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的“分隔”传统特征

2023-06-23 17:26郝玉璞张若兮何世博
文化产业 2023年16期
关键词:宫城分隔院落

郝玉璞 张若兮 何世博

现通过对北京故宫的深入研究论证缪朴先生在《传统的本质——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中提出的“分隔”特征的合理性,同时更具体地探究这个特征在故宫中的体现,并试图从文化及社会学方面深度挖掘故宫中所蕴含的“传统气质”。在故宫中营造分隔感的原因有两个,其一为满足人在其中正常生活所需要的边界感,其二为巩固皇权的威严。高差的限定、氛围的营造、序列的组织等多种手法将分隔融入了故宫的血液里。

北京故宫经过明清两朝的发展与营造,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时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以故宫为范例,以缪朴在《传统的本质——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中提出的“分隔”为主题,将不同分隔手段及目的进行分类整理,梳理使用者的空间感受。

分隔的种类

在故宫中,处处存在分隔:小到皇帝的冕旒,大到宫门、皇城。若谈起其种类,可分为三种:首先是实体的隔断,例如高高的宫墙、宫门,再细致到窗、屏、帘,直接对水平视线产生阻挡;其次是高差上的分隔,通过抬高营造出神圣感,使使用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敬畏感;最后是空间序列上的营造手法,拉长流线,使人产生距离感,通过循环封闭的流线,将不同身份的人行进路线之间相互隔开。不同目的性的分隔以多种形式存在,形成了故宫独特的空间特征。

分隔的目的与形式

分隔观念表现在肉体和精神的分离上。物理分离在组织宫殿的空间和功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精神上的分离则提升了皇帝的地位,并强化了“天命”的概念。

为生活服务的分隔

1.传统院落形式的空间分隔

院落是中国传统民居形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它是中国传统礼制及中央集权思想影响下的产物,领域性和内向性是空间的首要特征。而作为实体边界的墙则是分隔内外空间,增强空间领域性的重要元素。

故宫由52个独立院落组成,其中,多个院落以并联或同中轴线的形式组成院落群。对于故宫中的独立院落来说,厚重的宫墙将院落与外部环境隔离开来,建筑沿街巷的墙壁(见图1)上几乎没有开窗,院落内部与外界的联系通道只有出入口。这充分诠释了中国传统建筑建造所遵循的“内外有别”的儒家思想,体现了传统精神的内向性。院落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除了安全性的需求,舒适性的考虑也是必要的。如果说院落的围合满足了居住者对安全性的需求,那么院落对内的通透性(见图2)则满足了居住者对舒适性的需求。这种通透性体现在建筑面向院内一侧的廊子、大面积的雕花门窗上。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通透是建立在院落独立、与外隔绝的基础上的,若无墙体的隔断,通透也将无从谈起。

2.室内陈设的空间分隔

故宫的院落给人以庄严巍峨之感,通过院子进入室内,人们会感受到一个较大的尺度飞跃。院落空间具有皇室的神圣性,相比之下,室内空间则更具人性,其空间尺度减小,适宜人居,家具的比例、尺寸都以人的日常活动为依据,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具有亲切的尺度感。以下以帷幔与屏风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帷幔(见图3)将室内空间由外而内进行层层有序的分隔,它既保持了室内空间的连续性,也使空间有了明确的分隔感。帷幔最大的优点在于将大空间细分,创造出了隔而不断的朦胧、恬静、舒畅的小空间。

屏风(见图4)参与室内空间的组织安排,将室内空间一分为二,以满足分区活动之需。由于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局限性,故宫的室内空间没有足够合理灵活的空间分隔形式。独立陈设的屏风正好满足了这个需求,在细分空间的同时,还有动静分区,丰富了空间层次。床屏是指置于床前的屏风,能起到围合的作用,一般可以随意移动。在故宫中,人们可以看到多处屏风围挡作为床屏使用的典型案例。

为巩固皇权的分隔

1.平民与皇室的分隔

宫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地带(见图5),为天子居所和朝臣觐见之地,具有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这种布局也符合儒家的君权神授思想。“中国”一词在古代原是一种地域概念,国即城,中国即天下之中的城,代表华夏文化的核心。中国皇帝“奉天承命”,因称天子,居于京城之中,也就是居于天下之中。

