为田。”至今仍有“雷塘社区”“雷塘村”这样的地名。
朱自清将雷塘归为古迹一类,可见文中的雷塘并非灌溉工程,这就不得不提到与雷塘密切相关的隋炀帝墓。关于雷塘与隋炀帝陵之间的关系,民间流传着各种版本的故事,其共同点便是暴君炀帝以帝制下葬,天理难容,在下葬时突然天雷滚滚,将其棺木掀翻,在地上炸出一个深坑,故曰“雷塘”。如此三次,终将其安葬,雷击所形成的三个坑分别被称为上雷塘、下雷塘和小新塘。
由《资治通鉴》的记载可知,隋炀帝被弑后,于武德五年八月改葬雷塘[6]。清代经学家阮元认定扬州城北槐二村中的土墩墓为炀帝陵,并为其立碑建石,如果不是2013年曹庄隋炀帝墓被发现,世人仍会认为这里是真炀帝陵。时至今日,扬州的老一辈提及雷塘依旧会说是槐二村旁的炀帝陵,更不必说生活在一百余年前的朱自清了。所以,槐泗镇槐二村的隋炀帝陵便是朱自清散文中所写的“雷塘”。
2008年,时任槐泗镇文化站站长陆元龙介绍隋炀帝陵墓经过了6次修建,隋炀帝冢南门西侧的廊柱上,一大块石板脱落在地,旁边“雷击简介”的牌子上记录了雷击的传说,牌子上还记录了2004年陵冢被雷击的事件,之后便一直保持雷击后的模样,没有进行修复。如今隋炀帝陵作为扬州的保护文物正在经历翻修与重建,不对外开放,周边的槐二村便民服务中心人烟稀少,往来的车辆也没有几辆。
4 结语
地名不仅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更包含人们对地理实体的精神寄托。朱自清的妻儿在回忆他时都提及了他对扬州一山一水的热爱,邵伯镇的幽寂静谧塑造了朱自清喜欢安静独处的习性,淡雅清丽又明媚动人的瘦西湖山水持续哺育着朱自清的精神世界,充满烟火气的茶馆与“下河”风俗使朱自清沐浴在纯正朴实的扬州风土人情中,致使他形成了通达明理的行文风格,作品永远氤氲着诗情画意。了解当地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并将当地的自然风貌、建筑景观、居民日常活动与朱自清散文中的描述进行比较,明确扬州在时代发展与政策改变交互影响下的变与不变,有利于探寻扬州地方价值观的延续与变革。
参考文献:
[1] 朱自清.我是扬州人[J].万象,2020(Z4):57-58.
[2] 韦明铧.绿杨深巷:带一本书去扬州[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9.
[3] 陆琦.邵伯斗野园[J].广东园林,2016,38(4):96-99,112.
[4] 阮元.揅经室二集:卷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2.
[5] 孔为民.清代扬州藏书楼述评[J].当代图书馆,2012(4):61-64.
[6] 张学锋.扬州曹庄隋炀帝墓研究六题[J].唐史论丛,2015(2):65-82.
作者简介:黎巧雅(2002—),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中国民族与地方史志。
於可莹(2002—),女,江苏无锡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