“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天上”与“地下”便是宫城与其他地方的分隔。“那些帝王或神仙居住在离普通人的世界远远的楼阁中”,这两个世界之间隔着皇城与内城两重城垣,削减了民间与宫城的联系,将民间的喧哗隔绝在外,不仅划分了空间,更是对氛围的一种分隔。从远处望向故宫,看到的是朦胧的高大与辉煌,这为故宫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增强了人们对故宫的敬畏。另外,为了寻求安全感,紫禁城被重重包围——外城、内城、皇城、宫城层层递进,守卫森严。对于普通人来说,在重重包围之中的宫城就像是天边的神殿,可望而不可即。

2.君与臣的分隔

明清时期,朝会举行时间在早晨五点到七点之间,宗亲、大臣住在内城,往往凌晨两三点就起床上早朝。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分隔着内城与皇城。宗亲大臣日常上朝时先通过天安门,再经过御路到达端门,百官皆跪于门前,等待皇帝召见才可穿过(见图6)。百官走过御路,通过午门的左门洞或右门洞进入宫城。午门形制特殊,南边门型为方形,北边门型为圆形,寓意天圆地方。午门外是地,是民间;午门内是天,是宫城。通过午门到达太和门前宽阔的广场,会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皇帝住在乾清宫内,到达太和门(明朝在太和门举行“御门听政”)和乾清门(清朝也在乾清门举行过“御门听政”)的路程比宗亲大臣短上半数。夏日五点天尚晴,但冬日寒风凛冽,黑夜视线不佳,不少来上朝的宗亲大臣摸黑走路时会摔跤。辛苦的上朝过程会使宗亲大臣在心理上产生敬畏感,君与臣的地位瞬时高低立现。通过三重门及长长的御路来分隔宫城的内与外,诠释了中国传统“礼制”的观点——设置障碍,在宫殿建筑中,觐见者在见到目标之前必须经过层层封锁,以巩固权威。

除此之外,故宫的高差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分隔的作用。从故宫的整体布局剖面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有两处“突起”,即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体的前三殿和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的后三宫。大臣到太和殿朝贺时,需要登39级台阶(见图7)。进入太和殿,皇帝的宝座位于殿内中央(见图8)——金柱之间、七层台阶、三面出陛的高台上,而群臣站在高台下,彼此间形成的高差关系将君与臣的空间分隔开,将统治者高高抬起,能够使群臣对皇帝产生心理上的敬畏感。

3.前朝与内廷的分隔

以乾清门为界,宫城的前后被分隔开来(见图11)。前朝是举行仪式的地方,建筑间距大,场地开阔,前三殿位于故宫南部的正中,是北京城中轴线上最恢宏壮丽的建筑篇章。建筑内部空间宏大,营造出一种“神性”的空间尺度,彰显出皇权的威严与神圣(见图9)。而内廷是皇室人员生活起居的地点,因此建筑布局较为紧凑,建筑的尺度适中,室内尺度较为宜人,营造出一种能够满足使用者起居所需要的舒适感,是一种“人性”的空间尺度(见图10)。不论是存在于现实中的宫门与围墙,还是存在于心理方面的“神性”和“人性”空间尺度的区别,都将前朝和内廷分开,形成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区域也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法则和秩序。当然,使用者的身份与流线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前朝与内廷起到了分隔的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一系列探究可以得出,在故宫中营造分隔感的原因有两个,其一为满足人们在其中正常生活所需要的边界感,其二为巩固皇权的威严。这其中的分隔不仅包含人所看到、用到的物理分隔,也包含人在使用中形成的心理分隔。高差的限定、氛围的营造、序列的组织等多种手法,将分隔融入故宫的血液里。

正如缪朴先生所说,一旦进入单元这一层次,人们就几乎不再感到任何分隔了。通过前面的探究不难得出,在故宫中,分隔無处不在,但人身处这一单元时,会自然地忽略掉其中的分隔,并不会产生不适感。就像盲人拄着拐杖探路,对于盲人来说,拐杖在他的世界里已经消失了。分隔始终贯穿在故宫的设计中,通过传统院落间的分隔、平民与皇室间的分隔、君与臣的分隔等形式,故宫建造的终极目的得以实现——展示皇家至高无上的权力。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

猜你喜欢
宫城分隔院落
院落(外二首)
《宫城·红色印象》
分隔、互动与融合:新时代高校勤工助学发展研究
山西考古发现最早宫城
浅谈室内设计中家具的分隔作用
金朝修建燕京汴京宫城指挥家辽阳渤海张浩
辽上京宫城遗址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院落·中国